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傳道書4:1-16彼此扶持勝過困境

彼此扶持勝過困境 (2017.4.2 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4:1-16

一、社會層面:無人安慰的欺壓(4:1-3)
觀察到社會層面不公平的現象,是「太陽之下」的邪惡。
所羅門自己也欺壓過他的人民,導致國家的分裂。
路加福音的作者透過故事告訴這位掌握政治資源與權力的「提阿非羅大人」,希望他能夠善用他的資源與權力,仿效上帝的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
在路加福音,從耶穌的教導我們得知,上帝給人機會、資源、權力、力量,都是希望我們去幫助人的。
一位手中握有資源與權力的人,更要懂得分享。

二、工作層面:心安理得勝嫉妒(4:4-6)
傳道者觀察到,在太陽底下人類的活動力,乃是不斷想勝過別人的欲望,內心充滿「嫉妒」(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羨慕」)
「寧靜使身體健康;嫉妒是骨中毒癌。」(箴言14:30)
箴言17:1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勝過滿桌酒肉而相爭相吵。
加拉太書5:25-26既然聖靈賜給我們新生命,我們就該讓他引導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可驕傲,不可彼此激怒,互相嫉妒。

三、親人層面:單身勞碌的空虛(4:7-8)
第八節說「孑然一身」,和合本譯為「孤單無二」,就是指「單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7-8中告訴我們:「事實上,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是,每一個人都從上帝領受了不同的恩賜,有人是這樣,有人是那樣。現在,我要向沒有結婚的人和寡婦說:能夠像我一樣過獨身生活倒是不錯的。
天主教會是在1139年拉特朗第二屆大公會議(Second Council of the Lateran)議決禁止五品及以上的神職人員結婚。
今年的3/10,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考慮開放已婚天主教男性擔任神職人員!」

四、同伴層面:彼此扶持勝困境(4:9-12)
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也被翻譯為「夥伴」(partner)、「同伴」(參哥林多後書8:23),有時也譯為「同工」或「幫助者」。
上帝使亞倫與摩西成為服事夥伴,既然是上帝所呼召、配合的,就有上帝看為「好」的地方。
差異不是用來製造分爭的,上帝要讓差異成為夥伴之間彼此扶持的互補。長老教會有一項特色就是多元對話,彼此服事。

五、思想層面:孤僻造成的愚昧(4:13-16)
驕傲、自以為是,甚至孤僻,將使一個有智慧的人或一個王,成為愚昧無知,失去民心。因此,在思想上,人必須保持謙卑受教的心,來聆聽上帝的話語才得以保有智慧。

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要緊的信息有二:
一、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
「勞苦」不是出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他孤單一人。
列王紀上十九章記載先知以利亞勝過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之後,王后耶洗碧要殺他。
傳道書4:8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極重的勞苦,問題不在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因為他是孤單一人。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說:「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
「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

二、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
傳道書第四章的內容都圍繞「同伴」這一主題,作者乃是在關心這種勞碌所造成的社會分裂,人與人的競爭從來不會產生同伴。人與人的競爭若有了羨慕(嫉妒),就開始造成人和人之間分裂的開始。
我們的內心,需要什麼東西來填滿?

問題討論:
1.我們要如何彼此分擔,才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2.上帝給我們什麼恩賜?你如何運用恩賜彼此扶持?
3.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誰最需要你與他分享?


講道篇

彼此扶持勝過困境
傳道書4:1-16

第三章傳道者以「生有時,死有時」展開時間底下的觀察,他發現人受到時間的限制,生命仍是空虛。但所不同的是,他有一項特別的心得:「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傳道書3:14)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愚蠢的人輕視智慧,也不願意學習。(箴言1:7)當人謙卑在上帝面前、敬畏上帝時,才會發現原來人所認識的非常有限,越是謙卑越貼近智慧。
耶穌說:「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5:3)耶穌指出上帝國的子民有項特質就是知道自己是「靈性貧乏」,就是因為謙卑才會察覺自己靈性的貧乏。
在第四章,作者接著主要談及的問題都與「同伴」有關,比如與社會、同工、同事、左鄰右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一、社會層面:無人安慰的欺壓(4:1-3)
1我又察看這世上一切不公平的事。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沒有人援助他們。他們得不到援助,因為欺壓他們的人有權有勢。2我羨慕那些已經死了的人,他們比活著的人幸福多了。3但是,那未出生、未看見過這世上所發生不公平的事的,比上述兩種人都幸運。
第一節,傳道者又親自「察看」太陽底下的人生。首先他觀察到社會層面不公平的現象,發現「不公義是所有人生的特色」,這是「太陽之下」的邪惡,不是指某一時期或某一統治者治下的邪惡。
傳道者察看到一切不公平的事、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這種情況,我們從創世記就看到該隱欺壓亞伯、法老奴役以色列人;甚至所羅門自己也欺壓過他的人民,他以權柄命令人民做極重的苦工,這也是導致國家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的主因。
最近在預備國會查經班(處境查經班)第二季開始要查考《路加福音》的資料,也在預備4/224/29《使徒行傳》聖經研究班。這二本書的共同作者路加,他一開始稱呼受信人為「提阿非羅閣下」,和合本譯為「提阿非羅大人」,受信者似乎是手中握有政治資源與權力的人。在路加福音中,我們看到作者極為關心社會邊緣人、瞎眼者、瘸腿者、受監禁者,在他的文獻中也整理需多貧窮邊緣人的故事,就像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16:19-31),讀者可以從故事中發現財主因為漠視缺乏者的需要,只將資源用於自己的享樂,而「罪有應得」在死後墮入陰間受苦;至於窮苦的拉撒路有什麼德行可以在死後在亞伯拉罕的懷中享福?好像並沒有!除了他的窮苦之外。作者將這些故事告訴這位掌握政治資源與權力的「提阿非羅大人」,希望他能夠善用他的資源與權力,仿效上帝的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馬太福音5:48的平行經文是「你們要完全,想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在路加福音獨有的「撒該的故事」,就是在表明,這樣一位財主都願意悔改,撒該說:「主啊,我要把我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如果我欺詐過誰,我就還他四倍。(路加福音19:8)
而祭司、利未人、法利賽人,手中握有權力,卻對人的苦難「視而不見」,這也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也是路加獨有的文獻,參考路加福音10:25-37)所要批判的。
在傳道書4:1-3裡,傳道者觀察到太陽底下的現象是,有權有勢的人欺壓別人,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沒有人援助他們,這種不公平的事不斷的發生。甚至,在第二至三節傳道者無奈的說,羨慕已經死的人,羨慕未出生的人。因為已經死的人,世間的苦難不再壓迫他們。而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的空虛,更不必為不公義與空虛的事煩惱。
在路加福音裡,從耶穌的教導我們得知,上帝給人機會、資源、權力、力量,都是希望我們去幫助人的,不管是金錢、物質、政治權力結構、知識的力量,甚至語言、族群的優勢,不應該變成欺壓的工具。一位手中握有資源與權力的人,更要懂得分享。

二、工作層面:心安理得勝嫉妒(4:4-6)
4我又發現:人勞碌工作,追求功名,是因為羨慕鄰人。這也是空虛,也是捕風。5有人說:「愚蠢人遊手好閒,讓自己餓死。」6不過,拿一小把而心安理得,遠勝過雙手捧滿卻勞碌,捕風。
第四節傳道者觀察到,人工作的主要動機是競爭。和合本翻譯「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勞碌指「勞力」、靈巧指「勞心」或技術上,無論是勞心或勞力,背後所隱藏的動機是,擁有更多的財富、領導權、權力和地位的動機。古代世界亦有國際性的緊張,也有勞工問題和階級衝突。傳道者看見,在太陽底下人類的活動力,乃是不斷想勝過別人的欲望,內心充滿「嫉妒」(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羨慕」)
《箴言》說:「寧靜使身體健康;嫉妒是骨中毒癌。(箴言14:30),嫉妒會讓人心智混亂,容易使人以刻薄無情的話攻訐他人,貶抑別人的價值,甚至挑撥離間、孤立他人,這對勞碌有成的人而言,無緣無故招來攻擊,豈不虛空無聊。
第四節講的是吃別人的肉,第五節是吃自己的肉,和合本「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現代中文譯本翻譯很清楚「抱著手」即「遊手好閒」,「吃自己的肉」即「讓自己餓死」也就是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或人生。
第六節可比較箴言17:1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勝過滿桌酒肉而相爭相吵。」這是告訴人嫉妒、爭奪對人的生命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關於嫉妒的本性,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5:25-26這樣說:「既然聖靈賜給我們新生命,我們就該讓他引導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可驕傲,不可彼此激怒,互相嫉妒。」生命不是相互嫉妒,而是要彼此分享。

三、親人層面:單身勞碌的空虛(4:7-8)
7我又看見太陽底下一些空虛的事:8有人孑然一身,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卻整天勞碌,從來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他辛辛苦苦,不敢享受,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空虛,也是不幸。
第八節說「孑然一身」,和合本譯為「孤單無二」,就是指「單身」。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單身(未婚或喪偶),我們講話或關懷要很小心,不要太切入別人的隱私,而傷害到對方。以前有一位單身的女長老掉著眼淚跟我說,有一位關心她的姐妹突然間向她說:「像妳那麼好的基督徒怎麼還是單身?」這句話太傷人,好基督徒與單身或結婚沒有必然的關係!
不要忘了使徒保羅也是單身,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7-8中告訴我們:「事實上,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是,每一個人都從上帝領受了不同的恩賜,有人是這樣,有人是那樣。現在,我要向沒有結婚的人和寡婦說:能夠像我一樣過獨身生活倒是不錯的。」注意保羅所說的,有些人有獨身的恩賜,一些人有嫁娶的恩賜。保羅將婚姻視為上帝給的「恩賜(禮物)」。
十二世紀之前教會的神職人員大多是已婚的,天主教會是在1139年拉特朗第二屆大公會議(Second Council of the Lateran)議決禁止五品(即神父/牧師)或以上的神職人員結婚,甚至命令信眾們不要參與由已婚神職人員所舉行的聖祭(聖事),更強迫已婚者與妻子分離守獨身。經過878年之後,也就是在今年的3/10,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考慮開放已婚天主教男性擔任神職人員!」
傳道者說到單身「孑然一身」,這現象於現代社會很普遍,沒有「孩子」的人也是有,這些都不減少他們的完整性,上帝對他們的愛也不會減少。要注意,保羅單身、沒有孩子,但他卻有許多屬靈的孩子。
傳道書4:7-8讓我們看到的有一種單身者,整天勞碌,只知道累積財富,也沒有人可以繼承,他也不敢享受,他的生活沒有使命,這種人活著真的很辛苦、很空虛啊,傳道者甚至說是「不幸」。各位,如果你所認識的人有單身,不要隨便就對他說:「像妳那麼好的基督徒怎麼還是單身?」這話真的很傷人啊!
也要記住!單身是上帝給人的恩賜,你沒有這種恩賜,就不用特別去求吧。如果你有單身的恩賜,我想使徒保羅是單身者很棒的屬靈榜樣,耶穌更是單身者的模範。我要特別提醒,單身是一種恩賜,沒有這種恩賜的人千萬不要違逆本性。

四、同伴層面:彼此扶持勝困境(4:9-12)
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個人合作效果更好。10一個人跌倒,另一個人可以扶他起來。如果孤獨一個人,跌倒了沒有人扶他起來,他就倒霉了。11兩個人同睡彼此都暖和,一個人獨睡怎能得溫暖呢?12兩個人合力可抵抗一人的襲擊,單獨抵抗就無把握。三股合成的繩子是不容易拉斷的。
在今年1/1時,牧師傳講「團隊」的主題時,提到被翻譯為「團契」的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也被翻譯為「夥伴」(partner)、「同伴」(參哥林多後書8:23),有時也譯為「同工」或「幫助者」。聖經說:耶和華上帝看亞當獨居不好,便為他造了一個伴侶(partner)來「幫助他」(2:18)亞當與夏娃彼此成為幫助者。
摩西與亞倫彼此也成為幫助者(4:14)亞倫的角色,是在彌補摩西能力上的不足和軟弱。上帝揀選了亞倫來「幫助」摩西,好讓摩西在執行任務的過程能更有力,更完善,也更能順利去達成上帝所預定的目標。從此以後,亞倫在整個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中,扮演著與摩西同工同行一搭一唱的重要角色。真正偉大的領袖是上帝,衪並沒有讓衪的事工夥伴——摩西,孤孤單單地去執行任務,上帝自己不願單獨行動,當然衪也不讓摩西單獨一肩扛起一切的責任。
上帝使亞倫與摩西成為服事夥伴,既然是上帝所呼召、配合的,就有上帝看為「好」的地方,儘管摩西和亞倫兩人性格、恩賜、能力有別,但是,差異不是用來製造分爭的,上帝要讓差異成為夥伴之間彼此扶持的互補。長老教會有一項特色就是多元對話,彼此服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屬於基督不同的肢體有多元的恩賜,所有肢體都互補,為的是要成全基督的身體。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假如兩個人有跌倒時可以彼此扶持。在情感上跌倒、在金錢上跌倒,在健康上遇到困難,甚至在情緒低潮時,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扶持。如果人際關係網絡越緊密、越發達,我們就越能夠勝過孤單。擔心的就是,我們孤單了,甚至情緒低落生病了,可以找牧師及長老代禱,但有時候求助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也很重要。
傳道書的作者特別以旅行在外夜宿寒冷的曠野,要兩人同睡才能相互取暖。學生時代,我參加登山社有好幾次攀登高山的經驗,在高山上白天陽光照到的地方很熱,一旦太陽下山,氣溫會突然下降的很快,如果衣服不夠又是單獨一人的話,很容易發生失溫的意外。如果有幾個人,大家就可以「挾燒(kheh-sio)(相依取暖),在高山上這樣睡覺比較不會失溫。
其實在心靈方面也是一樣,有時我們會心情低落、心靈疲累,什麼事都不想做,越孤單越容易悶。假如此時有人可以與你分享、傾訴,甚至安靜陪伴你,這都會成為我們很大的鼓勵。
3/12()下午,我們邀請台北市社會局張美美副局長前來分享「教會設置老人關懷據點實務操作」,那一天各教會來了很多牧師及同工,有從桃園、基隆來的,甚至有一位從花蓮來的,他當日來台北講道,禮拜後就直接到我們教會。副局長提到,2014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達到聯合國「高齡社會(aged society)」的標準,全國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20%以上),台北市則是在2023年提早達到。
內政部公布「2015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達80.2歲,其中男性77.01歲、女性83.62歲,均創歷年新高。預估2018年台灣老年人口(65歲以上)將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在台灣以65歲退休、平均餘命到82歲來看,健康老化的時間約有八至九年,而臥床時間卻長達7.8年,處於程度不等的失能狀態。在這段期間,不只病人受病痛折磨,也是家人、照顧者沉重的負擔。
教會成為老人關懷據點、日照站,可以讓老人多走出來,就可以延長健康老化的時間,縮短退化臥床的時間,最好能夠像北歐國家,平均臥床時間縮短到二週。
傳道者讓我們看到太陽底下人的孤單困境,而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的情景之下,而要仰望上帝,通過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智慧,成為這世代人的幫助者,特別是對老人的扶持,幫助人的身心靈得以更加豐富。

五、思想層面:孤僻造成的愚昧(4:13-16)
13-14一個人可能出身貧寒而成為君王,也可能從監獄出來而登王座;可是,如果年老的時候愚昧,不肯接受忠言,他就比不上一個寒微而聰明的年輕人。15我想起世上所有的人,知道他們當中有一個年輕人要起來替代舊王的統治。16一個君王可能統治無數的人民;可是他死後,沒有人記念他的功績。這也是空虛,也是捕風。
從這一段經文中讓我們看到,追求步步高陞,甚至到達頂峰成為君王都是空虛。地位、聲望和勢力都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
在舊約中看到,智慧會隨著年齡和經驗遞增,而年長者是當受尊敬的(參考利未記19:32)。但有時,身體退化亦可能喪失智慧(約伯記12:20),也有年輕人比長老更有智慧(詩篇119:100)
但往往驕傲、自以為是,甚至孤僻,將使一個有智慧的人或一個王,成為愚昧無知,失去民心。因此,在思想上,人必須保持謙卑受教的心,來聆聽上帝的話語才得以保有智慧。

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要緊的信息有二:
一、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
「勞苦」不是出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他孤單一人。列王紀上記載先知以利亞勝過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之後,王后耶洗碧要殺他。以利亞害怕,就起身逃命,帶著他的僕人逃到猶大別是巴去。 以利亞把僕人留在那裏,自己走了一天的路,來到曠野。他坐在一棵杜松樹的蔭下求死;他禱告說:「上主啊,我受不了啦,把我的性命取去吧,我還是死掉好!」(列王紀上19:3-4)先知以利亞又說:「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啊,我一直專心愛你。但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你與他們立的約,拆毀了你的祭壇,又殺了你所有的先知。現在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殺我!(列王紀上19:10)上帝如何回應以利亞?祂說:「但我要在以色列留下七千人;這些人都效忠我,沒有跪拜過巴力,也沒有親吻過他的偶像。」是的!上帝讓他的僕人知道,你不孤單,上帝親自預備、呼召服事祂的人。不要覺得都是你在做,上帝另有安排。
傳道書4:8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極重的勞苦,問題不在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因為他是孤單一人。這也就是我們教會的組織要分成五大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主責的長老、執事、同工成為「團隊」一同服事。一個五十公斤的桌子,一個人很難搬動,如果是二個人就會輕省多了,如果是四個人就更容易了。記住,重擔是越分擔越輕省。
其實在屬靈方面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會心情低落、心靈疲累,什麼事都不想做,假如在這時候有人可以聽我們分享、傾訴,甚至願意安靜陪伴我們,這都會成為我們很大的鼓勵。
撒但最容易對付的基督徒就是孤單的人,就算強如先知以利亞,在孤單的情況下也是情緒低落、心靈疲憊。在服事、奔跑天路上,有時會經過流淚谷、泥濘路、坎坷幽谷、險峻高山、摸石過河或迷失在濃霧等。加拉太書第六章說到我們可能偶然犯了過錯、受到引誘,因此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說:「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
我曾說:「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這個『心』是信心、是信任。就像耶穌的團隊,門徒是建立在對基督的信心上。堅定不移的信任是上帝給人珍貴的禮物,信仰的團隊必須建立在信任上。路加福音12:6-7這樣說:「五隻麻雀固然用兩個銅錢就買得到,可是上帝一隻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他也都數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怕,你們比許多麻雀要貴重多了!」馬可福音9:23耶穌說:「是的,你若能!有信心的人,甚麼事都能。
與上帝同工需要信心,與人同工需要信任。在人際關係中一旦彼此有了信任,才能避免猜忌、懷疑拆毀彼此的關係,才能進一步帶給團隊夥伴支持與溫暖。人是群居的,屬靈成長需要互相信任、依賴,你我需要屬靈同伴幫助、扶持才能成長。箴言27:17說:「朋友互相切磋,正如鐵和鐵磨利成刃。」當別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時,面對自己的軟弱、不足的地方,可以彼此探索、拉拔,進而更成熟、成長。

二、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
台灣的教育越來越有「商業化」的傾向,打從幼兒教育開始,表面看起來是在為教育,其實是商業氣息很重,這種情形尤其以幼兒教育嚴重。各種才藝班的設立在幼兒教育機構裡,到處都是,其實這是很違反幼兒教育理論的。家長們也常以自己的孩子學習許多才藝感到驕傲,卻很少想到他們的孩子所學的才藝是怎樣的才藝?學才藝要花錢,很多幼兒教育機構就以這種方式猛賺錢,而許多父母為了孩子樂意付出這樣的錢,這是導致越來越多教育機構變成商業化的背景之一,失去原有的幼兒教育的宗旨。
如果從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來看,這麼小的孩子都如此忙碌於學習那些他消化不了的東西,對孩子的成長就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惡性行為。誠如現任教育部長吳京先生所說的:小學生要大玩;中學生要中玩;大學生要少玩。我們可以再加上一句:幼齡的小孩子天天玩。
傳道書第四章的內容都圍繞「同伴」這一主題,作者乃是在關心這種勞碌所造成的社會分裂,人與人的競爭從來不會產生同伴。人與人的競爭若有了羨慕(嫉妒),就開始造成人和人之間分裂的開始。
但在台灣的社會中卻是強調野生動物的法則,要生存就必須懂得競爭,要生存就必須把別人比下去。大約二十幾年前,有補習班打出一個響亮且誘人的廣告:「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聽起來很動聽,但是卻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因為教育本身不是在比賽,沒有比賽就談不上輸贏。把教育當作比賽,那是很糟糕的事。
十年前,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教授,他是一位心理輔導教授就這樣強調說:「孩子的學習有快有慢,因此,不是贏了起跑點,就一定會贏得終點。」從聖經裡面,我們學習到「人與人的競爭從來不會產生同伴。人與人的競爭若有了羨慕(嫉妒),就開始造成人和人之間分裂的開始。」
我們的內心,需要什麼東西來填滿?
榮格派心理學家Mikkal博士(C. Mikkal Smith Ph.D)根據北美印地安切羅基族(Cherokee)的傳說改編一個很有名的寓言故事《兩頭狼的故事》。
一位印第安切羅基酋長教導他的孫子關於生命「內心的爭戰」。
阿公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了兩頭彼此廝殺的狼,一隻是凶狠的,充滿憤怒、嫉妒、悲憤、貪婪、傲慢、自怨自艾、卑劣、謊言、虛偽的自我中心。而另一隻則是良善的,充滿慈悲、寬容、愛、希望、寧靜、謙卑、仁慈、同情、慷慨、同情的信念。」
然後,孫子問他充滿智慧的阿公說:「那誰會贏呢?」阿公淡定地說:「你餵食誰,誰就會贏。」
An old Cherokee is teaching his grandson about life. “A fight is going on inside me,” he said to the boy.
“It is a terrible fight and it is between two wolves. One is evil – he is anger, envy, sorrow, regret, greed, arrogance, self-pity, guilt, resentment, inferiority, lies, false pride, superiority, and ego.” He continued, “The other is good – he is joy, peace, love, hope, serenity, humility, kindness, benevolence, empathy, generosity, truth, compassion, and faith. The same fight is going on inside you – and inside every other person, too.”
The grandson thought about it for a minute and then asked his grandfather, “Which wolf will win?”
The old Cherokee simply replied, “The one you feed.”
故事中,我們思考到,一個人想要贏的真實動機為何?這個動機正是餵食哪一頭灰狼的理由。如果贏的代價是製造更多的憎恨與誤解,帶來更多的仇恨與對立,那麼這個贏的結果跟基督信仰有何關係呢?耶穌基督明明知道猶太人深受羅馬帝國的壓迫,百姓簇擁他當王、領導革命抗暴,但最終耶穌卻選擇走向十架道路,犧牲自己成就愛的至理。他教導門徒、群眾要愛仇敵,如果有人要打你的右臉,則連左臉也要轉過來由他打。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傳道者看到太陽底下所帶來的競爭,即使你贏得全世界,最後仍是空虛的;而耶穌給我們太陽之上的信息,讓我們知道「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

問題討論:
1.我們要如何彼此分擔,才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2.上帝給我們什麼恩賜?你如何運用恩賜彼此扶持?
3.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誰最需要你與他分享?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傳道書3:1-22上帝使萬事有定期

上帝使萬事有定期 (2017.3.26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3:1-22

Profile of time, 時間的剖析
conceived in 1977 first cast in 1984, bronze
Salvador Dalí
●人無法避免太陽底下所遇到的虛空,這就是為何傳道者要帶領他的讀者、學生仰望太陽之上,學習仰望上帝、依靠上帝。

一、時間的詩(3:1-8)
●傳道者用二組七個對句來說明太陽底下時間下的活動,就是來涵蓋他所觀察到人類活動的整個範圍。
●第二節以人的生、死,來描述我們所處的時間。
●第三節擴大描述人在社會、國家的情境。
●第四節描述情感。「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慮,卻未嘗絕望;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我們必朽的身體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為要使耶穌的生命也同時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4:8-10)
●第五節描述夫妻、情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六節描述人對財富、產業的處境。台語說:「早知,就好額。(chá chai,chiū hó-gia̍h)」。
●第七節描述人彼此之間的關係。
●第八節則放在族群、國家之間的關係。
●這首時間的詩表達:一切都在上帝創造的「秩序」裡。

二、我知道(3:9-15)
●按照猶太傳統的理解,這是所羅門王在晚年想到過去恣意妄為所做的反省。如果我們說上帝所定的都甚為美好,我就當照著祂在耶穌基督裡的旨意、照耶穌所教導的話去做,那麼對我們便是有益。
●第十一節表明上帝創造有「秩序」的生存環境,而人的困難是無法清楚明白上帝的旨意。
●「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
●和合本「成為美好」,台語漢字「成做美妙」的翻譯較完整表達出希伯來文的意思。意思是說,即便是人的罪惡,在上帝的計畫裡也成為美好。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19-25闡述一切被造的雖然都降伏在虛空之下,卻仍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熱切地盼望上帝兒女得自由的榮耀。
●「年輕人哪,快活地過你青春的時光吧!趁年輕時歡樂吧!隨心所欲做你喜歡做的事吧!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11:9)
●「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腓立比書3:8)

三、上帝的審判(3:16-22)
●邪惡就是一種虛空、就是善的缺乏。在太陽底下、在罪惡的世界裡就有這些不公義的事,而且這些事不斷的重複。
●第廿一節指出靈魂的歸處有往上升、有入地下。
●「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你們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1-2)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信仰是從苦難中展開,在盼望中走向永恆
●傑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時間對戰》(Time Wars)說明我們現代人類把時間分段使用的開始。

二、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
●耶穌指出永生之道:「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
●「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8)

問題討論:
1.你對於生命(時間)有何深刻體驗?
2.你認為什麼是「永恆」?
3.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在新的誡命,耶穌要你做什麼?

講道稿

上帝使萬事有定期 (2017.3.26濟南教會主日講道)
傳道書3:1-22

傳道者在第一、二章中,向我們指出,經過他的收集、歸納、分析和結論,使我們知道在太陽底下的人無論是知識、快樂和勞碌都無法滿足生命,從過去的歷史到今天,都發現生命原來是那麼的空虛,心靈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
接著,第三章作者以「生有時,死有時」展開時間底下的觀察,扼要來說,我們都活在「生」與「死」這兩點之中,每一人兩點的距離,各不相同,有人較長、有人較短。傳道書的作者描述他所觀察到太陽底下、時間底下的現象仍是「空虛」,此字從希伯來文來看,與創世記亞當之子「亞伯」是同一個字。我們對亞伯的了解有限,只知道他的獻祭蒙上帝悅納;但他遇到一位嫉妒的大哥該隱,使得他的敬虔公義轉眼成空。對亞伯來說,「空虛」是他一生的總結。人無法避免太陽底下、時間底下所遇到的虛空,這就是為何傳道者要帶領他的讀者、學生仰望太陽之上、仰望時間之上,學習仰望上帝、依靠上帝,從世間的困境看到上帝永恆的計畫,使原本充滿空虛的生命有了永遠的盼望。現在就讓我們來看這一章的內容:

一、時間的詩(3:1-8)
1 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有時;
3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4 哭泣有時,歡笑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
5 同房有時,分房有時;親熱有時,冷淡有時;
6 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
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
8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節至八節,這一首關於太陽底下時間的詩。時間有一定的規律,如日出日落、春去秋來;雖有自然規律,但也有不在人預期內發生的正反事件,不會永遠一直順境,也不會永遠一直逆境,總之人無從逃避。
第一節說:「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已經清楚表示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時間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基督徒會認為,生命之所以會有意義,是因上帝全面的攝理,無論是節期時令或是事情的發生。大至人類歷史,小至個人生命或其他受造物,都有它的「時間」,萬事都在上帝安排之下。傳道者在第二節至八節用了二組七個對句,數字「七」代表神聖、完全,作者用二組七個對句來說明太陽底下時間下的活動,就是來涵蓋他所觀察到人類活動的整個範圍。
時間的詩,第二節一開始就以人的生、死,來描述我們所處的時間。「生」對我們來說是生命的開始,世界末日或許我們等不到,但「死」對人來說有如世界的末日、時間的結束。不僅人在太陽底下受時間的限制,就連大地的植物也是,雖然有些上千年的「神木」,也是有開始與結束。從意義言,「栽種」象徵生命的啟端,而「拔出」則象徵生命的結束。
上帝對以色列人就是栽種,後來一直不結果子,就把它拔出。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都有這樣的比喻,上帝將所栽的葡萄樹拔出。
接著在第三節裡,傳道者擴大描述人在社會、國家的情境:「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社會與國家有拆毀的時候,也會有重新建造的時候。在太陽底下,世上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長存不滅的,朝代、國家不斷更迭,國家沒有所謂的固有疆域。以單一國家的歷史來看,最悠久的是羅馬帝國延續至東羅馬帝國,從主前31年至主後1461年。有人認為國家歷史亡國中斷最久而再連續起來的,要算是以色列,亡國一千九百多年之後,竟然得以復國。但嚴格算起來,以色列復國之後,不能算是大衛王朝以色列的延續,而是以民主選舉來產生總統的新國家。
第四節則是描述情感:「哭泣有時,歡笑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傳道者所要表達的是,就連哭泣、歡笑等情感的表達也不是人所能掌握的,誰知到哪時候親友突然離開而帶來哭泣與哀慟呢?誰能料想到竟然有幸運的事情突然臨到,而令人歡笑、舞蹈呢?傳道者使我們這一群讀者知道,時間底下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人生的遭遇沒有人能選擇哭泣的時間。
基督徒是有喜樂的,但不是沒有哭泣;基督徒是有盼望,但不是沒有哀慟。使徒保羅曾這樣說:「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慮,卻未嘗絕望;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我們必朽的身體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為要使耶穌的生命也同時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4:8-10)
第五節,描述夫妻、情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合本聖經譯為「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現代中文譯本則是「同房有時,分房有時;親熱有時,冷落有時」。《今日英語聖經》(Today’s English Version)則將第五節上半段譯為「做愛有時,不做愛有時」(the time for making love and the time for not making love)。就連如此親密的關係也有冷淡的時間。
第六節則是描述人對財富、產業的處境。「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這句話對有投資的人可能體會較深。有人遇到好時機買進股票、資產,誰知過幾天、幾個月,一張數十萬、百萬的股票變成壁紙。二千年時,台股上萬點,半年內跌到五千多點,財富一下子縮水到一半不到。誰能告訴你哪時候要買進「保存」,哪時候要賣出「捨棄」?台語說:「早知,就好額。(chá chai,chiū hó-gia̍h)」意思是說,沒有人能夠「早知」(預知未來),如果能夠預知未來,老早就變成有錢人了。
第七節是描述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希伯來文化中以「撕裂」衣物來表達哀悼、悲傷,甚至憤怒,在此應該是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撕裂、仇恨,而「縫補」則是表達關係的復和,彼此能夠打破緘默的僵局,能夠敞開言談、對話。
第七節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八節則放在族群、國家之間的關係,「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這首時間的詩,有個基本觀念:一切都在上帝創造的「秩序」裡。就像創世記裡關於上帝創造的描述,上帝使沒有秩序的「混沌」、「黑暗」(參考創世記1:2),進入有「秩序」的時間裡,即「晚間過去,清晨來臨」(參考創世記1:5,8,13等)。
而世人就是生活在上帝所創造的這種「秩序」裡,如果失去上帝所定的「秩序」,就會對人的生命構成威脅。台語有句俗語很貼切地說:「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Lâng nā bô tsiàu thinn-lí, Thiⁿ chiū bô tsiàu kah-tsí.)」比喻人若不按天理行事,大自然必定反撲。從聖經來看,失去「秩序」,即人不按照上帝的話語去行。

二、我知道(3:9-15)
9 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10 我看出上帝使我們負荷沉重的擔子。11 他為萬事特定適當的時間;他使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卻不讓我們完全明白他一切的作為。12 所以我想,人不如時常歡樂,一生享福。13 我們都應該吃喝,享受辛勞的成果。這是上帝的恩賜。14 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15 現在的事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從前已經有過。上帝使同樣的事重複出現。 
探討時間底下所發生的事之後,接著我們來看第九節至十五節,這一段是作者「自問自答」。第九節自問:「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第十四節自答:「我知道...」。
按照猶太傳統的理解,這是所羅門王在晚年想到過去恣意妄為所做的反省。也就是提醒讀者,如果我們像所羅門王的過去一樣恣意妄為,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如果我們恣意妄為,將來就會在上帝的審判與刑罰中絕望。如果我們說上帝所定的都甚為美好,我就當照著祂在耶穌基督裡的旨意、照耶穌所教導的話去做,那麼對我們便是有益。
傳道者也要我們這一群讀者知道,時間底下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人生的遭遇及所遭遇的時節,沒有人能選擇哀哭的時間。同樣,人生的偶遇事件,使我們喪失信心,不知自己的努力能否存到永遠。
第十一節是這一章的金句,和合本「各按其時」的翻譯比較好,表明上帝創造有「秩序」的生存環境,而人的困難是無法清楚明白上帝的旨意。這就像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
和合本「成為美好」,台語漢字「成做美妙」的翻譯較完整表達出希伯來文的意思。意思是說,即便是人的罪惡,在上帝的計畫裡也成為美好。就像約瑟的哥哥賣約瑟是一件罪惡,但事後卻成為美好。這事後成為美好,乃因為約瑟信靠上帝。到底一件事是美好還是不美好?傳道者要表達的是,有上帝的帶領、安排都是美好的。
傳道者說:「他使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在時間之下,我們應具有「永恆」的意識,知道太陽底下每個時間都是短暫,轉而去親近那將永恆安置在人心的上帝(3:11),並在永遠長存的上帝(3:14)裡找得盼望。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19-25闡述一切被造的雖然都降伏在虛空之下,卻仍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熱切地盼望上帝兒女得自由的榮耀。
傳道者又發現人每日的生活中,循環不停的就是吃喝、辛勞工作。對傳道者言,人類的「益處」在於喜樂和享福,是值得去奮鬥且獲取的,因為此乃上帝所賜給人的恩賜(禮物)。雖然,傳道者告訴我們去享受上帝給我們的人生,包括吃喝、辛勞工作(3:12-13),但他也提醒我們,在歡樂的時候,需要對上帝負責,他說:「年輕人哪,快活地過你青春的時光吧!趁年輕時歡樂吧!隨心所欲做你喜歡做的事吧!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11:9)
現在人煩惱已經夠多了,讀傳道書又不斷出現「空虛」,似乎越來越失去盼望。文藝復興之前的「中古時代」被稱為「黑暗時代」,當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教會在黑暗、空虛的時代裡也興起新的思想,有一位基督徒作家托馬斯·肯皮斯(Thomas à Kempis),他積極提倡靈修,他一生主要從事於帶有信仰內容的創作,在他所著《效仿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一書裡,說到:「『空虛』是上帝邀請我們蔑視地上所有的事物,只渴慕天上的事。」就像使徒保羅所說:「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腓立比書3:8)在第十四節,傳道者似乎找到答案,他自己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

三、上帝的審判(3:16-22)
16 還有,我看到在這世上,那應該有公道和正義的地方,反而有邪惡。17 我心想:「是好人,是壞人,上帝都要審判;因為每件事情,每種行為都有特定的時間。」18 我想:上帝在考驗我們,要使我們知道,我們並不比獸類高明。19 到頭來,人和獸類命運相同:前者死,後者也得死。兩者都有氣息;人並不比獸強;因為一切都是空虛。20 兩者都要歸回塵土;他們從哪裏來,也要回那裏去。21 誰能肯定人的靈會往上升,而獸的魂落入地下呢?22 所以我看,人最好是享受他辛勞的成果;這就是他的命運。誰能使他看見身後的事呢?
第十六節「我又看見」,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還有,我看到」,在傳道者持續的觀察之下,他發現應該有公道和正義的地方,反而有邪惡。這種現象是世界空虛的另外一個部分,其實邪惡就是一種虛空、就是善的缺乏。在太陽底下、在罪惡的世界裡就有這些不公義的事,而且這些事不斷的重複。
依照創世記第二章記載對創造的描述,人和其他的動物都是用「塵土」創造的。人並不比獸類強多少,有一天都將回到原先的創造本質——塵土。人的結局若如動物的結局,那將是空虛的空虛。表面上看來人和獸類命運相同,都一樣死、都一樣空虛、都一樣歸於塵土。但是第廿一節作者講出一個不一樣,就是靈魂的歸處有往上升、有入地下。
我們的靈魂將來要向上,就要思念上面的事。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你們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1-2)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信仰是從苦難中展開,在盼望中走向永恆
人在時間之下,常感受到無奈、空虛,使徒保羅在羅馬書8:22(和合本)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基督信仰的深度,往往就是在苦難中展開的,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宣教旅程時,就曾勸勉教會說:「我們必須經歷許多苦難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使徒行傳14:22)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2014.6.8),敘利亞戰亂頻繁,造成許多年幼的小孩及老人們被戰火波及,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傷亡慘重。一名敘利亞的三歲男童在戰爭時被炸彈所傷,送進醫院急救後,滿臉鮮血,在面臨生死之關時,他對現場醫護人員吶喊,「我要到天堂跟上帝說你們所做的一切」,他難過及委曲的流淚著,他不清楚為什麼軍隊要無情的燒毀他的家園,他的父母家人,他年邁的奶奶爺爺都在戰火中不知去向,他要跟上帝告狀,讓上帝知道他們有多無辜。
最近很多人去看了電影《沈默》(ちんもく, Silence)」,故事要從1549年說起,有「東洋使徒」之稱的聖方濟沙勿略登上日本九州鹿兒島,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傳教士。外籍教士初來乍到,與本籍信徒努力耕耘下,信仰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擴展。歷經38年,約有30萬人信主,佔當時日本百分之一的人口。但是過了沒多久,1614年1月24日德川家康(とくがは いへやす)頒佈《禁教令》,將基督宗教列為禁止傳播的「邪教」,永久性驅逐外國傳教士及具有影響力的教徒。不過在此之前,早在德川家康禁教以先,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就曾因政治和宗教因素,包圍京都(きょうと)聖母堂、大阪(おおさか)地區修院、醫院的24位基督徒,其中包括那年春天剛受洗的12歲男孩茨木路易(いばらき, Ludovicus Ibaragi),官員給他機會告訴他:「要活,就得拋棄你的信仰!」但是,小男孩以溫和卻堅定地說:「寧願和神父們一起進天國。」
他們在京都被判刑,當眾割去左耳,兩兩反綁上牛車遊街示眾外,並在酷寒的雪地上步行三十三天,從京都一路走到日本最西端的長崎(ながさき),被釘十字架。為何走到長崎,因為當地是基督信仰最繁盛之地。豐臣秀吉雖未大規模獵殺教徒,但此舉顯然是希望對日本基督徒起到殺雞儆猴之效,尤其針對基督徒最繁盛的「長崎」地區。
第二世紀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年)說過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後來也有人這樣說的:「基督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血,和殉道者的血的基礎上。」這句話清楚說明,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遍及全世界,不是透過攻擊、定人的罪、更不是透過武力使人降服,而是效仿耶穌基督的愛與犧牲,不怕殘酷的迫害,前仆後繼地在各地建立福音的基地。
傳道者說:「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人在時間之下,常感受到無奈、空虛,但往往信仰就是從苦難中展開、深化,在盼望中走向永恆。從太陽底下仰望太陽之上,從時間之下,仰望時間之上的超越者—上帝。

二、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
使徒行傳記載使徒保羅面對亞基帕王審問時,他說:「我從前也相信應該盡力反對拿撒勒人耶穌。我在耶路撒冷就這樣做了。我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把許多信徒抓來坐牢;不但這樣,他們被判處死刑,我也贊成。此外,我在各會堂多次對他們用刑,強迫他們放棄信仰。我非常厭恨他們,甚至到國外的城市去迫害他們。」(使徒行傳26:9-11) 
保羅這段自白說明他曾積極參與迫害基督徒,他原本是屬於猶太教最敬虔的法利賽人(參使徒行傳23:6),甚至被視為「律法的守護者」,但是律法主義者卻是計謀殺害耶穌,後來轉為迫害基督徒。
基督徒會不會成為律法主義者?上週一(3/20)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梵諦岡接見中非洲盧安達(Rwandan)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特別為「天主教會的罪與過失」認罪道歉。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是繼納粹屠殺後最大規模的一次種族清洗,胡圖族(Hutu)極端份子對圖西族人(Tutsi)展開種族滅絕,同時殺死本族內溫和派的人。短短100日,就有80萬人被殺。極端律法主義的神職人員被指控是大屠殺的共犯,把人引入教堂,教堂成為大屠殺的場地。
「一位天主教神父Athanase Seromba涉及在1994年參與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並下令民兵對在教堂內避難的兩千名難民縱火,和用堆土機碾平教堂,被國際罪犯法庭判15年徒刑。…法庭判一修女30年徒刑,因這修女幫民兵殺死上百名藏在醫院的人。」(美聯社,2006/11/29)
梵諦岡對於盧安達教會在1994年八十萬圖西族人(Tutsi)遭到殺戮過於沈默表達道歉,更為神職人員參與屠殺認罪。這個世代的基督徒應該唾棄律法主義、遠離基要派,應該學基督的愛與犧牲來服事他人、愛鄰舍,不要只關心人數的增長,發生盧安達基督徒相互屠殺的情況,就算有再高比例的基督徒,還是沒辦法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
保羅曾是法利賽律法主義者,迫害基督徒,但他經歷耶穌基督後,悔改、歸信耶穌基督。他屏除律法主義,開始效法基督的「愛」。
我們若想尋找永恆、尋找永生,就必須從「愛」來開始。耶穌曾指出永生之道:「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上帝愛世人」是不分種族、族群、貧富、階級的。耶穌教導我們「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更是想尋找永恆,想要跟隨耶穌的人的最重要誡命。而使徒保羅也深深體會到信仰的真諦,他說:「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8)
各位,人生短暫、空虛,多用時間培養愛的能力吧!
猶太人有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叫「白天與黑夜」,故事是這樣說:
有一位拉比帶著他的學生到曠野,晚上大家圍著營火聊天,有時抬頭看天上的星星,有時大家沉默不語,凝視營火的火焰。當大家靜默不語時,拉比問他們的學生說:「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黑夜已過,白天已經來臨了?」
有一位學生馬上回答說:「當我們從很遠的地方看到兩種動物,能夠分辨出那一隻是狗,那一隻是羊,你就知道黑夜已經過去,白天已經來臨了。拉比,我的回答正確嗎?」 
「這是很好的回答,」拉比說,「但不是我要的答案。」
過了幾分鐘之後,又有一個學生說:「當我們從很遠的地方看到兩種植物,能夠分辨出那一顆是橄欖樹,那一顆是無花果樹,你就知道黑夜已經過去,白天已經來臨了。」   
拉比用了同樣的話回答:「這是很好的回答,但不是我要的答案,」     
學生又開始議論紛紛,但始終找不出令他們的拉比滿意的回答,最後有一位學生請求說:「拉比啊,我們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求你回答你自已的問題好嗎?」    
拉比凝視每一個學生,而後說:「當你看一個人的眼睛,能夠看出你的兄弟姊妹時,你知道已經是早晨了;當你看不出任何一位兄弟姊妹時,你知道你仍然生活在黑夜中。」   
你有沒有看到在你的四周圍的兄弟姊妹?他們是誰?有沒有想到要怎樣關懷他們?或者,在你心中根本沒有別人的存在,對四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在人群之中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朋友,這跟活在黑暗中、不知時間的人有何不同呢?

問題討論:
1.你對於生命(時間)有何深刻體驗?
2.你認為什麼是「永恆」?
3.尋找永恆,就從「愛」開始。在新的誡命,耶穌要你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