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出埃及記34:1-35重新立約

 重新立約

2022.5.15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出埃及記34:1-35


臺灣即將進入疫情的高峰期


上主所吩咐一切的話,我們一定遵行。」(出埃及記24:3)


一、第二套法版(34:1-9)


任何人都不准跟你(摩西)上來(34:3)


宣布上主的名(34:5現代台語)

「宣布」希伯來文 “קָרָא”(qara)即「求告」

塞特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以挪士。那時候,人開始求告上主。(創世記4:26)


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對「直到三、四代」的誤解

只有犯罪的人該死。兒子不必為父親的罪受折磨;父親也不必為兒子的罪受折磨。好人將因行善得報賞;壞人將因作惡受懲罰。(以西結書18:20)


二、上帝不與壓迫者妥協(34:10-13)


現在我與以色列人民立約(34:10)上帝主動立約


「立約」,首先就是頒布法律,讓人民遵守


上帝頒布法律的內容為何?或是說「約」的內容為何?


為何不可與當地居民立條約?

聖經學者門登霍爾(George Emery Mendenhall):底層奴隸、農民工的「農民起義」

受壓迫者拒絕與壓迫者妥協,不與壓迫者立約,是避免暴政重返。


三、分別出來,以上帝為中心(34:14-28)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詮釋十誡的內涵,且都與宗教禮儀有關

主要是要讓以色列人民與迦南民族在信仰上分別出來

目的是塑造出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


四、摩西從山上下來(34:29-35)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3:7-18解釋說,掩上帕子是為要避免人民看見的榮光逐漸褪去


通過出埃及記第卅四章,我們來思考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分別為聖」逐漸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


上帝最後接受摩西代以色列人民的懇求,繼續跟他們同行

「上帝同行」必須遵守所立的約


我們如何來「分別為聖」,表明教會確實是一個信仰團契?


二、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


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是帶領底層奴工反抗壓榨和迫害


更直接來說,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天主教以「正義和平委員會」來實踐社會公義

香港陳日君樞機主教

南美州薩爾瓦多總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



問題討論:

1.與上帝立約的目的是什麼?得到保護?以上帝為中心?實踐上帝國?

2.我們如何來「分別為聖」,表明教會確實是一個信仰團契?

3.「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您覺得基督徒是否真有促進社會靈性的進步?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重新立約(台語)

          出埃及記34:1-35

1、上帝立約頒十誡

      選民毀約受阻礙

      摩西為民求赦免

      重新立約擱同在


2、上帝第二套石版

      宣布嚴格來規範

      無與壓迫者妥協

      迦南立約受制限


3、規範為分別作聖

      禁止壓迫者神明

      上帝中心價值觀

      遵守律法趁命令


4、台灣出埃及縮影

      常受壓迫心驚慌

      明年世界公禱日

      同求上帝導咱行


講道篇


重新立約

2022.5.15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出埃及記34:1-35


按照疫情指揮中心的預估,臺灣即將進入疫情的高原期,很多人也關心教會是否需要關閉等等問題,甚至也有幾位牧師打電話來問我。我告訴他們,按照政府的防疫規定即可,過去二年就像是讀中小學,規矩、規定比較多;最近開始,我們就像上大學了,不需要用國小的規定來限制。因為,臺灣疫苗覆蓋率已經達到八成五以上,防疫已經進入另一個新階段,但是我們還是要看顧免疫力弱的年長及幼兒,未能打疫苗者也要謹慎防疫。

我們教會從二年多前的疫情開始,就請外包醫療清潔公司每週二次來清潔、消毒,地板等非人體接觸面採用次氯酸水消毒,桌椅等人體接觸面採取酒精噴灑、靜置再清潔。場地用後,幹事也會協助全面用酒精消毒。因為我接觸的人比較多,最近以來,我也會進行快篩,排除染疫,才能外出。過去的二、三週,我們身旁的親友或多或少都傳出確診或是被列為密切接觸者而必須居家隔離,而且大多數是無症狀或輕症,而我認識的幾位都已經隔離出來了,也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願上帝看顧臺灣、賜我們平安。

今天我們讀到出埃及記第卅四章,是摩西第二次上西奈山四十日,下山後帶領以色列人民第二次與上帝立約。上帝第一次在西奈山以色列人顯現,並與他們立約,其條件就是要遵守上帝賜的誡命、律法條例。那時人民也同聲說:「上主所吩咐一切的話,我們一定遵行。」(出埃及記24:3)但是摩西第一次上山四十天,以色列人民遲遲看不到摩西,他們就鑄造金牛犢來敬拜,毀壞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因而上帝離開他們,不與他們繼續前進迦南。

人民犯罪後,摩西深深的懇求上帝赦免,並為以色列人民代求,摩西的做法也使得人民知道,真正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不是摩西、不是任何領袖,而是上帝本身。出埃及運動裡,無領袖沒關係,但不能無上帝。

要得到上帝的赦免,得到上帝繼續的帶領,人民必須悔改。如今,人民若要與上帝復和就必須要重新立約。而今天所讀第卅四章就是關於重新立約的事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第卅四章的經文內容:


一、第二套法版(34:1-9)

1(申10:1-5)上主對摩西說:「你要鑿取兩塊石版,像從前那兩塊;我要把你摔碎的那兩塊石版上的話重新寫在這兩塊版上。2明天早晨,你要準備好,上西奈山,在山頂上見我。3任何人都不准跟你上來;整座山不可有人,也不可有牛羊在山下吃草。」4於是摩西鑿取兩塊石版,第二天一早,他照上主的吩咐把石版拿上山去。5上主在雲中降臨,與摩西站在那裡,宣告他自己的聖名。6於是上主從摩西面前經過,宣告說:「我是上主;我是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我不輕易發怒,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7我堅守應許,直到千萬代,並赦免罪惡過犯;但是我一定懲罰犯罪的人的子孫,直到三、四代。」8摩西連忙俯伏在地上敬拜。9他說:「主啊,我若在你面前蒙恩,求你與我同行。這人民頑劣,但求你饒恕我們的罪惡過犯,接納我們作你的子民。」


第一次立約的石版是上帝自己預備,第二次卻是摩西鑿取兩塊石版。但兩次都是上帝親自頒布誡命在石版上。這表示上帝願意給以色列人民與祂有復和的機會,因此才有立約的必要。

第三節讓我們看到這次的規定比上次上山還要嚴格,不但任何人都不可以跟著摩西上山,就連牛羊在山腳下吃草也不可以,很清楚的不可以再隨隨便便。第一次上山時,還允許摩西亞倫上去(出埃及記19:24),但這次規定「任何人都不准跟你(摩西)上來」,很清楚的表達,沒有任何人是聖潔的。

第五節「宣告他自己的聖名」,現代台語譯本為「宣布上主的名(現代台語)比較清楚,是摩西宣布上主的名,並不是上帝自己。「宣布」的希伯來文 “קָרָא”(qara)這個字,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在「塞特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以挪士。那時候,人開始求告上主。(創世記4:26)該隱殺死弟弟亞伯之後,亞當又生了塞特延續後代,從此「人開始求告上主」。「宣布」“קָרָא”這個字在這裡,似乎在呼應摩西也在求告上主的聖名,也代表一個新的開始。

第六、七節,上帝親自宣告祂是有憐憫的上帝,意思就是上帝要赦免人民拜金牛等罪愆。這也讓我們知道一個事實:上帝的本質就是愛。彼得後書這樣說:「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雖然上帝是慈愛的上帝,但是祂卻不縱容不公義的事,因此上帝會不斷追討罪。

很多人誤解「直到三、四代」,就像在中國,與共產黨作對就會「禍殃三代」,孩子、孫子都不能當公務員,甚至不能高考(大學入學)、不能翻身。先知以西結這樣說:「只有犯罪的人該死。兒子不必為父親的罪受折磨;父親也不必為兒子的罪受折磨。好人將因行善得報賞;壞人將因作惡受懲罰。(以西結書18:20)不會因為父親的罪,連累三代人。

直到三、四代」,是當時的習慣用語,即延續不斷直到悔改為止的意思。

摩西確實是個很有信仰的領導者。他一再祈求上帝的憐憫赦免以色列人民的罪過。他很清楚知道,若是沒有上帝的同在,以色列人民必定會向埃及人一樣走入多神的信仰。若是沒有上帝為他們爭戰,以色列人無法對抗其他民族的攻擊,甚至可能被侵略、被擄成為其他民族的奴隸。若是沒有上帝的帶領,以色列人民絕對無法平安進入迦南應許之地,即使迦南地是流奶與蜜,多麼的豐饒、美麗,也是枉然。因為若失去了上帝的同在,等於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二、上帝不與壓迫者妥協(34:10-13)

10(出23:14-19;申7:1-5、16:1-17)上主對摩西說:「現在我與以色列人民立約。我要在他們面前行大事,是世上任何地方、任何民族所沒有見過的。你周圍的民族要看見我—上主的作為,因為我要向你們行可畏的事。11我今天頒布給你的法律,你要遵守。在你推進的時候,我要趕走亞摩利人、迦南人、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12你要謹慎,不可跟你所去那地方的居民立什麼條約,因為那將成為你致命的羅網。13相反地,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擊碎他們的神柱,砍倒亞舍拉女神像。


第十節,上主對摩西說:「現在我與以色列人民立約」,這句話很重要,是上帝主動要與人立約,立約是基於上帝主動的恩典。原本人一點都不配得,但是上帝出於愛,主動要求重新「立約」。

這一段「立約」的內容是很典型的,說到雙方該如何承諾的條件。上主的方面,祂承諾要在他們面前行大事,也就是要使周圍的民族要看見上主的作為。首先就是頒布法律,讓人民遵守。越有法律觀念,越有法治的社會,在古代部落民族裡就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徵。

在今日的國際社會裡,也是如此。價值理念相通的國家,越能夠締造和平的國度與國際秩序。如果,說話不算話的國家,訂立的條約可以隨意撕毀,這樣的民族與國家不會受到其他國家敬重的。就像俄羅斯撕毀《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入侵烏克蘭,這對國際社會而言都是野蠻流氓的行為。

上帝頒布法律的內容為何?或是說「約」的內容為何?

根據第廿八節的記載,這石版上要記載的是「十條誡命」,跟原來的摩西在山上所得到是一樣的,以及從十誡而衍伸出來的誡命律例(19-24)。換句話說,這裡的「立約」不是立新的約,而是重申上次已經立過的約。

此外,第十一節說到,以色列人如果遵守約的時候,他們推進的時候,上帝要趕走當地的民族。當時迦南地有七個民族(參考申命記7:1-2),這裡只記載六個民族。如果我們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我們無法接受外來民族可以將我們趕走,或是佔領我們的土地。

在今日,我們不會這樣做。在今日,我們會學習耶穌的眼光來看,以更寬容、更有愛人如己的出發點去建立人與人的關係,及民族之間的關係。

第十二節說「你要謹慎,不可跟你所去那地方的居民立什麼條約,因為那將成為你致命的羅網。為何不可與當地居民立條約?因為當時迦南人的條約都是帶著迦南信仰的,就像早期臺灣人發誓、立誓,都習慣要到廟裡進行斬雞頭、拜神明。也因此,第十三節說「相反地,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擊碎他們的神柱,砍倒亞舍拉女神像。」也就是杜絕向迦南神明的立約。這樣的理解,是表面的看見。

有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喬治·埃默里·門登霍爾(George Emery Mendenhall)有個神學論述很有意思,他認為早期的以色列是一個底層奴隸、農民工的組成。他們聯合起來反抗迦南地諸王的壓榨和迫害,進而推翻「暴政」,而建立起一個以耶和華上帝為主的族群。這位學者稱之為「農民起義說」(The Model of Peasant Revolt)

所以,血緣關係並不是構成以色列民族的重要因素。以色列民族之所以形成一個獨特的民族,完全是基於他們同是被壓迫的一群。這群以色列民族每年都定期在一固定的地方共同敬拜獨一的上帝,那個地方存有上帝跟他們立約的「約櫃」。而他們這樣獻祭的目的既是在慶祝或紀念他們「合而為一」的成果,也是在強化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是在為他們對抗壓迫者所做的共同努力。因此,他們拒絕與壓迫者妥協,不與壓迫者立約,是避免暴政重返。也正因為,這位帶領人得釋放的上帝,不與壓迫者的神明妥協,因此作為屬上帝的子民,也要拒絕與壓迫者為伍,不與他們立約。


三、分別出來,以上帝為中心(34:14-28)

14「不可敬拜任何別的神明,因為我—上主絕不容忍跟我對立的神明。15不可跟當地的居民結盟,恐怕他們在向自己的神明禮拜獻祭時會邀請你參加,而你會被引誘去吃他們獻給神明的祭物。16你的兒子可能跟異族的女子通婚,受她們影響而對我不忠,去拜異教的神明。17「不可鑄造或拜神像。18「要守除酵節。你要遵照我的吩咐,在亞筆月吃無酵餅,一連七天,因為你是在亞筆月離開埃及的。19「所有頭胎的兒子和一切頭生的公牲畜,無論是牛是羊,都屬於我;20但你要用小羊贖回所有頭生的驢,若不贖回,就得打斷牠的脖子。你子孫中所有頭胎的兒子都要贖回。「不可空手來敬拜我。21「你有六天可以工作,但在第七天,你必須休息;即使在耕種或收割期內,也得休息。22「在開始收割初熟的麥子時要守七七收穫節;秋季收藏農產物時要守收藏節。23「一年三次,所有男丁必須來朝拜我—至高的上主、以色列的上帝。24我既然從你面前趕出各民族,擴展你的疆域,你一年三次上去朝拜我的時候,不會有人圖謀侵略你的國土。25「你獻牲祭給我的時候,不可同時獻有酵的餅。逾越節宰殺的牲畜不可留到隔日早上。26「每年要把所收割最好的初熟農產物帶到上主—你上帝的殿宇。「不可用母羊的奶來煮小羊。」27上主對摩西說:「把這些話寫下來;因為我要以這些話為根據,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28摩西在上主那裡停留四十晝夜,不吃不喝。他把這約的話,十條誡命,寫在兩塊石版上。


從第廿八節裡,我們看到這一次摩西再次到西奈山,仍是停留四十晝夜,與第一次的時間一樣久。但這次,人民就沒有再問摩西怎麼還沒有下山,也不會再想鑄造金牛來替代上帝。因為,他們知道真正帶領他們出埃及的是上帝,摩西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這次他們不再高舉摩西,他們學習以上帝為中心。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詮釋十誡的內涵,因此與先前所頒佈的十誡不同。這裡所詮釋的「十誡」都與宗教禮儀有關,包括:

一、不可敬拜任何別的神明(34:14)

二、不可鑄造或拜神像(34:17)

三、要守除酵節(34:18)

四、所有頭胎的兒子和一切頭的公牲畜都屬於上帝的(34:19)

五、守第七天的安息日(34:21)

六、守七七節與收藏節(34:22)

七、一年三次,所有男丁都要敬拜上帝(34:23-24)

八、獻牲祭時,不可同時獻有酵餅(34:25)

九、最好的初熟農產物帶到主的殿宇(34:26)

十、不可用母羊的奶主小羊(34:26)

從這十條誡命的解釋來看,主要是要讓以色列人民與迦南民族在信仰上分別出來,也包括價值上分別出來。目的是塑造出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進而聖化人的靈性與生命價值。


四、摩西從山上下來(34:29-35)

29摩西帶著十誡的法版從西奈山下來的時候,臉上發光,因為他跟上主說過話;但他自己不知道。30亞倫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臉上的光輝,不敢靠近他。31摩西叫他們過來;亞倫和全體會眾的領袖們上前,摩西就跟他們說話。32隨後以色列人民都來到摩西面前,摩西就把上主在西奈山交給他的法律傳達給人民。33摩西跟他們說完話,拿帕子蒙自己的臉。34每次摩西進入聖幕跟上主說話,都把帕子除下,出來的時候就把上主所吩咐的話告訴以色列人民。35他們總看見他臉上發光;過後摩西再用帕子蒙面,等下次進去跟上主說話再揭開。


第廿九至卅五節談到摩西在山上四十天與上帝對話,使他的臉發光。人民因而懼怕接近他,因此摩西就必須主動的呼召人民來,然後將上帝的誡命都吩咐他們。當摩西吩咐完畢之後,就用帕子蒙上臉。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三章第七至十八節解釋說,掩上帕子是為要避免人民看見的榮光逐漸褪去,而能夠繼續將摩西當成上帝的代表。使徒保羅藉此來說明舊約的榮光是暫時的,但是這樣的事實猶太人還是不了解,因而他們的心靈就好像被帕子所蒙蔽。除非他們認識耶穌基督,發現什麼才是永遠不會褪去的榮光之後,他們心中的帕子才有可能會揭去(哥林多後書3:15-16)

保羅解釋摩西將臉蒙上帕子來看,摩西為了讓人民繼續推崇他,而掩蓋他臉上的榮光會逐漸褪去的事實。這樣的做法並不好,就好像帕子將人的心靈掩蓋住。有時候,我們也極容易遮掩我們的缺點,讓人以為我們是多麼完全的人。但事實上,外表的「榮光」不是永久的,而內心對上帝存著光明磊落的信仰良知才是真實的。


通過出埃及記第卅四章,我們來思考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分別為聖」逐漸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

讓約能夠有意義,就是立約者必須忠心遵守和履行,否則立再多的約仍然沒有意義。同樣地,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如今重新立約,若是沒有遵守的態度,這個約仍是沒有意義的。

當上帝因為以色列人民背叛祂敬拜偶像神明時,上帝生氣的方式,是用「我不與你們同去」作為懲罰。摩西在聽到這樣的警告後,知道事態嚴重,馬上對上帝說:「倘若你不與我們同去,誰知道我和你的子民在你眼前蒙恩?你的同在使我們跟世上其他民族有所區別。(出埃及記33:16)摩西一再要求上帝一定要跟他們同行,他對上帝又這樣說:「主啊,我若在你面前蒙恩,求你與我同行。」(出埃及記34:9a)上帝最後是接受摩西以色列人民的懇求,繼續跟他們同行。

「上帝同行」必須遵守所立的約。而上帝訂下許多法律、誡命,為的就是要「分別」上帝人民和其他民族。這些「分別」不是種族上的,而是信仰上的,因為當時的迦南地,人民在信仰上是敬拜以有生產之力的巴力神明。也因為巴力的神明崇拜,使以色列人常常幾乎陷入在淫亂的行為中。這樣的情況就像臺灣基督徒活在偶像崇拜的社會環境中,在廟會、婚宴、喪葬中經常看到歌舞秀、鋼管舞、電子花車,甚至搶轎、黑道介入廟寺等等。

面對環境處境中的試探,我們如何「分別為聖」,如何表明我們的教會確實是一個信仰團契?也是今日基督徒重要考驗。無論在社會文化上「分別為聖」,也需要在惡質政治下「分別為聖」。

511香港政府逮捕高齡九十歲的「香港良心」陳日君樞機,因為他的人道行動被控違反《香港國安法》。陳日君樞機行公義、好憐憫,真正實踐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他就是在惡質政治下「分別為聖」。為了聲援香港幾位人道者被捕,512日在臺灣許多公民團體齊聚立法院群賢樓召開記者會,我是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的委員代表總會出席,主辦的香港在台青年組織請我邀請天主教會神父出席,我第一就想到雷敦龢神父,他每年「中國六四悼念」都會出席,但他當日上課無法出席,我又想到比利時吳偉立神父,他一向關注社會公義,年近八十的吳神父當日一早從板橋騎腳踏車來到群賢樓,與公民團體一起聲援。因為我們期待我們的世界是走在公義與憐憫的上帝國道路上。基督徒被呼召,按著恩賜做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使世界分別為聖來榮耀上帝是我們的使命。願上帝幫助我們在我們蒙召之處來榮耀祂。


二、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偶像,根本上是「價值」的問題,「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如果我們拜金錢,以金錢至上,追求自我物質利益,以自我為中心。當人把金錢視作一切行為的目的,行善、道德不是他們付出的目標,他們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這人有多少身價,而不是看這人有哪些地方像耶穌。

前面提到著名聖經學者門登霍爾論述說,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是帶領底層奴工反抗壓榨和迫害,進行了一場「農民起義」的行動。他們聯合起來反抗迦南地諸王的壓榨和迫害,進而推翻「暴政」,而建立起一個以耶和華上帝為主的族群。更直接來說,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

「拜什麼,像什麼」,當基督徒敬拜上帝、敬拜基督,我們就會想去實踐上帝的旨意與價值。基督徒在世上,被呼召來致力實踐上帝的旨意,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致力實踐上帝國的價值在地上,而來彰顯上帝的榮耀。

在長老教會的組織裡,有「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來實踐,在天主教裡,則有「正義和平委員會」來實踐,也是紀念南美州薩爾瓦多總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的信仰精神。羅梅洛生於南美州薩爾瓦多,當地多年受獨裁軍政府管治。由於羅梅洛總主教不斷譴責當權者的暴行和指斥社會的不公義,他於1980324日主持彌撒時遭槍殺身亡。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0181014日列他為聖品,並訂定324日為聖羅梅洛的紀念日。教宗方濟各2018年於梵蒂岡舉行封聖儀式的時候,還特別穿著了羅梅洛當年被槍殺時所配戴並染有血漬的腰帶作為紀念。

羅梅洛1943年被召回國於薩爾瓦多履行教會職務,經過20多年為窮苦者服務,他於1977年被任命為薩爾瓦多總教區總主教。當時右翼軍政府認為主教的作風較為保守,歡迎他的總主教任命,希望他可以做到宗教和社會政治分割,協助抑制南美盛行的左翼政治理念。

薩爾瓦多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混亂,右翼軍政府經常以軍事暴力作為鎮壓手段,對付平民、異見者,甚至神職人員。總主教的一位耶穌會會士好友格蘭德 (Rutilio Grande) 神父熱心服務基層農民,

在貧困的山區農村傳教,並且協助農民爭取合理權益。正因如此他受到軍政府針對,於總主教上任不到一個月,格蘭德神父和兩個在同一車廂內的村民被軍政府的暗殺隊射死。這事件成為一個轉捩點,之後羅梅洛總主教更勇於介入社會事務,批評暴政。他甚至在每個主日的彌撒講道中列出該星期被失踪,被虐待或者謀殺的案件。羅梅洛被刺殺後,薩爾瓦多陷入長達十多年的內戰,直到1992年交戰雙方簽署停火協定,逐步建立民主選舉的共和政體,當地才踏上和平之路。

壓迫者的神明,不是我們的上帝。這也是薩爾瓦多的出埃及、得解放之路。願上帝持續看顧我們,因為臺灣脫離威權壓迫,也是持續在歷經另一種形式的出埃及,帶領我們一步步看到上帝國的價值被彰顯全地。


問題討論:

1.上帝為何願意與以色列民族重新立約?

2.與上帝立約的目的是什麼?得到保護?以上帝為中心?實踐上帝國?

3.「拜什麼,像什麼」,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會形塑世界的未來。您覺得基督徒是否真有促進社會靈性的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