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申命記6:5)
●卡爾巴特:「十誡勾勒出一個『聖經的奇異新世界』」
●十誡三種版本:出埃及記20:2-17;申命記5:6-21;出埃及記34:10-27
一、以色列民族處境下的第一誡(20:1-2)
●十誡的權威不是來自摩西,而是在於上帝。
●不斷出現「領你...」(出12:17;13:3,9;15:13;20:2;23:20,23;33:2)。
二、敬拜真神得著永生(20:3-6)
● 對以色列人而言,十誡最根基的第一誡是「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出埃及記20:2)
● 基督教而言,十誡最根基的第一誡乃是「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出埃及記20:3)
● 宗教改革二個很重要的精神:「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
● 以色列人在當奴隸時,也要跟隨主人去拜這些雕刻的偶像。
● 約書亞演說:「你們要敬畏上主,真心誠意地事奉他。你們要除掉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所拜的神明,專一事奉上主。如果你們不願意事奉他,那麼,今天必須決定,你們要事奉的是誰:是你們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拜的神明,或是你們現住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約書亞記24:14-15)
●「恨惡我的人,我要懲罰他們,甚至到三、四代的子孫」,這段的意思是指「管教」
●「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希伯來書12:8)
●「上帝的管教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要使我們有份於他的聖潔。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和平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希12:10-11)
●「千代」用來形容永遠,也就是進入永生的福氣。
三、不濫用、要聖化(20:7-11)
●「你們不可指著我的名發假誓,侮辱了我的名。我是上主—你們的上帝。」(利未記19:12)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參考馬太福音5:33-37)
●另一種「濫用」是指以上帝的名義做壞事。
●安息日是要恢復及聖化人與萬物、人與上帝的關係。
四、愛人如己的基本表現(20:12-17)
●「愛人如己」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在第五至十誡。
●「孝敬」原文意思是「使之得尊榮」。
●「上帝所賜之地」也就指是「應許之地」。
●「不可殺人」是指有計劃、蓄意、預謀殺人。
● 申命記第十九章「庇護城」保護誤殺人生命者。
●「看見婦女而生邪念的,在心裡已經跟她犯姦淫了。」(馬太福音5:28)
●「不可偷竊」出於貪婪,但也有人是為了需要而被迫去偷竊。《悲慘世界》中的尚萬強(Jean Valjean)
●「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偽證、假消息、搬弄是非。
五、敬畏上主(20:18-21)
●上帝頒佈十誡,是為了「時時敬畏他,不致犯罪」
六、祭壇的條例(20:22-26)
●重申不可造偶像,說說明祭壇條例及獻祭規範。
我們從這一章經文來思考二件事:
一、「十誡」如何塑造以色列人新的身分?十誡對於現代有何意義?
●從歸屬「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新的身份
●十根手指(Body Map),去行動、去落實。
二、自由與法治的上帝國精神
●自由是油門,法治是剎車
●法治是屬於 rule of law(自由社會制定憲章及法律約定)
●專制獨裁者是 rule by law
問題討論:
1.從憲章或契約的角度,「十誡」如何塑造以色列人新的身分?
2.十誡對當今台灣社會的意義是什麼?
3.耶穌新的誡命與十誡有何對應?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講道篇
塑造以色列人新的身分
2022.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出埃及記20:1-26
以色列人心靈出埃及,在短短三個月裡,共學習五件要緊的功課:
1.信心:因著倚靠上帝的信心,使他們從瑪拉前往以琳(15章)。
2.分享:學習分享上帝的恩典—嗎哪,更進一步形成信仰的共同體(16章)。
3.同心協力,各司其職,抵禦亞瑪力人的攻擊(17章)。
4.選出有才幹、敬畏上帝的人來參與服事(18章)。
5.以潔淨的心準備與上帝立約(19章)。
有了這些準備,下一步則開始與上帝建立生命之約。這個約不是今日才有,早在上帝呼召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就開始的。在創世記裡讓我們看到上帝與個人到家族的立約,在出埃及記裡則是上帝和一個民族的立約,包括一起出埃及的外族人,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卅八節就很清楚說到:「許多外族人和牛羊也跟他們一起走。」直到新約時代,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和全人類的立約。
約是甚麼?
申命記六章五節提到,在離開埃及四十年後,摩西要進入迦南地前夕再次提醒以色列人,關於上帝命令的內容,其中一句名言是:「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這句話是「約」的中心思想,說明一項原則:上主是選民的上帝,選民是上帝的子民,雙方所建立的是一個愛的關係。
相信有人會問「那我要如何愛上帝?」答案是:「你不是藉由模糊的感覺,或是一時的激情、假想來愛上帝。愛上帝表示,你讓上帝成為你生命的主宰,而且用行動證明上帝真的是你生命的主宰。」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上帝頒佈了「十言」(十誡的原意),並且告訴人民,如果想知道要如何愛上主,現在將十誡宣布下去,告訴他們照著誡命去作,如此就能顯出人對上主的愛。二十世紀著名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說:「十誡勾勒出一個『聖經的奇異新世界』」,即引導世界走向上帝國。這就是約。
如果查考申命記第十章和利未記第十九章就會發現上帝與人所立的約的另一重點,就是:上帝國的子民不僅要愛上帝,而且還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對此,我們會問說:「但是,誰是我的鄰舍呢?而甚麼是愛鄰舍的意思呢?我該如何愛自己呢?」十誡同樣回答這些問題,上帝通過十誡將如何實踐「愛」清楚闡釋出來。上帝願意和我們立下一個滿有慈愛和恩典的約,而且用十誡來顯明上帝國裡面愛的關係。
「十誡」在摩西五經中有三種版本:1. 出埃及記20:2-17。2. 申命記5:6-21。3. 出埃及記34:10-27。
出埃及記20:2-17與申命記5:6-21的內容大致相同,第三種版本出埃及記34:10-27跟前二個版本的記載差異比較大,強調對外邦信仰的清除,這個內容反映出以色列人在曠野鑄造及敬拜金牛犢的事件。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內容:
一、以色列民族處境下的第一誡(20:1-2)
1上帝作了以下的指示:2「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
第一節「上帝作了以下的指示」,這句話在說明十誡的權威不是來自摩西,而是在於上帝,摩西只是傳遞上帝話語的僕人。這對我們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上帝話語的權威不是來自人,也因此每個時代都要尋求對上帝話語的了解。
對猶太人來說,這十條誡命是有順序的,首先是上帝的宣示:「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出埃及記20:2)這一節是猶太教十誡的第一誡,因為這是以色列民族在當時處境下對上帝的認識。他們所信仰的上帝是帶領他們出埃及,從奴隸解放得自由的上帝。因為有上帝的拯救,才有以色列民族。在基督新教裡,則是把第二節視為十誡的「前言」,是在述說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經驗。
「我是上主你的上帝」說明了以色列民族與上帝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以「立約」來建立的。「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用更白話來說就是:「你的命是我救的」,上帝將瀕臨滅族、滅種危機下的以色列人拯救出來,也因此以色列民族就歸屬於上帝。
在出埃及記裡,不斷出現「領你...」(出埃及記12:17;13:3,9;15:13;20:2;23:20, 23;33:2),提醒以色列民族別忘過去的出埃及的歷史,那是奴隸與自由的分界,是死亡與生命的分界。因為上帝「領你」,才能得自由,才能進入生命的應許中。
二、敬拜真神得著永生(20:3-6)
3「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4「不可為自己造任何偶像;也不可仿造天上、地上,或地底下水裡的任何形象。5不可跪拜或事奉任何偶像,因為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絕不容忍跟我對立的神明。恨惡我的人,我要懲罰他們,甚至到三、四代的子孫。6但愛我、遵守我命令的人,我要以慈愛待他們,甚至到千代子孫。
第三至六節是猶太教的「第二誡」,在基督教則是第一、二條誡命。天主教則是將第二至六節都當成第一條誡命。
對以色列人而言,十誡最根基的第一誡是「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出埃及記20:2)因為如果沒有上帝帶領出埃及的拯救,就沒有以色列民族的存續;沒有民族的存續,就不用談其他的誡命。但對,基督教而言,十誡最根基的第一誡乃是「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這對外邦人成為上帝子民來說,也是最重要的。
「我以外」,表明出上帝是唯一的,真正敬拜上帝的人,絕不會將其他神明高過上帝,也不會塑造神明,例如不會將金錢、權勢擺在生命的第一位,也不會將自己塑造成神明,例如獨裁的法老、專制獨裁的統治者。
「我以外」就是沒有第二位神明、沒有其他的主,耶穌基督就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人能夠服侍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馬太福音6:24)
「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被基督教視為第一誡,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真正敬拜上帝的人是「以上帝為中心」,這一點成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二個很重要的精神:一、「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因為我們只能靠著上帝所賜救主耶穌基督才能得到救贖(參考提摩太前書2:5)。二、「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因為我們所信、所作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榮耀上帝(參考以弗所書2:9)。唯有「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才能恢復起初上帝創造人的時候,裡面的「上帝的形象」(參考創世記1:26,27)
第四節所指的偶像是「外在的」,也就是用石頭或木頭所雕刻出來敬拜的對象,在現代不只有石頭、木頭的偶像,更有用金、銀甚至是開模具的塑膠偶像。會禁止這些有形雕刻的偶像,是因為埃及人的神明都是這類型的,以色列人在當奴隸時,也要跟隨主人去拜這些雕刻的偶像。又加上,迦南地的神明也是雕刻的偶像,因此,上帝吩咐「不可仿造天上、地上,或地底下水裡的任何形象」,當初就是要避免以色列人混雜埃及人與迦南人的宗教信仰。
其實,直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以色列人當中還是有夾雜敬拜偶像的情況。約書亞在生命的晚期曾向以色列民族發表演說:「你們要敬畏上主,真心誠意地事奉他。你們要除掉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所拜的神明,專一事奉上主。如果你們不願意事奉他,那麼,今天必須決定,你們要事奉的是誰:是你們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拜的神明,或是你們現住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約書亞記24:14-15)
這也讓我們看到,聖經有二種記載,一種記載完全的除掉偶像,不容許這群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民當中有其他神明;但另一種記載,卻顯示他們當時仍有人在敬拜「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所拜的神明」。可見得,進入迦南地之後,認識上帝、敬拜上帝仍是以色列民族重要的信仰功課。甚至到今日也是如此,今日的以色列國是世俗的國家,猶太人佔72%,阿拉伯裔佔21%,其餘是不同種族的人。主要以猶太教為主,基督徒以阿拉伯裔為主,境內有數十種不同宗教組織。
當時的以色列人民中也是混雜不同的宗教,但是,歷經埃及十災、過紅海,曠野磨練三個月,上帝對這群人說:「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
在愛與拯救的基礎下,上帝才說出嚴厲的話:「恨惡我的人,我要懲罰他們,甚至到三、四代的子孫」。這段的意思是指「管教」,希伯來書這樣說:「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希伯來書12:8)又說:「上帝的管教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要使我們有份於他的聖潔。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和平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希伯來書12:10-11)上帝「管教」甚至是管教三、四代子孫,是為了讓我們有份於上帝的聖潔,過著正直的生活,又能結出上帝國度的果子。
第六節「愛我、遵守我的命令的人」,就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人,也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上帝國的意思。而以上帝為中心的人,上帝會用慈愛款待這樣的人直到千代子孫。「千代」用來形容永遠,也就是進入永生的福氣。正如新約所說的,敬拜真神得著永生,「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三、不濫用、要聖化(20:7-11)
7「不可濫用我的名;凡濫用我名的人,我—上主、你的上帝一定懲罰他。8「要謹守安息日為聖日。9你有六天可以工作;10第七天是分別歸我—上主、你上帝的安息日。這一天,無論是你、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或僑居的外族人,都不可工作。11我—上主在六天裡創造了天、地、海,和其中萬物,但在第七天休息。因此,我—上主賜福安息日,定為聖日。
這一段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第三、第四誡。在天主教是當成第二、第三誡,他們的算法不太一樣。
以「上帝之名」起誓是以色列人的傳統,「濫用」是指以上帝的名義「發假誓」。「你們不可指著我的名發假誓,侮辱了我的名。我是上主—你們的上帝。」(利未記19:12)說到發誓,耶穌基督就告訴當時的猶太人不要隨便指天、地來起誓,因為無論天或地,都與上帝有直接關係。因此,耶穌說:「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參考馬太福音5:33-37)
另一種「濫用」是指以上帝的名義做壞事,做傷害人的事。
以上帝之名殺戮,創世記中令人戰慄的就是西緬、利未二兄弟在示劍城假借神聖的割禮進行大屠殺。近代最嚴重的邪惡之一,就是德國納粹希特勒以上帝之名屠殺六百萬猶太人。
甚至,耶穌時代,猶太教領袖、法利賽人有著宗教的優越感,就是「濫用」上帝之名,去定別人的罪,甚至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今日,我們會彼此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更不應假借上帝之名進行屠殺、種族清洗,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的罪惡經驗所換來的反省。
第八至十一節是第四誡—關於守安息日。我們要注意,奴僕是沒有安息或休息的資格,只有自由的人才得享休息、安息。過去以色列人在埃及當奴隸,沒有安息的機會;如今解放得自由,他們開始得擁有安息。
今天我們擁有「安息日」,但過去我們的世界絕大多數是沒有「安息」的,奴隸沒有安息的時間,底層人民、勞工也不斷工作沒有休息。1998年以前臺灣還實施六天工作制度,當時的底層人民、勞工,是拿禮拜日來加班賺錢。1998年1月1日起,臺灣才實施隔週休二日,三年後2001年開始週休二日,但部分勞工每週四十小時的工時,仍然被分散在六天,直到2017年1月1日起,才確立「一例一休」的五天工作制度。這是制度上不斷的改變,使人得以有休息或安息的時間。
但有了時間,人不一定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或安息,回想創世記一開始的記載,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與人類之後,就設立「安息日」,上帝訂安息日是要人類好好欣賞上帝的創造、親近上帝。換句話說,安息日是要恢復人與萬物、人與上帝的關係,這一個日子是聖化世界、聖化心靈的時刻。總之,不要濫用上帝的名之外,還要積極的藉由安息日來聖化我們與人、與自然、與上帝的關係。
四、愛人如己的基本表現(20:12-17)
12「要孝敬父母,好使你在我要賜給你的土地上享長壽。13「不可殺人。14「不可姦淫。15「不可偷竊。16「不可作假證陷害人。17「不可貪圖別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愛別人的妻子、奴僕、婢女、牛驢,或其他東西。」
耶穌新的誡命即「愛上帝、愛人如己」。「愛人如己」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在第五至十誡,而且是從我們肉體生命的起源開始,也就是從我們的父母開始。上帝是通過父母將我們帶來到世間,為此我們孝敬父母。
愛父母雙親,利未記第十九章三節有提到類似的教導,特別的是那裏是先提母親再提父親,這樣的記載在當時重男輕女的時代,是很特殊的狀況。在古代寫作上所代表的意義是,在於提昇母親地位的用意。
「孝敬」原文意思是「使之得尊榮」。這個字就是之前上帝降十災時用來描繪法老王「心硬」的同一個字 (出埃及記8:15, 32) ,出自 「沉重、發沉」。這邊使用這個動詞是用加強語氣,用的是祈使句,意思是「使之得尊重、尊敬、尊榮」。
這一條誡命是帶有應許、祝福的誡命。其實,這條誡命也是人生活中的一個實際經驗;一個家庭若是不和諧,生活就會痛苦。親子的關係若是彼此傷害,內耗的關係,如何有力氣面對生活呢?
這一條誡命的祝福與土地有密切關係,「上帝所賜之地」也就指是「應許之地——迦南地」。不要忘了「十誡」是集體立約,不僅是個人的誓約,也是群體的誓約,當以色列民族能實踐孝敬父母、尊崇父母時,他們就會在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得到長久。反觀一個民族如果連肉體生命的起源——父母,都不尊崇、孝敬;那麼如何尊崇靈魂的賜予者上帝呢?
我們還要知道,十誡在《世界人權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之前,就揭示了人類的基本權利:每個按照上帝形象受造的人皆有活著的權利(不可殺人,出埃及記20:13)、結婚的權利(不可姦淫,出埃及記20:14)、人身自由的權利(不可偷竊,出埃及記20:15)。這些權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創造和拯救者所賦予的。
第六誡的「不可殺人」之誡命,是指有計劃、蓄意、預謀殺人。什麼是有計畫?計畫發動戰爭就是一種計畫殺人,就像中國計畫發動戰爭對臺灣的威脅就是。因此,心裡面有正義價值者,就必須遏止掌權者濫用國家軍警武力。
至於正當防衛就不算是殺人。申命記第十九章就記載有關「庇護城」的事宜,讓那些因為誤殺人生命者或是正當防衛誤殺,可以得到生存,免於遭受報復的機會。
荷蘭時期宣教師到臺灣宣教,將福音傳給平埔的西拉雅族。當時的文件中有十誡的西拉雅白話字和荷蘭語對照的十誡。其中第六誡改為「不可墮胎」(tūi-thai)。因為西拉雅族的婦女必須辛苦耕種,三十歲前若懷孕就必須墮胎。因此,荷蘭的宣教師就將第六誡改成更為清楚,命令他們不可墮胎。
第七誡「不可姦淫」。一般來說姦淫是指婚姻以外與他人的性行為而言。不過耶穌基督對姦淫有很不一樣的看法,他說:「看見婦女而生邪念的,在心裡已經跟她犯姦淫了。」(馬太福音5:28)耶穌是從肉體的範圍將之提昇到心靈的層次。既然是心靈的層次,就是宗教信仰的層面,舊約先知就以「淫亂、姦淫」來形容以色列人拜偶像,對上帝不忠(參考以賽亞書54章,耶利米書3:14,何西阿書2:2-5)。
第八誡「不可偷竊」,以今日的概念來說就是尊重他人的「財產權」,包括智慧財產權。但在今日的社會中,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偷盜」不屬於我們的事物。例如,中國長期以來的仿冒商標、仿冒商品、商業間諜、詐騙集團,都是第八誡所禁止的。
「不可偷竊」禁止人們用強迫、欺騙或偷取的方式奪走屬於他人或群體的財物、名聲和人身自由。因此「不可偷盜」所涵蓋的意義遠比「不可偷東西」來得更全面。
有人偷盜,是出於貪婪,但是有人為了生存的需要而「被迫」去偷竊。法國作家雨果(Victor Hugo)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中的尚萬強(Jean Valjean),為了病痛中的姊姊的孩子,冒險去偷麵包。因此,入獄開始他的悲慘的生命。然而當我們指責那些為需要而偷盜者之餘,難道我們不當好好反省,為何我們的鄰舍會缺乏到連基本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我們有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嗎?
第九誡「不可作假證陷害人」。狹義上是指在法庭上作偽證,但廣義來看透過「假消息」來害人,在人的背後刻意說假話、搬弄是非來陷害他人都是。
在福音書裡面,我們看到猶太領袖為了陷害耶穌基督,「祭司長和全議會設法找假證據控告耶穌,要置他於死地」,最後也是利用兩個人作假證誣告耶穌基督(參考馬太福音26:59-62)。司提反也是因為被人用假證陷害而死(參考使徒行傳6:11-15)。很清楚,這樣的人內心沒有上帝,心存詭詐。
第十誡與人的貪婪有關,「貪」是人自我中心的展現。我們的生命是屬於精神的,但我們肉體仍須生活在物質中。我們需要物質,使我們去實現上帝的旨意。人類社會需要某種形式的私人財產,才能做一個完全的人。但是我們對物質的慾望,若超過了理性的尺度,並驅使我們不義地去貪那不屬於我們,而屬於別人或者應該是他人的事物,那就很危險了。
所以第十誡給我們自由,讓我們不做自己財物和他人財物的奴隸。第十誡也教導我們,只有渴望上帝,才能滿足我們最深切的渴望。
五、敬畏上主(20:18-21)
18(申5.22-23)人民聽見雷轟和號角聲音,看見閃電和山上冒出的煙,都非常害怕,遠遠地站著。19他們對摩西說:「請你向我們說話,我們必定聆聽;若是上帝向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會死!」20摩西回答他們:「不要害怕;上帝出現是要考驗你們,使你們時時敬畏他,不致犯罪。」21可是人民仍然遠遠地站著,只有摩西上前,靠近上帝所在的密雲。
第十八至廿一節,這一段經文是上帝頒佈十誡的一個註解,摩西告訴以色列人民,上帝之所以要頒佈十誡,乃是為了要使他們「時時敬畏他,不致犯罪」。「時時敬畏上帝」,是為了提醒我們以上帝為中心,提醒我們每一位與上帝立約的人,要因為經驗上帝的全能、威嚴而顫慄。
六、祭壇的條例(20:22-26)
22上主命令摩西告訴以色列人:「你們已經看見我—上主怎樣從天上向你們說話。23你們不可做任何神像與我相配,也不可為自己造任何金或銀的神像來敬拜。24你們要用泥土為我造一座祭壇,在壇上獻牛羊,作為燒化祭和平安祭。在我指定作為你們敬拜我的每一個地方,我都要來,要賜福給你們。25如果你們用石頭為我造祭壇,不可用鑿過的石頭,因為動過鑿子的石頭是不適合造祭壇的。26不可為我築造有臺階的壇,免得你們走上臺階時露出自己的下體。」
這一段經文,除了重申不可造偶像之外,還多了祭壇條例,規範如何建築祭壇,以及所要獻的燒化祭、平安祭。當以色列人告白他們要愛上帝、遵守上的話語時,最清楚的展現就是以行動對上帝的獻祭。
我們從這一章經文來思考二件事:
一、「十誡」如何塑造以色列人新的身分?十誡對於現代有何意義?
「我是上主你的上帝」,這句話就點出以色列人的「新的身分」,並藉由十誡——以色列人最早的憲法,人與上帝的約定,從為奴的身份轉變成「新以色列人」。
十誡的中心的思想是愛上帝和愛人,「十」這個數字也反映出「十根手指」的身體地圖(Body Map)之意涵,就是要透過人體去行動、去落實。
「憲章」是國家與人民的約定,「契約」是人與人的約定,但「十誡」是人與上帝的約。上帝透過摩西教導人民遵守與上帝的立約,經過「十誡」的教育,人性與靈性才能逐步的出埃及。
那麼十誡對於現代人重要嗎?重要。若沒有這些規範,人人就各自吹自己的號,吹自己的調。有了十誡當我們生活的譜,上帝當指揮家,我們的生活就可演奏出和諧動人的樂章。
二、自由與法治的上帝國精神
十誡是以愛為基礎的,因為有了十誡、典章制度,人與人之間才能有適當的界限,才能和平相處。以色列人在埃及當奴隸時,奴隸沒有自我,也不能畫定界限,主人的命令就是「律法」(law)。在埃及,是 “rule by law”,主人就是法律,這與專制獨裁的統治者是一樣的,法律僅是統治者的工具,統治者不需要遵守法律,他就是法律。
但出埃及之後,以色列人成為自由人,脫離為奴得到自由必須有十誡、律法為規範。自由與法治是相對的,自由是油門,法治是剎車,社會才能正常往前推進運作。自由人,是 “rule of law”,由自由社會制定憲章及法律約定,群體依法律來治理。
因此,為了形塑以色列新民族,上帝透過「十誡」來保護這個新形成的民族。但要除去過去的奴化生活與習慣,必須將誡命教育給新的群體。
誡命需要與時俱進的,過去的誡命是針對當時的處境而產生的。到了耶穌時代,律法主義興盛,已經不是“rule of law”,而是成為“rule by law”,是少數統治精英、宗教領袖轄制人民的工具,再次讓人民陷入「奴隸」的樣態中。不是過去的律法不對,過去的律法在那個時代做了保護、成全的功效,但若沒有與時俱進,人最終會成為律法的奴隸。耶穌說他來是要成全律法,他不是要廢除律法的一點一畫。耶穌肯定過去律法的功用,但如今他也要提醒我們,律法在他裡面才得以成全,在耶穌裡面,真理使我們得以自由,恢復“rule of law”的精神,恢復自由與法治的上帝國精神。有耳的就聽吧!願上帝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從憲章或契約的角度,「十誡」如何塑造以色列人新的身分?
2.十誡對當今臺灣社會的意義是什麼?
3.耶穌新的誡命與十誡有何對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