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信」“Credo in”的對象是「聖父、聖子和聖靈」
一、關係中的耶穌基督
1. 上帝的獨生子
●「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獨子,就是跟父親最親密的那一位,把他啟示出來。」(約翰福音1:18)
2. 世人的主
● 在羅馬皇帝被當成神明崇拜的時代裡,冒死告白耶穌是「主」
●「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12:3)
●「你們尊我為師,為主,這是對的,因為我本來就是。」(約翰福音13:13)
●「如果你口裏宣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你就會得救。」(羅馬書10:9)
3. 神人的合一
● 耶穌在論及亞伯拉罕時說:「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曾歡歡喜喜地盼望著我來的日子;一看見了,他就非常快樂。」(約翰福音8:56)
● 耶穌回答:「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亞伯拉罕出生以前,我就『有』了。」(約翰福音8:58)
● 耶穌基督:完全的神—完全的人
4. 勝過世間的苦難
●「在本丟彼拉多任內受苦,釘十字架,死,埋葬;落陰府,第三日由死人中復活」
● 耶穌開始教導門徒說:「人子必須遭受許多苦難,被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棄絕,被殺害,三天後將復活。」(馬可福音8:31)
●「我把這件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因跟我連結而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是你們要勇敢,我已經勝過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 上帝的靈使耶穌從死裏復活;如果這靈住在你們裏面,那麼,這位使基督從死裏復活的上帝,也要藉著住在你們裏面的聖靈,把生命賜給你們那必朽的身體。(羅馬書8:11)
5. 終末審判的主
●「祂要自彼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父親自己不審判任何人;他把審判的權交給兒子。」(約翰福音5:22)
二、耶穌基督的名號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使徒行傳2:21)
● 關於這位耶穌,聖經說過:你們的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1-12)
1. 耶穌(約書亞,耶和華必拯救)
●「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取名叫耶穌,因為他將拯救他的子民脫離他們的罪。」(馬太福音1:21)
2. 基督(希臘文)、彌賽亞(受膏者,希伯來文)
● 他先去找他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已經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的意思是「基督」。)(約翰福音1:41)
3. 初代教會的中心信息:耶穌是基督
●「他們仍然天天在聖殿和個人的家裏不停地教導人,傳揚有關基督耶穌的福音。」(使徒行傳5:42)
● 彼得勇敢告白:「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2)
● 約翰:「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約翰福音20:31)
三、基督(受膏者)的三重職責:先知、祭司、君王
●「受膏者」:先知(詩篇105:15)、祭司(利未記4:16)、君王(詩篇18:50)
● 蘇格蘭教會1646年11月26日通過《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又稱為《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The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1647)
問23:基督作我們救主所執行的職分是什麼?
答:基督作我們的救主,在降卑與升高的境況中,執行先知、祭司、君王的職分。
1. 基督執行先知的職分
問24:基督怎樣執行先知的職分?
答:基督執行先知的職分,在於用祂的道和聖靈,將上帝的旨意指示我們,為要叫我們得救。
2. 基督執行祭司的職分
問25:基督怎樣執行祭司的職分?
答:基督執行祭司的職分,在於將祂自己一次獻為祭,以滿足人對上帝的公義所有的虧欠,而使我們與上帝和好,並且不斷為我們代禱(intercession)。
3. 基督執行君王的職分
問26:基督怎樣執行君王的職分?
答:基督執行君王的職分,使我們降服、歸向祂,又管理保護我們,並且捆綁和勝過祂與我們的一切仇敵。
結論:基督「徒」的再思——Word、Walk、Work
1. 先知:Word,去傳
2. 祭司:Walk,去行
3. 君王:Work,去做
問題討論:
1.「耶穌基督:完全的神—完全的人」所要表明的意義是什麼?
2. 試從福音書中尋找,耶穌基督所具備彌賽亞的三重職責?
3. 作為基督「徒」,我們如何延續彌賽亞的三重職責?
使徒信經 3 -我信耶穌基督
使徒行傳4:11-12;約翰福音20:31
1、我信耶穌是基督
上帝獨子來救贖
求告耶穌的名號
信得永生別無路
2、基督神所出的神
無限生命救世人
過去現在與未來
人類主宰福源本
3、耶穌受膏三職分
先知傳揚神救恩
祭司獻己為中保
君王護民以親身
4、基督信徒當奮起
跟隨耶穌盡心力
去傳去行並去做
用愛循環不停息
講道篇
使徒信經3-我信耶穌基督
2021.7.4 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關於這位耶穌,聖經說過:你們的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1-12)
「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約翰福音20:31)
《使徒信經》第二段:「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祂由聖神投胎,由在室女馬利亞出世;在本丟彼拉多任內受苦,釘十字架,死,埋葬;落陰府,第三日由死人中復活;升天,今坐在全能的父上帝的大傍;祂要自彼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這一個多月來,七星中會原本要舉行幾間教會傳道師封立牧師、教會昇格、牧師監選,甚至台北中會及七星中會設教七十週年感恩禮拜也因為疫情都延期。疫情以來,教會裡面有些弟兄姊妹失去工作機會,從事旅遊、藝術,甚至實體店面都受到影響,願上帝早日使我們脫離疫情在困境。
這幾天的疫情除了台北市之外,全國各地都已經控制住,請大家繼續為防疫人員代禱,特別是為台北市政府的防疫工作代禱,希望早日控制,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實體禮拜及聚會。
去年臺灣捐贈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夥伴國家,甚至許多不是邦交國,其中包括立陶宛。上禮拜立陶宛幾乎將他們僅有的二萬劑疫苗捐給臺灣。良善與愛的價值會激勵彼此。臺灣人在感激之餘,得知當地社福機構「高風險懷孕中心」經費極為欠缺之後,居然在短短七天內收到近二千筆從臺灣捐助的奉獻,使當地的社福機構驚嘆,這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多的捐款,足夠他們在今後五年可以幫助高風險懷孕女性及她們的孩子提供心理、物質、金錢援助。非營利組織「兒童癌症基金」、「媽媽聯盟」(MAMŲ UNIJA)也同樣收到臺灣人的慈善捐款。
實踐良善與愛的價值,這世界就會越具有上帝國的樣貌。我們被呼召成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也就是被稱為「基督徒」,更應該去實踐良善與愛的價值。認識耶穌基督的目的不僅得著耶穌的愛與救贖,更是要能夠去實踐耶穌基督所走、所做的。當我們告白「我信耶穌基督」時,更是在決志要跟隨祂的腳蹤。
《使徒信經》可以分成四段,前三段以「三一上帝」(Trinity)架構出三大部分︰聖父、聖子、聖靈。且均以「我信」(拉丁文是“Credo in”)為始,也就是論及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聖父上帝,聖子上帝,聖靈上帝。三者之間,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三者之間是愛的團契關係。《使徒信經》到了第四段論到「教會」,拉丁文裡面都沒有「信」的字眼,即表明「教會」不是人所信仰的對象。
在《使徒信經》的十二句中,與耶穌基督有關的就佔了六句:一開始先介紹耶穌的身分「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台語),之後介紹祂的工作:過去祂已成就的事「祂由聖神投胎,由在室女馬利亞出世;在本丟彼拉多任內受苦,釘十字架,死,埋葬;落陰府,第三日由死人中復活;升天」、現今的狀態「今坐在全能的父上帝的大傍」,以及將來必成就的事「祂要自彼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這段記載耶穌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工作。
一、關係中的耶穌基督
首先我們來看《使徒信經》第二段說:「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台語)要表明耶穌基督與聖父上帝、與人的關係。
1. 上帝的獨生子
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意思耶穌不是「受造物」,而其本質是「神」。在主後325年的《尼西亞信經》更進一步在說明耶穌基督與上帝的關係,説:「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的,從神出來的神,從光出來的光,從真神出來的真神,首生的,不是被造的,與父一體的;萬物都是藉著主造的。」
我們可以了解到,狗生的是狗,人生的是人,因為本質相同;人不會變成狗,而狗也不會變成人,因為本質不相同。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這句話就是在表明耶穌的本質是「上帝」,因此《尼西亞信經》才說耶穌是「從神出來的神,從光出來的光」。
「上帝的獨生子」這句話同時也在表明聖父上帝、聖子上帝彼此之間最為親密,耶穌自己就這樣啟示他自己:「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獨子,就是跟父親最親密的那一位,把他啟示出來。」(約翰福音1:18)
2. 世人的主
接著告白耶穌基督是「咱的主」。要明白這句話所要擔負的生命風險多大,就必須回到早期教會的處境,在當時,羅馬皇帝為了鞏固統治地位、開始進行神格化,也就是將羅馬皇帝(凱撒)塑造成神明加以崇拜。在豆米田(Domitian,公元81-96)統治時期,強力推行全國性的凱撒崇拜,拒絕敬拜凱撒者必處以死刑,也因此人民必須將凱撒視為唯一的「主」。
這樣清楚了嗎?當基督徒信仰告白耶穌基督是「咱的主」,在當時這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的。因此,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說:「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12:3)看吧!能夠有勇氣拒絕皇帝崇拜,而告白耶穌基督是生命唯一的主,這已經是超越人的本性,是來自聖靈的引導。
耶穌與門徒在一起時,也曾向門徒啟示他自己的身份,他說:「你們尊我為師,為主,這是對的,因為我本來就是。」(約翰福音13:13)在猶太傳統裡稱呼避免直接稱呼上帝的名字,因此都會以「主」(希伯來文“אֲדֹנָי, Adonai”,希臘文“κύριος”)來代替。耶穌的門徒告白耶穌基督是「主」、是「上帝」,是通過耶穌所說、所行、所做的去認識這位降生為人的上帝。
使徒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提到「信耶穌」是關係著生命得著救贖的應許,「如果你口裏宣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你就會得救。」(羅馬書10:9)可見這句信仰告白是要拿著生命安危去回應的。
3. 神人的合一
剛剛才提到,本質相同才能相通,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是「從神出來的神」,他的本質是「神」,現在挑戰我們的是耶穌的本質同時是「人」的這件事,也就是「神人的合一」。教會歷史上,對這項神學有諸多的討論,可見得基督徒「盡全部的理性」想認識上帝的渴望。
論到耶穌基督「神人的合一」,在約翰福音裡,有一段要緊的對話。耶穌在論及亞伯拉罕時說:「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曾歡歡喜喜地盼望著我來的日子;一看見了,他就非常快樂。」(約翰福音8:56)聽到耶穌這樣講,在場的猶太人有意見了喔,他們就質問耶穌,你不到五十歲,怎麼可能見過亞伯拉罕。耶穌回答:「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亞伯拉罕出生以前,我就『有』了。」(約翰福音8:58)這句話說明耶穌「先存」於一切的受造。
約翰加爾文認為基督的神人二性之本性是合一的,但屬性不相交換;屬性不能抽離本性,也不會改變本性的本質。
耶穌既是神也是人。他一直為神,直到他在從童女馬利亞體內被孕育才有了血肉之軀。耶穌成為人,是為了救贖人,耶穌道成肉身是為了與苦難中的我們一樣(參考希伯來書2:17),並為世人帶來贖罪(腓立比書2:5-11)。只有完全的神,祂才有無限的生命可以帶來救贖。祂成為人,是為了救贖人。總之,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才有救贖的可能。
4. 勝過世間的苦難
《使徒信經》説:「在本丟彼拉多任內受苦,釘十字架,死,埋葬;落陰府,第三日由死人中復活;升天」。這段是關於耶穌在世上已經成就的事。
信經特別提到「本丟彼拉多」,是要強調耶穌是具體來到這世間,在羅馬統治者猶大總督本丟彼拉多任內被釘死在十架上,這是一個歷史的事實。
耶穌稱門徒為朋友,他不向門徒隱藏他的使命與計畫,因此耶穌多次向門徒「預告」他將被殺害的事,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必須遭受許多苦難,被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棄絕,被殺害,三天後將復活。」(馬可福音8:31)甚至,耶穌還跟門徒說:「我把這件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因跟我連結而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是你們要勇敢,我已經勝過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復活的耶穌也將使我們勝過世間的苦難,他說:「上帝的靈使耶穌從死裏復活;如果這靈住在你們裏面,那麼,這位使基督從死裏復活的上帝,也要藉著住在你們裏面的聖靈,把生命賜給你們那必朽的身體。」(羅馬書8:11)
5. 終末審判的主
《使徒信經》説:「祂要自彼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台語)是指將來必成就的事。耶穌要「再來」,再來的時候就是要進行「審判」,就像耶穌告訴門徒的:「父親自己不審判任何人;他把審判的權交給兒子。」(約翰福音5:22)
二、耶穌基督的名號
彼得傳福音向聆聽的眾人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使徒行傳2:21)又說明:「關於這位耶穌,聖經說過:你們的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1-12)
1. 耶穌(約書亞,耶和華必拯救)
「耶穌」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讀音Yahushua,約書亞),希臘文“Ἰησοῦς”(讀音Iesous,耶穌),意思是「耶和華必拯救」。
天使向約瑟、馬利亞啟示說:「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取名叫耶穌,因為他將拯救他的子民脫離他們的罪。」(馬太福音1:21,參考路加福音1:31)換言之,這名字已經反映出上帝拯救的計畫。
2. 基督(希臘文)、彌賽亞(受膏者,希伯來文)
基督一詞是希臘文,翻譯自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新約聖經最早出現在安得烈去找他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已經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的意思是「基督」。)(約翰福音1:41)「彌賽亞」意思是上帝的「受膏者」,而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盼望這位受膏者來臨,復興猶太民族。但是,上帝的計畫是要救贖全人類。
「耶穌」是他的名,「基督」是他的號。「耶穌」指的是人性,「基督」講的是神性,「耶穌基督」這名號代表「神人合一」。
3. 初代教會的中心信息:耶穌是基督
初代信徒傳福音的中心信息就是「耶穌是基督」(使徒行傳5:42、9:22、17:3、18:5, 28)。使徒行傳記載著:「他們仍然天天在聖殿和個人的家裏不停地教導人,傳揚有關基督耶穌的福音。」(使徒行傳5:42)
而使徒彼得向人群勇敢宣講:「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2)
而約翰福音的作者著書的最後更明白指出:「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約翰福音20:31)。總之,不論在聖經或《使徒信經》中,「耶穌」之名與「基督」之號是緊密不可分的,「耶穌基督」的名號已經在表明他的工作與使命,是要救我們出罪惡、使我們得著永恆生命。
三、基督(受膏者)的三重職責:先知、祭司、君王
「基督」是希臘語,與其相對等的希伯來語是「彌賽亞」,其意皆是「受膏者」。在舊約時代「受膏者」泛指三種人:先知(詩篇105:15)、祭司(利未記4:16)、及君王(詩篇18:50)。
到了新約時代,受膏者轉變成專有名詞,專指「耶穌是基督」,祂完全履行了舊約時代受膏者的三種職責:先知(傳遞上帝的信息)、祭司(代人向上帝獻祭,作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君王(服事、保障並領導世人)。
在此,我們要從長老教會的傳統來看「彌賽亞的三重職責」。
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1646年11月26日在蘇格蘭大會(General Assembly)通過《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後來又為英國議院兩度批准。此信條因為在韋斯敏斯德教堂 (The Westminster Abbey /俗譯西敏寺)制訂,又稱為《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在韋斯敏斯德會議完成信條之後,又完成了大、小兩份《韋斯敏斯德要理問答》。大問答是在1648年完成,為了當時牧師在講台信息的需要,依據信條的內容寫成196個問答。其優點是完整、精確,並致力於聖經的原則解決道德的問題;而其缺點則是過於冗長而不夠通俗,在律法的解釋嫌教條化,因此較不著名。
小問答較早完成(1647年),此問答內容簡短易讀,極受當時人的喜愛,是提供給孩童、信徒認識基督信仰要理的教材。《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The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共有107條問答。關於「彌賽亞的三重職責」主要記載在第廿三條至廿六條的問答中。
問23:基督作我們救主所執行的職分是什麼?
答:基督作我們的救主,在降卑與升高的境況中,執行先知、祭司、君王的職分。
這一段則使我們認識,救主為祂子民作成的拯救工作。使我們知道,祂藉著履行先知、祭司,與君王的職分來完成救恩,因此將我們從三層痛苦,即無知、罪惡與捆綁中解救出來,祂在地上的時候,執行這些職分,在天上祂仍繼續執行。
1. 基督執行先知的職分
問24:基督怎樣執行先知的職分?
答:基督執行先知的職分,在於用祂的道和聖靈,將上帝的旨意指示我們,為要叫我們得救。
先知是宣揚上帝旨意的人。這裡告訴我們,基督為我們所作的,就像我們的先知。祂藉著祂的話宣揚上帝旨意,因為整本聖經都是祂的話;但是因為單讀聖經不足以使人明了救恩,所以祂賜下聖靈,使凡聽見的,都得益處。
2. 基督執行祭司的職分
問25:基督怎樣執行祭司的職分?
答:基督執行祭司的職分,在於將祂自己一次獻為祭,以滿足人對上帝的公義所有的虧欠,而使我們與上帝和好,並且不斷為我們代禱(intercession)。
祭司的本分是為百姓獻祭與祈禱;這也是為祭司的基督替我們所作的。當祂在地上的時候,祂獻上自己為祭,如今在天上,祂為我們向上帝求和。這裡告訴我們,照樣,基督獻己為祭的目的是:(1)為我們的罪滿足上帝的公義;(2)把我們帶回上帝面前,作祂親愛的兒女,與上帝和好;(3)並如同祭司不斷為我們代禱。
3. 基督怎樣執行君王的職分
問26:基督怎樣執行君王的職分?
答:基督執行君王的職分,使我們降服、歸向祂,又管理保護我們,並且捆綁和勝過祂與我們的一切仇敵。
君王是國度的統治者。現今地上有一個大國度,由上帝所有的兒女組成,統治者是基督。如此,這裡所說祂的職分有三:(1)使我們甘願降服祂。(2)頒賜律法來引導與保護我們。(3)祂將一切反對我們與祂的仇敵拒於門外,最後並治服他們。
結論:基督「徒」的再思——Word、Walk、Work
今日的信息一開始我就提到,我們被呼召成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也就是被稱為「基督徒」。「徒」指的是門徒、學徒,是跟隨者,因此,我們認識耶穌基督的目的不僅得著耶穌的愛與救贖,更是要能夠去實踐耶穌基督所走、所做的。當我們告白「我信耶穌基督」時,更是在決志要跟隨祂的腳蹤。
今天,我們要從耶穌基督三重的職分「先知、祭司、君王」來談如何跟隨他。我要用三個“W”方便大家記住:
1. 先知:Word,去傳
第一個“W”是“Word”(話語),「先知」主要的服事就是在於傳講上帝的話語。把上帝的旨意傳給世人,告訴大家什麼是上帝國?什麼是上帝國的價值?這就是耶穌在世上所傳的,讓世人知道上帝國的價值,引領跟隨者朝向新天新地。
2. 祭司:Walk,去行
只停留在「知道」是不夠的,還要「去行」。第二個“W”是“Walk”(走路),也可以說是在日常生活中「去行」,活出一個有使命的生命。祭司的工作就是要連結人與上帝,祭司不是停留在舊約時代的觀念,新約時代的觀念是「信徒皆祭司」。說到「祭司」讓我想到耶穌說到「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故事中的祭司、利未人,並沒有「去行」出信仰的良善價值,他們沒有使命、沒有負擔。故事中的祭司、利未人他們「下班」要趕回家,遇見路上一位受傷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好像沒有他的事。在耶穌的心裏,這不是一位祭司該有的,反而在耶穌的說明下,愛人如己的「好撒馬利亞人」,反倒是新約時代的祭司。
3. 君王:Work,去做
第三個“W”是“Work”(工作),也就是伸出手「去做」,服事困苦中的弱勢者。君王的角色就是這個,耶穌就告訴門徒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作你們的奴僕。」(馬太福音20:26-27)上主日我曾提到,我們的上帝,之所以「全能」,正因為祂「能」自我限制。屬靈的定律是,權柄是為了「服事」,上帝的「全能」是為了救贖、為了服事。今天,我們跟隨他的人就是需要伸出手「去做」、去實踐。
學習耶穌基督三重的職分,「去傳、去行、去做」,將美善的價值分享出去,上帝國就是在這種「良善價值的循環」中,不斷地擴大、影響。
上個月初(2021)六月六日美國三位參議員搭乘C-17軍機訪台,美國聯邦參議院達克沃絲(Ladda Tammy Duckworth)母親的家族原本在廣東潮州生活,為了逃離共產黨的壓迫,才徒步逃到泰國。她致詞時説:「我的家族深知自由的代價,而我在此告訴各位,美國不會拋下你們(臺灣)孤軍奮戰。」
蕭清芬牧師的女兒——從政基督徒蕭美琴說:「我相信良善的力量會循環的。臺灣人慷慨助人,也必得人助。患難見真情,良善的力量相互加成,並肩作戰的朋友會愈來愈多,而臺灣也不會孤單。」確實,這是上帝國的定律,我們只要依循上帝國的定律,就能得到上帝的看顧。
在這場疫情裡面,我看到很多人都很願意去傳、去行、去做,去實踐「良善價值的循環」。就像我們教會的香港團契自主發起募款購買PAPR(動力淨氣式呼吸防護具),贈送馬偕紀念醫院及其他醫院給第一線醫療人員使用,回報臺灣接納香港人,這也是對臺灣的認同,更是實踐「良善價值的循環」。
我們教會與總會教社委員會獲得老協珍公司贈送之米漢堡,疫情期間提供給弱勢家庭,也要供給萬華珍珠家園(荷蘭的內地會宣教士)、萬華活水泉教會(照顧萬華街友)、靈糧堂萬華福音中心、芒草心協會盡力提供給街友及需要者。當我們,將美善的價值分享出去,上帝國就是在這種「良善價值的循環」中,不斷地擴大、影響。
要記住「生命沒有愛就無價值」,使徒保羅指出:「我即使有講道的才能,也能夠洞悉各種知識、各種奧祕,甚至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要是沒有愛,就算不了甚麼。」(哥林多前書13:2)願上帝幫助我們,學習耶穌基督三重的職分,「去傳、去行、去做」,將美善的價值分享出去。
問題討論:
1. 「耶穌基督:完全的神—完全的人」所要表明的意義是什麼?
2. 試從福音書中尋找,耶穌基督所具備彌賽亞的三重職責?
3. 作為基督「徒」,我們如何延續彌賽亞的三重職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