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路加福音21:20-38渴望基督的話語

渴望基督的話語
2019.2.3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路加福音21:20-38
末日的預兆,耶穌稱之為「產婦陣痛」,末日預兆有哪些:
第一類末日徵兆:在宗教上
1. 假基督、假先知出現來迷惑人。
2. 宗教迫害。
3. 福音傳遍天下。
第二類末日徵兆:自然災禍
1. 地震。
2. 飢荒。
3. 瘟疫。
第三類末日徵兆:人為災禍
1. 民攻打民
2. 國攻打國
3. 人心冷漠、險惡
第四類末日徵兆:以色列國與異象
1. 以色列亡國與復國。
2. 天上異象。
3. 地上異象。靈魂「收割的時候(馬太福音13:39)

一、洞察時代處境(21:20-24)
耶路撒冷被敵軍圍困」,這件事情發生在主後七十年。
耶路撒冷淪陷之前,基督徒逃到約但河東邊的佩拉(Pella)
異教徒要踐踏耶路撒冷,直到他們的期限滿了
聖殿要成為「萬民」禱告的殿
「耶路撒冷」意思是「以平安為根基的居所」、「平安的居所」。

二、末日的處境(21:25-28)
● 2004年的電影《明天過後》北極的「極地漩渦」。
在災難的現場,我們一定會「恐懼戰慄以至於昏厥(21:26)

三、耶穌的話永不消失(21:29-33)
我們如何理解「上帝的國近了」?
現代中文譯本把「上帝的國」翻譯成「上帝的主權」。

在末日的每一代人之中,都會歷經末日來臨前的「產婦陣痛」。

四、在末日裡警醒(21:34-38)
我們該如何面對終末呢?耶穌提醒我們不該做與該做的事。
1.不該做的事:貪食、醉酒,被憂慮麻痺心靈
2.該做的事:警醒、不斷祈禱
如何在終末裡如何警醒?透過耶穌基督的話語來警醒,以祈禱來抵抗試探。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
在耶穌預言的四十年後,耶路撒冷就真的毀滅了。
拉比約哈難.便.撒該(Johanan ben ZakkaiA.D. 30-90)的故事。

雅比尼(Yavne/Jamnia,代下26:6)拉比學校得以倖存。
拉比約哈難說:「只要學校在,民族就不會滅亡。」

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

二、願上帝的主權實現在地上,實現在我們當中
在末日來臨前,基督徒在世上要成為好管家,期待上帝的旨意實現在地上。
美國公共電視台紀錄片《赤裸的救贖》(The Redemption of General Butt Naked),描述前利比里亞(Liberia)軍閥布雷希(Joshua Milton Blahyi)的重生。
2004年布雷希參與「動員叛軍解除武裝」的工作。
● 2008年,布雷希主動要求「轉型正義」坦誠他的罪行。

問題討論:
1. 從經文中,您認末日是什麼?每個世代有何不同嗎?
2. 21:37-38群眾渴望基督的話語,這能夠幫助他們面對末日嗎?
3. 在終末的旅程上,我們可以在當下處境做些什麼努力與貢獻呢?

講道篇
渴望基督的話語
2019.2.3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稿
路加福音21:20-38
自從第十九章卅六節開始,耶穌在逾越節期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就是耶穌受難週的開始。作者路加用比較長的篇幅,至少用四章在描述耶穌基督的受難週,受難週的第一天也就是七日的第一日(即今日的禮拜日),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第二天(禮拜一)耶穌潔淨聖殿,第三天(禮拜二)耶穌在聖殿受到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的挑戰,之後耶穌在橄欖山上講道,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
作者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的受難,並不是世界末日的來臨,因為緊接著耶穌基督就將從死裡復活。藉由耶穌的受難與復活,讓我們知道從那一刻起就是進入終末的階段,換句話說,我們今日都是活在末日來臨的階段裡。耶穌在葡萄園主人差派兒子的比喻中(路加福音20:9-16),就已經讓我們知道上帝之子來到世界,就已經展開末日了。
末日的預兆,耶穌稱之為「產婦陣痛(馬太福音24:8;馬可福音13:8),因為這些現象就像女性生產前的陣痛。有些孕婦都有陣痛到醫院之後,被醫師「退貨」的經驗,「退貨」的原因是因為「假性宮縮」,在懷孕第六、七個月感到悶悶痛痛、子宮硬得像一顆球一樣,覺得快生了,結果醫師說還早,回去等到規律、密集且疼痛強度越來越大,才是生產的產兆。耶穌透過「產婦陣痛」說明末日預兆也是如此,從明顯地發生應驗這些末日預兆的現象開始,這些現象的出現越來越頻繁、越嚴重,最後忽然主耶穌就再來。主的再來,是一件喜事,就像產婦生下孩子的喜悅。末日聽起來似乎很恐怖,但事實上對於基督徒應該是充滿盼望的,因為受難之後才有復活,產婦陣痛之後,才有新生兒出生的喜悅。
我們來看看耶穌所提到如同「產婦陣痛」的末日預兆有哪些:
第一類末日徵兆:在宗教上
1. 假基督、假先知出現來迷惑人(馬太福音24:4-5, 24:11, 24:23-24;馬可福音13:5-6;路加福音21:8)。這在歷史上就有無數次,韓國戰後被統計自稱基督也有二十多位。
2. 宗教迫害(馬太福音24:8;馬可福音13:9;路加福音21:12-19)。今日中國是迫害基督徒最嚴重的地區,比埃及還要嚴重,埃及教會受到恐攻之後,埃及總統塞西在2017下令興建一座大教堂,今年1/8落成啟用。
3. 福音傳遍天下。「天國的福音先要傳遍天下,向全人類作見證,然後歷史的終局才會臨到(24:14),「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馬可福音13:10)
第二類末日徵兆:自然災禍
1. 地震(馬太福音24:7;馬可福音13:8;路加福音21:11)
2. 飢荒(馬太福音24:7;馬可福音13:8;路加福音21:11)
3. 瘟疫(路加福音21:11)
第三類末日徵兆:人為災禍
1. 民攻打民(24:6-7; 13:7-8; 21:9-10)
2. 國攻打國(24:6-7; 13:7-8; 21:9-10)
3. 人心冷漠、險惡(21:12, 16; 24:12)
第四類末日徵兆:以色列國與異象
1. 以色列亡國與復國。「異教徒要踐踏耶路撒冷,直到他們的期限滿了。(路加福音21:24)
2. 天上異象。「那時候,太陽、月亮、星星都要顯出異象。」(路加福音21:25)
3. 地上異象。靈魂「收割的時候(馬太福音13:39),「天使要出去,從好人中把壞人分別出來(馬太福音13:49)
這四類末日徵兆,都是末日來臨前的「產婦陣痛」。在耶穌受難週的第三天,耶穌在聖殿受到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的挑戰之後,耶穌來到橄欖山上講道。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耶穌所講的末日現象。

一、洞察時代處境(21:20-24)
20「當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敵軍圍困時,你們就知道它快要被毀滅了。21那時候,住在猶太的,要逃到山上去;住在城裏的,要出來;住在鄉下的,不要進城。22因為這是『懲罰的日子』,要使聖經上的話都得應驗。23在那些日子裏,孕婦和哺育嬰兒的母親就苦了!嚴重的災難將臨到這地方,上帝的義憤要降在這人民身上。24他們要死在刀劍下,或被俘虜到各國去。異教徒要踐踏耶路撒冷,直到他們的期限滿了。」 

十九世紀被稱為「講道王子」的英國司布真牧師(C. H. Spurgeon)曾寫過一本書《聖經與報紙》(The Bible and the Newspaper),他強調要拿聖經來針貶時事,要拿聖經來批判報紙。「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的必要連結,也提醒傳道者所傳的信息要與當下的生活處境對話,除了使講道不會與社會產生脫節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在處境下與時俱進的去實踐信仰。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耶穌洞察時代處境,更看到耶路撒冷毀滅性的危機。這件事情也在提醒我們,基督徒除了要好好的讀聖經之外,也不要忘了關心世界政局及環境的變化。
在第六節時,耶穌已經預言四十年之後,耶路撒冷將遭受極大的攻擊,「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每一塊都要被拆下來。(路加福音21:6)對猶太人來說,聖殿被毀等於是亡國。
現在這一段經文描述「耶路撒冷被敵軍圍困」,這件事情發生在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圍城,猶太人死守耶路撒冷後來斷糧,城中百姓竟淪為吃人肉,最終陷入羅馬人手中。根據當時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Titus Flavius Josephus)說,當時死亡人數高達一百一十萬人,絕大多數是逾越節期外來的朝聖客,在長達八個月的圍城戰役中,聖殿亦遭焚毀而淪為廢墟。
耶穌洞悉大災難的來臨,在戰亂中,人們通常會躲進城裡,因為有城牆保護,但耶穌在此警告說,耶路撒冷是最不安全的地方。而是要逃到「山上」,根據初代教會的傳說,耶路撒冷淪陷之前,大部分的基督徒記得耶穌三十多年前的預言,而逃到位於約但河東邊的山麓佩拉(Pella),得以遠離災難獲得生存,福音書作者記載這件事情就是在強調「聽耶穌的話語」的重要性。而在當時逃難的日子,對於孕婦和哺乳嬰兒的母親來說加倍的痛苦。確實,羅馬人入城後,無論男女老少都被殺,也有婦女和嬰孩被擄到各國去。
第廿四節後半段「異教徒要踐踏耶路撒冷,直到他們的期限滿了」這話最難解釋,但也帶給我們反省的機會。是否聖殿還要禁止異教徒進入嗎?或聖殿要成為「萬民」禱告的殿?若要成為「萬民」禱告的殿,就不應拒絕異教徒進入。而「期限滿了」是指哪時候?是指猶太人足夠強盛而打敗穆斯林或是打敗其他的異族奪回聖殿山呢?或者是渴慕上帝的人最終都能在聖殿共同敬拜上帝呢?
「耶路撒冷」的意思是「以平安為根基的居所」,也就是「和平之城」、「平安的居所」。我期待這是一個「撒冷」(平安的意思)的城,不分任何種族、宗教的人都可以來到這裡敬拜上帝。如此的「期限滿了」才有意義。
中東長期以來就處於戰爭狀態,而耶路撒冷的主權更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主要的糾紛。耶路撒冷的問題不解決,中東就沒有一日是和平的。就讓耶路撒冷真正如它的名字「平安的居所」吧!

二、末日的處境(21:25-28)
25「那時候,太陽、月亮、星星都要顯出異象。地上的國家都要因海洋的怒嘯而驚惶失措。26人人在等待著那將要臨到世上的事,恐懼戰慄以至於昏厥,因為太空的一切系統都要搖動。27那時候,人子要出現,充滿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28這些事發生的時候,你們要昂首挺胸,因為你們得救的日子就到了!」 

這一週以來(2019.1.30)美國溫度驟降,威斯康辛州、伊利諾州和密西根州州長宣布緊急狀態,北達科他州溫度也下降到攝氏零下32度,明尼蘇達州加計風寒(wind chills)效應後甚至只有攝氏零下52度。密西根州更記錄到13秒內急速積雪15英寸(38.1公分)
這讓我想到2004年的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描述嚴重溫室效應下大自然的全面反撲,原本只發生在北極的「極地漩渦」卻發生在較為溫暖的地區。其實,在2014年就有一次極度寒冷的紀錄,打破紐約118年來最低溫的紀錄。今年(2019)看來,情況更為嚴重。
看到氣象異常的景象,看到天災不斷,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是活在終末的時代。就像前面所講的,耶穌降生就是終末的開始,末日來臨前如同「產婦陣痛」。這些末日景象不僅包括「太陽、月亮、星星都要顯出異象」,也包括「地上的國家都要因海洋的怒嘯而驚惶失措」。去年(2018)十二月廿二日印尼巽他海峽(Sunda Strait)突然發生海嘯,當天晚上,印尼流行樂團Seventeen正好在岸邊舉辦演場會,結果突來的海嘯從舞台後方揚起,這個樂團只有主唱獲救,其餘團員都死亡,現場粉絲也高達三百多人死亡,一千五百多人受傷。
如果我們身處在災難的現場,我們一定會像第廿六節所說:「恐懼戰慄以至於昏厥」。這讓我想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災後我與物資車從雲林縣林內、竹山、集集一路進入到中寮,看到教會旁的空地放了一具具的棺材,因為附近的廟宇有禁忌,而放到教會這邊來。我們就將物資放在教會,提供有需要的人來拿。有好幾次餘震,都會聽到有人恐懼哭泣,大家都不敢在停留在屋內。
耶穌說,當我們遇到這些末日災難景象時「要昂首挺胸」,這句話也是呼應第卅六節的提醒「你們要警醒,不斷地禱告」。

三、耶穌的話永不消失(21:29-33)
29耶穌又對他們講一個比喻:「你們看看無花果樹和其他的各種樹。30它們一長出新葉,你們就知道夏天快到了。31同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現象就知道上帝的主權快要實現了。32「你們要記住: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33天地要消失,我的話卻永不消失。」 

在這段比喻裡,主耶穌並沒有將「發生的時間」告訴門徒,他沒有說:「在我升天後四十年,這些事都要發生。」他是用無花果樹和其他果樹長出新葉作比喻,提醒門徒要留意當代處境的局勢變化。
現代中文譯本第卅一節說:「上帝的主權快要實現了」,和合本是翻譯「上帝的國近了」。我們如何理解「上帝的國近了」?「國」是看得見的東西嗎?「上帝國」會像「飛機」從天上降下被看見嗎?如果是這樣的理解,這也難怪會發生「上帝拯救地球飛碟會」教主陳恆明預言上帝在19997月要搭著飛碟從天而降,當時深信的人,不乏教授、工程師等高知識份子,當年還有上百人搭乘飛機到美國等待「上帝的飛碟」。
我們要知道,上帝國的降臨,不會像飛機或飛碟的降落。現代中文譯本把「上帝的國」翻譯成「上帝的主權」,就是要幫助我們「上帝的國」在乎的是「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馬太福音6:10),正如耶穌教導我們祈禱時,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即「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馬太福音6:33,現代中文譯本)這也是基督徒在世上要成為好管家,期待上帝的旨意實現在地上。
第卅二節說「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對當時的聽眾來說,「這一切事」是指耶路撒冷的毀滅,換句話說在他們那一代還沒結束,耶路撒冷的毀滅很快就發生。耶路撒冷的毀滅,只是帶出那一代的末日徵兆。從耶穌道成肉身開始,已經進入末日的時代,在末日的每一代人之中,都會歷經末日來臨前的「產婦陣痛」。耶穌告訴我們說:「天地要消失,我的話卻永不消失。」換句話說,時代如何改變,耶穌的愛與拯救的福音永遠不會改變。

四、在末日裡警醒(21:34-38)
34「你們自己要警醒!不要讓酒肉和生活上的憂慮麻痹你們的心靈,恐怕那日子要忽然臨到你們。因為那日子35像羅網一樣,要臨到全世界所有的人身上。36你們要警醒,不斷地禱告,使你們有力量忍受一切要發生的事,得以站在人子面前。」37耶穌白天都在聖殿裏教導人,晚上出城,在橄欖山過夜;38群眾一早就上聖殿,要聽耶穌講道。

皮要繃緊一點
耶穌的降生,已經預告末日時代的來臨,「產婦陣痛」的頻率也會越來越頻繁、陣痛也會越來越大。我們該如何面對終末呢?耶穌在此提醒我們不該做與該做的事。
1.不該做的事:貪食、醉酒,被憂慮麻痺心靈
貪食、醉酒,指的是養尊處優,只顧自己要吃什麼、要喝什麼,只顧如何無憂無慮享樂過日子。另一種極端,就是太多憂慮而麻痺心靈,忘記追求對耶穌的信仰。
2.該做的事:警醒、不斷祈禱
該做的事,就是要「警醒,不斷地禱告」。「警醒」的意思是指沒有打盹,保持清醒與警覺,因為不知道敵人何時會進攻。特別在誘惑眾多、時局動亂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是相當要緊的。如此,我們才能逃避世間的網羅,並且在耶穌再臨時,得以站立在主的面前。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教會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幫助信徒面對終末的時期,好在耶穌再臨時,得以站立在耶穌的面前。
第卅七至卅八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畫面,說到「耶穌白天都在聖殿裏教導人,晚上出城,在橄欖山過夜;群眾一早就上聖殿,要聽耶穌講道。」換言之,在終末裡如何警醒?就是要持續不斷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透過耶穌基督的話語來警醒,以祈禱來抵抗試探。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
耶穌提醒當時候的基督徒,耶路撒冷即將毀滅,以色列即將亡國,這樣的信息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很難接受,也很難理解的。但在耶穌預言的四十年後,耶路撒冷就真的毀滅了,這也說明耶穌所預言的末日時代已經展開。耶穌說:「這一代的人還沒有都去世以前,這一切事就要發生。(路加福音21:32)
面對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民族滅亡的災禍時,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關於拉比約哈難.便.撒該(Johanan ben ZakkaiA.D. 30-90)的一個典故。他是著名拉比希列(Hillel)的學生。主後六十八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團重重圍困,城內的猶太人危在旦夕,城裏面飢荒,甚至易子而食。當時,面對羅馬帝國圍城之戰,城內的猶太人分裂成兩派:一派是主張非暴力解決的鴿派,另一派是主張以暴力抗爭的鷹派。約哈難所屬的鴿派被鷹派關押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城堡中,行動受到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拉比約哈難先假裝生病,不久,就傳出了約哈難的死訊。眾人把這拉比的裝進棺材,以下葬為名,逃出了鷹派的監視,送到城門口。羅馬守兵想要以刀刺入棺材來驗屍,約哈難的弟子們紛紛跪下求情。最後棺木被運到羅馬司令官的面前。
拉比約哈難從棺木中排起來,他正視著司令官維斯帕先(Vespasian)的眼睛,十分認真地說:「我對將軍閣下懷著和羅馬皇帝一樣的敬意。」「閣下一定會成為羅馬帝國的凱撒。」拉比約哈難說:「我只有一個願望請你幫忙實現:給我留下一個能容約十多個拉比的學院,並承諾永遠不要破壞它。」維斯帕先同意考慮約哈難提出的要求,並說如果他的預言能夠成真,就會實現他保存學校的願望。
主後六十九年共出現四位凱撒,維斯帕先是當年最後一位被元老院任命為凱撒。維斯帕先上皇帝寶座之後,為了感謝拉比約哈難的預言,最終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當羅馬軍隊大屠殺猶大地區及耶路撒冷城時,他果然發出了一道命令,要求只留下一所拉比學校。這樣拉比約哈難在沿海平原小鎮雅比尼(Yavne/Jamnia,代下26:6)建立的聖經學院得以倖存。後來這學校成為近代猶太教的復興搖籃。
拉比約哈難考慮的並不僅僅是幾十位拉比的生命,而是更要發揚猶太人熱愛學習、教育的精神傳統。猶太拉比認為,學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更是維護民族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有信仰的學校教育,才能保證其子孫後代維護其民族身份,發揚猶太民族的精神。這一觀念就是拉比約哈難.便.撒該所說的:「只要學校在,民族就不會滅亡。」
若以第卅七至卅八節來看,「耶穌白天都在聖殿裏教導人,晚上出城,在橄欖山過夜;群眾一早就上聖殿,要聽耶穌講道。」也是在提醒我們,以受教的心來聆聽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在終末警醒。教會的查經班、聖經學校,團契小組裡對聖經的研讀,以及各種祈禱會,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終末時期警醒,好讓我們將來在耶穌面前得以站立得穩。

二、願上帝的主權實現在地上,實現在我們當中
前面我提醒大家,上帝國的降臨,不會像飛機或飛碟的降落。「上帝的國」在乎的是「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馬太福音6:10),在末日來臨前,基督徒在世上要成為好管家,期待上帝的旨意實現在地上。讓黑暗中的人得以見到大光,讓犯罪的人得以改變成為新造的人。末日也是經驗到耶穌基督帶給世界的改變。
一名極其殘忍的非洲軍閥歸信基督後,徹頭徹底尾地改變了,現在正四處奔走宣傳福音,訴說自己重生的見證,並請求受害者寬恕,令許多人倍感震驚。這名被視為最致命的前利比里亞(Liberia)軍閥布雷希(Joshua Milton Blahyi),曾經在利比里亞14年內戰期間殺害了將近二萬人。
布雷希11歲時成為了族中的大祭司,開始做活人獻祭,直到25歲為止每月都進行。後來他也被任命為已故的利比里亞總統Samuel K. Doe的屬靈顧問,過去他「定時與撒旦見面和他說話」。他還稱,過去在交戰前會以活人向惡魔獻祭。他提起當年說:「祭品通常是無辜的兒童。我們宰殺兒童後,剜出心臟,分而食之。」他的惡名在利比里亞令人聞風色變。
由於布雷希每次出征都僅穿鞋並帶把槍,因此獲得「光屁股將軍」稱號,他赤裸僅穿著鞋子,手拿著槍。布雷希聲稱,他這樣做是得到了撒旦的指示,在他11歲時,撒旦就告訴他這樣做。他相信這樣做會避免子彈擊中身體。
美國公共電視台製片人埃里克·施特勞斯(Eric Strauss)和丹尼爾(Daniele Anastasion)花了五年時間密切關注布雷希不尋常的生活,他尋求退役士兵和眾多受害者的寬恕。並將他故事拍成一部紀錄片《赤裸的救贖》(The Redemption of General Butt Naked)搬上銀幕。影片講述了布雷希成為基督徒後的巨變。
據英國《每日郵報》1996年報道,布雷希在最殘酷的一次戰鬥期間遇見基督,這被視為與使徒保羅在去大馬士革路上的轉變相似。耶穌在一道眩目光中向他顯現,並且告訴他要為他的罪悔改,否則他會死。
大受觸動後,布雷希願意接受基督並祈求饒恕他的罪。他隨即放下武器,丟下他的士兵,去了加納(非洲西部國家)的一個難民營,從此開始了轉變歷程。現在,布雷希在他曾經的「犯罪之地」宣講福音,他希望能安慰那些受害者。
2004年布雷希參與「動員叛軍解除武裝」的工作。2008年,布雷希主動要求「轉型正義」,他向利比里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Liberia's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坦誠他的罪行,雖然他不知道他招供的後果將是什麼。紀錄片中,他說:「我想與我的國家和解,使我的良心得到自由。」
這部取材於真實故事的影片於2012122日在美國紀錄片頻道(Documentary Channel)播放。2011年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也選擇《赤裸的救贖》作為影展的開場片。
今日我們都在終末的旅程上,我們渴望的不是「末日的毀滅」,而是渴望耶穌基督的再來,渴望耶穌基督的話語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問題討論:
1. 從經文中,您認末日是什麼?每個世代有何不同嗎?
2. 21:37-38群眾渴望基督的話語,這能夠幫助他們面對末日嗎?
3. 在終末的旅程上,我們可以在當下處境做些什麼努力與貢獻呢?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21:1-19真誠的奉獻


真誠的奉獻
2019.1.27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路加福音21:1-19

延續20:27所描述經學教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的故事。

一、對冷漠者的控訴(21:1-4)
寡婦「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也可以翻譯成「把她整條命都丟進去了」。

《申命記》對於照顧寡婦及弱勢者,目標是「你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申命記15:4)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

聖殿十三個「號角」投幣奉獻箱。
為何耶穌一看就知道她是寡婦?
為何知道寡婦奉獻兩個小銅板(λεπτόν, leptón),是奉獻出「全部的生活費」?

二、聖殿毀滅的預言(21:5-6)
聖殿被毀等於是亡國,因此以色列人潛意識裡對聖殿被毀的事相當懼怕,也忌諱提及。

大希律王於主前19年擴建聖殿和耶路撒冷,即「第二聖殿時期」。直到主後63年才完成,前後共建造82年。
主後70年羅馬將軍提多攻陷耶路撒冷,放火燒聖殿。

人們驚嘆聖殿建築的雄偉,卻對窮寡婦的苦境沒有憐憫眷顧之心。

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福音2:19)
耶穌所說的聖殿是指他自己的身體。(約翰福音2:21)

三、不要受愚弄(21:7-9)
門徒問:「老師,幾時會發生這事呢?」,經過四十年後果然應驗。

耶穌提醒我們「不要受愚弄」,不要將人當成「基督」,也不要去「造神」。

四、面對受迫害(21:10-19)
使徒保羅在凱撒利亞坐牢二年期間,向非力斯總督、非斯都總督、亞基帕王(參考使徒行傳第2425)的面前述說自己信主的經驗。

亞基帕保羅說:「你想用幾句話就會說服我作基督徒嗎?(使徒行傳26:28)

甚至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也要出賣你們;你們當中有些人且要被他們治死。(21:16)

其實,你們應該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阿摩司書5:24)

來想想今天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善用上帝給我們建堂的恩典,來落實對上帝、對人的愛
耶穌時代,貧窮寡婦並沒有得到好的照顧,甚至耶穌公開指責經學教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路加福音20:47)
初代教會剛成立的時候,也曾發生疏忽對寡婦照顧的事(使徒行傳6:1)

實踐耶穌的愛,對於照顧貧困、孤兒、寡婦有特別的照顧。
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雅各書1:27)
使徒們彼此共同約定要「記念窮人」(參閱加拉太書2:10,和合本)

「雙福」就是「福音」結合慈善「福利」,是以實踐「大使命——福音」與「大誡命——福利」。

二、在最困難中的奉獻更顯得真誠與可貴
我們教會歷經困境,也更歷經上帝的恩典供應。
學習完全交託給上帝,他必帶領。

問題討論:
1. 舊約律法如何吩咐對孤兒寡婦的照顧?
2. 教會如何在「福音」與「福利」結合,使人經歷到上帝的愛?
3. 最困難的處境下,越能考驗我們對主的信心與真誠的奉獻?

真誠的奉獻
2019.1.27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路加福音21:1-19
今天我們舉行聯合禮拜,並召開今年度會員和會,感謝上帝過去一年的帶領,也願上帝紀念長執、同工及每位弟兄姊妹的奉獻及服事,讓我們在屬靈的家彼此建造,也宣揚及分享從耶穌基督而來的恩典。今年教會邁入設教123年,從2015531日會員和會通過興建預算後,若從2016424日舊牧師館拆除感恩禮拜算起,迄今約二年九個月。若以福住建設公司預計今年十月退場,這樣前後工程長達三年半。
目前主日學教室古蹟修復、宣教中心的興建主結構體即將完成,甚至也進行冷氣、照明、石材等必要的裝潢。改建小組每週一下午都會召開工務會議,協調及敦促進度,順利的話七月將申請消防及使用執照。但我們也遇到四月起,就需要借錢來支付工程款,改建小組會在會員和會中報告詳細情況,請兄姐禮拜後留下來參加會員和會,一起來關心教會的改建及發展,並為教會代禱。
今天這一段寡婦奉獻二個小銅板的經文,在作者路加的筆下,是延續前一節第二十章四十七節所描述經學教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說的。

一、對冷漠者的控訴(21:1-4)
1耶穌抬頭觀看,看見一些有錢人把他們的捐款投進聖殿的奉獻箱裏。2他又看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銅板。3於是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奉獻的比其他的人都多。4因為別人是從他們的財富中捐出有餘的;可是她已經很窮,卻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 

第二十章四十五至四十七節的描述裡,經學教師利用律法來斷定糾紛,他們藉由管理寡婦的遺產或解決糾紛時,將人的財產佔為己有,或是索取高額的手續費。耶穌剛說完經學教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之後馬上就有一個寡婦「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21:4和合本),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把她整條命都丟進去了」。連結上文的敘述,就會發現這是耶穌對經學教師及律法的批判。
按經學教師的身份,他們對於《申命記》上的律法一定很清楚,但是他們對律法背後的價值又認識嗎?
《申命記》對於照顧寡婦及弱勢者,其背景是安息年的豁免條例,上帝要債主在第七年安息年豁免債項,目標是「你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申命記15:4)。換句話說,豁免只是方法,「沒有窮人」才是最終極的目標。說到豁免、免除債務,耶穌在主禱文裡這樣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免除金錢債務,也包括饒恕別人的虧負。
耶穌要說的是:門徒啊,要小心那些經學教師,他們喜歡炫耀,又吞沒寡婦的財產,你們看,這裡就有一個寡婦,她把性命也投進這個奉獻箱了。而這些教導律法的經學教師,竟然無動於衷,繼續看著寡婦奉獻而不伸出援手。寡婦的行動,我們固然可以理解她得到耶穌的肯定,但故事的背後也控訴經學教師對於寡婦的冷漠。
聖殿有十三個投幣奉獻箱,一般稱之為「號角」,因為箱子形如號角,上尖下闊。十三個奉獻箱,除了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之外,另外一個是專門為聖殿祭司奉獻的。古時候因為沒有紙幣,只有硬幣。且硬幣是用銅、銀、金等鑄造,所以投入奉獻箱的時候,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
但如果是許願,則要到祭司那裡,說明自己的情況,祭司會按照那個人的能力吩咐他奉獻多少。至於大額奉獻不會在投幣箱奉獻,而會到聖殿的庫房那邊交給祭司。至於經文中說到有一些「有錢人」在投幣箱奉獻,可能他們是換了許多的錢幣投入,目的無非是要引起人的注意,因為錢幣碰撞銅製的投幣箱時,會發出清脆的響聲,而藉此炫耀自己奉獻的能力和敬虔的舉動。
第二節說耶穌「看見一個窮寡婦」,為何知道她是寡婦?因為當時守寡的婦人,她們會穿著寡婦的衣服,人一見,即可識別她們是寡婦(創世記38:14)
耶穌為何知道寡婦奉獻兩個小銅板(λεπτόν, leptón),而且是奉獻出「全部的生活費」?可能寡婦奉獻時出現兩個聲響,於是耶穌才知道她投了兩個小銅板。但為何耶穌知道寡婦奉獻出全部的生活費?當時許多會堂都會照顧寡婦的生活,在安息日過後,會堂會給一週的基本餐費約十四個銅板給寡婦。那天可能是安息日前,這位寡婦將自己僅存在安息日的生活費全部都獻上。

二、聖殿毀滅的預言(21:5-6)
5有人在談論聖殿,說它是怎樣用精美的石頭和還願的禮物裝飾成的。耶穌說:6「你們看見這一切嗎?日子將到,那時候,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每一塊都要被拆下來。」

耶路撒冷聖殿最早是所羅門王所建的(參考歷代志下第2-5),是以色列人民的信仰、文化、社會、政治等活動的中心。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摧毀(參考列王記下25:8-21)。直到主前五二O年,波斯王居魯士允許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可以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家園,並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下,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參考以斯拉記第2-5),歷時四年才完成。
聖殿被毀等於是亡國,因此以色列人潛意識裡對聖殿被毀的事相當懼怕,也忌諱提及。因此,猶太人大部分的時間都讚美聖殿的好,和上帝在其中的威儀。
大希律王掌政時期為了討好猶太人,便於主前十九年擴建聖殿和耶路撒冷,這是聖殿第二次重建,因此這時期又稱為「第二聖殿時期」。大希律擅長建築,他採用石材長三公尺,聖殿的門、牆、柱上鑲上「還願的禮物」也就是黃金。大希律王甚至用純金打造一棵葡萄樹作裝飾,樹上掛著串串成熟且碩大的葡萄果實,每串葡萄高與人齊。這樣雄偉的建築,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可以保存到永永遠遠的。整個工程在耶穌時代仍在進行,直到主後六十三年才完成,前後共建造八十二年。
但是六十六年猶太人背叛羅馬,羅馬出兵攻打以色列,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攻陷耶路撒冷,放火燒聖殿。由於聖殿頂端樑柱和牆壁都鑲有黃金,黃金遇火鎔化陷入石縫中,羅馬人為了奪取黃金,於是將聖殿的石頭一塊塊地撬開。這正應驗了耶穌的預言。直到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只剩下西面糞廠門(垃圾場)的城牆,俗稱「哭牆」,將近二千年來,聖殿未曾再重建起來。
耶穌對聖殿被毀的預言,經過四十年後果然應驗,這可能與耶穌看到當時處境的危機有關。當時猶太極端愛國主義好戰且自不量力,假先知一直鼓吹百姓盼望上帝行神蹟就好,而律法主義的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對社會受壓迫的底層人民沒有愛心,只有虛偽的敬虔;至於當權的祭司把聖殿當成營私牟利的地方,而百姓更沒有能力察覺事態的嚴重性。
當宗教領袖將神聖的殿堂墮落成為斂財的賊窩時,就算他蓋了四十六年,就算它多麼富麗堂皇,失去作為聖殿的目的,就跟倒塌、拆毀沒有二樣。福音書的作者描述,在耶路撒冷堂皇的聖殿裡,有一位被人忽視的「窮寡婦」,人們看到的是富有的人在奉獻,驚嘆聖殿建築的雄偉,卻對窮寡婦的苦境沒有憐憫眷顧之心,耶穌基督就對此現象說出語重心長的話:「你們看見這一切嗎?日子將到,那時候,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每一塊都要被拆下來。(路加福音21:6)
耶穌看到時代的危機,這些危機正是他傳道生涯中極力對抗的。其實基督徒也被呼召來成為基督的精兵,並學習耶穌對抗時代的腐敗,當社會墮落、缺乏覺醒時,作為基督徒是有責任的。
而真正的聖殿,則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基礎上,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福音2:19)耶穌所說的聖殿是指他自己的身體。(約翰福音2:21)很清楚的,所謂「聖殿」,並不是指有形的建築物,而是指耶穌本身。通過耶穌的教導,我們才能認識真理。通過耶穌,我們的祈禱才得以蒙上帝垂聽。通過耶穌的同在,聖殿才是以基督為頭的教會。我們可以將這一段經文,視為耶穌「對教會世俗化的抨擊」,並宣告「教會要建立在耶穌基督的基礎上」。

三、不要受愚弄(21:7-9)
7他們就問:「老師,幾時會發生這事呢?這一切發生的時候會有甚麼預兆呢?」8耶穌說:「你們要當心,不要受愚弄;因為有許多人要假冒我的名來,說:『我就是基督!』又說:『時機已經成熟了!』可是不要跟從他們。9當你們聽見戰爭和叛亂的消息時,不用害怕。這些事必然會先發生;但是這並不是說歷史的終局快到了。」

門徒問說:「老師,幾時會發生這事呢?」從歷史上我們知道,耶穌預言聖殿被毀,經過四十年後果然應驗。對他們來說,很多人是看不到四十年後的事,但善、惡之戰,在每個世代都會發生,我們都要警惕。
主耶穌提到,在末世的爭戰裡,有許多人要假冒基督的名,不僅是自稱「基督」、「救世主」,甚至被稱為「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也就是將人捧為「神明」一般。耶穌提醒我們「不要受愚弄」,不要將人所塑造出來的當成「基督」或「神明」,同樣的,也不要去「造神」。
面對世界上的戰爭和叛亂,主耶穌告訴門徒不必害怕,這些事的發生不是說歷史的終局快到。這些都是末日景象之一。要緊的是,我們要清楚跟隨的只有一位救主——耶穌基督。

四、面對受迫害(21:10-19)
10耶穌接著說:「一個民族要跟另一個民族爭戰,一個國家要攻打另一個國家。11到處會有嚴重的地震、饑荒,和瘟疫,又有可怕的奇蹟異象在空中出現。12可是在這些事發生以前,你們要被逮捕並遭受迫害;人要把你們交給會堂審問,又使你們坐牢。為我的緣故,你們要被帶到君王和統治者面前。13這就是你們為福音作見證的機會了。14所以,你們要拿定主意,不必事先考慮怎樣為自己申訴;15因為我要賜給你們口才和智慧,使你們的敵人對你們所說的話無法反對辯駁。16甚至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也要出賣你們;你們當中有些人且要被他們治死。17因我的緣故,大家要憎恨你們。18可是你們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失掉。19你們要堅忍才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

奉獻不限於金錢,因爲耶穌的緣故受到迫害,為福音的緣故獻上自己,也是一種奉獻。正如,初代教會的使徒、信徒遭受到迫害,歷代宣教師或信徒為福音的緣故所奉獻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耶穌提到民族之間有戰爭,對當時處境的人來說,即指猶太人和羅馬人將有一場惡戰,甚至因為基督的緣故受到迫害。不僅當時即將發生戰爭,甚至還會發生地震、饑荒,和瘟疫,這情況二千年來都一直發生在世界上,換言之,末日的景象是普世性的,而基督徒也無法獨善其身,也必受到波及。
在這一段經文裡,也預告了初代教會的情況,醫生路加加入使徒保羅的宣教團隊,在路加的眼裡特別觀察到使徒保羅在會堂受審問,在凱撒利亞坐牢二年期間,向非力斯總督、非斯都總督、亞基帕王(參考使徒行傳第2425)的面前述說自己信主的經驗,並陳明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宣佈拯救的亮光已經臨到。亞基帕保羅說:「你想用幾句話就會說服我作基督徒嗎?(使徒行傳26:28)這正呼應第十三節所說:「這就是你們為福音作見證的機會了。」甚至,使徒保羅還以羅馬公民的身份上訴到羅馬,他第一次在羅馬監獄被囚的期間寫下了《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和《腓利門書》。
第十六節說:「甚至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也要出賣你們;你們當中有些人且要被他們治死。」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初代教會,在今日的中國,中共實行有獎舉報,發動包括環衛工人、社區樓長、退休老人、收廢品人員等舉報基督徒信息,甚至鼓動三自教堂信徒舉報家庭教會信徒。中共不僅在學校教導無神論,甚至要求學生舉報有宗教信仰的父母親。這種做法彷彿1966年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當時孩童被灌輸「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我們要為中國受迫害的基督徒,及受迫害的人代禱,願上帝堅固保守。就像先知阿摩司的信息所說:「其實,你們應該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阿摩司書5:24)

來想想今天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善用上帝給我們建堂的恩典,來落實對上帝、對人的愛
在我們教會古蹟主日學教室修復、宣教中心興建完成之後,我們可以想像,大家在讚美我們的禮拜堂非常的美,讚美主日學修復及宣教中心興建很美的時候,會讓我們想到路加福音第廿一章第五節的情景,「有人在談論聖殿,說它是怎樣用精美的石頭和還願的禮物裝飾成的。」但耶穌卻看到聖殿裡的貧窮寡婦。
舊約裡面有許多照顧貧困弱勢者的律法,要求以色列人每年除了奉獻十分之一給利未人的生活之外,每三年要另外奉獻一切的十分之一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使他們可以得到基本照顧。甚至,在安息年得時候,也應該豁免寡婦及弱勢者的債務,這律法設立的目標是「你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申命記15:4)。到了現代,這個工作就是專業的育幼院、老人院、各樣社會關顧之類的教會機構來進行。
但我們看到耶穌時代,貧窮寡婦並沒有得到好的照顧,甚至耶穌公開指責經學教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路加福音20:47)
初代教會剛成立的時候,也曾發生疏忽對寡婦照顧的事,使徒行傳記載說:「這些時候,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使徒行傳6:1)但是教會很快就檢討,他們選出七位執事來辦理慈善的事務。
初代教會對於實踐耶穌的愛,對於照顧貧困、孤兒、寡婦有特別的照顧。耶穌四位弟弟之一的雅各就說:「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雅各書1:27)使徒保羅曾說:「雅各彼得約翰,這三位有名望的教會柱石,既然知道上帝把這特別的使命交給我,就跟巴拿巴和我握手;既然成為同工,我們就同意:巴拿巴跟我應該到外邦人中工作,而他們在猶太人中工作。他們只要求我們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這件事正是我一向努力在做的。(加拉太書2:9-10)使徒們彼此共同約定要「記念窮人」(參閱加拉太書2:10,和合本),這也讓我們清楚知道從事慈善工作,一直都是教會都應當遵守的美好傳統。
教會的宣教事工需要有「雙福」的概念,就是以「福音」為導向的社會慈善「福利」工作。早期在台灣的宣教,是以醫療、教育、慈善濟貧等服務作為宣教工作的前導,使得宣教師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台灣民眾。這就是「福音」結合慈善「福利」,也就是「雙福」。
今日台灣教會承接宣教師許多資產,這些基礎就同時包含「福音」與「福利」。台灣早年的社會福利工作,起初都是教會背景的社福機構開始,藉由慈善服務的社會「福利」,接觸到欠缺的人,再進一步藉由「福音」使人認識耶穌,在靈裡得到救恩與永恆的盼望。這也可說也是以實踐「大使命——福音」與「大誡命——福利」的「雙福」。
在我們教會古蹟主日學教室修復、宣教中心興建即將完成之際,我們也要想想如何善用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實踐「雙福」——「福音」與「福利」。

二、在最困難中的奉獻更顯得真誠與可貴
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出埃及記23:15, 34:20;申16:16)是「禮拜奉獻」主要的依據,聖經這樣的教導,一直延續到初代教會迄今。奉獻的神學根據:耶穌道成肉身是上帝犧牲的恩典、給人最大的禮物,所以我們沒任何理由推辭不報答。
寡婦的奉獻,不在於她擁有任何的豐富,而是將她「最後一餐」奉獻出去。安息日過後,或許他可以再次獲得會堂的供應,而「重生」,但也有可能她被遺忘,而沒有領到安息日隔日分發給寡婦的十四個小銅板。這十四個小銅板,僅夠她在七天裡,每天吃二餐的大餅麵包,使她不餓死而已。
寡婦的奉獻,為何更顯得真誠與可貴?是因為她在困難中先想到上帝,先求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最困難的處境下,越能考驗我們對主的信心與真誠的奉獻。在第十至十九節的經文裡,我們看到面對受迫害的處境下,才能夠顯現信仰的堅定。
我們教會歷經困境,從禮拜堂屋頂的大整修,再到教會產權的收回,這一路上都可以看到上帝奇妙的帶領,讓不可能的變為可能,真是太奇妙了,這是我們所歷經上帝的恩典供應。今日,我們主日學教室修復及宣教中心改建的事上,也在學習完全交託給上帝,也深信上帝必帶領。
我想奉獻不是錢的問題,不是數量多少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上帝不想要你的財富;他要的是你的心。正如耶穌所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馬太福音6:21)這一點,使徒保羅很清楚。因此,保羅說:「你們的捐助是出於甘心樂意,而不是出於勉強。(哥林多後書9:5)奉獻金錢需要甘心樂意,是「心的問題」,甚至奉獻時間、恩賜來服事也是如此,以弗所書6:7就這樣說:「你們要甘心樂意地盡奴僕的本份,像是在服事主,不是服事人。」在新約時代裡,奉獻是「心的問題」、「全人奉獻」,大家由心而發,奉獻給教會,奉獻給社會弱勢、窮困者,甚至奉獻自己成為福音的義工。特別在困難中的奉獻更顯出我們對上帝的信心。

問題討論:
1. 舊約律法如何吩咐對孤兒寡婦的照顧?
2. 教會如何在「福音」與「福利」結合,使人經歷到上帝的愛?
3. 最困難的處境下,越能考驗我們對主的信心與真誠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