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路加福音15:1-10找回「被疏離」的人

找回「被疏離」的人
路加福音15:1-10
2018.10.2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耶穌說了「一個比喻」(路加福音15:3)
數目變化是從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

一、百分之一(15:1-7)
「稅棍」希臘文是「收稅者」,不帶有負面的意思。
為何耶穌與「罪人」吃飯,讓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感到驚訝?

所謂的「壞人」或「罪人」就是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他們因身體的疾病或是工作被歸類為「不潔淨」。
上帝「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耶穌用迷失的羊來說明人與上帝的「關係」。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詩篇23:1)
他要像牧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裏;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以賽亞書40:11)
失蹤的,我要找回;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生病的,我要醫治。但是那些肥壯的,我要毀滅,因為我按公道牧養羊群。(以西結書34:16)

要如何使天上喜樂?要如何取悅上帝?

以色列亡國,約有百分之一的政治及社會菁英階級的人被擄巴比倫。
百分之一被擄的歸回者,卻從受壓迫者的身份成為新的壓迫者。

二、十分之一(15:8-10)
聖經裡面的貨幣很多樣,就以當時的平均日薪來算。
奴隸值三十個銀幣(Shekel)120日薪
馬利亞花三十個銀幣(Denarius)30日薪,買了真哪噠香膏。
這女人有十個銀幣(Drachma)10日薪

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來思考二件信仰的功課:

一、讓上帝高興的事,就是歡迎每個尋求上帝的人,而不是像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罪人」
數字從百分之一、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

從野外、屋內,再到人與人的生命互動關係。

什麼事會讓上帝高興?

二、耶穌公開表明對「罪人」的接納,這也是教會實踐基督信仰的態度
耶穌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不會因為法利賽人的議論,而動搖他的憐憫。
耶穌所做的是「接納」,當教會越懂得「接納」時才越像基督的身體。
紀實片《悲憐上帝的孩子》(God’s Children)

因為「疏離」、「定罪」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去愛的能力

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

問題討論:
1.「價格」與「價值」,我們如何區分?從耶穌的眼光裡,我們是否看眾人的「價值」?
2.我們可以如何學習耶穌接觸被定罪、被疏離的人?
3.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

講道篇
找回「被疏離」的人
路加福音15:1-10
2018.10.2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上主日我們看到耶穌說了一個關於上帝國筵席的比喻,上帝國的筵席邀請被視為罪人——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甚至比喻中的主人還要僕人去邀請圍牆邊——外邦人來參加上帝國的「國宴」。
講完之後,耶穌繼續前往耶路撒冷,在路上耶穌教導門徒,提醒他們進天國是需要付上代價,需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耶穌基督的救贖是白白的恩典,但不是廉價的恩典,我們仍要學習耶穌基督的樣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他。
在上帝國筵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教導之後,作者路加接著在第十五章記載耶穌說了「一個比喻」(路加福音15:3),其中的數目變化是從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焦點越來越清楚,其價值也愈來愈大。從野外的一百隻羊,到屋內的十個錢幣,最後是進到父、子(人與人)生命互動的關係。最後,讓我們看到一個耗盡家財後落魄的孩子醒悟過來,回到父親的身邊。
第十五章不是三個比喻,而是一個比喻。在今年父親節主日時,我已經先講過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的信息。今天我們要來看這個比喻的前二個部分。我們首先來看第一至七節的內容:

一、百分之一(15:1-7)
1有一次,好些稅棍和壞人都來聽耶穌講道。2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埋怨說:「這個人竟接納壞人,並且跟他們一起吃飯!」3因此,耶穌給他們講一個比喻:4「假如你們當中有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怎麼辦呢?他一定把其他的九十九隻留在草場,去找那隻迷失的,直到找著了為止。5一旦找著了,他就高興的把羊兒擱在肩膀上,6帶回家去,然後邀請朋友鄰居,對他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隻迷失的羊兒已經找著了!』7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樂要比已經有了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所有的喜樂還大呢!」 

從第一、二節的記載看來,耶穌說了這一個比喻並不是他計畫中的教導,而是突然發生的,因為,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埋怨說:「這個人竟接納壞人,並且跟他們一起吃飯!」(15:2)有了這個背景說明,我們就能掌握比喻中的象徵。
第一節「稅棍」這翻譯本身就有負面價值的判斷,就像「神棍」的稱呼一樣,在此希臘文的意思是「收稅者」,不帶有負面的意思。當時收稅者確實常有強迫超收稅金行為,他們可以請求羅馬士兵協助討稅,因此,在當時的猶太人看起來就是「稅棍」,與「罪人」同列。
耶穌願意跟所謂的「罪人」吃飯,讓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感到驚訝,甚至他們也趁機藉此埋怨耶穌。但是耶穌沒有因為法利賽人的碎念就與「罪人」疏離,耶穌反而對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反應,說了這一個比喻。
當時牧羊人整年都住在曠野,他們在野地裡用石頭圍一圈羊欄,或是將羊群關在石洞裡。一早他們就必須將羊從羊圈帶到曠野放牧,到下午三至四時數羊,如果發現失落的羊就可以在日落之前找回。在故事裡,耶穌說牧羊人在數羊之後,發現少了一隻,就不惜把九十九隻撇在草場,去尋找失落的那一隻,直到找著為止。
在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眼中認為稅棍和壞人都來聽耶穌講道,這樣怎麼可以。以現在的話來說,這樣的「罪人」怎麼可以來做禮拜。在此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雖然尊敬耶穌,但他們卻反對耶穌親近稅棍和壞人,所謂的「壞人」或「罪人」就是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他們因身體的疾病、工作或是其他因素被歸類為「不潔淨」。
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觀念與上帝國的信息差異很大,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棄絕或疏離「不潔淨」的罪人,但是上帝「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得後書3:9)
我在三重曾看到有人到處貼「尋狗」啟事,在動物醫院也貼,除了有狗相片之外,還很細心的描述狗的外部特徵,甚至還描述那隻狗喜歡吃哪個牌子的狗罐頭,啟事上還註明這隻狗何時需要再打預防針。我想狗主人很擔心這隻走失的狗,因為走失的狗長得很漂亮,如果真的有人抱去養,也要好好的照顧牠。我想,狗主人與這隻狗的互動關係應該很美好,很珍惜他們的關係。
耶穌在這個比喻的第一部份用一百隻羊迷失了一隻來說明人與上帝的「關係」。「羊」在當時是很重要的資產,就像一個人弄丟重要客戶的文件,或是律師弄丟重要的證物,或是人失去謀生的能力,大概就能夠體會類似「失去」的感覺。
耶穌用牧羊人與羊的做比喻,這是以色列人很熟悉的主題,在猶太文化裡,羊含有特別的意義,例如詩篇第廿三章「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詩篇23:1)上帝就像牧者,先知以賽亞說:「他要像牧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裏;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以賽亞書40:11)先知以西結也說,上帝親自要作為以色列的牧人,「失蹤的,我要找回;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生病的,我要醫治。但是那些肥壯的,我要毀滅,因為我按公道牧養羊群。(以西結書34:16)
耶穌在這一個比喻的第一部份「失羊的比喻」裡,直接表明了上帝的心,上帝會為了那走丟的一隻羊,寧可暫時放下九十九隻沒走丟的,走出去尋找。這隻走失的羊,在牧人找到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又餓、又渴、又累,連回應主人呼喚的力氣也沒有了。牧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就開開心心地扛著羊回來,並邀請朋友鄰居分享喜樂。最後,耶穌說:「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樂要比已經有了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所有的喜樂還大呢!(路加福音15:7)耶穌的結論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比喻是關乎「天上」的,也就是上帝如何看重此事,也在表明上帝在找尋迷失者。要如何使天上喜樂?要如何取悅上帝?不是我們做了多少的事工,不是教會裡面有多少人,而是那位「被疏離」、「被排擠」的人是否被找回來。
我們來對應當時的處境,自從以色列亡國,大概有百分之一的政治及社會菁英階級的人被擄巴比倫,後來這些菁英的後代歸回後,很快的也主宰猶太地區四百多年。波斯皇帝同意猶太人歸回主要有三批,分別為主前536年所羅巴伯帶領、457年以斯拉帶領、444年尼希米帶領。這些歸回的菁英及他們的後代,主要都是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但他們卻忘記上帝如何找回百分之一的被擄者,得著恩典的人如今卻嫌棄撒馬利亞人,看輕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人,敵視收稅者將他們視為是「罪人」。
過去被尋回的羊、經歷救恩的羊,怎麼可去拒絕「別羊」呢?這一段比喻的最後,耶穌說:「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這是在諷刺自我中心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是「無需悔改的義人」,他們忘記他們的祖先原本是那百分之一被擄的歸回者,如今他們卻從受壓迫者的身份成為新的壓迫者。同樣地,基督徒得著恩典,怎能去看輕其他的人呢?

二、十分之一(15:8-10)
8「假如一個女人有十個銀幣,失掉了一個,怎麼辦呢?她一定點起燈來,打掃房子,到處仔細尋找,直到找著為止。9一旦找著了,她就邀請朋友和鄰居來,對她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遺失的銀幣已經找著了!』10同樣,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要為了一個罪人的悔改而高興。」 

比喻的第二部分是以十個銀幣作為例子。聖經裡面的貨幣很多樣,就以當時的平均日薪來算。耶穌的時代一個奴隸值三十個銀幣(Shekel)120日薪,猶大就是用這個價錢出賣耶穌,而伯大尼的馬利亞也花三十個銀幣(Denarius)30日薪,買了真哪噠香膏來膏抹耶穌(參考約翰福音12:1-5)。二種錢幣是不一樣的。
二十個銀幣(Shekel)價值多少?大概是一位瘦弱的奴隸價格,約瑟十七歲時,就是被他的哥哥們,以二十個銀幣(Shekel)80日薪賣到埃及。
在第八節裡,這女人有十個銀幣(Drachma)10日薪,這十個銀幣要做什麼用呢?這在當時是年滿十三歲女孩子的嫁妝,而這十個銀幣嫁妝通常是縫在她結婚的頭巾帽上。已婚的婦女在重要場合裡,也會將縫有十個銀幣的頭巾帽戴在頭上。
一日薪水的銀幣並沒有很大,但比喻中的女人卻是「她一定點起燈來,打掃房子,到處仔細尋找,直到找著為止。」找到之後,還邀請朋友和鄰居來慶祝,可能慶祝的錢就大過於失去的一個銀幣。換言之,不是價格的問題,是價值的問題。
我有一個美金一塊錢的銀幣,是小時候外公給我的,是我第一次拿到外國錢。這一塊錢,對我來說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與意義的問題。比喻中的女人所遺失的銀幣,對她來說也是價值與意義的問題。這銀幣是她的嫁妝,是她結婚時頭巾帽上的銀幣。丟掉其他的銀幣對她而言不重要,但遺失與她生命、情感關聯的銀幣,就是天大的事。
耶穌告訴我們,上帝看重人生命的價值,而非價格。也因此,找到這枚遺失的銀幣,這女人要花費更多錢來請客。耶穌說:「同樣,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要為了一個罪人的悔改而高興。(路加福音15:10)很清楚的上帝看重尋求他的人,「悔改」的意思是「180度轉過來」,也就是過去背對上帝,但現在面向上帝,任何尋求上帝的人,包括所謂的「稅棍」或宗教上被排擠、被歧視、被視為不潔淨的「罪人」,今天只要面對上帝、尋求上帝,耶穌說連上帝的天使也要因此高興。
但可惜的是,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人來到上帝面前,認為這些「罪人」不配。想想,基督徒會不會也阻擋人來親近上帝呢?如果我們阻攔人尋求上帝,那麼,上帝和天使怎麼會高興呢?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來思考二件信仰的功課:

一、讓上帝高興的事,就是歡迎每個尋求上帝的人,而不是像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罪人」
一開始我有強調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是「一個比喻」,而不是三個比喻。比喻包含三個部分,一百隻羊、十個銀幣、兩個兒子,數字從百分之一、十分之一,再到二分之一。焦點越來越清楚,關係越密切,價值也越來越大。
從找野外的羊,到找屋內的銀幣,最後進入到父、子,人與人的生命互動關係。最後,讓我們看到一個耗盡家財後落魄回來的孩子,我們應該有的態度是什麼?甚至,也看到做父親的盼望與大兒子修復關係。
從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再到最後一卷書《啟示錄》,我們都可以看到上帝是不斷在尋找人的上帝。亞當、夏娃犯罪後,就在那天黃昏,他們聽見主上帝在園子裏走,就跑到樹林中躲起來。但是主上帝呼喚那人:「你在哪裏?」(創世記3:9)在啟示錄裡,耶穌說:「聽吧,我站在門外敲門;若有人聽見我的聲音而開門,我要進去。(啟示錄3:20)
在二千年前,消息的傳播,大多是口耳相傳,那時沒有報紙,書信只能寫在羊皮卷或蒲草紙上,但書寫的代價都很高。若是要引起注意可能就要像在中部宣教的梅鑒霧牧師(Rev. Campbell Moody, 1865-1940)一樣,他有個外號「敲鑼、噴鼓吹的街頭佈道家」,他在1895年來到台灣,隔年與蘭大衛醫師在彰化開始傳福音與醫療工作。
一百多年前彰化的廟宇鼎盛,要在彰化傳福音是很困難的事,他要去找人傳福音,大家看到這個外國人都閃避他。但是,梅鑒霧牧師發現彰化人在街市叫賣時,都喜歡敲鑼、噴鼓吹(喇叭)來吸引人潮。於是,梅鑒霧牧師就學起來,先敲鑼、噴鼓吹,然後大聲用台語喊:「上帝遺失兒子(phàng-kìⁿ kiáⁿ)」。這個方法果然有效,很多人就好奇圍觀,到底上帝如何遺失兒子。他用這種方法,在街市、廟口佈道,走遍當時的台中州,就是台中縣市、南投、彰化,他走過九百多個村莊,他設立的教會超過二十間。上帝在找迷失的羊,像婦人在找頭巾上珍貴的銀弊,上帝也像慈愛的父親接納回家的兒子。
耶穌透過比喻在告訴我們,讓上帝高興的事,就是我們能以敞開的心歡迎每個尋求上帝的人。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阻攔「罪人」親近耶穌,埋怨耶穌接納「罪人」,如果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想法是正確、是真理,那麼耶穌就不用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如果他們教導的律法合乎上帝的心意,這樣耶穌也不用來到世間成全律法了。
什麼事會讓上帝高興?不是我們做了多少的事工,不是教會裡面有多少人,而是「被疏離」、「被排擠」的人回來到上帝的面前,天上所充滿的喜樂,是超越金錢的價格。我們教會去年成立一個GG團契,God’s Ground團契的契友,大多是旅北讀書、就業,在大專中心的輔導關懷下來到我們教會,也有在其他教會受傷害來的,也有人感受到愛而來的。我以前牧養的一位青年也來參加,因為他的大學輔導也在團契裡,這位青年當完兵之後,也固定參加GG團契。為了參與及認同濟南教會,也有四位青年將會籍遷入我們教會。幾天前我遇到手語教會吳信蒼牧師夫婦,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及媳婦也在我們GG團契聚會,吳信蒼牧師是後天失聰,他的孩子及媳婦在手語教會沒有可說話的同儕,他們很高興孩子在GG團契找到信仰成長的夥伴。
為了讓旅北的大學生、社青感受到我們是一個有愛的教會,我們也邀請兄姐擔任沐恩父母,感謝主,目前有八個沐恩家庭登記。我們也將在11/10()下午2:00舉行沐恩家庭日歡迎會。什麼事會讓上帝高興?記住,接待客旅,接納被疏離的人,天上都會充滿喜樂。

二、耶穌公開表明對「罪人」的接納,這也是教會實踐基督信仰的態度
耶穌公開表明對「罪人」的接納,凸顯上帝的慈愛,非常樂意接納罪人,給予機會悔改,耶穌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不會因為法利賽人的議論,而動搖他的憐憫。
在耶穌的時代,所謂不潔淨的「罪人」,大多是「被疏離」、「被定罪」的一群,當他們被宗教信仰隔絕時,他們感覺他們被上帝遺棄,如今居然有一位人人所景仰的拉比耶穌接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感受到回到上帝的身邊,重新修復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耶穌所做的是「接納」,當教會越懂得「接納」時才越像基督的身體。
有部紀實片《悲憐上帝的孩子》(God’s Children),是由日本導演四乃宮浩(Shinomiya Hiroshi)所拍攝,影片記錄住在菲律賓馬尼拉市附近垃圾山(Smoky Valley)的九萬名居民以垃圾為生,卻也因垃圾而死的事實。住在垃圾山附近的群居民大多來自菲律賓貧窮地區,為了維生來到首都馬尼拉尋找工作,但是到了馬尼拉仍無法找到工作的人包括孩子,就依靠每天由垃圾車載來的大量垃圾,並在垃圾中尋找可變賣的東西。
影片追蹤三個家庭為主軸來敘事,其中一位女孩尼拉的懷孕、撿拾垃圾、三餐不繼,有時候一天吃一餐就是以白飯和粗鹽。住在這樣惡劣的環境,對大人或孩子的身體健康來說,當然都不好。抵抗力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根本無力抵擋病魔。於是,三天兩頭,就有嬰幼兒亡故,當地甚至因此還設立了嬰兒墓園。
這些貧窮人居住在垃圾山的山腳,房子是簡陋木板拼裝而成,遮小風、擋小雨是可以,一但遇到大雨,甚至颱風造成「山崩」。這部紀錄片在公元二千年七月開拍,第二天就遇到強烈颱風襲擊馬尼拉,豪雨不斷,使垃圾山發生「山崩」活埋上千人,救難人員從垃圾山中挖掘出三百具夾雜垃圾的遺體,令人非常震驚、哀痛,這不是演戲,而是導演在當地拍攝的紀錄片。導演將垃圾山下的貧民生活忠實的記錄下來,他們一共停留了六個月,等到該事件平息,垃圾山再度開放,居民重獲新生,他們才帶著沉重腳步不捨地離去。
這位日本導演為什麼要拍一部菲律賓的紀錄片?他說,他是為日本人拍攝的,是為了喚醒日本人早已遺忘的「家庭凝聚力」(Family ties),及「生活的尊嚴」(Life with pride)。因為「疏離」、「定罪」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去愛的能力,當我們看到這部紀實片時,會喚起我們內心的悲憐。當我們的內心有悲憐的心腸時,我們才有愛的能力。有愛的能力,才有勇氣去接納疏離的人。
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冬天快到了,聖誕節快到了。我想我們能做二件事:第一件事是「成人男性二手冬衣募集」,歡迎提供成年男性的二手禦寒衣物(乾淨的冬季外套、長袖上衣、長褲),我們將提供給需要的人,也將寄給總會所屬社福機構「海員漁民服務中心」,提供給來自炎熱國家的外籍漁工。若您有上述的冬衣,歡迎於11/10-11拿至辦公室,我們彙整之後會寄到高雄。
第二件事是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使者雜誌》長期關懷監獄受刑人,每年聖誕節皆發行聖誕特刊,送進監獄送給受刑人。《新使者》聖誕特刊對受刑人有一個特殊意義,由於監獄內不能使用手機,內附新的一年的月曆成為受刑人記事、記日期的最佳工具。更重要的是,把福音送進監獄,讓受刑人有機會閱讀聖誕特刊中的生命故事。
今年聖誕特刊主題為「讓相遇成為美好」,收錄四篇真實生命故事,期盼為受刑人帶來心靈的扶持與安慰。去年(2017),代表台中女子監獄受贈的受刑人說:「失去自由一度讓我感到絕望和孤單,但謝謝上帝讓我遇見衪,更謝謝社會沒有放棄我,讓我感受到外界的接納與愛,讓我有勇氣更正面的活下去。」由於,有些監獄主動打電話來增加索取數量,因此今年贈送受刑人聖誕特刊預計製作二萬份,但是截至目前認領的份數只有二千多份,比往年還少,若是兄姐有意願參與這項有意義的事工,我可以提供總會《新使者雜誌》的電話給你。

問題討論:
1.「價格」與「價值」,我們如何區分?從耶穌的眼光裡,我們是否看眾人的「價值」?
2.我們可以如何學習耶穌接觸被定罪、被疏離的人?
3.社會中有哪些人、哪些少數族群是被嫌棄、被疏離的人?我們可以用什麼行動來溫暖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