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11:1-18不斷進步的教會

不斷進步的教會
2019.9.2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11:1-18

上帝拯救的心意不是停留在選民的身上。
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創世記12:3)
上帝如何帶領彼得,使教會可以跨越律法的藩籬,實踐愛人如己的信仰。

一、「猶太化」的思維(11:1-3)

有不同聲音很正常,這樣才能有展開信仰對話的機會。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那沒有愛的,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愛。(約翰一書4:7-8)

有些信徒的內心仍是做「猶太教徒」,作者稱他們是「主張外邦人也必須領受割禮的人」。
已經「猶太化」的腦袋、思維,一時之間很難改過來。

二、上帝拓展人的新思維(11:4-12)

彼得沒有生氣或責備,而是徐徐的說明與教導。

回顧耶穌基督升天前向門徒所說的:
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9)
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使徒行傳1:8)

彼得到哥尼流家中,不僅是上帝異象的啟示,還有「聖靈指示我跟他們一道去」,甚至加上他自己就有「七人」見證者。

三、神聖的完整性(11:13-18)

彼得還在講道時,聖靈降臨在哥尼流一家的身上,表示上帝接納這些人進入上帝的家,成為基督的身體。

於是我記起主曾經說過:『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領受聖靈的洗禮。』(11:16)
有上帝的異象、有聖靈的降臨,還有基督的話語作為應證。這在神學的意義上,可以說明「三一上帝」親自的作為。

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看到不斷進步的早期教會,在團契生活上至少有二項要緊的特質:

一、團契生活需要謙卑

恁大家也攏著用謙遜做衫穿,來相服事;因為上帝抵敵驕傲者,施恩互謙卑者。(彼得前書5:5,台語漢字本)
大家要繫上謙卑的圍裙,彼此服事;因為聖經上說:『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彼得前書5:5,現代中文譯本)

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別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腓立比書2:3-4)

二、團契生活需要委身

若一體受苦,百體同受苦;一體受榮光,百體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台語漢字)
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現代中文譯本)

問題討論:
1.外邦人受洗進入教會為何會如此困難?今日,我們是否會設下信上帝的「門檻」阻止人進入教會?
2.今日處境下,哪些人被基督徒排斥最嚴重?我們該如何「跨越」教條的思維?
3.一個不斷進步的教會,其團契生活需要謙卑、委身。請分享我們可以怎麼做?

講道篇
不斷進步的教會
2019.9.2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使徒行傳11:1-18

我們教會主日學教室修復、宣教中心新建已經到了最後完工階段,也開始要預備申請使用執照,按照工務所最新的時程希望在十一月中之前取得。下個月十月是我們進行長執改選的月份,十一月份舉行明年度事工研討會,十二月就進入待降節與聖誕節。我們在1124日也將舉行設教123週年感恩禮拜,禮拜中也將奉獻我們教會第一部手抄聖經,共七大冊。當我們完成教會硬體建設的同時,我們也要提升心靈與服事層面,使我們教會在今日的處境下不斷的進步。
今日所讀經文第十一章一至十八節看似是第十章內容的簡要,但二個情境很不一樣。第十章的情境是在哥尼流的家中,是在一個敬拜的場合裡,是靈魂得救的時候;第十一章的情境是彼得在耶路撒冷回應眾人的批評。但二者都有聖靈在其中帶領。
早期教會之所以能迅速成長有許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他們有願意被上帝改變的態度,他們跨越律法主義,走出猶太教開放接納外邦人。其中很代表性的幾個事件,作者路加都記載下來,例如,腓利向外邦人衣索比亞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手下經管財務的太監講解聖經、受洗(使徒行傳8:27)。接著又記載耶穌的大門徒彼得,到約帕住在律法不潔淨的皮革匠西門的家裡。然後,彼得又前往凱撒利亞去,這一回是直接進到外邦人羅馬軍官的家裡,向他們傳講耶穌時,聖靈充滿眾人,於是彼得為他們施行洗禮。
要有更寬容、接納與愛人的想法,在律法嚴謹的二千年前是很不容易的突破,耶穌的突破與所做的宗教改革,換來被釘十字架。早期教會要突破猶太律法,接納外邦人一事,也是不容易的,是上帝一步一步的啟示與帶領的。上帝的愛是超過我們的眼光的,上帝拯救的心意不是停留在猶太人或選民的身上,上帝一開始揀選亞伯拉罕時,就對他說:「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創世記12:3)
在今天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彼得所做的事,一開始也是受到批評,可見要有耶穌寬容、接納與愛人如己的信仰認知,不是與生俱來的,而需要一步步的釋放。就像宣布「解嚴」,社會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轉型正義,也不是一下子就進入民主化,解嚴之後,台灣還是經歷一段爭取民主的過程。愛人如己、學像耶穌,也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教會也需要不斷的進步,不斷與時俱進。
現在我們來看上帝如何帶領彼得,使教會可以跨越律法的藩籬,實踐愛人如己的信仰。

一、「猶太化」的思維(11:1-3)
1使徒和在猶太全境的信徒們聽見了有些外邦人也接受上帝的道這件事。2因此,當彼得到了耶路撒冷的時候,主張外邦人也必須領受割禮的人批評他說:3「你竟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裏作客,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

彼得在外傳福音之後,回到耶路撒冷教會報告他的宣教成果。第一節說:「使徒和在猶太全境的信徒們聽見了有些外邦人也接受上帝的道這件事。」外邦人信主,這件事對今日的教會來說,不會有問題,但對早期教會來說卻是「震撼」,這個震撼如同猶太人或是穆斯林吃豬肉的震撼。這件事對猶太教來說更是震撼,這也是導致後來猶太教徒尾隨使徒保羅攻擊他傳講耶穌,攻擊他向外邦人傳上帝拯救的福音。
這一節經文,讓我們看到教會內部有不同聲音與見解。有不同聲音很正常,這樣才能有展開信仰對話的機會。
當我們透過信仰來進行神學反省時,我們的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上帝在異象中啟示彼得要有更開闊的心胸接納與尊重外邦人,對於大約二千年前的猶太人來說,這件事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彼得順從上帝的啟示,或是說順服上帝的「愛」,他的信仰才是真正在實踐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教導。實踐「愛」,才能見證「上帝」。正如耶穌最愛的門徒約翰所說:「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那沒有愛的,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愛。(約翰一書4:7-8)
早期教會在這件事情上,算是遇到一個重要的關口,如果他們拒絕彼得接納外邦人,那麼早期教會就與猶太教沒有二樣;如果他們接納外邦人,就顯示出他們與猶太教的差異。
外邦人是指所有不屬於猶太民族的人,猶太信徒在當時也被稱為「受割禮的門徒」。大多數猶太信徒都認為只有他們才配得到上帝的拯救,因為上帝把律法賜給他們(參考出埃及記19-20);在耶路撒冷另有一群信徒相信外邦人也可以得救,但要求他們要受割禮,並遵守所有猶太律法和傳統,才可得救,即是說要他們需先成為猶太人。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上帝揀選猶太人,將律法教導他們,是要他們將救恩傳給世上所有的人(參考創世記12:3;詩篇22:27;以賽亞書42:460:1-3;瑪拉基書1:11;羅馬書15:9-12)
一開始,有些信徒的內心仍是做「猶太教徒」,是猶太律法主義者,作者稱他們是「主張外邦人也必須領受割禮的人」。當他們聽到彼得所做的事,他們不是高興的讚美主,而是批評彼得,甚至指責彼得說:「你竟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裏作客,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使徒行傳11:3)
還記得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比喻嗎?耶穌說某人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有十個錢幣失去一個,找到之後的喜樂是何等的大,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要為了一個罪人的悔改而高興。(路加福音15:10)看來,批評彼得的信徒,內心的猶太律法還是勝過耶穌的愛與教導。已經「猶太化」的腦袋、思維,一時之間很難改過來。

二、上帝拓展人的新思維(11:4-12)
4彼得就把整個事情的經過一一向他們解釋。5他說:「在約帕城裏禱告的時候,我得到一個異象。我看見有一件東西從天上降下來,好像一大塊布,布的四角綁住,停落在我身邊;6我仔細察看,裏面有飛禽走獸,又有爬蟲。7接著,我聽見有聲音對我說:『彼得,起來,宰了吃!』8我說:『主啊,絕對不可!任何污穢不潔的東西,我都沒有吃過。』9從天上來的聲音又說:『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10這樣一連三次。最後,那件東西就被收回天上去了。11剛好在這時候,奉派從凱撒利亞來找我的三個人到了我居住那家的門口。12聖靈指示我跟他們一道去,不必猶疑。從約帕來的六個信徒也跟我一道去。我們都到了哥尼流家裏。

「猶太化」的觀念,已經深深在信徒的頭腦裡,就連彼得原本也是如此。在此,彼得更能同理猶太信徒要走出律法的束縛的處境,因此,彼得並沒有因此生氣或責備,而是徐徐的說明與教導。因此,第四節說:「彼得就把整個事情的經過一一向他們解釋。
如果回顧耶穌基督升天前向門徒所說的:「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9)這句話很清楚的說「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不是只有猶太人。若再按使徒行傳記載耶穌升天時向門徒所說的:「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使徒行傳1:8)這二段經文都很清楚的表明主耶穌基督的吩咐。但是在此,我們所看到的信徒似乎忘記了耶穌的吩咐。他們在乎的是律法上的割禮,關心的是為何彼得去羅馬軍官哥尼流家,不僅一同吃飯還為他們施洗歸入耶穌基督名下,這對他們來講,實在難以接受。
從彼得的回答中,我們看到是上帝一步一步的引導他,至終透過彼得的改變,也帶領初代教會走向海外宣教的道路。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初代教會這樣願意被神扭轉的心志?
彼得為與外邦人哥尼流一同吃飯這件事所作的辯護,他再次簡述自己如何經歷上帝的在異象中的帶領。第十節說:「一連三次。」如果只有一次或許是自己的心裡的投射,但異象出現三次,已經說明這是來自上帝,且有三次應證此事。
彼得接著說明,他會到哥尼流家中,這不僅是上帝異象的啟示,還有「聖靈指示我跟他們一道去」,甚至還有六個猶太信徒作為人證,加上他自己就有「七人」。看到了嗎?有上帝與聖靈為證,又加上有七人為證。這對猶太人來說,這一切都有充分的證明,是出於上帝的帶領。

三、神聖的完整性(11:13-18)
13哥尼流告訴我們,他怎樣看見一個天使站在他的屋子裏,對他說:『你要打發人到約帕去,邀請一個名叫西門‧彼得的人來。14他有話要對你說,使你和你的全家得救。』15當我開始講話的時候,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如當初降臨在我們身上一樣。16於是我記起主曾經說過:『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領受聖靈的洗禮。』17很顯然地,上帝把這恩賜也賜給這些外邦人,如同我們信了主耶穌基督時,他賜給我們的一樣。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嗎?」18他們聽見了這話,就不再批評,都頌讚上帝說:「上帝把因悔改而得生命的機會也賜給外邦人了!」

不僅使徒彼得親自經歷上帝的異象與聖靈的帶領,另一方面在凱撒利亞的哥尼流也同時間經歷到聖靈的啟示,天使對他說:『你要打發人到約帕去,邀請一個名叫西門‧彼得的人來。他有話要對你說,使你和你的全家得救。』彼得還在講道時,聖靈降臨在哥尼流一家的身上,彼得進一步描述說:「正如當初降臨在我們身上一樣」。表示上帝接納這些人進入上帝的家,成為基督的身體。這一切並不是彼得的計劃,完全是出於上帝,是上帝親自給他看異象,叫他不要將上帝潔淨的東西仍當作不潔淨。
根據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當初聖靈降臨時,彼得及所有的信徒「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使徒行傳2:4),他們說起方言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使徒行傳2:11)這也是基督教的宣教師翻譯聖經,要讓人能用本地的語言來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
在第十六節,彼得說:「於是我記起主曾經說過:『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領受聖靈的洗禮。』」不僅有上帝的異象、有聖靈的降臨,還有基督的話語作為應證。這在神學的意義上,可以說明「三一上帝」親自的作為,也代表神聖的完整性。
在此神聖的完整性與七人完整的見證下,彼得這樣說:「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嗎?(使徒行傳11:17)換言之,彼得願意修正他對上帝救恩的有限認知,既然是出於上帝的旨意,他不願意阻擋上帝的工作。
第十八節說:「他們聽見了這話,就不再批評,都頌讚上帝說:『上帝把因悔改而得生命的機會也賜給外邦人了!』
這是很不得了的改變,彼得還要上帝親自給了三次異象,又要同時讓他遇到哥尼流所派來的僕人。但是,耶路撒冷的信徒聽到彼得的說明與見證,他們的心裡就柔軟下來,不再批評,都頌讚上帝。

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看到不斷進步的早期教會,在團契生活上至少有二項要緊的特質:

一、團契生活需要謙卑
自大、驕矜、固執比任何事物更快速的摧毀信仰的團契。驕傲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築圍牆,謙卑則是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梁。謙卑是建立關係的潤滑劑。正如彼得前書所說:「著用謙遜做衫穿(彼得前書5:5,台語漢字本)對信仰團契來說,最合適的穿著是謙卑的態度。
人與人的相處一旦有誤會就會有心結,造成無法合作的結果。信主的人一旦增加,使徒們要面對的挑戰也逐漸增加。彼得本來就是居首位的門徒,他要做什麼只要說一聲,使徒們就會跟著他去做。就像耶穌向他們顯現之後,彼得想回去打漁,帶著幾位門徒就打漁去了。但是現在他按著聖靈的帶領去向哥尼流傳福音,一回到耶路撒冷就受到批評、質疑,會不會心裡感到不舒服:你們竟如此信不過我?我是誰啊?我是彼得,耶穌基督的首徒,是耶穌託付天國的鑰匙之人(馬太福音16:19)
但是,我們從這段經文看到,使徒彼得絲毫沒有責怪眾信徒批評他、與他爭辯,他反而很謙卑的把事情本末說了一遍,並且指出連他共有七個見證人看到聖靈降臨在哥尼流家人的事。這是何等美好的見證。今天教會裡有許多不和睦之事,是因為欠缺彼得所說:「著用謙遜做衫穿」。彼得本人就是這樣在實踐信仰。
彼得繼續說:恁大家也攏著用謙遜做衫穿,來相服事;因為上帝抵敵驕傲者,施恩互謙卑者。(彼得前書5:5,台語漢字本)大家要繫上謙卑的圍裙,彼此服事;因為聖經上說:『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彼得前書5:5,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要謙卑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驕傲阻擋上帝在我們生命裡的恩典,恩典正是我們成長、改變、得醫治、去愛他人的重要元素。我們必須藉著謙卑地承認自己的欠缺來接受上帝的恩典。
彼得看到三次異象,他沒有因此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一等。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屬靈的驕傲」。聖經說任何時候我們驕傲,我們就是活在與上帝對抗當中!不要讓屬靈的驕傲破壞了主裡的合一。
我們看到,彼得謙卑陳明上帝的恩典,而原本批評彼得的信徒也謙卑下來,當人謙卑在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才能跳脫自己的舊思維,接受基督在我們時代中的啟示與帶領,不斷進步,在基督裡不斷更新。
當使徒保羅在喚醒基督徒要以基督的心為心時,他這樣說:「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別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腓立比書2:3-4)講白話一點就是:「把榮耀多歸在別人身上,少歸在自己身上。不要只顧自己的好處,乃要為別人的好處著想。」謙卑不是小看自己,而是少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謙卑的人專心服事他人,不為自己著想。

二、團契生活需要委身
不斷進步的早期教會,在團契生活上還有一項特徵就是「委身」。只有聖靈能創造出信徒間真正的團契相交,但聖靈根據我們的選擇和委身來培育這樣的團契。
教會是我們學習在上帝的家中與人相處的課室。這是一所實驗室,學習不自私、對人有同情心,學習更愛上帝、更愛人如己的地方。作為一個參與其中的信徒,你在此學習關心別人以及與人分享生命的體驗。如同使徒保羅所說:「若一體受苦,百體同受苦;一體受榮光,百體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台語漢字)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現代中文譯本)惟有當我們經常與一些平凡,不完美的信徒交往,我們才能學習真正的團契相交,並經驗彼此連結、互相扶持的新約真理。
我們看到,早期教會之間有爭執的事,不是一二次的。但是,他們之間卻能彼此委身,正如我們對耶穌基督的委身一般。上帝期待我們為彼此委身、彼此相愛。也是因為彼得與信徒之間彼此的委身,才使教會不斷的連結於基督來成長。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3.6~1564.2.18)是個天生的雕刻家,三十歲前就完成他聞名世界的雕刻傑作「大衛」。幾年之後,教皇朱利阿斯二世(Julius , 1443.12.5~1513.2.21)要他雕刻一個華麗的教皇墓碑,後來改派他把十二個使徒畫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裡的天花板上。


他起初拒絕了,因為他生命的熱情是雕刻而不是繪畫,但這位權力慾望強烈的教皇不斷向他施壓,使他不得不就範。
當米開朗基羅接過任務之後,他便全力以赴,在教堂裡搭起的台架上,不斷地爬上爬下,埋頭作畫四年。他不但畫下十二使徒,同時也把九個創世記的故事畫在教堂的天花板上,其中有超過四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幅幅鮮艷奪目的圖畫,靈氣活現地佈滿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上。
這龐大工程使他變得憔悴,視力也大受損壞。他說:「我感覺自己像耶利米般又老又倦!我才不過三十七歲,朋友們見面都不認得我了,竟然把我當作是個老人家!」有人說:「天花板上的一些黑暗角落,你何必也畫得如此精細和認眞呢?隨便一點不就可以了嗎,反正沒有人會注意,也看不見。」他簡單答一句:「上帝看得見。」
什麼叫做「委身」?米開朗基羅這種態度就是委身。彼得與耶路撒冷信徒之間雖有認知上的差異與爭執的事,但是,他們最後能夠彼此「委身」,是因為他們也認知到「上帝看得見」,不能隨便與隨意。願上帝的話幫助我們。

問題討論:
1.外邦人受洗進入教會為何會如此困難?今日,我們是否會設下信上帝的「門檻」阻止人進入教會?
2.今日處境下,哪些人被基督徒排斥最嚴重?我們該如何「跨越」教條的思維?
3.一個不斷進步的教會,其團契生活需要謙卑、委身。請分享我們可以怎麼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