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信經1-信仰的告白
2021.6.20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以弗所書2:19-20、馬可福音8:27-29
● 聖經裡就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告白文體:
● 聖經學家Gerhard von Rad:,申命記廿六章第五至十一節:「我的祖先是流浪的亞蘭人;他帶家眷到埃及寄居。他們去的時候人數稀少,以後逐漸增多,成為強大的民族。埃及人壓迫我們,強迫我們作奴隸,服苦役。...你們背誦以後,要把籃子放在上主─你們的上帝面前,在那裏敬拜他。」(申命記26:5-11)
● 申命記6:4-5 “Shema” 示瑪,「聽啊!」
● 耶穌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說:「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 早期教會洗禮用的信經:「腓利對他說:『你如果真心相信,就可以接受洗禮。』他回答:『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使徒行傳8:37)
● 「基督之詩」:「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腓立比書2:5-11)
● 「只有一位上帝,就是天父,萬物的創造者;我們是為他而活的。並且,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藉著他而造,而我們也藉著他生存。」(哥林多前書8:6)
● 三位一體的信經最初文體(太28:19;林後13:14)
一、信經/信仰告白的形成
第一波:信仰內涵的「形塑」(formative)時期
1.西方教會的《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
2.東方教會的《尼西亞信經》(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Creed, 381)
3.《迦克墩信經》(Chalcedonian Creed, 451年)
4.《亞他那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第五世紀
第二波:信仰本質的「歸正」(reformative)時期
● 加爾文1537年《信仰聲明》和1542年的《教理問答》。
● 《蘇格蘭信仰告白》(1560)。
● 改革宗教會1561年共同接納的《比利時信條》(Belgic Confession)
第三波:世界挑戰的「契機」(kairotic)時期
● 德國告白教會《巴門宣言》(Barmen Declaration, 1934)
● 美國長老教會制訂的《1967年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1967)
● 南非教會對抗種族隔離制度的《契機文獻》(Kairos Document, 1985)
● 1997年第23屆大會主題「打斷不義的鎖鏈」(Break the Chains of Injustice)
二、《信經》的內涵
● 《使徒信經》最早見於安波羅修(Ambrose)的作品,約390年
● 與「古羅馬信經」洗禮信經相近
● 「我信」拉丁文「Credo」:“cor”是「心」的意思
● 什麼叫做“cor”?什麼叫做「有心」或「無心」?
《使徒信經》的內涵分成二部分:
1.信的對象:聖父、聖子和聖靈
● 前三段為「三位一體」(Trinity)架構:均以「我信」(Credo in)為始
● 約翰加爾文,將“Credo in”「我把我的心作為祭物獻給主。」
● 第四段「論教會」,沒有“Credo in”
2. 信的團體:教會
● “Credo in”的對象是「聖父、聖子和聖靈」
● 「教會」不是我們信仰的對象
● 英文譯為“I believe the Church”,而不是“I believe in the Church”
三、《信經》的目的
● 「19這樣看來,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20跟猶太人一樣,你們也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以弗所書2:19-20)
1. 分辨異端的準則
● 「從前有假先知在以色列民間出現;同樣也將有假教師在你們當中出現。他們偷偷地輸入毀滅性的異端,不承認救贖他們的主宰,迅速地自取滅亡。」(彼得後書2:1)
● 「親愛的朋友們,我一直很想寫信跟你們談談與我們大家都有關係的救恩問題,可是我覺得有必要立刻向你們提出勸告,要你們繼續為上帝只一次就完整地傳授給信徒們的信仰爭戰。因為,有些不敬虔的人偷偷地混進我們中間,以曲解上帝恩典的信息來掩飾自己腐敗的行為。他們拒絕了惟一的主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很久以前,聖經已經預言他們必須受懲罰。」(猶大書3-4節)
● 「除祂之外,別無拯救;因為天上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
2. 純正信仰的教材
● 「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哥林多前書12:3下)
3. 基督信仰的告白
● 同聲宣告表達我們在教會立場的合一,同屬一個身體
● 威廉‧巴克萊牧師《我的信念》(Testament of Faith)
結論:你知道你所信的是甚麼嗎?
● 馬可福音8:27-29「耶穌和門徒往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他問他們:「一般人說我是誰?」他們回答:「有的說是施洗者約翰;有的說是以利亞;也有的說是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又問他們:「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 1934年德國的《巴門宣言》
● 1967年美國的《1967年信仰告白》
● 1985年台灣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問題討論:
1.基督教一直是一個「信經/信仰告白的宗教」(“creedal” religion)。為何要不斷的告白我們的信仰?
2.“cor”是「心」的意思,加爾文為何強調「我把我的心作為祭物獻給主。」?
3.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使我們的信仰告白成為「有心」的行動?
使徒信經1-信仰的告白
2021.6.20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以弗所書2:19-20
19這樣看來,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20跟猶太人一樣,你們也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
馬可福音8:27-29
8:27 耶穌和門徒往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他問他們:「一般人說我是誰?」8:28 他們回答:「有的說是施洗者約翰;有的說是以利亞;也有的說是先知中的一位。」8:29 耶穌又問他們:「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美國贈送臺灣250萬劑疫苗今天傍晚即將運抵臺灣,昨天晚上看到蕭美琴大使在美國送機的畫面,讓我想到她從花蓮到美國的過程很像上主日我們所讀約瑟的一段見證:「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為的是要保存許多人的性命;由於從前所發生的事,今天才有這許多人活著。」(創世記50:20)無論美琴在花蓮付出多大的努力,還是被棄絕,但是上帝卻讓這位從政基督徒堅持她的呼召,繼續為臺灣民主與自由貢獻。
這幾天臺灣全國開放施打疫苗,我知道我們教會大部分的松年都已經注射,但也要提醒身體不適合注射的兄姊,也要多注意,不可勉強。盼望藉由疫苗的施打,能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及避免急重症。
今天起,我們要透過聖經來認識《使徒信經》,這是全世界基督宗教共同的信仰告白。幾乎每個基督宗派的長老職分就職誓約,都會被問到「你相信新約和舊約聖經是上帝的話,是你信仰和職份唯一的根據嗎?你是否接受《使徒信經》為你的信仰告白?」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則會再增加「你是否接受《使徒信經》以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為你的信仰告白?」而牧師的就任,又會增加問「你是否接受《尼西亞信經》為你的信仰告白?」
基督教一直是一個「信經/信仰告白的宗教」(“creedal” religion),因為她在本質上是「神學性的」。她不但是一個「經典宗教」(scriptural religion),也是一個在不同的時代中致力於「信仰尋求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神學性宗教。
聖經裡就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告白文體,根據德國舊約聖經學家Gerhard von Rad的研究指出,申命記廿六章第五至十一節:「我的祖先是流浪的亞蘭人;他帶家眷到埃及寄居。他們去的時候人數稀少,以後逐漸增多,成為強大的民族。埃及人壓迫我們,強迫我們作奴隸,服苦役。...你們背誦以後,要把籃子放在上主─你們的上帝面前,在那裏敬拜他。」就是在波斯帝國時期,流傳在被擄的猶太族群中的「歴史的小信仰告白」 (das kleine geschichtliche Credo),在提醒流浪的猶太人「我是誰?」,提醒「我所信仰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
在舊約中最重要的「信經/信仰告白」就是,申命記第六章第四至五節,猶太人通稱為 “Shema”(示瑪,意為「聽啊!」)。「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申命記6:4-5)這說明猶太教徒相信自己是一個不停地接受上帝誡命的信仰共同體,他們一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地在生活中回應這誡命。
在新約聖經中,也有信仰告白文體或信經形式的經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馬可福音第八章廿七至廿九節的記載,耶穌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說:「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對早期信徒來說,告白及承認「耶穌是主、是上帝」(參羅馬書10:9;哥林多前書12:3),就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腓利為衣索匹亞的太監洗禮時,「腓利對他說:『你如果真心相信,就可以接受洗禮。』他回答:『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使徒行傳8:37),這正是早期教會洗禮用的信經。
其他新約信經經文,包括肯定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羅1:3-4;林前15:3-4;約壹4:2)。腓立比書著名的「基督之詩」:「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腓立比書2:5-11),這首詩歌很可能是在洗禮時吟唱;哥林多前書第八章第六節「只有一位上帝,就是天父,萬物的創造者;我們是為他而活的。並且,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藉著他而造,而我們也藉著他生存。」則肯定上帝的一致性,即聖父與聖子同尊。最後,我們在聖經也可看出三位一體的信經最初文體(參馬太福音28:19;哥林多後書13:14),成為後來三位一體教義及信經的準則。
一、信經/信仰告白的形成
總會在2009年11月28日舉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研討會」,會中邀請幾位神學院的教授發表演講,臺灣神學院教授鄭仰恩牧師專題一「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歷史背景與特色」提到,信仰告白的形成可以分成三波。
第一波:信仰內涵的「形塑」(formative)時期
第一波的初代基督教時期,由於外有異教或哲學門派的攻擊,內有異端的困擾,教會便藉著大公會議來「自我定義」其信仰立場與內涵。同樣也是在表明「我們是誰?」、「我所信仰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方教會的《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以及東方教會的《尼西亞信經》(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Creed, 381年)。除此二者外,至今為新教信仰團體所認定的早期「古典信經」還包括《迦克墩信經》(Chalcedonian Creed, 451年)和第五世紀《亞他那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闡明「三位一體」、「基督—神、人二性」等神學核心問題。
第二波:信仰本質的「歸正」(reformative)時期
第二波的信仰告白運動出現在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改革宗傳統在草創的頭150年間一共制定了五十個左右的信仰告白。約翰.加爾文1537年所寫的《信仰聲明》和1542年的《教理問答》。蘇格蘭長老教會剛成立時,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1560)。改革宗傳統對信仰告白的重視是基於她對「教義」和「以心智來服事上帝」的強調。
改革宗教會1561年共同接納的《比利時信條》(Belgic Confession)第二條「論啟示」(認識上帝的方法)這樣說:
「我們有二種方法認識上帝:第一,通過上帝對宇宙的創造、攝理和統治,因為宇宙在我們眼前就像一本美麗的書卷,其中所有的受造物,無論大小,都像書中的文字一樣使我們沈思上帝無形的存在:祂永恆的權柄與祂的神性,正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一章20節所說的。凡事足以叫人知道,心服口服,無可推諉。第二,為了祂的榮耀和祂的子民的救贖,祂通過自己神聖而聖潔的道,將自己更為清晰地展現給我們認識,就是我們今生在世上所需要的。」
這段「歸正」時期的信仰告白,幫助教會再思與確立信仰的核心價值與教會在時代中的使命與呼召。
第三波:世界挑戰的「契機」(kairotic)時期
第三波的信經/信仰告白運動則出現在晚近的二十世紀,教會所面對的困境大多源自當代世界新潮流或實況所引發的衝突與危機,包括諸如科學與科技革命、進化論、女性主義、多元主義等新的思潮或是專制政權、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移民潮、基本教義派,甚至全球化等意識型態或政治社會實況的衝擊與挑戰,特別是歷經二次的世界大戰,世界要如何恢復及致力和平。
其中,較常被提起的有德國告白教會發表的《巴門宣言》(Barmen Declaration, 1934)、美國長老教會制訂的《1967年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1967),以及南非教會在對抗種族隔離制度時所發表的《契機文獻》(Kairos Document, 1985)等。
大多數學者都已經體認到改革宗傳統原本就是一個追求自由、堅持公義、掙斷不義鎖鏈、批判自我傳統、破除迷信與教條權威,且在不斷改革與更新的過程中成長的信仰傳統。我們從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WARC)幾屆的大會主題就可以看出,1997年在匈牙利的德布雷岑(Debrecen)所舉行的第23屆大會就以「打斷不義的鎖鏈」(Break the Chains of Injustice)為主題。2004年在非洲迦納首都阿克拉召開第24屆大會,與會的教會代表拜訪了在艾爾密納(Elmina)與海岸角(Cape Coast)的奴隸地牢。當年有上百萬的非洲人在那裡被商品化、販賣,並成為恐怖鎮壓與死亡的受害者。在今日持續的人口販賣與受到全球經濟體系壓迫的實況中,「不再發生」的呼喊只是個謊言。因此通過《阿克拉信仰告白》(Accra Confession)宣告要團結促進全球經濟和生態的公義。總之,這些信仰告白所展現出的信仰精神,都在指出教會的存在世界的意義與使命。與第一波確立教義的「信經」,與第二波信仰的「歸正」,第三波則是致力在處境中落實整全的上帝國福音。
二、《信經》的內涵
《使徒信經》名稱雖叫《使徒信經》,卻不是使徒所作。傳統上有一傳說,當大逼迫臨到,使徒要分散,他們便各自寫一句與信仰有關的句子,合起來共十二句,便成了教會信仰的綱要—使徒信經。但幾乎所有近代學者都認為,這個傳說不可靠。不過《使徒信經》的內容道出基督信仰的核心真理,教會也沿用下來。
《使徒信經》一詞最早見於安波羅修(Ambrose)的作品(Epistle xlii. 5,約390年寫成),此時教會已廣泛流傳上述的傳說,早在第二世紀的教父作品中亦見引用其中一、二句。完整《使徒信經》的引用,最早則見於聖波敏尼斯(St. Pirminius,八世紀初期),因為經過一段頗長的發展歷史,也是由三位一體的洗禮文體形式所衍生而來。特別是參照「古羅馬信經」,假如把二信經放在一起讀,就可看出它們是十分接近的。
《使徒信經》亦反映出早期教會的護教思想,因此使徒信經的內容間接地反對不同的異端。所以,《使徒信經》在教會傳統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又被稱為「信經中的信經」。
《使徒信經》是以拉丁文寫成。「我信」拉丁文「Credo」在語言上與“cor”有關聯,而“cor”是「心」的意思,英文的“core”(核心)就是從這個拉丁文來的。因此,「信仰」就是「用心」的意思。前幾日,我從教會走路回家,在便利商店門口遇到一位坐在門口的阿婆,她是一位街友,她在地上擺了好幾本過期的“Big Issue” (大誌雜誌),過去我都到台北車站、捷運站口去向街友購買,這本雜誌你在書店買不到,出版社只提供給街友販賣。因為疫情緣故,我已經很久沒有去買。當我路過阿婆面前,心裡面想著她需要幫助,可是又想著我不需要過期的雜誌。因此我路過她面前,繼續走直到快到家門口時,心裡想「不是我需要,而是阿婆需要」,因此又折返去找那位坐在地上的阿婆,向她買雜誌,也跟她聊了幾句話。
什麼叫做“cor”?什麼叫做「有心」或「無心」?就像耶穌講的「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祭司、利未人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卻裝作沒有看到,這就叫做「無心」,如果你真的「有心」有負擔,就應該以行動去幫助、去給予,這叫做“cor”。「信經」(Credo)就是在講這個,你對信仰、對上帝是「有心」或「無心」。
我們可以將《使徒信經》的內涵分成二部分:
1.信的對象:聖父、聖子和聖靈
《使徒信經》可以分成四段,前三段以「三位一體」(Trinity)架構出三大部分︰聖父、聖子、聖靈。且均以「我信」(拉丁文是“Credo in”)為始,第一條論聖父,第二條論聖子,第三條論聖靈。約翰.加爾文,將“Credo in”的意義表達出來說:「我把我的心作為祭物獻給主。」(Cor meum velut mactatum Domino in sacrificium offero,此句源於加爾文在1541年8月的一封信)對加爾文派或改革宗教會而言,教派最早的圖徽、印記不是焚而不燬,而是手捧著一顆焚燒的心,向上帝說“Credo in”。焚而不燬的記號,則是法國改革宗教會、蘇格蘭長老教會歷經迫害之後的記號。
《使徒信經》的中心在第二條︰「我信耶穌基督」,整條都是圍繞著祂的受孕、降生、受苦、受死、復活、升天,以及再來而發展。這些事件正是早期教會宣講的中心。
最後的第四段,也就是「論教會」。按拉丁版本,「我信」是有特別的意思,拉丁版本前三段是“Credo in Deum, Credo in...”,到了第四段關於「教會」,那個就沒有“Credo in”,而成了“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聖而公之教會)。
2. 信的團體:教會
其中細微的分別是“Credo in”的對象是「聖父、聖子和聖靈」,那麼「教會」不可能是人信仰的對象,因為教會是蒙拯救之罪人的群體,故英文譯為“I believe in God”;但到了教會一條,就譯為“I believe the Church”,而不是“I believe in the Church”;中文翻譯就無法將此差異性表達出來。在有些中文譯本裡,在第四條關於教會的每一分句,都加上「我信」一詞,是不恰當的翻譯。
三、《信經》的目的
信經或是信仰告白都是以聖經作為基礎。在我們的禮拜當中為什麼要用使徒信經來告白我們的信仰呢?經過了兩千年的歷史,為什麼教會仍使用使徒信經來告白信仰呢?教會有了使徒信經,為什麼後來又出現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呢?身為牧者有責任將上述教導信徒明白,而信徒更當追求明白。
使徒保羅寫信給以弗所的教會:「這樣看來,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跟猶太人一樣,你們也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以弗所書2:19-20)
這裏說到上帝家裡的人——教會,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是這家的基石。「使徒和先知」是早期教會對於「新約、舊約」的稱呼,也就是說聖經福音的根基都必須建立在耶穌基督上,也就是以基督來成全聖經的教導。
而流傳迄今的《使徒信經》是歷代教會所共同接受的信仰告白,其所闡明福音的真諦,就是要人宣讀時更加明白福音的本質。聖父上帝創造宇宙萬物,聖子耶穌基督通過愛與救贖,使世人因信成為上帝的兒女,在聖神的裡面生命得以更新,使世界朝向新天新地!
《使徒信經》是信仰的核心,表達基督徒信仰的內容,其基本有三個目的:
1. 分辨異端的準則
《使徒信經》就是遭受逼迫之下早期教會時期的產物。在初代教會時期信徒面對兩項挑戰:肉體的迫害、知識的批判。
肉體的受迫害,主要是來自羅馬帝國獨裁的統治與迫害,當時為避免曝露基督徒身份,因此基督徒之間以「魚」(ΙΧΘΥΣ)的手勢作為身份識別的暗號,而《使徒信經》的內容則是進一步確認身份之用。
至於面對知識的衝擊,有各種學說對信仰的挑戰。使徒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程中來到亞該亞省的雅典,除了進到會堂向猶太人傳講耶穌以外,也在市場上與伊比鳩魯學派(禁慾主義)及斯多亞學派(縱慾主義)的人辯論,並傳講耶穌從死裡復活的道理,結果眾人竟譏笑他!(參使徒行傳17章)最大的挑戰是直到主後第二世紀,諾斯底主義的興起對基督信仰核心教義產生極大混淆,於是教會便根據聖經將信仰整理成各種信經,使信徒能據此明辨異端的錯誤。我們可以從彼得後書、猶大書等,看到早期教會面對假教師的處境。
「從前有假先知在以色列民間出現;同樣也將有假教師在你們當中出現。他們偷偷地輸入毀滅性的異端,不承認救贖他們的主宰,迅速地自取滅亡。」(彼得後書2:1)
「親愛的朋友們,我一直很想寫信跟你們談談與我們大家都有關係的救恩問題,可是我覺得有必要立刻向你們提出勸告,要你們繼續為上帝只一次就完整地傳授給信徒們的信仰爭戰。因為,有些不敬虔的人偷偷地混進我們中間,以曲解上帝恩典的信息來掩飾自己腐敗的行為。他們拒絕了惟一的主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很久以前,聖經已經預言他們必須受懲罰。」(猶大書3-4節)
早期教會以來,異端與邪教從未間斷,並如影隨形般地攪擾著教會。教會被動地要去闡釋所信仰的上帝,於是《使徒信經》提供精確扼要的說明,基督徒信仰的神是「三一上帝」。
在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福音,使徒更明白的說:「除祂之外,別無拯救;因為天上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這句話其實是在面對異端否定耶穌基督是人類唯一的救主,因此在早期教會才會清楚表明,除耶穌基督之外,上帝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2. 純正信仰的教材
《使徒信經》之所以被當作教導的工具在於它有完整的信仰大綱。在初代教會時期,《使徒信經》也叫做「洗禮信經」,意思是在洗禮時用它來教導一般信徒用的。無論是針對非猶太人的外邦人或猶太非基督徒,當他們決定成為基督徒時,必須面對嚴苛的第一步,切斷與家人、與朋友、與同事的關係,而且還必須遭受羅馬帝國的騷擾。因此,在他們成為基督徒之前,有兩項很要緊的事:必須認識他們期待相信的內容。教會必須知道藉由「信經」來防止羅馬帝國的滲透份子。因此,凡所有每一位受洗加入教會的人,都必須公開告白自己的信仰。也因此,使徒保羅說:「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哥林多前書12:3下)
十六世紀改教家馬丁路德時期,當時人們識字的不多,為要那些做農的人認識信仰,教會就教導他們使徒信經,所以說使徒信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導工具。
在今天,傳福音的方法有許多種,但很少人使用使徒信經來作為傳福音的工具,或許人們認為它太古老、太古板了!然而,不可否認地,使徒信經是針對聖父、聖子、聖靈上帝,用很具體簡要的條文列出來的,可說是信仰的總括。一個未信者來到教會時,什麼都不懂,但當他接觸到信徒所告白的信經時,或是經由學道班教導他唸使徒信經之後,就可以很快地掌握基督教的真理信仰。
3. 基督信仰的告白
早期教會使徒信經的教導與信仰宣認這兩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許多教會的主日禮拜,大多會有信仰告白的程序,我們過去在聖禮典、就職禮中才會安排。為了傳講《使徒信經》,我們特別安排信仰告白,來宣告承認我們所信的內涵,以及所信的對象。當全體信徒兄姐吟詩讚美上帝之後,同聲宣告表達我們在教會立場的合一,同屬一個身體,並且感恩聖子耶穌基督的救贖,包括祂過去曾經做過的,祂現在正在做的,以及祂將來所要做的。
知名的蘇格蘭神學家威廉‧巴克萊牧師(Rev. Prof. William Barclay, 1907-1978)一生牧會十餘年之後,又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新約教授廿八年,著書無數,培養傳道人無數。主後1974年巴克萊退休下來,隔年著作了《我的信念》(Testament of Faith)一書,表達終其一生永不改變的信仰信念。他在該書的最後一章「我的信念」裡再次提到我信上帝、我信耶穌、我信聖靈。巴克萊對基要真理的告白及堅持到底是我們每一位信徒兄姐一生學習最好的典範。
結論:你知道你所信的是甚麼嗎?
信經或信仰告白,就是要表明信仰的核心,而這核心需要我們“Credo in”「用心」,就是耶穌在新的誡命所說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
為了啟示與教導門徒,馬可福音第八章廿七至廿九節記載,耶穌帶門徒前往凱撒利亞‧腓立比,一般猶太人不會去此地。這地區是外邦人區域,而且偶像林立。
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加利利湖北面約五十公里處,接近敘利亞的邊界,是個很美麗的地方。古時候馬其頓的希臘人曾在此地鑿開巖洞作為敬拜神明的地方。大希律的時代,為了表示對羅馬皇帝(凱撒)的擁戴,在當地的山崖上建造一座很大的凱撒像。後來他的兒子腓立就將這個地區整修為首都,並取名為腓立的凱撒都。這就是凱撒利亞‧腓立比地名的由來,意思就是這個城是「腓立為了紀念凱撒(皇帝)」而開闢的。
難道耶穌是沒事做,大老遠帶門徒從迦百農走五十公里到凱撒利亞‧腓立比嗎?不!耶穌要門徒到這個敬拜羅馬皇帝的首府,這裏除了有凱撒的「神像」,還有希臘神話的諸多神像林立。面對,當時最有權勢、地位的凱撒的神像及希臘神像前,耶穌基督在此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
歷代基督徒,在所處的處境之下,面對強大權勢地位的誘惑,面對生命受威脅與壓迫,也必須做出信仰的告白,告白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也因著我們的告白,因此我們“Credo in”「用心」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呼召。
近代的信仰告白或宣言(Declarations)中,對我的啟發最大的有三,1934年德國的《巴門宣言》(The Theological Declaration of Barmen),1967年美國的《1967年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1967),以及1985年我們自己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巴門宣言》是在德國處於希特勒挑起毀滅性的民族主義,而引發世界大戰的危機中產生。
《1967年信仰告白》是在六O年代美國國內充滿種族衝突、奴役性的貧窮、男女人權不平等,以及冷戰下的危機中產生。
而我們《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則是歷經七O年代國內外的危機而產生的,期間我們曾發表三次宣言,因為有這三次的宣言,才漸進地促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通過。
這三個信仰告白雖各有時代處境與地域性,但都是在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信仰能力,這能力有如保羅「身上帶著耶穌的傷痕」(加拉太書6:17)。也如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深刻的體會,他曾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祂是叫人來死。」總之,教會的存在乃為見證上帝的國而受苦,而信仰告白正清楚的說明我們的信仰立場與對上帝的認識。
我很榮幸上帝讓我出身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屬靈家庭裡,並參與長老會對臺灣的福音使命。我相信上帝對長老會的呼召與使命有著特別的意義。正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告白的信仰一樣,身為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與聖靈的團契的臺灣教會所要扮演的四種角色是:1.愛上帝的人,2.傳福音的使者,3.土地的監督及管理人,4.促進社會和平與公義的僕人。
這樣的告白是教會集體的意識,也是釘根本土一百五十多年來信仰宣示。身為臺灣教會的一份子,這樣的告白,這樣的神學與信仰意識也是我所要告白的信仰。更盼望我們像加爾文的信仰態度“Credo in”「用心」來回應上帝的呼召。
問題討論:
1.基督教一直是一個「信經/信仰告白的宗教」(“creedal” religion)。為何要不斷的告白我們的信仰?
2.“cor”是「心」的意思,加爾文為何強調「我把我的心作為祭物獻給主。」?
3.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使我們的信仰告白成為「有心」的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