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路加福音15:1-10找回「被疏離」的人

找回「被疏離」的人
路加福音15:1-10
2018.10.2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耶穌說了「一個比喻」(路加福音15:3)
數目變化是從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

一、百分之一(15:1-7)
「稅棍」希臘文是「收稅者」,不帶有負面的意思。
為何耶穌與「罪人」吃飯,讓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感到驚訝?

所謂的「壞人」或「罪人」就是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他們因身體的疾病或是工作被歸類為「不潔淨」。
上帝「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耶穌用迷失的羊來說明人與上帝的「關係」。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詩篇23:1)
他要像牧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裏;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以賽亞書40:11)
失蹤的,我要找回;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生病的,我要醫治。但是那些肥壯的,我要毀滅,因為我按公道牧養羊群。(以西結書34:16)

要如何使天上喜樂?要如何取悅上帝?

以色列亡國,約有百分之一的政治及社會菁英階級的人被擄巴比倫。
百分之一被擄的歸回者,卻從受壓迫者的身份成為新的壓迫者。

二、十分之一(15:8-10)
聖經裡面的貨幣很多樣,就以當時的平均日薪來算。
奴隸值三十個銀幣(Shekel)120日薪
馬利亞花三十個銀幣(Denarius)30日薪,買了真哪噠香膏。
這女人有十個銀幣(Drachma)10日薪

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來思考二件信仰的功課:

一、讓上帝高興的事,就是歡迎每個尋求上帝的人,而不是像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罪人」
數字從百分之一、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

從野外、屋內,再到人與人的生命互動關係。

什麼事會讓上帝高興?

二、耶穌公開表明對「罪人」的接納,這也是教會實踐基督信仰的態度
耶穌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不會因為法利賽人的議論,而動搖他的憐憫。
耶穌所做的是「接納」,當教會越懂得「接納」時才越像基督的身體。
紀實片《悲憐上帝的孩子》(God’s Children)

因為「疏離」、「定罪」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去愛的能力

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

問題討論:
1.「價格」與「價值」,我們如何區分?從耶穌的眼光裡,我們是否看眾人的「價值」?
2.我們可以如何學習耶穌接觸被定罪、被疏離的人?
3.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

講道篇
找回「被疏離」的人
路加福音15:1-10
2018.10.2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上主日我們看到耶穌說了一個關於上帝國筵席的比喻,上帝國的筵席邀請被視為罪人——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甚至比喻中的主人還要僕人去邀請圍牆邊——外邦人來參加上帝國的「國宴」。
講完之後,耶穌繼續前往耶路撒冷,在路上耶穌教導門徒,提醒他們進天國是需要付上代價,需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耶穌基督的救贖是白白的恩典,但不是廉價的恩典,我們仍要學習耶穌基督的樣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他。
在上帝國筵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教導之後,作者路加接著在第十五章記載耶穌說了「一個比喻」(路加福音15:3),其中的數目變化是從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焦點越來越清楚,其價值也愈來愈大。從野外的一百隻羊,到屋內的十個錢幣,最後是進到父、子(人與人)生命互動的關係。最後,讓我們看到一個耗盡家財後落魄的孩子醒悟過來,回到父親的身邊。
第十五章不是三個比喻,而是一個比喻。在今年父親節主日時,我已經先講過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的信息。今天我們要來看這個比喻的前二個部分。我們首先來看第一至七節的內容:

一、百分之一(15:1-7)
1有一次,好些稅棍和壞人都來聽耶穌講道。2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埋怨說:「這個人竟接納壞人,並且跟他們一起吃飯!」3因此,耶穌給他們講一個比喻:4「假如你們當中有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怎麼辦呢?他一定把其他的九十九隻留在草場,去找那隻迷失的,直到找著了為止。5一旦找著了,他就高興的把羊兒擱在肩膀上,6帶回家去,然後邀請朋友鄰居,對他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隻迷失的羊兒已經找著了!』7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樂要比已經有了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所有的喜樂還大呢!」 

從第一、二節的記載看來,耶穌說了這一個比喻並不是他計畫中的教導,而是突然發生的,因為,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埋怨說:「這個人竟接納壞人,並且跟他們一起吃飯!」(15:2)有了這個背景說明,我們就能掌握比喻中的象徵。
第一節「稅棍」這翻譯本身就有負面價值的判斷,就像「神棍」的稱呼一樣,在此希臘文的意思是「收稅者」,不帶有負面的意思。當時收稅者確實常有強迫超收稅金行為,他們可以請求羅馬士兵協助討稅,因此,在當時的猶太人看起來就是「稅棍」,與「罪人」同列。
耶穌願意跟所謂的「罪人」吃飯,讓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感到驚訝,甚至他們也趁機藉此埋怨耶穌。但是耶穌沒有因為法利賽人的碎念就與「罪人」疏離,耶穌反而對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反應,說了這一個比喻。
當時牧羊人整年都住在曠野,他們在野地裡用石頭圍一圈羊欄,或是將羊群關在石洞裡。一早他們就必須將羊從羊圈帶到曠野放牧,到下午三至四時數羊,如果發現失落的羊就可以在日落之前找回。在故事裡,耶穌說牧羊人在數羊之後,發現少了一隻,就不惜把九十九隻撇在草場,去尋找失落的那一隻,直到找著為止。
在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眼中認為稅棍和壞人都來聽耶穌講道,這樣怎麼可以。以現在的話來說,這樣的「罪人」怎麼可以來做禮拜。在此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雖然尊敬耶穌,但他們卻反對耶穌親近稅棍和壞人,所謂的「壞人」或「罪人」就是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他們因身體的疾病、工作或是其他因素被歸類為「不潔淨」。
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觀念與上帝國的信息差異很大,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棄絕或疏離「不潔淨」的罪人,但是上帝「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我在三重曾看到有人到處貼「尋狗」啟事,在動物醫院也貼,除了有狗相片之外,還很細心的描述狗的外部特徵,甚至還描述那隻狗喜歡吃哪個牌子的狗罐頭,啟事上還註明這隻狗何時需要再打預防針。我想狗主人很擔心這隻走失的狗,因為走失的狗長得很漂亮,如果真的有人抱去養,也要好好的照顧牠。我想,狗主人與這隻狗的互動關係應該很美好,很珍惜他們的關係。
耶穌在這個比喻的第一部份用一百隻羊迷失了一隻來說明人與上帝的「關係」。「羊」在當時是很重要的資產,就像一個人弄丟重要客戶的文件,或是律師弄丟重要的證物,或是人失去謀生的能力,大概就能夠體會類似「失去」的感覺。
耶穌用牧羊人與羊的做比喻,這是以色列人很熟悉的主題,在猶太文化裡,羊含有特別的意義,例如詩篇第廿三章「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詩篇23:1)上帝就像牧者,先知以賽亞說:「他要像牧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裏;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以賽亞書40:11)先知以西結也說,上帝親自要作為以色列的牧人,「失蹤的,我要找回;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生病的,我要醫治。但是那些肥壯的,我要毀滅,因為我按公道牧養羊群。(以西結書34:16)
耶穌在這一個比喻的第一部份「失羊的比喻」裡,直接表明了上帝的心,上帝會為了那走丟的一隻羊,寧可暫時放下九十九隻沒走丟的,走出去尋找。這隻走失的羊,在牧人找到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又餓、又渴、又累,連回應主人呼喚的力氣也沒有了。牧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就開開心心地扛著羊回來,並邀請朋友鄰居分享喜樂。最後,耶穌說:「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樂要比已經有了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所有的喜樂還大呢!(路加福音15:7)耶穌的結論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比喻是關乎「天上」的,也就是上帝如何看重此事,也在表明上帝在找尋迷失者。要如何使天上喜樂?要如何取悅上帝?不是我們做了多少的事工,不是教會裡面有多少人,而是那位「被疏離」、「被排擠」的人是否被找回來。
我們來對應當時的處境,自從以色列亡國,大概有百分之一的政治及社會菁英階級的人被擄巴比倫,後來這些菁英的後代歸回後,很快的也主宰猶太地區四百多年。波斯皇帝同意猶太人歸回主要有三批,分別為主前536年所羅巴伯帶領、457年以斯拉帶領、444年尼希米帶領。這些歸回的菁英及他們的後代,主要都是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但他們卻忘記上帝如何找回百分之一的被擄者,得著恩典的人如今卻嫌棄撒馬利亞人,看輕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敵視收稅者將他們視為是「罪人」。
過去被尋回的羊、經歷救恩的羊,怎麼可去拒絕「別羊」呢?這一段比喻的最後,耶穌說:「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這是在諷刺自我中心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是「無需悔改的義人」,他們忘記他們的祖先原本是那百分之一被擄的歸回者,如今他們卻從受壓迫者的身份成為新的壓迫者。同樣地,基督徒得著恩典,怎能去看輕其他的人呢?

二、十分之一(15:8-10)
8「假如一個女人有十個銀幣,失掉了一個,怎麼辦呢?她一定點起燈來,打掃房子,到處仔細尋找,直到找著為止。9一旦找著了,她就邀請朋友和鄰居來,對她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遺失的銀幣已經找著了!』10同樣,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要為了一個罪人的悔改而高興。」 

比喻的第二部分是以十個銀幣作為例子。聖經裡面的貨幣很多樣,就以當時的平均日薪來算。耶穌的時代一個奴隸值三十個銀幣(Shekel)120日薪,猶大就是用這個價錢出賣耶穌,而伯大尼的馬利亞也花三十個銀幣(Denarius)30日薪,買了真哪噠香膏來膏抹耶穌(參考約翰福音12:1-5)。二種錢幣是不一樣的。
二十個銀幣(Shekel)價值多少?大概是一位瘦弱的奴隸價格,約瑟十七歲時,就是被他的哥哥們,以二十個銀幣(Shekel)80日薪賣到埃及。
在第八節裡,這女人有十個銀幣(Drachma)10日薪,這十個銀幣要做什麼用呢?這在當時是年滿十三歲女孩子的嫁妝,而這十個銀幣嫁妝通常是縫在她結婚的頭巾帽上。已婚的婦女在重要場合裡,也會將縫有十個銀幣的頭巾帽戴在頭上。
一日薪水的銀幣並沒有很大,但比喻中的女人卻是「她一定點起燈來,打掃房子,到處仔細尋找,直到找著為止。」找到之後,還邀請朋友和鄰居來慶祝,可能慶祝的錢就大過於失去的一個銀幣。換言之,不是價格的問題,是價值的問題。
我有一個美金一塊錢的銀幣,是小時候外公給我的,是我第一次拿到外國錢。這一塊錢,對我來說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與意義的問題。比喻中的女人所遺失的銀幣,對她來說也是價值與意義的問題。這銀幣是她的嫁妝,是她結婚時頭巾帽上的銀幣。丟掉其他的銀幣對她而言不重要,但遺失與她生命、情感關聯的銀幣,就是天大的事。
耶穌告訴我們,上帝看重人生命的價值,而非價格。也因此,找到這枚遺失的銀幣,這女人要花費更多錢來請客。耶穌說:「同樣,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要為了一個罪人的悔改而高興。(路加福音15:10)很清楚的上帝看重尋求他的人,「悔改」的意思是「180度轉過來」,也就是過去背對上帝,但現在面向上帝,任何尋求上帝的人,包括所謂的「稅棍」或宗教上被排擠、被歧視、被視為不潔淨的「罪人」,今天只要面對上帝、尋求上帝,耶穌說連上帝的天使也要因此高興。
但可惜的是,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人來到上帝面前,認為這些「罪人」不配。想想,基督徒會不會也阻擋人來親近上帝呢?如果我們阻攔人尋求上帝,那麼,上帝和天使怎麼會高興呢?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來思考二件信仰的功課:

一、讓上帝高興的事,就是歡迎每個尋求上帝的人,而不是像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罪人」
一開始我有強調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是「一個比喻」,而不是三個比喻。比喻包含三個部分,一百隻羊、十個銀幣、兩個兒子,數字從百分之一、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焦點越來越清楚,關係越密切,價值也越來越大。
從找野外的羊,到找屋內的銀幣,最後進入到父、子,人與人的生命互動關係。最後,讓我們看到一個耗盡家財後落魄回來的孩子,我們應該有的態度是什麼?甚至,也看到做父親的盼望與大兒子修復關係。
從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再到最後一卷書《啟示錄》,我們都可以看到上帝是不斷在尋找人的上帝。亞當、夏娃犯罪後,就在那天黃昏,他們聽見主上帝在園子裏走,就跑到樹林中躲起來。但是主上帝呼喚那人:「你在哪裏?」(創世記3:9)在啟示錄裡,耶穌說:「聽吧,我站在門外敲門;若有人聽見我的聲音而開門,我要進去。(啟示錄3:20)
在二千年前,消息的傳播,大多是口耳相傳,那時沒有報紙,書信只能寫在羊皮卷或蒲草紙上,但書寫的代價都很高。若是要引起注意可能就要像在中部宣教的梅鑒霧牧師(Rev. Campbell Moody, 1865-1940)一樣,他有個外號「敲鑼、噴鼓吹的街頭佈道家」,他在1895年來到台灣,隔年與蘭大衛醫師在彰化開始傳福音與醫療工作。
一百多年前彰化的廟宇鼎盛,要在彰化傳福音是很困難的事,他要去找人傳福音,大家看到這個外國人都閃避他。但是,梅鑒霧牧師發現彰化人在街市叫賣時,都喜歡敲鑼、噴鼓吹(喇叭)來吸引人潮。於是,梅鑒霧牧師就學起來,先敲鑼、噴鼓吹,然後大聲用台語喊:「上帝遺失兒子(phàng-kìⁿ kiáⁿ)」。這個方法果然有效,很多人就好奇圍觀,到底上帝如何遺失兒子。他用這種方法,在街市、廟口佈道,走遍當時的台中州,就是台中縣市、南投、彰化,他走過九百多個村莊,他設立的教會超過二十間。上帝在找迷失的羊,像婦人在找頭巾上珍貴的銀弊,上帝也像慈愛的父親接納回家的兒子。
耶穌透過比喻在告訴我們,讓上帝高興的事,就是我們能以敞開的心歡迎每個尋求上帝的人。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罪人」親近耶穌,埋怨耶穌接納「罪人」,如果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想法是正確、是真理,那麼耶穌就不用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如果他們教導的律法合乎上帝的心意,這樣耶穌也不用來到世間成全律法了。
什麼事會讓上帝高興?不是我們做了多少的事工,不是教會裡面有多少人,而是「被疏離」、「被排擠」的人回來到上帝的面前,天上所充滿的喜樂,是超越金錢的價格。我們教會去年成立一個GG團契,God’s Ground團契的契友,大多是旅北讀書、就業,在大專中心的輔導關懷下來到我們教會,也有在其他教會受傷害來的,也有人感受到愛而來的。我以前牧養的一位青年也來參加,因為他的大學輔導也在團契裡,這位青年當完兵之後,也固定參加GG團契。為了參與及認同濟南教會,也有四位青年將會籍遷入我們教會。幾天前我遇到手語教會吳信蒼牧師夫婦,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及媳婦也在我們GG團契聚會,吳信蒼牧師是後天失聰,他的孩子及媳婦在手語教會沒有可說話的同儕,他們很高興孩子在GG團契找到信仰成長的夥伴。
為了讓旅北的大學生、社青感受到我們是一個有愛的教會,我們也邀請兄姐擔任沐恩父母,感謝主,目前有八個沐恩家庭登記。我們也將在11/10()下午2:00舉行沐恩家庭日歡迎會。什麼事會讓上帝高興?記住,接待客旅,接納被疏離的人,天上都會充滿喜樂。

二、耶穌公開表明對「罪人」的接納,這也是教會實踐基督信仰的態度
耶穌公開表明對「罪人」的接納,凸顯上帝的慈愛,非常樂意接納罪人,給予機會悔改,耶穌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不會因為法利賽人的議論,而動搖他的憐憫。
在耶穌的時代,所謂不潔淨的「罪人」,大多是「被疏離」、「被定罪」的一群,當他們被宗教信仰隔絕時,他們感覺他們被上帝遺棄,如今居然有一位人人所景仰的拉比耶穌接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感受到回到上帝的身邊,重新修復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耶穌所做的是「接納」,當教會越懂得「接納」時才越像基督的身體。
有部紀實片《悲憐上帝的孩子》(God’s Children),是由日本導演四乃宮浩(Shinomiya Hiroshi)所拍攝,影片記錄住在菲律賓馬尼拉市附近垃圾山(Smoky Valley)的九萬名居民以垃圾為生,卻也因垃圾而死的事實。住在垃圾山附近的群居民大多來自菲律賓貧窮地區,為了維生來到首都馬尼拉尋找工作,但是到了馬尼拉仍無法找到工作的人包括孩子,就依靠每天由垃圾車載來的大量垃圾,並在垃圾中尋找可變賣的東西。
影片追蹤三個家庭為主軸來敘事,其中一位女孩尼拉的懷孕、撿拾垃圾、三餐不繼,有時候一天吃一餐就是以白飯和粗鹽。住在這樣惡劣的環境,對大人或孩子的身體健康來說,當然都不好。抵抗力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根本無力抵擋病魔。於是,三天兩頭,就有嬰幼兒亡故,當地甚至因此還設立了嬰兒墓園。
這些貧窮人居住在垃圾山的山腳,房子是簡陋木板拼裝而成,遮小風、擋小雨是可以,一但遇到大雨,甚至颱風造成「山崩」。這部紀錄片在公元二千年七月開拍,第二天就遇到強烈颱風襲擊馬尼拉,豪雨不斷,使垃圾山發生「山崩」活埋上千人,救難人員從垃圾山中挖掘出三百具夾雜垃圾的遺體,令人非常震驚、哀痛,這不是演戲,而是導演在當地拍攝的紀錄片。導演將垃圾山下的貧民生活忠實的記錄下來,他們一共停留了六個月,等到該事件平息,垃圾山再度開放,居民重獲新生,他們才帶著沉重腳步不捨地離去。
這位日本導演為什麼要拍一部菲律賓的紀錄片?他說,他是為日本人拍攝的,是為了喚醒日本人早已遺忘的「家庭凝聚力」(Family ties),及「生活的尊嚴」(Life with pride)。因為「疏離」、「定罪」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去愛的能力,當我們看到這部紀實片時,會喚起我們內心的悲憐。當我們的內心有悲憐的心腸時,我們才有愛的能力。有愛的能力,才有勇氣去接納疏離的人。
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冬天快到了,聖誕節快到了。我想我們能做二件事:第一件事是「成人男性二手冬衣募集」,歡迎提供成年男性的二手禦寒衣物(乾淨的冬季外套、長袖上衣、長褲),我們將提供給需要的人,也將寄給總會所屬社福機構「海員漁民服務中心」,提供給來自炎熱國家的外籍漁工。若您有上述的冬衣,歡迎於11/10-11拿至辦公室,我們彙整之後會寄到高雄。
第二件事是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使者雜誌》長期關懷監獄受刑人,每年聖誕節皆發行聖誕特刊,送進監獄送給受刑人。《新使者》聖誕特刊對受刑人有一個特殊意義,由於監獄內不能使用手機,內附新的一年的月曆成為受刑人記事、記日期的最佳工具。更重要的是,把福音送進監獄,讓受刑人有機會閱讀聖誕特刊中的生命故事。
今年聖誕特刊主題為「讓相遇成為美好」,收錄四篇真實生命故事,期盼為受刑人帶來心靈的扶持與安慰。去年(2017),代表台中女子監獄受贈的受刑人說:「失去自由一度讓我感到絕望和孤單,但謝謝上帝讓我遇見衪,更謝謝社會沒有放棄我,讓我感受到外界的接納與愛,讓我有勇氣更正面的活下去。」由於,有些監獄主動打電話來增加索取數量,因此今年贈送受刑人聖誕特刊預計製作二萬份,但是截至目前認領的份數只有二千多份,比往年還少,若是兄姐有意願參與這項有意義的事工,我可以提供總會《新使者雜誌》的電話給你。

問題討論:
1.「價格」與「價值」,我們如何區分?從耶穌的眼光裡,我們是否看眾人的「價值」?
2.我們可以如何學習耶穌接觸被定罪、被疏離的人?
3.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14:15-35國宴

國宴
路加福音14:15-34
2018.10.21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次經《以斯拉續篇下卷, II Esdras(6:52-59)末日彌賽亞筵席。
法利賽人不認為外邦人以及罪人可以參加彌賽亞的筵席。
但耶穌說:「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路加福音14:13)
只要你「獲得邀請」,無論你的身份地位,都可以白白的進去參加。

一、誰可以參加「國宴」?(14:15-24)
誰是比喻的中心人物?主人、僕人、拒絕的客人、後來的客人。
上帝國的「國宴」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什麼樣的「生命狀態」?

拒絕耶穌邀請的人,到底他們的生命發生了什麼狀態?
人的生命狀態「自我中心」——自大、自義、自私。

被宗教領袖所看輕的人,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
和合本「籬笆」(陋巷)也可以譯為「相隔的牆」(以弗所書2:14)

主人拒絕他們,是因為主人吝嗇嗎?

二、跟隨耶穌的代價(14:25-33)
耶穌叫我們不顧或不愛親情嗎?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甚麼意思呢?
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臨死的人想念他心愛又難以割捨的親人。
蓋房屋(14:28-30)和打仗(14:31-32)的比喻告訴我們付上代價。

三、失味的鹽(14:34-35)
「鹽岩」用久了,就會「失了味」。
如何不失味呢?

我們要從這段經文來思考二項問題:

一、進天國是需要付上代價,需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付上什麼代價?至少需要除去「自我中心」、付出時間...
前薩爾瓦多樞機主教羅梅洛(Bl. Oscar Romero)
如何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二、上帝的國宴還有許多空位,我們需要擔任僕人的角色出去邀請
主人非常惱怒(14:21),帶有上帝的審判。
我們不要怕座位不夠,就停止邀請人來赴上帝的筵席。

問題討論:
1.拒絕參加主人筵席的人,他們為何拒絕?我們是否也如此?
2.耶穌基督拆毀「籬笆」(以弗所書2:14),給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宴。我們該如何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3.上帝的國宴「還有許多空位」,我們如何去邀請人參加?


講道篇

國宴
路加福音14:15-35
2018.10.21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今天我們舉行聯合禮拜,禮拜後也將召開長執改選會員和會,願聖靈在我們當中感動我們從這些認真的同工中選出新任長老與執事。剛才亞薩、希幔詩班以《榮光歸佇上帝》帶領我們敬拜,更在提醒我們擔任長老、執事所做的事或成就,都是為了榮耀上帝,這也是基督徒生活與服事的重要的精神與態度。乃至我們蒙召有份於上帝國的筵席,也當以榮耀上帝的態度來回應主的恩典。
主前一百多年有部猶太經典,被天主教、東正教收錄為「次經」的《以斯拉續篇下卷, II Esdras(6:52-59),說裡面記載在末日彌賽亞筵席上,Behemoth(比蒙巨獸,參約伯記40:15)Leviathan(利維坦、古蛇或古龍,參考約伯記41:12-34)成為筵席上的一道菜,被上帝的子民所享用,用來象徵末日得勝的筵席。
第十五節「同席有一個人聽見了這些話,就對耶穌說:『能夠在上帝的國裏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在當時的法利賽人心裡面,這一場彌賽亞的筵席唯有「標準的猶太人」以資格參加。誰是「標準的猶太人」呢?就必須像法利賽人那樣。
法利賽人不認為外邦人以及罪人可以參加彌賽亞的筵席,因此當耶穌說:「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路加福音14:13),這些人都可以進入到上帝國的筵席時,在場的法利賽人心裡一定很不高興,因為這些人對法利賽人來說是罪人、不潔淨的人,是沒有資格進入彌賽亞的筵席。
這也就是為何耶穌要說第十六至廿四節上帝國筵席的比喻,不是原先法利賽人自認擁有天國筵席門票的人才可以進去,今天就連那些被看輕、被鄙視、被定罪的人都可以進入上帝國的筵席。只要你「獲得邀請」,無論你的身份地位,都可以白白的進去參加。
原本上帝邀請的「猶太人」卻一再找藉口推辭,最後「主人就對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裏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那些先前所邀請的人絕不能享受我的筵席!(路加福音14:23-24)
此時,我們先來看第十五至廿四節的經文。

一、誰可以參加「國宴」?(14:15-24)
15同席有一個人聽見了這些話,就對耶穌說:「能夠在上帝的國裏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16耶穌對他說:「有人大開宴會,邀請了許多客人。17入席的時候,他差派僕人去向被請的客人說:『請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18可是他們開始一個一個地推辭。頭一個說:『我剛買了一塊地皮,不能不去看看。請原諒我,我不能來。』19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剛要去試一試。請原諒我,我不能奉陪。』20又有一個說:『我才結婚,實在無法分身。』21那僕人回去把這情形都報告給主人。這家的主人非常惱怒,就對僕人說:『趕快出去,到城裏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22不久,僕人來回話說:『主人,你所吩咐的已經辦好了,可是還有許多空位呢!』23主人就對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裏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24我告訴你們,那些先前所邀請的人絕不能享受我的筵席!」 
說到「國宴」,今年(2018)五月十九日禮拜六有一場國宴很特別,英國哈利王子與美國女星梅根(Meghan Markle)舉行婚禮,因為梅根本身有黑人血統,因此他們特別邀請美國聖公會首位非裔美國人主教Michael Curry講道,不僅如此,由於梅根長期參與非洲的慈善工作,進而影響哈利王子,因此他們特別邀請二百個慈善機構一起來參加婚禮及國宴,其中有一位來自非洲內陸國家賴索托(Lesotho)的十八歲孤兒Mutsu Potsane也受邀參加,因為他四歲時在孤兒院認識了哈利王子。誰可以參加「國宴」?就是受到邀請的人,不論你的身份、地位、膚色、性別或族群,而上帝國的國宴更不是看你所擁有的有多少。
耶穌在此所講的天國筵席的比喻,裡面有四種人物:筵席的主人、僕人、受邀請但拒絕的客人、後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又分二種:大街小巷、馬路和陋巷裡的人。
誰才是這個比喻的中心人物?
如果是筵席的「主人」,這比喻的重心就會是「上帝的邀請」。如果中心人物是「僕人」代表著耶穌,那麼這比喻就可以稱為「一再出去邀請人的救主」。如果比喻的中心人物是「受邀請但拒絕的客人」,這比喻的名稱就會是「拒絕耶穌恩典的猶太領袖」。如果中心人物是後來的客人,這個比喻就可以稱作「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獲得拯救的比喻」。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這段比喻的上下文脈絡,「你要請客,就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跛腳的、失明的(路加福音14:13),我們會更清楚,耶穌將比喻的中心人物放在第四種人物,甚至是外邦人。和合本「籬笆」(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陋巷」,和合本翻譯比較正確)這個字,也可翻譯為「相隔的牆」(以弗所書2:14),這字常用來指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藩籬」。換言之,這個比喻的中心人物是「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這比喻對他們來說,真是美好的消息,原來他們也可以進入到上帝的筵席裡面,參加上帝國的「國宴」。
而這一場「國宴」不是吃一頓飯就結束,也不是參加一場培靈會,心中火熱一時就結束。上帝國的「國宴」不是以一次、二次的數字來計算,而是一種生命的狀態。
什麼樣的「生命狀態」?簡單說起來,就是與第三種人物「受邀請但拒絕的客人」的生命狀態不一樣。我們來看這段比喻中,這些拒絕耶穌邀請的人,到底他們的生命發生了什麼狀態?
首先我們要知道,他們這一群人都已經受到主人的邀請,不是僕人的邀請,而是主人的邀請。主人不僅發出邀請,時間到了還派僕人再次地提醒客人,主人如此的誠意,但他們卻異口同聲地推辭,他們為何推辭呢? 
第一個人說:「我剛買了一塊地皮,不能不去看看。請原諒我,我不能來。」這個理由合理嗎?當然不合理。既然地已經買了,放在那裡也不會不見,就算要看,過幾天再看,還不是一樣嗎?所以,這很明顯是一個藉口。
第二個人說:「我買了五對牛,剛要去試一試。請原諒我,我不能奉陪。」這也是一個藉口,因為既然已經買了,還需要去試一試嗎?就算要試,過幾天再試,還不是一樣嗎?
這二人的藉口都是因為看重自己「地上」的投資,而不去參加筵席。他們對於已經擁有的東西愛不釋手,卻不願意把時間放在「上帝的事」,不願意放在他們毫無能力購得「天國筵席」之上。
 第三個人說:「我才結婚,實在無法分身。」這個人不是那一天剛好要結婚,因為他說「我才結婚」。如果你是比喻中的第三個人,我會建議你應該帶著妻子一起參加筵席。但是這個人,並沒有詢問妻子是否能一起出席筵席;甚至,他比前二人更無禮,甚至連「請原諒我」這句話都沒有說。
這三人既然能夠買地、買牛、娶親,就表示他們非富則貴,所以,他們也不會在乎吃這一頓飯。只有受邀者才能參加的筵席,但被他們三人看輕了。這三個人似乎不在意失去筵席的機會,也不在乎這場筵席只舉行一次,他們失去的並非只是美味的食物,而是失去與主人的關係。
其實,這是他們擁有的第二次機會,而非第一次。當他們收到邀請之後,他們還有一段時間,可以考慮或安排是否赴會,但是直至筵席開始之前的一刻,他們都沒有回復主人的邀請。即使這樣,主人仍展現他最大的誠意,差派僕人一一登門拜訪,提醒客人,好給他們第二次機會。我們看到,主人的耐心與仁慈。
可是他們三人蹉跎時間,浪費主人給他們的恩典與機會。他們的「生命狀態」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自我中心」,他們三個人說的話都是以「我」為開始,強烈表達看重自我大過於「主人」或是「上帝」。人的生命狀態如果是「自我中心」——自大、自義、自私,其實就是拒絕上帝對我們的邀請。
比喻裡,主耶穌用了兩種人來做比較。第一種是三位拒絕赴席的,第二種是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為什麼第二種人願意赴筵席呢?因為他們都是有一餐無一餐、生活無依無靠的人,他們的「破相」被視為上帝的懲罰,因此他們在當時也被視為不潔淨的人與罪人,他們沒有資格進入聖殿敬拜。就好像使徒行傳第三章記載一位生來跛腳的人,他天天被人抬來放在聖殿門口,因為這樣殘疾人被視為不潔淨的罪人,因此他只能在聖殿門口。直到他在聖殿門口遇見彼得約翰要進聖殿,他希望彼得能夠施捨給他些什麼,但是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果然那個人就跳起來,站直了,開始走路。然後他跟他們一起進聖殿,邊走邊跳,頌讚上帝。(參考使徒行傳3:1-10)
這些被宗教領袖所看輕的人,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受到看重、受到邀請,即使是簡單的一餐,都會被他們視為珍貴的一餐,甚至被視為「國宴」。對於上帝國的筵席,我們真的要珍惜,因為他比世上的國宴還要重要與珍貴。
僕人真的很努力盡忠,邀請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來參加筵席,但是都請了,還是沒有坐滿。僕人向主人說:「主人,你所吩咐的已經辦好了,可是還有許多空位呢!」歷代先知及耶穌,他們所做的工作都很像比喻中的僕人,不斷邀請人來嚐嚐上帝的救恩。但是上帝救恩的筵席,開設的桌數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因此主人還叫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裏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加福音14:23)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和合本「籬笆」(陋巷)也可以譯為「相隔的牆」(以弗所書2:14),這字常用來指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藩籬」。換言之,主人不僅要僕人去邀請被宗教領袖鄙視的罪人,甚至還要僕人去邀請圍牆外的外邦人參加上帝國的「國宴」。至於,「自我中心」拒絕主人邀請的人,主人也會拒絕他們。
主人拒絕他們,是因為主人吝嗇嗎?不,一點也不。是主人想要藉著上流的賓客來彰顯自己的人脈嗎?不,一點也不。主人不在乎邀請到的人身分貴賤高低,他只要與眾人一同分享他的喜悅。

二、跟隨耶穌的代價(14:25-33)
25有許許多多的人跟耶穌一起走。耶穌轉過身來對他們說:26「到我這裏來的人要不是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於他自己,就不能作我的門徒。27不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28你們當中有誰想蓋一座高樓,不先坐下來精打細算一番,看看有沒有完成全部工程的費用?29否則,恐怕地基奠好以後,樓房無法完成,看見的人都會笑話他,30說:『這個人開工建造,卻不能完工!』31假使有一個國王領著一支一萬人的隊伍,要去跟另一個擁有兩萬人軍隊的國王打仗,他一定先坐下來估量自己的實力,看看能不能對抗敵軍;32如果不能,他就得趁著敵軍還在遠方的時候,派遣使節去跟對方談判和平的條件。33同樣,你們無論誰,除非放棄所有的一切,不能作我的門徒。」 
第廿五節很有畫面,就是跟隨耶穌的腳步前進,這也是基督徒的圖像。但我們在跟隨耶穌基督時,他會問我們、挑戰我們,就像在第廿六節所說的:「到我這裏來的人要不是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於他自己,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這一節不是叫我們不顧或不愛親情,這一節需要與第廿七節「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一起看,才能明白。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甚麼意思呢?在當時,死囚必須背著自己的刑具(十字架)到刑場被釘死,每個臨死的人所想念的必然是他最心愛的人。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在2011年要求政府歸還家屬遺書,經過檔案管理局清查,發現屬於個人私人書信檔案有177位受難者,其中112位有遺書,三分之一的受難者是寫遺書給妻子。
政治受難者郭慶於195241日處決,當時年僅31歲,處決前的二個深夜,陸續寫給妻子遺書,他告訴妻子「假如可能,希望您再婚」,41日上午6時絕筆,家屬60年後才取得遺書。
桃園人陳振奇,1952129日被處決,當時26歲,他在槍斃前一日寫遺書給妻子,他跟妻子說「不用來收屍」、「我已經和父親去天國,阿蜂你要再嫁才好」。
195295日被處決的蔡鐵城遺書寫給所掛念的妹妹蔡敏:「我很對不起妳,因為我不能完成做妳哥哥的任務」、「我在這裡看守所存有一只手錶,拿回去給妳作記念吧,另外,我知道我們的家是很窮苦,請不要為我的死屍花費錢。」這封信在六十年後才交到妹妹的手上。
沒有經歷這樣生離死別的處境,愛是不會有更深澈的感受。耶穌願意他的跟隨者將他當成生命中的摯愛,又像那些「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臨死的人想念他心愛又難以割捨的親人。
接著耶穌以蓋房屋(14:28-30)和打仗(14:31-32)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在跟隨耶穌之前要計算所付上的代價。或許當我們計算時會發覺要付出的代價很大,但一想到跟隨耶穌後會更像他,會有永恆的價值,那麼這些代價又算是什麼呢?

三、失味的鹽(14:34-35)
34「鹽原是好的,但如果失了味,怎能使它再鹹呢?35 就是把它當土壤或肥料也不適宜,只好丟棄。有耳朵的,都聽吧!」

在耶穌時代,所使用的鹽大多是「鹽岩」,這種「鹽岩」有很多砂石等雜質,被包在小布袋裡,要使用時,就是連整個小布袋放入湯鍋裡晃一晃,然後再拿起來。如果用久了,鹽的成分就會越來越少,只剩下石塊等雜質,就會像耶穌所說的「失了味」。
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在世上本應該像鹽一般,具有防腐及調和的作用,但因為內在只剩雜質,便成為「失味的鹽」,失去了生命見證和對世界的影響力。有限的人需要與無限的上帝充滿我們,使我們不斷擁與基督相連,才能不斷發揮作鹽的功用。

我們要從這段經文來思考二項問題:

一、進天國是需要付上代價,需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一般都會認為救恩好比一份禮物,是上帝白白給人的,只要你願意便可以接受,不用任何條件。這樣的說法,只說到一半。沒錯,上帝的救恩是白白賜給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從比喻中主人的角度來看,人確實不用付上代價,因為是主人的慷慨,也只有主人有能力給予我們。但從受邀請的人角度來看,他們是需要付上代價的。
付上什麼代價?至少他們需要除去「自我中心」謙卑接受這場「國宴」的邀請,也要付出時間,如果你想參加這場筵席,就不能夠同時做其它事情,你不能同時做二件事。一方面參加筵席,另一方面又想為自己去看地、看牛、陪新婚妻子。你只能專心一件事。
這也就是為何耶穌在講完上帝國筵席的比喻之後,講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代價。為什麼原本已經接受了邀請的人,最終還是不能進入筵席?現在我們該明白了吧,因為他們不願意付代價。他們為什麼不願意付代價呢?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有需要,所以不願意付上代價。
我以前有一個會友有一天請我會他的女婿代禱,因為他的女婿「壞心」,需要做心臟移植,但是他已經等了二、三年,心臟功能已經越來越不好,如果不馬上做心臟移植可能活不過半年。這位會友請我祈禱,不是求心臟馬上變好,而是希望能夠在短時間賣掉一間房子,好拿出五百萬幫女婿裝一顆人工心臟。五百萬裝完之後了,人工心臟能用多久?醫師告訴他平均可以使用七年,在安裝人工心臟的期間,還是需要趕快找到合適的心臟捐贈者。他知道自己的病況,他願意付上這樣昂貴的代價。
在屬靈的生命裡,我們很高興上帝向我們發出上帝國宴的邀請,讓罪人、外邦人,原本被排斥在外的人得以獲得邀請。但我們個人也要付上代價去參加,除去「自我中心」、專心一意,及付出時間參與。
人為了肉體的生命都願意付出金錢,為了養生願意尋找有機無毒的食物,為了健康願意付出運動復健的時間。但不要忘了,要為了靈魂的永存,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耶穌。
歷代都有許多基督徒不怕犧牲地捨己付出代價來跟隨主。上主日(10/14)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宣布七位聖徒為「真福」,其中一位是前薩爾瓦多樞機主教羅梅洛(Bl. Oscar Romero),他在1980324日主持彌撒時,遭到槍擊死在祭壇上,享年63歲。
羅梅洛(Oscar Romero)19772月起擔任薩爾瓦多(El Salvador)的樞機主教,當時的他持保守立場,因此受到獨裁軍政府歡迎。然而,1977312日,羅梅洛的好友、致力爭取窮苦百姓權益的耶穌會神父格蘭德(Rutilio Grande)被暗殺,此後羅梅洛改變原本的保守立場,開始擁護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積極為窮人發聲,主張天主教信徒應該要關注世間制度的公平正義問題,例如貧窮的世襲化。他曾在日記寫道:「一邊是權貴,一邊是貧窮弱勢民眾,神父應該站在誰身邊?我內心沒有一絲疑問,神父必須與人民站在一起。」同樣,百多年前宣教師來台,帶來信仰的種子,讓台灣人得以領受福音,一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既然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不是別人可以替你背的,或許別人可以攙扶你,但終究需要你自己背十字架。就像讀書、考試是學生的工作,父母、老師無法替他們考試,只能給予鼓勵協助。進天國是需要付上代價,每個人該付什麼代價?願聖靈幫助我們。

二、上帝的國宴還有許多空位,我們需要擔任僕人的角色出去邀請
上帝的筵席是一場國宴,不是食物救濟站,食物救濟站可以吃一餐,但無法使人永遠不餓、不渴,而且國宴必須要有「邀請卡」,你無法請人代替,每個人都要親自出席赴宴。
至於,先前受邀的人,他們「自我中心」找藉口婉拒主人的恩典,聖經描述說「主人非常惱怒(14:21),不來的人就自然不會享受到筵席,這就是附帶的審判。這也讓我們知道,福音的邀請是一個恩典,但同時也帶有上帝的審判。
主人的生氣,不減他的寬容與慈悲,他除了邀請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來參加筵席。甚至,「還有許多空位」,因此主人又叫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裏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加福音14:23)各位,天國的國宴目前「還有許多空位」,我們不要怕人家進來,要開放我們的心胸、要開放我們的教會,就像上帝國的主人開放的恩典,才使得我們這些在「籬笆」(陋巷)外的外邦人得以成為亞伯拉罕的真兒子,有份於上帝永恆的救恩。
我們不要怕座位不夠,就停止邀請人來赴上帝的筵席。上帝的國宴「還有許多空位」,不要擔心碗盤不夠、不要擔心食物不夠,要知道我們的天父是創造的主上帝。在他裡面滿有豐富的恩典。

問題討論:
1.拒絕參加主人筵席的人,他們為何拒絕?我們是否也如此?
2.耶穌基督拆毀「籬笆」(以弗所書2:14),給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宴。我們該如何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3.上帝的國宴「還有許多空位」,我們如何去邀請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