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路加福音5:27-39成全律法的新時代

成全律法的新時代
路加福音5:27-39
2018.3.1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路加以醫生的角度看到社會底層的人民、看到病痛的人民,這些人需要醫生,也需要心靈的醫生,需要得著拯救。

一、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5:27-32)
「利未」不是本名,而是指這人是「利未人」的後代。
●  利未人:聖殿祭司的助理,他們都善於歌唱 (歷代志上 25:6-7)
「坐」在稅關:不是一般的小職員,而是最高長官。

●  羅馬帝國在殖民地的收稅,是採「統包」的制度。
「抽餉」(thiu-hiòng)改為「貿稅」(bau̍h-sè)
●  猶太人潔淨禮儀:只要接觸到外邦人,手就要洗七次。
●  猶太人眼中三種不乾淨的人:貪心、不愛國、手不潔淨就來敬拜。

●  哪有聽耶穌一句話,就跟他去了。哪有那麼簡單就跟一個人走了?
耶穌的名聲曾引來猶太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人和法律教師(參考路加福音5:17),要來查驗耶穌是否是「異端」。
●  舉行「盛大」的宴會:希臘文μέγας(megas)是指前所未有的。

不聽從惡人的計謀,不跟隨罪人的腳步,不與侮慢上帝之徒同夥,這樣的人才算真正有福。(詩篇1:1)
●  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在耶穌背後向門徒埋怨。

●  馬太福音的版本「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牲祭」出自何西阿書6:6

二、禁食不是信仰上的裝飾品(5:33-35)
「禁食」:最早規定的禁食是在「贖罪日」(參考利未記16:29-31)
●  猶太人「禁食」的其他原因:徹底悔改,祈求憐憫、赦免,甚至想明白上帝的旨意。
與其禁食祈禱,不如用實際的行動去關心那些貧困、軟弱者的需要(參考以賽亞書58:3-7)
比「禁食」更為激烈就是「絕食」,與生命進行「搏鬥」的決心。

三、拿舊時代的眼光來看耶穌,不可能認識他(5:33-39)
1.新布與舊衣服
要認識耶穌,拿舊時代的眼光或律法來看他,不可能認識他。

2.新酒裝在新皮袋裏
新的物品,必須用新的方式接受。
●  耶穌很清楚,大家比較習慣於既有的律法、既有的價值,對新的時代,總是反對。
用陳腐的律法主義,要認識耶穌在新時代裡的拯救,是很困難的。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信仰上的反省:

一、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不是為了定人的罪,而是以仁慈來呼召人悔改
耶穌當時來就是要對抗這樣的律法主義,所以耶穌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二、唯獨聖經必須在「唯獨基督」的亮光下被閱讀
基督教不是用「新約」來補充「舊約」,乃是以「新約」來取代「舊約」。凡是想遵行舊約律法的,反會敗壞新約的信仰。

因為沒有人能夠靠遵守法律得以在上帝面前被宣佈為義。法律的效用不過使人知道自己有罪罷了。(羅馬書3:20)

問題討論:
1.按這一段經文的描述,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為何?
2.法利賽人如何運用「禁食」來炫耀自己?而耶穌是如何看待「禁食」?
3.耶穌自己也很清楚,大家比較習慣於既有的律法、既有的價值。耶穌如何突破律法主義的束縛,使人得自由?

講道篇

成全律法的新時代
路加福音5:27-39
2018.3.1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四年前的今天,在我們這一區域發生三一八太陽花學運,根據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叡人教授的看法,太陽花運動在台灣史上的意義會是台灣第二波民主革命的代表性事件,第一波民主革命泛指八O至九O年代反軍人干政、廢除萬年國代、國會全面改選等一連串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但當時憲政體制改革未完成、照顧弱勢的社會福利未設計、轉型正義也未做,環境議題才剛受提出;第一波民主改革未臻完備的部分集中在太陽花的第二波改革呈現,所以可以看到太陽花運動特別關注的是歷史的反省、社會正義、環境議題等,也對民主倒退提出反省與批判。歷史上就是需要有不斷的改革,才會不斷進步。
英國韋斯敏斯德大教堂神學法政牧師、英國聖安德烈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教授賴特(N. T. Wright)寫了一本關於認識耶穌生平背景的書《認識耶穌的十堂課》(The Original Jesus: The Life and Vision of a Revolutionary, 台北校園出版),書中用「革命者耶穌」來形容耶穌,因為耶穌是一位勇於挑戰現況,為猶太人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的革命者。作者認為馬太福音第五章登山寶訓,其實是一部激進的革命宣言,耶穌開始呼召他的跟隨者說:「來吧!窮困、哀痛、貧乏的人哪,你們就是神的子民。跟從我,成為世界的光、地上的鹽。革命者耶穌,要用一個前所未見的方式顛覆世界,革新一切,包括人的內心。」如果沒有耶穌當時的革命運動,就沒有今日的世界。(革命, revolution這個名詞源自拉丁語:revolutio,意思為「翻轉」)
要認識耶穌,在四本福音書裡面,馬可福音的記載是最簡潔的,如果能用一句話來說明,他就不會用第二句話。若是,你希望很快認識耶穌,可以選擇馬可福音。如果,你不是猶太人,或者想了解耶穌如何憐憫弱勢族群、社會底層的邊緣人,路加福音會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是猶太人,或是想了解舊約如何連結到新約的耶穌,就需要讀馬太福音。如果,你想從理性與哲學去認識耶穌,就可以先讀約翰福音。
當我們在讀路加福音時,你會發現作者路加以醫生的角度看到社會底層的人民、看到病痛的人民,這些人需要醫生,但他更看到每個人都需要心靈的醫生,都需要得著拯救。作者路加特別注意到耶穌所說的話:「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加福音5:31-32)耶穌說這一句話,有個背景,就是有一個人被眾人所排斥,而耶穌接納他,卻也受牽連被宗教領袖法利賽人、經學教師責備。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這位被排斥的人——利未。
一、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5:27-32)
27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收稅的人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耶穌對他說:「來跟從我!」28 利未就起來,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29 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舉行盛大的宴會;許多稅棍和其他的人都來參加這宴會。30 有些法利賽人和屬於他們一派的經學教師向耶穌的門徒埋怨說:「你們為甚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喝呢?」31 耶穌對他們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32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 
耶穌呼召利未的故事,在馬可福音、馬太福音也有記載。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都稱這人為「利未」,只有馬太福音稱呼他為「馬太」。
為何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的作者稱此人為「利未」?聖經學者研究的看法是認為要保護這人的身份,而未講出他的名字,而以他的支派來稱呼他。但是,到了馬太福音時,作者本人直接跳出來說,這人的名字就叫「馬太」,此時他已經不怕別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利未」不是本名,而是指這人是「利未人」的後代,按照舊約律法的規定,利未人的後代很自然都要成為聖殿祭司的助理,也擔負起教導律法的工作,甚至利未人也要擔任獻早祭和晚祭時的詩班,他們都是善於歌唱 (歷代志上 25:6-7)
但是,今天耶穌遇到的這位利未,在猶太人看來卻是「不務正業」,做起了收稅的官員。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稅捐稽徵處的官員,按經文所描述他是「坐」在稅關,這個「坐」也說明他不是一般的小職員,而是當地稅務的最高長官。這樣的人,在當時是被猶太人所厭惡的。
當時羅馬帝國不自己收稅,而是由殖民地有權勢的頭人來「統包」,我們教會翁修恭牧師在聖經公會翻譯台語聖經時,就將1933年巴克禮牧師翻譯的「抽餉」(thiu-hiòng)改為「貿稅」(bau̍h-sè),將羅馬帝國「承包收稅」的制度表現出來。以當時的耶利哥城來說,羅馬帝國每一年都要從耶利哥城收取五千萬的稅金,就透過投標的方法發包給地方的頭人。那承包收稅的人要對每一個人收取多少人頭稅、貨物稅、關稅,羅馬帝國不僅不會管如何收稅,還會派税兵給他指揮。承包稅收的人,需要多少人事成本、多少開銷,羅馬政府並沒有規定,也往往是制定「萬萬稅」的項目來剝削自己同胞的錢,也因此這些從事收稅的人,被猶太人視為羅馬帝國的走狗。
猶太人極看著潔淨的禮儀,吃飯前要洗手潔淨,碰觸到污穢的東西,打蚊子、碰到泥土、死動物,都必須潔淨。那些收稅的人,猶太人也認為他們很髒,因為他們整天都在摸錢,而且還跟外邦人接觸,猶太人只要接觸到外邦人,手就要洗七次,他們對待收稅的人也是如此。
在當時猶太人的眼中有三種不乾淨的人,第一是貪心,第二是不愛國,第三是在宗教上,手不潔淨就來聖殿敬拜。而「貿稅」的稅吏,剛好這三項都中,貪心、不愛國、接觸外邦人及外邦人的錢幣。在當時只要提到稅吏,大家都認為那一定是壞人。對這種人,耶穌怎麼能去呼召他?眾人心裡面一定會議論,耶穌要呼召人,也應該去找那些清清白白的人。
同樣地,我們可能想要找人進入教會,最好就是要找那些清清白白的人,最好是家教良好、道德良好,比較好教的對象。但耶穌似乎不是以這樣的角度來呼召門徒,耶穌的角度比較像「資源回收」,耶穌總是從大家認為不好的人當中,找到好的特質,本身不好沒關係,讓耶穌好好的調教你,你有可能就會進步、變得更完全。這就是基督教。
別人丟棄不要的,耶穌卻像「資源回收」,收回來自己用。眾人厭惡稅吏,耶穌卻呼召他。有一年我擔任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的輔導,那年研讀《路加福音》,我印象很深刻,在讀這段經文時,有青年就問:「為何耶穌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來跟從我!』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怎麼那麼神奇?哪有聽耶穌講一段話,就跟他去了。哪有那麼簡單就跟一個人走了?」從字面上的描述,似乎跟隨耶穌是那麼簡單,都不會有掙扎,都不用思考。想像看看,如果你在上班的時候,有人到你辦公室,叫你馬上辭職,然後跟他走。不可能那麼簡單吧!
耶穌對利未只說了「來跟從我!」,他就跟著耶穌走了。事情有這麼簡單嗎?其實,利未在遇見耶穌之前,應該已經聽聞耶穌在迦百農所做的事,醫治人、行神蹟,而耶穌的教導甚至也引來猶太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人和法律教師(參考路加福音5:17),要來查驗耶穌是否是「異端」。當耶穌對癱瘓病人說:「朋友,你的罪蒙赦免了。(路加福音5:20)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議論說:「這個人是誰?竟說出這種狂妄的話!除了上帝,誰有赦罪的權呢?」(路加福音5:21)
我們可以想像,耶穌當時的名氣已經很大,就連耶路撒冷方面也派人來查看,很多人喜歡聽耶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房子裡面擠不下,耶穌就到曠野、海邊講道。馬可福音第二章十三節就這樣說:「耶穌再到加利利湖邊,一大群人聚集在他身邊,他就教導他們。」耶穌幫助很多人,又很會講道,擔任稅吏的利未,他坐在稅關上,也就是城門口,各地往來的人多、消息也多,因此也一定聽過耶穌的事跡。所以,當耶穌這一位有名的人來到他面前,還主動邀請、呼召利未,他就立即就跟隨耶穌。
原本利未支派的後代,應該從事有關信仰事務的工作,但是他卻是「不務正業」,而且是替殖民者羅馬帝國向同胞徵稅,並從中牟利。這樣的人被同胞、被鄉親所不齒且深惡痛絕。這樣的人,他的社交生活僅限於在同行裡的人,在猶太人的場合裡,絕不受歡迎,在人群中完全被孤立摒棄。
當一個人被愛、被接納時,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原本這位承包收稅的高官,視錢如命,看到錢就想拿。可是他被耶穌接納後,他就改變了,他對錢的態度也徹底改變,他大方「舉行盛大的宴會」,希臘文μέγας(megas)是指前所未有的、超乎想像的,換言之,是當地有史以來最盛大、豪華的宴會。邀請的對象主要是「稅棍」(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帶有負面的意思,和合本翻譯為「稅吏」比較中性)
耶穌與眾多「稅棍」吃飯,這件事情對有律法潔癖的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看來是很嚴重的事。詩篇第一篇第一節說:「不聽從惡人的計謀,不跟隨罪人的腳步,不與侮慢上帝之徒同夥,這樣的人才算真正有福。」但在他們的眼裡,耶穌卻是與這群「壞人」、「稅棍」同坐、同吃、同夥。
三本福音書都記載,法利賽人、經學教師不是直接去請教耶穌,而是向耶穌的門徒埋怨。這種做法很差勁,就是在背後說別人的閒話。他們要挑撥門徒與耶穌之間的關係。好在,門徒沒有聽法利賽人對律法的見解,而是去請教耶穌。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當耶穌聽到門徒所說的話之後,他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聖經說:『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牲祭。』你們去研究這句話的意思吧!因為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馬太福音9:12-13)
馬太福音的版本多了一句話「聖經說:『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牲祭。』你們去研究這句話的意思吧!」這句話是出自何西阿書第六章第六節,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我要求的是堅定的愛,不是牲祭」。
這句話彰顯出耶穌來到世間一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向人彰顯上帝的愛,而人也以仁慈來回應上帝的呼召。正如新的誡命所揭示:「愛上帝、愛人如己」,以此來駁斥法利賽人在律法主義下的定罪。

二、禁食不是信仰上的裝飾品(5:33-35)
33有人對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常常禁食禱告,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一樣,只有你的門徒又吃又喝。」34 耶穌說:「新郎還在婚宴的時候,你能叫賀喜的客人禁食嗎?當然不能!35 可是日子將到,新郎要從他們當中被帶走,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了。」
耶穌在當時所受到的挑戰,都是關於聖經的解釋問題,第卅三節的「禁食」就是一個例子。「禁食」對猶太人來說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是表示謙卑、是一個人承認自己的軟弱、有罪,需要上帝的憐憫和寬恕。因為這是與「贖罪」的事有關。根據摩西法律所規定,每年七月十日,是以色列的「贖罪日」,在這一日所有的人都必須禁食,包括住在他們中間的外僑也必須禁食(參考利未記16:29-31)。不僅要禁食,還必須停止任何工作,並且要舉行敬拜。
當然,猶太人「禁食」還有其他的原因:為了徹底悔改,例如約拿書第三章七節,記載尼尼微城的人民,聽到先知約拿說上帝再過不久就要毀滅該城。因此,上自國王,下至一般人民,甚至連家禽動物都一起禁食悔改。又例如,大衛王與拔示巴因為姦淫生下孩子後,上帝決定將這個淫亂所生的孩子的生命取回去。大衛王因此很難過,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他一直不吃不喝,想用禁食的方式,換取上帝的憐憫、赦免,但都沒有成功(參考撒母耳記下12:16)
也有想要明白上帝的旨意而禁食的例子。在但以理書第九章三節、第十章三節裡,都記載先知但以理為了要明白上帝的旨意,他用「禁食,穿上麻衣,坐在灰塵裡,面向上帝懇切祈禱」,主要目的就是想明白上帝的旨意是甚麼。
不過在先知以賽亞的時代,開始有人將禁食當作是一種誇耀自己信仰虔誠的方式。先知以賽亞就很不客氣地指出,如果一個人祈禱,卻沒有過敬虔的生活,還是繼續過犯罪的生活,這樣的禁食不但沒有意義,簡直就是在藐視上帝的神聖。因此,先知以賽亞就勸當時的以色列人民,與其禁食祈禱,不如用實際的行動去關心那些貧困、軟弱者的需要(參考以賽亞書58:3-7
我們可以這樣瞭解,生存是需要「食物」,一旦透過「禁食」就是表明自己的生命有面臨「死亡」的痛苦,「禁食」更為激烈就是「絕食」,與生命進行「搏鬥」的決心。因此,「禁食」不應該成為信仰上的裝飾品,為了讓別人看到、知道自己好像很敬虔的樣子,這一點意義都沒有。因此,耶穌就這樣說:「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他們裝出一副苦像,故意蓬頭垢面,好讓別人看出他們正在禁食。我告訴你們,他們這樣做已經得了所能得到的報償。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要讓別人看出你是在禁食,只讓那位在隱密中的天父知道;看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馬太福音6:16-18)
看出來了嗎?法利賽人的禁食是信仰上的裝飾品,要人看見、要人羨慕。但聖經中真正的「禁食」是與生命的搏鬥,是堅定的決心。耶穌提醒門徒說:「可是日子將到,新郎要從他們當中被帶走,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了。(路加福音5:35)真正信仰的決心,是無法再親眼見到耶穌的時候,那時更需要的是堅定的決心、信心。

三、拿舊時代的眼光來看耶穌,不可能認識他(5:33-39)
36 耶穌又對他們講一個比喻:「沒有人撕破新衣服,把撕下的布塊補在舊衣上;這樣做的話,新衣撕破了,撕下來的那塊新布又不能跟舊的相稱。37 也沒有人拿新酒裝在舊皮袋裏;這樣做的話,新酒會脹破舊皮袋,酒漏掉,皮袋也損壞了。38 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39 沒有人在喝過陳酒以後,再想喝新酒,他總說陳酒好。」
接著在第卅三至卅九節,耶穌用兩個比喻來解釋「新郎」在新時代的意義。
1.新布與舊衣服
如果撕破新衣服,補在舊衣服上,這樣新衣、舊衣都將破裂,根本不會有人這樣做。新衣、舊衣都不要去損壞、撕裂,因為二者完全不相同。總之,要認識耶穌,拿舊時代的眼光或律法來看他,不可能認識他。
2.新酒裝在新皮袋裏
古代的酒袋或水袋,都是用羊皮製成的。酒袋使用久了,酒精會使羊皮袋逐漸失去彈性。耶穌比喻主要在說明:新的物品,必須用新的方式接受。
最後,耶穌又加上一句結語:「沒有人在喝過陳酒以後,再想喝新酒,他總說陳酒好。」耶穌自己也很清楚,大家比較習慣於既有的律法、既有的價值,一旦有改變,對新的時代,總是反對。聽得出耶穌話中有話嗎?耶穌指出:用陳腐的律法主義,要認識耶穌在新時代裡的拯救,是很困難的。除非,人的心思意念要更新,否則,信仰就是只剩下「法利賽式的禁食」這種外表行為的裝飾品而已。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信仰上的反省:
一、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不是為了定人的罪,而是以仁慈來呼召人悔改
美國有好幾個長老教會,比較開明的美國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USA)與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見解相當,彼此也互相承認與接納牧師的職分。PC(USA)派在台灣的十四位牧師,馬約翰牧師(Dr. Rev. John McCall)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位。但不是所有在美國的長老教會都開明,美國也有保守、基要主義的長老教會。這些都是在一百年間從美國長老教會(PC, USA)分裂出去的保守派。
1994729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邊度假城市Pensacola,發生一起槍擊案,造成婦產科醫師Dr. John Bayard Britton,與74歲的義工James Barrett被射殺身亡,義工Barrett的太太June是護士也受到槍傷,後來脫離險境。死亡的婦產科醫師是到當地支援合法墮胎的醫療工作。
開槍的兇手是反墮胎的保守派美國長老教會(PCA,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和正統長老教會(OPC, 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的保羅希爾牧師(Paul J. Hill, a well-known anti-abortion protester)。在基要主義的神學觀裡,開槍的牧師宣稱墮胎即屬「殺人」,即使經過醫療評估的合法墮胎也是,但是他卻以「殺人」來維護「不可殺人」的主張,這是很矛盾的信仰認知啊!
縱使有不同的見解、主張,可以對話,可以互相的尊重,尋求理解。耶穌說他來到世間的目的,不是為了定人的罪,而是以仁慈來呼召人悔改。如果失去「仁慈」,人往往會走向「自我為義」。
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在當時原本是一批宗教改革者,他們也強調「唯獨聖經(律法)」,但是沒有仁慈、包容,高舉律法的情況下,就走向律法主義,使原本的宗教改革者,後來反倒成為壓迫者,法利賽人就是這樣一批人。這樣的宗教人士,在近代人類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二戰期間支持納粹的德國人當中,有極大比例的人都具備改革宗信仰背景的基督徒;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荷蘭改革宗教會,在當時也支持白人政權實施種族隔離政策。
法利賽人當年就是不斷地用聖經的教條加諸猶太人身上,致使猶太人的重擔無法得到釋放。耶穌當時來就是要對抗這樣的律法主義,所以耶穌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學習耶穌寬容的心,期待不完全的人在耶穌基督裡能逐漸成為完全的人。再次深思耶穌來世間的使命:「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

二、唯獨聖經必須在「唯獨基督」的亮光下被閱讀
在第卅三至卅九節,二個比喻中,讓我們知道,要認識耶穌,拿舊時代的眼光或律法來看他,不可能認識他。用陳腐的律法主義,要認識耶穌在新時代裡的拯救,也是很困難的。
我們要知道,基督教不是用「新約」來補充「舊約」,乃是以「新約」來取代「舊約」。凡是想遵行舊約律法的,反會敗壞新約的信仰。這樣的拉扯,也不斷在使徒保羅的服事中產生,猶太基督徒要求外邦基督徒必須行割禮、守猶太潔淨禮儀與節期,好不容易基督教才擺脫猶太教的律法束縛,走向耶穌成全律法的方向。
單單強調「唯獨聖經」仍不完全,因為法利賽人將「聖經」律法化,基督徒對聖經的理解必須在「唯獨基督」的亮光下被閱讀,在聖靈與聖經的連結下才能避免聖經主義(紙教宗、字面無誤)的傾向,才能避免陷入法利賽派及律法主義。將律法、聖經等同是上帝本身,幾乎保守與基要主義都持這種態度。
「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基督徒是「新人」,不再按照過去猶太人的眼光去過他的生活,過去有過去的處境,但是那個處境不能拿到現在來應用。正如同耶穌所說的,「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而不是繼續堅持猶太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式正義。
耶穌在當時常被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視為違反律法和離經叛道的人,因為他好幾次故意在安息日做事情。安息日對於猶太人的律法來講是不能做事的,但耶穌卻故意要挑戰他們的觀點。耶穌說他要成全律法,是因為他認為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已經把信仰給基要化了,以致於信仰反倒成了人的重擔。這樣的重擔沒有辦法讓人得到自由,沒有辦法讓人得到釋放。
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不同教派對聖經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基督徒也有不同的看法。當我們在面對當代社會的問題時,我們當然應該以聖經為標準。但我們必須了解,聖經的解釋必須以耶穌基督為標準,通過耶穌基督來成全律法。
羅馬書第三章二十節提到:「因為沒有人能夠靠遵守法律得以在上帝面前被宣佈為義。法律的效用不過使人知道自己有罪罷了。」我們沒有辦法透過遵守舊約律法而成為義人,同樣地,也不可能因為遵守我們認定所解釋聖經的道理而成為義人。我們應該在「唯獨基督」的亮光下尋求信仰的理解,學習耶穌的樣式來傳福音。以往「傳福音」都被侷限在決志、受洗、增長,但耶穌讓我們知道「做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這件事本身就是傳福音。

問題討論:
1.按這一段經文的描述,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為何?
2.法利賽人如何運用「禁食」來炫耀自己?而耶穌是如何看待「禁食」?
3.耶穌自己也很清楚,大家比較習慣於既有的律法、既有的價值。耶穌如何突破律法主義的束縛,使人得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