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Haverim處境聖經》出埃及記
❤️第7集:出埃及記7:1-25 (台語講道)
⭕黃春生牧師說聖經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vxsw3sdp05i08484o3xjbf5/platforms
● 認識人的有限性,才能開啟對神的認識
一、使統治者知道上主(7:1-7)
● 古代近東文明《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神話(myth)為統治政權提供正當性來源
● 「君權神授」的邏輯是:君即是神。一人之下,人人為奴。
● 印度《吠陀》〈原人歌〉:四道輪迴。
「婆羅門」(Brahmin)
「剎帝利」(Kshatriya)
「吠舍」(Vaishya)
「首陀羅」(Sudra)
● 「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
● 古老君主統治哲學下,法老被塑造成神
● 上主為何要使國王的心剛硬?
二、上帝的權杖吞沒法老的權杖(7:8-13)
●「牧杖」古埃及與希伯來語都可以翻譯成「支派」,即指支派領袖。
●「蛇」的象徵:死亡與重生,權柄與醫治。
●「支派」權柄對抗「帝國」權柄
● 批判與解構「君王中心、以人為中心」。
● 為何「國王的心仍然剛硬」?
三、尋求「以上帝為中心、為主」(7:14-19)
● 大洪水:毀滅、審判
● 迦拿的神蹟:水變成酒
● 尼羅河的神蹟:水變成血
● 16節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主軸:以色列人脫離被奴役,為了是要重建心靈敬拜上主,回到上帝面前建立「生命之約」(出埃及記6:2-8)。
● 水變血的詮釋:生物學、天文學、文學...
● 尼羅河早已經是「血流成河」(出埃及記1:22)
四、對苦難視而不見的統治者(7:20-25)
●「摩西和亞倫照上主的吩咐去做」(7:20)對比「一直不聽」(7:16)
●「他反而回王宮去,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敬拜上帝,是為了去除「君王(自我)中心」轉向「上帝為中心」
●「我對你們所講的信息已經使你們潔淨了。」(約翰福音15:3)
● 回到聖經裡來反省:生命不斷的轉向
二、真正好的君王或政治者,需為百姓帶來希望,而不是增加負擔或災害
●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名著《改革宗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Geist des Kanpitalismus,1920)
● 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言14:34)
● 英國大臣和教牧,稱為“Minister”
● 約翰·諾克斯(John Knox)1560 年「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問題討論:
1.法老的心為何剛硬?我們的心是否也會剛硬?
2.上帝如何使摩西認識祂?又如何使法老認識祂?
3.真正好的治理者,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要認識上主
2021.9.19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出埃及記7:1-25
今日所讀出埃及記第七章,我們看到上帝降災審判埃及的目的是要讓法老認識上主。認識上主,一直以來是基督信仰重要的主題,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64)將他最重要的神學論述《基督教要義》,濃縮成長達382條《教理問答》。在《教理問答》中第一組問答是「問:你認為人類生命最終極的目的為何?答:藉由受造的人認識上帝」,這問答深刻地融合了加爾文著名的神學命題「真正認識人就是真正認識神,真正認識神就是真正認識人。」換言之,認識人的有限性,才能開啟對神的認識。
今天的人類也企圖以各種現代科技的方式要使自己「超越」上帝,甚至是在重複創世記第三章所記載的亞當與夏娃故事,就是要使自己「像上帝一樣」。在巴別塔的故事中,也是在說人想建築通天塔來彰顯人的名,是想與上帝爭高低,甚至企圖想取代上帝。結果是嘗試到苦果,不但越來越遠離了上帝的慈愛,也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繼續惡化下去。直到,創世記最後,約瑟雖貴為宰相,但他卻不以他所擁有的權勢地位而高傲,反倒告白說:「我不能替代上帝。」(50:19)從創世記人受到誘惑想要向上帝一樣,歷經很長的時間到了約瑟,才看到人從「自我為中心」走向以「上帝為中心」。
要認識上帝、以上帝為中心的主題,在出埃及記裡再次成為重點。出埃及記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人若拒絕上帝的話,就算人有千軍萬馬,有精銳的軍隊,也將因為上帝生氣而毀之一旦。在出埃及記裡,上帝一次接一次地將災禍,要提醒埃及法老認識到自己能力的有限,要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個人,不是他們長久以來自認為是「神子」。
「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出埃及記7:6),但是埃及法老並不聽他們所傳達的上主命令。因為在法老的心裡想著:他自己就是神明,是埃及人民眼中的神,怎能讓另一位自稱是代表神(上帝)的摩西對他下命令呢?如果他接受摩西的話,那豈不是讓自己變成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了嗎?這樣他在埃及的王位必定受到極大的挑戰,可能危及他繼續執掌王位,因此,法老的心就更加「剛硬」起來。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
一、使統治者知道上主(7:1-7)
1上主說:「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而你的哥哥亞倫要向他發言,作你的代言人。2你要把我命令你說的話都告訴亞倫,由他告訴國王,要他釋放以色列人離開這個國家。3但我要使國王的心剛硬,無論我對埃及行多少神蹟奇事,他還是不聽你的話。4最後我要嚴厲地懲罰埃及;我要領我子民的各支族離開這地方。5當我伸手懲罰他們,以色列人離開他們國土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是上主。」6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7他們跟國王交涉的時候,摩西已經八十歲,亞倫八十三歲。
第一節,上主對摩西說:「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要了解這一節的意思,就必須在古代近東文化處境下來了解。在公元前27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獻《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講述了蘇美國王吉爾伽美什的傳說故事,描述他是半人、半神,即使吉爾伽美什暴虐無道,但因為他是「神子」,而有統治政權的正當性。
古代以來,君王被視為神格的地位,也造成底層人民諸多的受壓迫。就以古印度的統治神話來說,古印度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一開始有一首詩歌叫〈原人歌〉,說到第一個人「原人」有千頭、千眼、千足,這原人死後,頭化身為「婆羅門」(Brahmin)即統治者與祭司階級,雙臂化身為「剎帝利」(Kshatriya)即勇士,雙腿化身為「吠舍」(Vaishya)即平民百姓,雙足化身為「首陀羅」(Sudra)即底層奴工,也開啟了「四道輪迴」的種姓制度。這個來自統治者的政治哲學,告訴底層人民說,「今天你們成為奴隸是上輩子作惡,這輩子才輪迴成為奴隸」,如果這輩子奴隸乖乖的順服、服事統治者,下輩子輪迴就可以往上升一級。
古代的君王被視為「神子」,被視為神的化身,同樣地,埃及的法老也是如此被塑造成神。「君權神授」的邏輯是,君即是神。也就是「一人之下,人人為奴。」當上主對摩西說:「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和合本聖經的翻譯意思是「上帝使摩西在法老面前代替上帝」,也就是不用把法老當成神來看。換言之,這是在解構「神子」的政治統治者的地位,法老只不過是人而已。
第二節,上帝告訴摩西要他把上帝所命令的話都告訴亞倫,因為原本摩西說他是「我是個不會講話的人」(拙口笨舌的人,6:12),因此亞倫成為「代言人」的角色,台語漢字則是按原文翻譯為「先知」。既然是上帝話語的代言人或先知,就是要忠實地傳講上帝所交代的話,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傳講。
第三節記載上帝說:「我要使國王的心剛硬」。這句話乍看以為是上帝故意使法老的心剛硬,也因此,有人認為「上帝順著法老,不要使他的心剛硬,不就沒事了嗎?」不!如果上帝怎能順著暴虐無道的法老呢?因為上帝是公義與憐憫的上帝,法老不愛公義、不憐憫受苦的人民,就已經在顯明法老的心離上帝越遠,他的心就越剛硬,他越不聽上帝的話,心就越剛硬。
上主透過摩西傳講話語或是伸手懲罰,但是為了要讓法老有機會認識上主。如果法老聽進去上主的話,他的心就會柔和謙卑。這不僅是在上掌權者——法老的功課,也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功課,耶穌曾經告訴他的門徒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
二、上帝的權杖吞沒法老的權杖(7:8-13)
8上主對摩西和亞倫說:9「如果國王要你們行一個神蹟來證明你們的身份,你要吩咐亞倫把他的杖扔在國王面前,那根杖會變為蛇。」10於是摩西和亞倫去見國王,他們照上主的命令做了:亞倫把杖扔在國王和百官面前,那根杖就變成蛇。11國王立刻召集他的占星家和巫師;他們行使法術,也做了同樣的事。12他們把手中的杖扔在地上,也都變成蛇;但亞倫的杖吞沒了他們的杖。13可是,正像上主所說的,國王的心仍然剛硬,不聽摩西和亞倫的話。
將牧杖變為蛇的描述,在第四章一至四節就提到過,當時的目的是為了向以色列人證明摩西是上帝使者的身份,在這一段裡則是向法老證明摩西和亞倫是上帝使者的身份。
「牧杖」這個字在古埃及與希伯來語都可以翻譯成「支派」,都是權柄的意思,即指帶領支派的領袖。
象徵權柄的牧杖,為何會變做蛇呢?下埃及因位處尼羅河下游蛇類滋生,居民常命喪蛇口,因此蛇成為死亡與權柄的象徵;而眼鏡蛇更成為古代下埃及的皇室圖騰法老的王冠甚至是以眼鏡蛇為圖騰。在不同文化處境下,對於「蛇」的意涵也不同,例如在臺灣排灣族裡的百步蛇與龜殼花,在傳統文化裡是祖先、生命來源的象徵。因為蛇會脫皮,因此也被古埃及人視為重生與復活,而有著醫治的象徵。總之,在古埃及「蛇」象徵死亡與重生,權柄與醫治。
在此段經文裡,我們看到二種權柄的對抗。一個是摩西所代表「支派」的權柄,對抗埃及「帝國」的權柄。法老根本沒有將「支派」的權柄放在眼裡,因為法老擁有強大武力的「帝國」權柄。他們將牧杖丟到地上,都變成蛇,都象徵各自的權柄。
但不同的是,雖然代表「支派」的權柄,卻能將「帝國」的權柄吞沒,這說明原本在法老眼中不起眼的「支派」,才真正有上帝的權柄。透過「上帝的權杖吞沒法老的權杖」這個非常具有譬喻行動的描述,要批判與解構「君王中心、以人為中心」的埃及帝國。
作者在這裡再次強調埃及法老並不聽從上帝託摩西所傳達的話,他根本就不相信上帝,因為他自己自認是神明,怎能有人可以在他面前再用神(或是上帝)的名義來要求他釋放奴隸呢?如果法老允准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那豈不是表示他不是神明了嗎?這豈不是動搖「君王」是神明的統治神話。
世界上的獨裁統治者都是如此,都會很刻意「造神」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過去中國的毛澤東,今日的習近平,過去北韓的金日成、金正日,今日的金正恩,都極力的塑造「神性」。
三、尋求「以上帝為中心、為主」(7:14-19)
14上主對摩西說:「埃及王的心剛硬,不放我的子民走。15明早,他去尼羅河時,你去見他。把你那根變過蛇的杖帶去,在河邊等他。16你要這樣對他說:『上主─希伯來人的上帝差我來,要你放他的子民走,好讓他們在曠野敬拜他,但你一直不聽。17上主這樣說,現在你要從他所行的知道他就是上主。你看,我要用這根杖擊打河水,水會變成血,18魚都要死光,河水要發臭,使埃及人不能夠喝這水。』」19上主對摩西說:「你要告訴亞倫,叫他拿這根杖,指向埃及所有的河流、運河、湖澤,和池塘。水都要變成血,全國遍地是血,甚至連水桶、石缸裏也都是血。」
「水」經常在創世記代表著「毀滅」,就像大洪水的故事,說明上帝以大水來毀滅及審判世界。出埃及前十個大災難的第一災:血災,就出現在尼羅河。
為甚麼選定尼羅河呢?古埃及人認為尼羅河每年會氾濫成災,是因為鬼神在作弄,因此法老每年都必須去祭祀才能平息災難。因此,法老去是為了要祭祀尼羅河神,以求「國泰民安」。這樣說來,就在法老要祭祀尼羅河神的時候,上帝使法老的祭祀變成災難,而不是帶來「國泰民安」。原因是上帝要在法老面前顯出真正有能力掌控尼羅河的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不是埃及的法老,更不是所謂的尼羅河神明。
上帝在埃及第一個神蹟或審判,是行在尼羅河,將「水變成血」;但在新約裡,耶穌第一個神蹟則是在迦拿的婚宴上,則是將「水變成酒」。在出埃及記裡,法老的「自我為中心」則遭致審判;但是在新約迦拿的婚宴上,馬利亞吩咐僕人:「他(耶穌)要你們做甚麼,就照他的話去做。」(約翰福音2:5)僕人照著耶穌的話去做,帶來的是豐富的恩典。新約、舊約這兩個事件,成為鮮明的對比。
第十六節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主軸:以色列人脫離被奴役,為了是要重建心靈敬拜上主,回到上帝面前建立「生命之約」(出埃及記6:2-8)。話說在哪裡敬拜上帝都是一樣,到曠野的用意就是要脫離奴役的日子,因為奴役將使人喪志,離棄上主(出埃及記6:9)。上帝很奇特的吩咐,出埃及竟然是要到曠野,這與他們原先在埃及舒適的生活有很大的落差。就像摩西從埃及王宮出來,到米甸牧羊一般。
埃及的富庶,與曠野的荒涼是極大的對比。總之,從富裕的物質生活要進到「曠野」,這條路最難走的是「心靈的改革」。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曠野的操練使人更能體會到生命的有限,轉而學習倚靠上帝。十七節摩西再次告訴法老說:「你要從他所行的知道他就是上主」,很清楚的說明上帝降災禍的目的,是為了讓法老知道真正的神不是法老,而是上主。
尼羅河變色,「水變血」有幾種不同的詮釋:生物學認為是微生物的滋生,天文學甚至推論是有一顆行星“Planet X”蘊藏著大量鐵質,由於“Planet X”越來越接近地球,它的鐵粉、鐵離子飄到地球,融入雨水或滲入河流時把水染成了血紅色。但也有文學或神學的詮釋原本帶給人活命的尼羅河,卻因為殘暴的法老的固執,反而使人失去活命。
無論是何種詮釋,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埃及人原本是靠尼羅河生存。如今遭遇到如此大的災難,不但是尼羅河變色,連埃及國內所有的河川、溝渠,「甚至連水桶、石缸裏也都是血」,這已經清楚說明出整個埃及王國將發生糧食嚴重缺乏的問題,因為沒有水可灌溉,就沒有糧食可用。
四、對苦難視而不見的統治者(7:20-25)
20於是,摩西和亞倫照上主的吩咐去做。當著國王和他的臣僕面前,亞倫舉起杖來,擊打河水,河水立刻變成血。21河裏的魚死了,河水發臭,埃及人不能再喝這水。埃及的每一個地方都是血。22後來國王的巫師也行法術,同樣使水變成血。正像上主所說的,國王的心比從前更剛硬,拒絕聽摩西和亞倫的話。23不但這樣,他反而回王宮去,不把這事放在心上。24所有的埃及人都不能喝河裏的水,只得在河邊挖洞,從地底下取水喝。25上主擊打河水後,這災難繼續了七天。
第二十節說:「摩西和亞倫照上主的吩咐去做」,這句話與「迦拿婚宴」水變成酒的故事一樣,僕人照著耶穌的話去做,在此是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吩咐去做。
法老心剛硬是因為聽不進去上帝的話語,摩西和亞倫則是聽上帝的話又去行。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是以「上帝為中心」。
第廿一節「河裏的魚死了,河水發臭,埃及人不能再喝這水。埃及的每一個地方都是血。」(出埃及記7:21)尼羅河不是在此時才變成「血河」,早在摩西出生的年代裡,這條河不知淹死多少希伯來人的男嬰,這條河在邪惡的統治者手中,早已成了「血河」。
當時法老下令:「希伯來人新生的男嬰都必須扔到尼羅河去,只准女嬰活著。」(出埃及記1:22)在法老的一聲令下,多少的家庭破碎,多少的骨肉分離,多少的屍體與血充滿在埃及的河中。但法老的惡行,當時的埃及人卻視而不見,只因為流的不是他們孩子的血,埃及人也成為共犯結構的一環。
在臺灣的歷史中,也出現過充滿腥臭與冤屈的血河。只不過,河中流的血,不是出於法老的命令,是出於新殖民者無情的指示。二二八事件時,在淡水河邊一條鐵絲串起一群群無辜者的手掌,軍人扣板機槍殺無辜者,這條河就在離我們不遠之處。
第廿三節法老的反應與第廿四節埃及人的反應有天壤之別,很明顯法老個人並沒有受到此次的災禍打擊。因為法老有僕人為他掘井取水,所以他無法體會民間疾苦。
自我中心的獨裁者所行的統治,常常殃及無辜百姓,使人民承受不必要的苦難。翻開歷史獨裁者的荼毒比比皆是,只因為他們的心「剛硬」,使得人民痛苦萬分。不僅如此,獨裁者往往對百姓疾苦充耳不聞。因此,上帝要施展祂的拯救。上帝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審判,乃是要人人都能認識祂。
「這災難繼續七天」,我們又看到「七」這個完全神聖的數字,表明這次的災難是上帝的作為,也足以使法老或是全埃及國人民承受不了之意。但是也有可能是只有「七」天之久,過後就停止了。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敬拜上帝,是為了去除「君王(自我)中心」轉向「上帝為中心」
舊約出埃及記裡尼羅河「水變血」,對比新約迦拿婚宴「水變酒」,這二件事都是藉著「水」所發生的。一個是高高在上的法老心剛硬,不願意聽從上帝的話語;一個卻是底層的僕人,他們按照耶穌的吩咐去做。所得到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招致災難,另一個則是經歷超出所求所想的豐富恩典。
我們看到上帝呼召摩西和亞倫去埃及見法老,要他們從法老的手中將以色列人民帶出來時,摩西知道這是很難達成的一件事,因為「連以色列人都不聽我的話,國王會聽我嗎?」這是摩西對上帝的回答。真正上帝的話並不好聽,因此會聽的人也不多,因為上帝的話常常使我們覺得刺心、不舒服。雖然如此,上帝的僕人仍必須有一項基本態度,就是照上帝的話實在的說出來,並依照上帝的命令去行事。
我們看到聖經的作者連續告訴我們三次這一句話:「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出埃及記7:6, 10, 20)這個主題也正好呼應第一章十七節兩個接生婆的信仰態度:「敬畏上帝,不服從國王的命令」。
今天的基督教會必須好好反省這件事;想想看,我們的教會是否照著上帝的命令去做?我們要知道每次我們敬拜、每次我們靈修,都是為了去除「君王(自我)中心」轉向「上帝為中心」,唯有以心靈與誠實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敬拜、遵照上帝的話語,我們才能逐步的轉向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耶穌曾經告訴門徒說:「我對你們所講的信息已經使你們潔淨了。」(約翰福音15:3)看吧!很清楚的,唯有通過耶穌的信息,我們的心靈才能潔淨,才能活出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
二、真正好的君王或政治者,需為百姓帶來希望,而不是增加負擔或災害
第七章第五節上帝說:「當我伸手懲罰他們,以色列人離開他們國土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是上主。」這句話很明白說出,即將到來的十項災禍的目的,就是要讓法老和埃及人認識上帝。但是,法老目中無「神」,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神的化身。雖然摩西所行的能力高過埃及祭司的法術,但是法老的心地仍然剛硬。因為法老若是允許摩西的請求,無異表示他不是神明,他在人民心中的神格就會幻滅。換言之,獨裁的法老依舊選擇刻意將自己神化,繼續宰制愚民。果然因為法老的剛硬,使得人民也連帶受到災害的懲罰。
自以為是的獨裁者所行的統治,常常殃及無辜百姓,使人民也承受不必要的苦難。翻開歷史獨裁者的荼毒比比皆是,只因為他們「剛硬」,使得百姓痛苦萬分。不僅如此,獨裁者往往對百姓疾苦充耳不聞。因此,上帝要施展祂的拯救。但是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審判,乃是要人人都能認識祂。
第廿三節記載法老「他反而回王宮去,不把這事放在心上。」讓我們看到法老還是照樣存著剛硬的心,結果受害的是人民、國家。那麼作為君王或政治工作者者,甚至是從事一般工作的人,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職分呢?
現代的美國,是以清教徒移民開始。有人稱美國的獨立革命,是「加爾文主義的革命」。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著名的著作《改革宗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Geist des Kanpitalismus,1920)出版近百年來,頗受讚揚,他指出加爾文主義對近代民主發展帶來關鍵的影響,甚至對於政治與文化建構也是。
加爾文的學生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蘇格蘭帶領宗教改革,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1560年12月第一屆蘇格蘭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國會通過及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共同秩序書)。
在當時,首次使用稱呼神職人員的“Minister”,用來稱呼蘇格蘭國會議員及國家大臣。往後,在英國也是使用“Minister”來稱呼內閣部長。“mini”是“小”的意思,源自拉丁文“minus”(小;地位低微),那正是耶穌所教導的:「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馬可福音10:43)
真正好的君王或政治工作者,需為人民帶來希望,而不是增加負擔或災害。從事政治工作、從事教會事奉者,應該記得自己是“Minister”,是「僕人」。願我們如此行的時候,讓更多人因此更加認識我們所敬拜上主。
問題討論:
1.法老的心為何剛硬?我們的心是否也會剛硬?
2.上帝如何使摩西認識祂?又如何使法老認識祂?
3.真正好的治理者,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