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喚醒生命的朋友

喚醒生命的朋友 (2016.7.3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11:1-16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復活之前,在世上行了七個重要神蹟,拉撒路死裡復活是第七個,也是最重要的神蹟。復活的神蹟,預表耶穌勝過死亡,也預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將從死裡復活。
一、主啊,你所愛的朋友病了(11:1-6)
●二姊妹的懇求,在提醒我們基督徒如果遇見困難,需要來到主的面前祈禱、懇求。「拉撒路」這名字的意思為「上帝是我的幫助」。要記得「上帝是我的幫助」,邀請主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我們的幫助。
●拉撒路復活的目的:「是要榮耀上帝,並且使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耶穌仍住了兩天,祂不立即前去,並不是因為不愛她們,乃是因為愛她們。

二、光是為了照亮黑暗(11:7-10)
●如果第8節直接接到第11節,也會很通順。在此為何要插入11:9-10呢?
●字面上,表達出「耶穌做工的時間不多了」;在意義上,耶穌表達「祂是世上的光」因著一個神蹟——死人復活,世人要看見生命之光。
●約翰福音9:5耶穌說:「我在世上的時候,我就是世上的光。」
●從耶穌的身上我們看到「光是為了照亮黑暗」。耶穌曾說:「你們是世界的光」(馬太福音5:14a)換言之,我們也要學習耶穌,將光照亮黑暗。

三、我要去喚醒他(11:11-16)
1.睡與安息
●聖經常將人的「死」說成「睡」。
●舊約:申命記31:16和合本聖經,耶和華又對摩西說:「你必和你列祖同睡。」
●不過,不管好人、壞人,信主、不信主人的死亡,都講「睡」。
●新約:指「好人或信主之人的死」。(馬可福音5:38-39)
●哥林多前書第15章、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5、彼得後書3:4。
2.醒與復活
●新約:惡人也睡,但是惡人將來要受審判。
●新約:睡和復活,比較多是用在上帝兒女的身上。
●新約:惡人雖然也復活、受審判。惡人不用「復活」,而用「第二次的死」。
3.我不在他那裏倒是好的
●耶穌的同在不是我們最盼望的一件事嗎?可是,好像有的時候耶穌故意的隱藏和不同在,都有祂更美的旨意。
●耶穌不在、缺席的目的:「為了要使你們相信。」(11:14)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信息:

一、耶穌遲到了嗎?是按照自己期待,還是按照耶穌的計畫?

二、耶穌是喚醒生命的朋友,時常親近祂,時常保持清醒

問題討論:
1.你曾經感覺「耶穌遲到了嗎?」為何沒有「立即」回應你的懇求?
2.耶穌為何執意「繼續在所住的地方停留兩天」?目的何在?

3.耶穌說:「我要去喚醒他。」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與提醒?

講道稿

喚醒生命的朋友
約翰福音11:1-16
教會暑期兒童營已於上週五展開,雖然我們在改建期間,場地受到很大的侷限,但兒童事工仍是教會福音工作的重點。6月19日下午「濟南講堂」台灣大學社科院院長蘇國賢教授與我們分享到,他的團隊所做的研究調查發現,基督徒中第一次到教會有50%的人是在10歲以前,有19%是在參加教會節慶時,有11%是參加主日禮拜,15%是參加婚禮時,14%是參加喪禮,只有0.78%是參加佈道會。換言之,兒童時期是接觸福音最重要的階段,也是人被「喚醒」認識福音最重要的階段。
今天我們所讀到的經文中,最重要的主題就在於耶穌「喚醒」拉撒路,祂不僅喚醒拉撒路,更喚醒憂傷的馬大、馬利亞,甚至也喚醒前來致哀的群眾,讓他們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能使人從死裡復活。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復活之前,在世上行了七個重要神蹟,拉撒路死裡復活是第七個,也是最重要的神蹟。復活的神蹟,預表耶穌勝過死亡,也預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將從死裡復活。
如果要說得更仔細一點,耶穌生前還有一個神蹟,就是彼得對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經過耶穌摸他的耳朵,把耳朵接上去。這神蹟記在路加福音22:50-51裡面,但約翰福音並沒有記載此神蹟(參考約翰福音18:10)。如果看到約翰福音第21章還有一個神蹟,就是耶穌使門徒在革尼撒勒湖補到很多魚(21:6),但這神蹟是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個神蹟。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今天的經文:

一、主啊,你所愛的朋友病了(11:1-6)
1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馬利亞和她的姊姊馬大也住在這個村莊。(2這馬利亞就是那位曾用香油膏抹主的腳,用自己的頭髮去擦乾的。患病的拉撒路就是她的弟弟。)3那兩姊妹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朋友病了。」4耶穌聽了這消息就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而是要榮耀上帝,並且使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5耶穌一向愛馬大和她的妹妹,也愛拉撒路。6他接到拉撒路害病的消息後,繼續在所住的地方停留兩天。
我們對拉撒路的認識,只限於耶穌使他從死裡復活。至於馬大、馬利亞,我們只知道兩、或三件事情。一件是路加福音10:39-42所記載的,馬利亞專心聽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耶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最好的;沒有人能從她手中奪走。」另外一件事是,他們兩個姊妹,都為了拉撒路的死,哭得很哀傷。第三件事就是馬利亞用香膏抹主,記載在約翰福音第12章。
她們的兄弟拉撒路,是耶穌所愛的人,經上兩次講到他患病了。我們也要問耶穌所愛的人怎麼會生病?成功神學說,上帝如果愛你,你就凡事亨通。但在此,我們發現卻不是這樣的。
耶穌所愛的人可能會生病的,也可能會考試考不好,甚至生活中有總總不如意的事發生,有苦難、衝突、誤解。敬畏上帝,不要只是想要得到什麼好處,彷彿是「利益交換」。敬畏上帝,只因我們是單單愛著上帝、信靠上帝。
從經文的描述來看,尤其是第1節,恐怕拉撒路是一個長期病號。如果照這樣推的話,我們就要說,即使是一個愛主的人、信靠主的人,不僅他會生病,他也可能長期有一些不順利的事情,包括長期臥病。
11:4讓我們看到,耶穌所愛的人會生病;耶穌所愛的人請求耶穌,耶穌會耽延,都是為叫上帝有更大的榮耀。
11:4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但事實上,拉撒路確實因這病死了。耶穌說「不至於死」是指這個病不至於長久的死亡,是會復活的。我們講過,病得醫治需要時間來證明;我們也要說,死亡也需要時間來證明。神兒女的死亡,也是剎那的事而已,很快就會復活了。
拉撒路復活的目的,「而是要榮耀上帝,並且使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神的兒子得榮耀,祂一定會把這榮耀歸給天父,天父一定會榮耀祂自己的兒子。這原則也用在我們身上。我們也是神的兒女,我們凡事為神的榮耀而活。不求自己的榮耀,神也凡事把一切的榮耀加在我們的身上。包括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些我們在聽道或看屬靈書籍的時候,也常會看到:一件不幸的事因為萬事互相效力,可以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可以叫神的榮耀更被彰顯。包括疾病、耽延、死亡。
從第1節到第6節,有幾件事讓我們不解。耶穌知道祂所愛的人可以生病、不舒服,祂可以耽延;耶穌聽到祂所愛之人的祈禱、懇求,祂也可以不理。耶穌素來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馬大和馬利亞二人來求耶穌。當他知道拉撒路病了的時候,祂沒有立刻去探訪或關懷;祂仍住了兩天,也就是等了兩天。
「仍住了兩天」,使得苦難中祈求的人受不了。這種事,我們不願意等。我們的理性從任何一個觀點來看,都認為上帝應該立刻醫治拉撒路,就像我們遇到苦難,耶穌要立即幫我解決問題。我們不是在今天的每一件事上,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但是,在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合理的解釋時,讓我們就接受事實,單單信靠上帝,那就是有福的。這不是迷信;我要說,我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祂是全能慈愛的上帝,祂的旨意最美,我們跟祂有甚麼好辯駁的呢?
耶穌不立即前去,並不是因為不愛她們,乃是因為愛她們。惟有祂的愛能保持祂不立即趕往祂所親愛的那個憂傷的家庭裏去。

二、光是為了照亮黑暗(11:7-10)
7然後他對門徒說:「我們再到猶太去吧。」8他的門徒說:「老師,前些時候,猶太人要拿石頭打你,你還想再到那裏去嗎?」9耶穌說:「白天不是有十二個鐘頭嗎?人在白天走路,不至於跌倒,因為他看得見這世上的光。10人在黑夜走路,就會絆倒,因為他沒有光。」
當馬大和馬利亞找人來跟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朋友病了。」如果耶穌像前面一樣,祂吩咐一句,百夫長的僕人病就好了,那也不錯。可是耶穌不但沒有這麼做,也沒有動身前往。那被差來的人可能很失望、難過了。但是,門徒能夠理解,因為此時耶穌如果往南去到猶太,會有生命危險的。耶穌如果顧及自身危險的話,就不應該去猶太。因此當耶穌要去的時候,門徒就勸耶穌不要去。
接著來看在11:9-10中,耶穌說:「白天不是有十二個鐘頭嗎?人在白天走路,不至於跌倒,因為他看得見這世上的光。人在黑夜走路,就會絆倒,因為他沒有光。」
字面上,表達出「耶穌做工的時間不多了」;在意義上,耶穌表達「祂是世上的光」因著一個神蹟——死人復活,世人要看見生命之光。如果沒有跟隨光,就會絆倒。再回顧約翰福音9:5耶穌所說的:「我在世上的時候,我就是世上的光。」
在此,耶穌的門徒提醒他說:「老師,前些時候,猶太人要拿石頭打你,你還想再到那裏去嗎?」但是,耶穌仍然因著有他所愛的人而勇敢前往。耶穌的舉動,對門徒也是一種教導,學習祂願意為福音的緣故受到不便、誤解、攻擊。
耶穌如何呼召人?
有過八○、九○年代的福音派營會或佈道會經驗的人,對於講員的呼召都不會陌生,伴隨著曼妙的音樂,講員說:「現在,請所有人低下頭,閉上眼,『好,願意接受耶穌的人,現在跟著我說…』」。
試想如果是耶穌,祂會如何呼召?祂會說:「很好,請低下頭,閉上眼。司琴會在我身後彈奏柔和的鋼琴音樂,誰願意跟隨我,請舉起手來。不用擔心,其他人不會看到。」看到有人舉手,耶穌就說:「我看到你的手了,上帝祝福你。」耶穌會這樣呼召嗎?耶穌會這樣打動人心嗎?不!耶穌不是這樣呼召一個人。
耶穌是拿出祂的恩典,流出祂的寶血,祂只會簡言賅地說:「跟隨我。」即使身處苦難,遭遇逼迫或責難,耶穌仍然簡約的說:「跟隨我」耶穌呼召人公開的追隨祂,而現代的教會卻把信仰變成「個人」的私事。
現代的教會是否錯得太離譜了!是人的呼召,卻不是耶穌的呼召!教會失去分享恩典的能力,失去流寶血的愛,就無能力說出:「跟隨耶穌!」當我看到耶穌為了祂所愛的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下去猶太地,祂是這樣在呼召人、在喚醒人的生命。
正如,使徒保羅在宣教中所展現出來,他曾說:「我的工作更辛苦,坐牢的次數更多,更常受鞭打,更多冒生命的危險。我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被羅馬人用棍子打過三次,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三次遭遇海難,一次在水裏掙扎過二十四小時。在屢次旅行中,我經歷過洪水的危險,盜賊的危險,來自猶太人和來自外邦人的危險,又有都市裏的危險、荒野間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和假弟兄姊妹所造成的危險。我又有工作上的勞碌困苦,常常徹夜不眠,忍受飢渴,缺乏食物,沒有住處,衣不蔽體。」(哥林多後書11:23-27)
從耶穌的身上我們看到「光是為了照亮黑暗」。耶穌曾說:「你們是世界的光」(馬太福音5:14a)換言之,我們也要學習耶穌,將光照亮黑暗。

三、我要去喚醒他(11:11-16)
11耶穌說了這些話後,又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著了,我要去喚醒他。」12門徒說:「主啊,如果他是睡著了,他會好起來的。」
13其實,耶穌的意思是說拉撒路已經死了;他們卻以為他講的是正常的睡眠。14於是耶穌明明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15為了要使你們相信,我不在他那裏倒是好的。現在我們去看他吧。」16多馬(綽號雙胞胎的)對其他的門徒說:「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
1.睡與安息
我們了解一下「睡」和「死」。在聖經裡常常喜歡把人的「死」說成「睡」。在舊約裡就有,申命記31:16和合本聖經,耶和華又對摩西說:「你必和你列祖同睡。」
不過,不管好人、壞人,信主、不信主人的死亡,都講「睡」。例如:列王紀下14:22,「亞瑪謝與他列祖同睡……。」詩篇76:5-6,「心中勇敢的人都被搶奪;他們睡了長覺,沒有一個英雄能措手。雅各的神啊,你的斥責一發,坐車的、騎馬的都沉睡了。」這是指埃及的軍隊沉在海底裡。這些都不信上帝。
睡,可以指「壞人的死」,但更多是指「好人或信主之人的死」。馬可福音5:38-39,「耶穌看見那裡亂嚷,並有人大大地哭泣哀號;進到裡面,就對他們說:「為甚麼亂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
約翰福音這裡也講拉撒路是睡了。
使徒行傳7:59-60,「他們正用石頭打的時候,司提反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
使徒行傳13:36,保羅說:「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歸到他祖宗那裡,已見朽壞。」
哥林多前書第15章,說到我們這些已經睡了的聖徒都要復活。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5,「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彼得後書3:4,「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我們把這些經文對比的來看,「睡」的確是指「死」。
不過要提醒的是,信徒睡了是有知覺的。所以這個睡,只是一個形容的說法。哥林多後書5:1-8,在主裡睡了的人,只是從人來看,他是息了勞苦;其實,他是跟主在一起。路加福音16:19-31,在「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中,我們更看到,死了就是安息在亞伯拉罕的懷中。這些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路加福音23:13,耶穌對被釘十字架的強盜說:「你今夜要與我同在樂園裡。」這也不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狀況。因此,對基督徒而言,死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種型態的存在。
2.醒與復活
在新約中,說到惡人也睡,但是惡人將來要受審判。但新約中大部分記載睡和復活,比較多是用在上帝兒女的身上。死對我們來說是「安息」,息了地上的勞苦,不再背負沉重的軛。如果講到「睡」,就是一定會「醒」過來。
惡人雖然也復活、受審判。但因為「復活」是個有盼望的字,所以惡人不太用「復活」,都是講他們有「第二次的死」;也不太用「睡」來形容他們的死,因為他們沒有安息。
3.我不在他那裏倒是好的
所有的人,包括馬大馬利亞,因為耶穌不在那裡他們就沒有盼望、就難過。可是為何耶穌說:「我不在他那裏倒是好的」(和合本: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
耶穌的同在不是我們最盼望的一件事嗎?可是,好像有的時候耶穌故意的隱藏和不同在,都有祂更美的旨意。按照,耶穌在此向門徒所說的,他不在、他的缺席,「為了要使你們相信。」(11:14)
沒有苦難,就不知平安喜樂的可貴;沒有絕望,就不知希望的價值;沒有經歷死,就不知復活的大能。
我們對多馬的印象,通常想到他有很多的懷疑。這裡我們看到他的勇敢,他說:「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門徒都知道耶穌這時候往南邊去,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信息:

一、耶穌遲到了嗎?是按照自己期待,還是按照耶穌的計畫?
我們做事,往往要求別人要按照我的命令。如果不是按照我們所期待的,就想試圖去「咬耳朵」、去影響。這樣的方法都會造成猜疑、造成信任危機。
馬大、馬利亞請人來懇求耶穌,但她們不是命令耶穌立即過去。有時,我們的祈禱或打電話,都希望我的事最急,上帝啊,祢必須馬上「裂天而降」,人經常把耶穌當成有求必應。
雖然聖經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得到;尋找,就找到;敲門,就給你們開門。」(路加福音11:9)但聖經也說:「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各書4:3)
拉撒路生病了,且病得很重。所以,姊妹二人就打發人去見耶穌。馬大和馬利亞知道主愛她們和拉撒路,必會前來解決困難。這邀請、代求有一個特點:她們沒有要求主耶穌何時要去,她們尊重耶穌的時間與主權。
二姊妹的懇求,在提醒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如果遇見困難,需要來到主的面前祈禱、懇求。「拉撒路」這名字的意思為「上帝是我的幫助」。要記得「上帝是我的幫助」,邀請主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我們的幫助。
耶穌刻意晚二日出發,耶穌遲到了嗎?不,這二日對我們來說是「信心」的考驗,就像耶穌死了,尚未復活的那二日,是對門徒信心的考驗。有時我們也會經歷「祈禱而無回應」的黯淡、憂傷的處境。但要想起耶穌在此的話,耶穌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而是要榮耀上帝,並且使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11:4)上帝有祂的時間,有祂的美好旨意與計畫,都是讓我們能夠看到祂的榮耀。
如果沒有經歷苦難,就不會珍惜平安;如果沒有處在絕望,就無法體會盼望的美好;如過沒有死亡,就不會渴望復活。

二、耶穌是喚醒生命的朋友,時常親近祂,時常保持清醒
這一段經文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耶穌所說的:「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著了,我要去喚醒他。」(11:11)
耶穌不僅喚醒拉撒路,使他從死裡復活;甚至,耶穌來,也喚醒憂傷、失望的馬大、馬利亞,更喚醒前來致哀的群眾。約翰福音5:25,耶穌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時刻將到,現在就是了,已死的人要聽見上帝兒子的聲音;那聽見的都要活過來。」
耶穌來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透過祂的話要「喚醒」我們每一個人。以前,我聽過羅榮光牧師講過他在台北中會城中教會牧會的一件事:
大約在1989年,教會來個慕道友做禮拜時都很認真的在寫,禮拜後一定把週報帶回家,後來,這位慕道友也帶著他的太太來信耶穌,最後全家也都受洗。1995年羅榮光牧師離開城中教會到總會擔任助理總幹事,那位弟兄才寫信告訴羅榮光牧師,他當初是警察局派他來監視牧師的,無論是牧師的講道、文章、週報都必須紀錄呈上去。但,這位便衣警察卻因此被上帝的話「喚醒」。
最近,我看到一則報導:
基督教廣播網(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6月21日訪問土耳其一間教會的牧師加桑•湯瑪斯(Ghassan Thomas)。其中,加桑分享一位「IS伊斯蘭組織的間諜」信主的激勵故事,見證使徒保羅所說,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加桑原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dad,Iraq)牧養教會,當IS快速擴張勢力,死亡威脅很快臨近加桑和他的家人時,他們選擇與許多難民一同逃往土耳其,在那裡做難民牧養和傳福音的工作,「我本身就是個難民,我了解他們的需要。」加桑這麼說,聽來有些無奈。
沒想到,逃到土耳其後,IS的死亡威脅仍如影隨形。一位IS派來的「間諜」奉命潛入加桑的教會,要監視教會「在做什麼」,決定下一步的攻擊行動。這看似可怕的威脅,卻成為加桑接觸恐怖份子事工的契機;而IS指派的攻擊任務,也成為這名間諜生命改變的轉捩點。
基督教廣播網直接訪問這名叫穆罕默德(化名)的「前間諜」,穆罕默德先以「我親愛的弟兄」問好,便娓娓道來這段故事。
「當IS下令殺掉某個家庭時,我會跟著去,確定每個人都死了。」穆罕默德心裡想的只有「殺掉他們」,也正是這股「嗜血性」推動和壯大IS。「當時,我確定《可蘭經》是這樣教我們的:如果你不是穆斯林,那你就要成為穆斯林,不然我們就會殺了你,拿走你所有的東西,你的錢和女人。」穆罕默德認定這是《可蘭經》的教導,相當認真奉行。實際上,卻與真正的伊斯蘭信仰有違背。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IS計畫派人監視加桑教會時來臨。穆罕默德被指派「去教會當間諜」。在此之前,他只知道基督徒是他們攻擊的對象,卻對耶穌「一無所知」。當穆罕默德走進加桑的教會,「一堆人前來歡迎我,他們根本不認識我,」他回憶,「我恨那些人,但他們卻表現得好像愛我。」當教會的人為穆罕默德禱告,那個禱告,徹底改變他的生命。
「他們為我禱告,我就哭得像小孩。好像有什麼東西從我身體裡出來,某個很重的東西。」那天聚會結束,穆罕默德要離開教會的時候,感覺「有人跟著他一起走」,並形容,「感覺很不真實,我好像在飛,或者說…不像在走路,是有人揹著我走。」
接著,穆罕默德開始讀《聖經》,思考自己的信仰,「我到了那裡(教會),我遇見上帝。」他找的上帝,不在IS的極端思想裡,也不在《可蘭經》裡。穆罕默德在《聖經》中找到生命中最渴望的一切-「原來這就是我找了一輩子的真神。」
「會有更多像巴黎和比利時一般的恐怖攻擊,」穆罕默德提醒,「難民和恐怖份子的心,需要被喚醒、能被喚醒!」是的,耶穌喚醒死亡的拉撒路,喚醒憂傷失望的馬大和馬利亞,喚醒致哀的群眾,耶穌喚醒便衣警察,耶穌喚醒IS間諜。
我們信耶穌,也意味著我們曾經被「喚醒」過。願我們大家時常親近祂,時常保持清醒,甚至傳揚耶穌,喚醒更多的人。

問題討論:
1.你曾經感覺「耶穌遲到了嗎?」為何沒有「立即」回應你的懇求?
2.耶穌為何執意「繼續在所住的地方停留兩天」?目的何在?
3.耶穌說:「我要去喚醒他。」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與提醒?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耶穌基督的羊群

耶穌基督的羊群 (2016.6.26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10:22-42
在本段經文中,有兩個基本的問題:
一、耶穌是基督嗎?(10:24)
二、耶穌是上帝嗎?(10:33)

一、你是不是基督?(10:22-24)
約翰福音的作者有意說明,所有猶太節期都在耶穌基督裡才看得到真正的意義。10:22的獻殿節也不例外。 「獻殿節」的由來:公元前165年12月25日猶大馬加比(Maccabees),從敘利亞手中奪回聖殿,潔淨聖殿,去除宙斯的偶像,再一次將聖殿奉獻給上帝。猶太人稱為「Hunukkah」(奉獻節)的意思。 他們的祖先在這一百多年前馬加比革命,是為了除掉聖殿中有形的宙斯偶像;如今,他們拒絕耶穌,不願意去除心中無形的偶像。

二、耶穌的回答:同質——父親和我原為一(10:25-30)
耶穌的回答有四項重點:
1.我已經告訴過你們,可是你們不信。 
耶穌在這些節期中啟示祂自己的身份:「我是生命的糧」(6:35)、「我是世界的光」(8:12)、「我是羊的門」(10:7)、「我是好牧人」(10:11),之後還有三項身份的啟示「我是復活、生命」(11: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我是真葡萄樹」(15:1)。 

2.對於耶穌所做的,他們也不信。 
耶穌所行的神蹟:水變酒(2:1-11)、醫治大臣之子(4:46-54)、醫治患病三十八年者(5:1-9)、餵飽五千人(6:6-14)、履海(6:16-21)、醫治生來瞎眼的人(9:1-7),以及後來叫拉撒路復活(11:1-44)。 
彌賽亞現象:「那時,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跛腳的能跳躍舞蹈,啞巴能歌唱。曠野將湧出大水;荒漠將流出甘泉。」(賽35:5-6) 
摩西預言:「他要從你們同胞中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要聽從他。」(申18:15) 

3.他們不相信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是耶穌的羊。 
羊的特性就是聽牧者的聲音,因為他們不將耶穌當成他們的牧者,拒絕聆聽耶穌的話語及教導,因此,他們才會圍著耶穌,甚是伺機要拿石頭打耶穌(10:31)。 

4.耶穌第四個回答:父親和我原為一(同質)。 
「一」原文為中性,指的是「同一類」、「同一本質」。換言之,耶穌講的「一」是只本質上的相同。 
公元325年《尼西亞信經(The Nicene Creed)》,說明耶穌與上帝的關係就是「同質同體」(Homoousios)的關係。10:30講的是「同質」,10:38講的是「同體」。 

三、耶穌的回答:同體——生命裡彼此合一(10:31-39) 
「稱人為神」的典故,主要有三: 
在舊約時代,那些受上帝揀選、委派,去擔任特別職務的人,都曾經以「神」稱呼之,因為他們都是神的代表,意即:他們就像神一樣。 

1.上帝呼召摩西(出4:16) 
「他(亞倫)要作你的代言人,替你向民眾說話,而你就像上帝一般,指示他說甚麼。」(出4:16) 

2.上帝命令摩西(出7:1) 
「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而你的哥哥亞倫要向他發言,作你的代言人。」(出7:1) 

3.審判官受上帝指派(詩篇82:6) 
出埃及記21:1-6「審判官」一詞為「神」(elohim)。 
詩篇第82篇,特別警告不義的審判官說:「你們必須停止不公平的審判;你們不可再偏袒邪惡的人!」因為審判的工作是上帝委託給審判官的,因此詩篇82:6才會說:「我說過:你們是神;你們都是至高者的兒子。」 

4.耶穌與上帝是「同體」(10:38) 

四、回到曠野(10:40-42) 

耶穌從在人聲鼎沸的聖殿,住到約旦河外。這二個地點有著強烈對比。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我們原是上帝的工,為了要見證上帝的救恩 
「如果是,你們縱使不信我,也應當相信我的工作。」(約翰福音10:38a) 
保羅就曾勉勵我們要以工作來見證基督的福音,「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和合本) 
「上主啊,你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像泥土,你像陶匠;我們都是你親手造的。」(以賽亞書64:8) 

二、耶穌基督的羊群懂得:聽、認得、跟隨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認得牠們;牠們跟隨我。」(約翰福音10:27)

講道稿
耶穌基督的羊群
約翰福音10:22-42 

在約翰福音中,作者通過一系列猶太節期來表明時間的前後次序。而且透過節期讓讀者看到節期所代表的意義:安息日(第五章)、逾越節(第二、六章)、住棚節(第七、八章)、獻殿節(第十章),這些節期都在耶穌基督裡應驗了,也就是說猶太節期都在耶穌身上找到信仰的意義。 

在本段經文中,有兩個基本的問題: 
一、耶穌是基督嗎?(10:24) 
二、耶穌是上帝嗎?(10:33) 

耶穌針對這兩個問題分別給予答覆(10:25-30;10:34-38)。末了分別以父與子之間的「同質、同體」為結束(10:28-30;10:37-38)。因此,在聖殿這一群猶太極為抗拒耶穌的信息,並想要傷害耶穌。現在,我們就來看今天這段經文的內容。 

一、你是不是基督?(10:22-24) 
22在耶路撒冷,慶祝獻殿節的時候到了;那時候是冬天。23耶穌在聖殿裏的所羅門廊下走著;24猶太人圍繞著他,對他說:「你使我們懸疑要到幾時呢?坦白地告訴我們,你是不是基督?」 

前面說到,約翰福音的作者有意說明,所有猶太節期都在耶穌基督裡才看得到真正的意義。10:22的獻殿節也不例外。 

公元前198-167年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接管猶太,極力推行希臘化,索重稅,接受賄賂更換大祭司,逼迫猶太人,不准他們行割禮、守安息日,並掠奪耶路撒冷。據說敘利亞安提阿哥四世殺了四萬,又俘虜四萬。最叫猶太人難以忍受的是,他在耶路撒冷聖殿裡安放宙斯(Zeus)的偶像及祭壇,又強迫猶太人獻豬給宙斯,時為公元前168年12月25日。老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不從,起來反抗,他臨終前指定三子猶大繼續領導革命。猶大驍勇善戰,大家暱稱他為馬加比(Maccabees),意思就是「執鐵鎚者」,這段歷史被稱為「馬加比革命」。 

兩年後馬加比從敘利亞手中奪回聖殿,也就是公元前165年12月25日,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潔淨聖殿,去除宙斯的偶像,再一次將聖殿奉獻給上帝,這就是約翰福音10:22「獻殿節」的由來。猶太人現在稱它為「Hunukkah」意思是「奉獻節」的意思;又由於過節時家家戶戶點九盞燈(Menorah)的金燈台臘燭慶祝,於是又叫做「光明節」。這個時間點每年都是在基督教聖誕節左右。解放、自由,除偶像,奉獻。 

第23節描述耶穌在「所羅門的廊下」,這地點可以遮風避雨,是平日經學教師講學的地方。許多猶太「圍繞」著耶穌,似乎要圍堵耶穌,防止耶穌逃走的,因為他們似乎有備而來,因為聖殿區沒有石頭,但在第31節的描述中,群眾似乎有預謀,石頭已經預備在手。 

這群來意不善的猶太人,他們問耶穌說:「坦白地告訴我們,你是不是基督?」 

上一講,我們讀到約翰福音10:1-21,知道羊如果吃飽之後就記得回家的路。現在這一群猶太人顯然不是基督的羊,也可能是沒有吃到耶穌基督所給的糧食,因此,他們不知道回家的生命道路。 

其實,我們也可能會如此。上主日(6/19)下午「濟南講堂」中,我們邀請的演講者台灣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蘇國賢教授(松山長老教會長老),在他的研究團隊調查中得知在台灣有5.3%的人自稱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如果進一步問是否受洗則為4.7%。而這4.7%的人中,在「基督徒信仰實踐與門徒生活」上,僅有62%基督徒經常參加禮拜,29%幾乎沒有讀經生活、13%幾乎沒有祈禱。換言之,積極的基督徒比例僅有3%。這是基督信仰在台灣的危機,我們可能圍著耶穌卻不是為了尋道。 

這群猶太人圍著耶穌不是為了來尋道,卻是要來對抗耶穌。他們的祖先在此一百多年前馬加比革命,是為了除掉聖殿中有形的宙斯偶像;如今,他們拒絕耶穌,不願意去除心中無形的偶像。沒有領受耶穌基督生命的糧食,人就找不到生命的道路。就像羊如果沒有吃飽,不認得回家的路。 

二、耶穌的回答:同質——父親和我原為一(10:25-30) 
25耶穌回答:「我已經告訴過你們,可是你們不信。我奉我父親的名所做的事就是我的證據。26但是,你們不是我的羊,所以你們不信。27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認得牠們;牠們跟隨我。28我賜給他們永恆的生命,他們不至於死亡;無論誰都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走。29那位把他們賜給我的父親比一切都偉大(「那位把他們賜給我的父親比一切都偉大」另有些古卷作「我父親所賜給我的比一切都偉大」。),沒有人能從父親手裏把他們奪走。30父親和我原為一。」 

面對這群猶太人質問耶穌說:「你是不是基督?」在10:25-30耶穌的回答有四項重點: 

1.我已經告訴過你們,可是你們不信。 

前面說到,從安息日(第五章)、逾越節(第二、六章)、住棚節(第七、八章)、獻殿節(第十章)。耶穌在這些節期中啟示祂自己的身份:「我是生命的糧」(6:35)、「我是世界的光」(8:12)、「我是羊的門」(10:7)、「我是好牧人」(10:11),之後還有三項身份的啟示「我是復活、生命」(11: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我是真葡萄樹」(15:1)。 

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啟示他就是彌賽亞(約4:26);他對生來是瞎眼的宣稱,他就是上帝之子(約9:37)。耶穌不斷的啟示他的身份,但是不信者恆不信。 

2.對於耶穌所做的,他們也不信。 

前面我們看到,耶穌所行的神蹟:水變酒(2:1-11)、醫治大臣之子(4:46-54)、醫治患病三十八年者(5:1-9)、餵飽五千人(6:6-14)、履海(6:16-21)、醫治生來瞎眼的人(9:1-7),以及後來叫拉撒路復活(11:1-44)。 

他們可以從耶穌的行動中認識到耶穌是基督。對於彌賽亞現象,先知以賽亞曾發出神諭:「那時,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跛腳的能跳躍舞蹈,啞巴能歌唱。曠野將湧出大水;荒漠將流出甘泉。」(賽35:5-6)耶穌所行的每一個神蹟都顯示彌賽亞已經到來。他們也可以通過耶穌的話來認識耶穌就是基督,摩西曾預言:「他要從你們同胞中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要聽從他。」(申18:15)。從耶穌的話中帶著權柄,和他廢止傳統的規定,見出上帝藉著他說話。因此,群眾可以從耶穌的言、行中認識到他就是上帝膏立的彌賽亞。雖然耶穌有時不明講,因為通過人對耶穌的經驗,就得以認識上帝救恩的奧妙。 

3.他們不相信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是耶穌的羊。 

羊的特性就是聽牧者的聲音,因為他們不將耶穌當成他們的牧者,拒絕聆聽耶穌的話語及教導,因此,他們才會圍著耶穌,甚是伺機要拿石頭打耶穌(10:31)。 

而認識耶穌的羊,耶穌賜給他們永恆的生命。換言之,耶穌也讓這群人機會,他們可以選擇是否要聽耶穌的話語,是否願意認識耶穌。 

4.耶穌第四個回答:父親和我原為一(同質)。 

「一」原文為中性,指的是「同一類」、「同一本質」。換言之,耶穌講的「一」是只本質上的相同。 

在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亞(今日土耳其伊斯坦堡東南90公里的海邊渡假勝地)召開大公會議,會議中制定《尼西亞信經(The Nicene Creed)》,說明耶穌與上帝的關係就是「同質同體」(Homoousios)的關係。10:30講的是「同質」,10:38講的是「同體」。 

在《尼西亞信經》的第二段就這樣告白我們所信的:「我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祂在一切的世代以前從天父而生,從上帝出的上帝,從光出的光,從真神出的真神,是生的,不是受造的,與父同質同體。」 

對於以上這四點的回答,你清楚嗎?如果是你追問耶穌說:「你是不是基督?」耶穌會以這四點來回答你。 

三、耶穌的回答:同體——生命裡彼此合一(10:31-39) 
31這時候,猶太人又拿起石頭要打他。32耶穌對他們說:「我在你們面前做了父親要我做的許多善事;你們究竟為了哪一件事要拿石頭打我?」33他們回答:「我們不是為了你所做的善事要拿石頭打你,而是因為你侮辱了上帝!你不過是一個人,竟把自己當作上帝!」 
34耶穌說:「你們的法律不是寫著上帝曾說『你們是神』嗎?35我們知道聖經的話是永不改變的;對那些接受上帝信息的人,上帝尚且稱他們為神。36至於我,我是父親所揀選並差遣到世上來的。我說我是上帝的兒子,你們為甚麼說我侮辱上帝呢?37如果我不是做我父親的事,你們就不必信我;38如果是,你們縱使不信我,也應當相信我的工作,好使你們確實知道父親在我的生命裏,我也在父親的生命裏。」39於是他們又想逮捕他,他卻逃脫了他們的手。 

面對猶太人要拿石頭打耶穌,耶穌質問眾人:「你們究竟為了哪一件事要拿石頭打我?」他們的回答:「你不過是一個人,竟把自己當作上帝!」 

當時的猶太人對於自稱先知、彌賽亞的人,都會謹慎地去分辨,因為歷史上確實也出現許多假先知、假基督。這也難怪耶穌自稱與上帝為「一」同本質時,眾人會如此的反應。 

在10:34耶穌是這樣解釋的,他說:「你們的法律不是寫著上帝曾說『你們是神』嗎?」「稱人為神」的典故,主要有三: 

在舊約時代,那些受上帝揀選、委派,去擔任特別職務的人,都曾經以「神」稱呼之,因為他們都是神的代表,意即:他們就像神一樣。 

1.上帝呼召摩西(出4:16) 

上帝呼召摩西後,摩西便以百般的理由推辭。當摩西再以「沒有口才」作為理由推辭時,上帝便對摩西說:「上主對他說:「誰給人口才?誰使人耳聾口啞?誰使人看見?誰使人瞎眼?是我─上主。你就去吧,我會幫你講話;我會告訴你該講甚麼。」(出4:11-12) 

摩西接著又再推辭,上帝便向摩西發怒,說祂會指派亞倫做他的口。「他(亞倫)要作你的代言人,替你向民眾說話,而你就像上帝一般,指示他說甚麼。」(出4:16) 

2.上帝命令摩西(出7:1) 

經過一番折騰之後,上帝就直接對摩西下達命令說:「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而你的哥哥亞倫要向他發言,作你的代言人。」(出7:1) 

3.審判官受上帝指派(詩篇82:6) 

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就有將「上帝委派的審判官,當作百姓的神」,因為司法的神聖性與公正是上帝所看重的。出埃及記21:1-6提到猶太人的奴僕,在第七年可以自由。第六節說,他的主人,就要帶他到審判官那裏。希伯來文聖經中「審判官」一詞為elohim,就是「神」的意思。換言之,審判官代表上帝,是何等的至高、神聖。 

也因此,在詩篇第82篇,特別警告不義的審判官說:「你們必須停止不公平的審判;你們不可再偏袒邪惡的人!」因為審判的工作是上帝委託給審判官的,因此詩篇82:6才會說:「我說過:你們是神;你們都是至高者的兒子。」 

因此,主耶穌引用聖經所說的「上帝曾說『你們是神』」來辯護,要說明他是直接從上帝那裡來的,就像摩西承受呼召,就像審判官承受指派。 

4.耶穌與上帝是「同體」(10:38) 

10:38是耶穌在這一段回答中的結論:「如果是,你們縱使不信我,也應當相信我的工作,好使你們確實知道父親在我的生命裏,我也在父親的生命裏。」透過耶穌的工作,無論是神蹟、是教導,都指向一項奧秘今日上帝「道成肉身」臨到這世間,祂要施行拯救,也將真理的道路指示我們。 

四、回到曠野(10:40-42) 
40耶穌又回約旦河的對岸,到約翰從前施洗的地方,住在那裏。41有許多人來找他,說:「約翰沒有行過神蹟,但是他指著這個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實的。」42在那裏,有許多人信了耶穌。 

耶穌從在人聲鼎沸的聖殿,住到約旦河外。這二個地點有著強烈對比,聖殿在當時人的眼中是何等的神聖,但在那裡的人卻想用石頭砸耶穌;但在約旦河外的曠野之地,這裡的人心靈卻真實的渴望救恩。 

這些在約旦河外曠野之地的人,早先都跟隨過施洗約翰,都謙卑接受悔改的信息,如今他們都成為耶穌的門徒。正如施洗約翰自己所說的:「我就是在曠野呼喊的聲音:為主修直他要走的道路!」(約翰福音1:23)又說:「我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當中,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在我以後來,我就是替他脫鞋子也不配。」(約翰福音1:26-27)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我們原是上帝的工,為了要見證上帝的救恩 

這一段關於耶穌身份的爭論中,我們看到在聖殿中的猶太人對於耶穌所講的話,甚至是對聖經的詮釋,他們都已經有成見,而無法接受。既然,用說的沒有辦法接受,那麼耶穌就說,看我的工作也行:「如果是,你們縱使不信我,也應當相信我的工作。」(約翰福音10:38a) 

有時候傳福音時,對方聽不下去,或是不願意聽,或許透過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見證。 

保羅就曾勉勵我們要以工作來見證基督的福音,「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和合本) 

既然我們是上帝的工作,那麼就分享個人的見證,讓別人看到上帝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或是呼召。上主日晚上,我就在家裡與孩子分享我蒙召讀神學院及家族信主的故事。

我從小在台北大安教會長大,在我擔任青年團契副會長時,有一回教會舉辦園遊會,只剩下我和會長(也就是後來我的太太)在做最後的善後工作。因為時間很晚了,羅聯昇牧師就請我們到牧師館吃晚餐。吃飯時,牧師問說:「要不要去讀神學院?」我當時在德國藥廠工作,工作穩定,也剛買了房子還有貸款,於是我隨意地說:「好啊,等我想到的時候再去!」晚餐後回到家已經九點多,進門就看到媽媽哭著說:「聽說你要去讀神學院,當牧師很辛苦的!」(因為我的外公就是昭和六年1931年畢業於台神神學院)我問說:「誰告訴妳,我要去讀神學院?是羅牧師嗎?」媽媽說:「是你妹妹告訴我的。」我問妹妹說:「是誰告訴妳的?」我妹妹居然說:「是你告訴我的」我又問:「我何時告訴妳的?」她說:「七點多的時候啊!」我說:「七點多的時候,我人還在牧師家吃飯,怎麼可能告訴妳!」此時,我媽媽居然說:「時間到了,你應該要去讀了!」又說:「一個禮拜前,我才夢到你小時候三歲多時,全身發紫、口吐白沫、眼睛上吊。送到診所,診所不敢收。送到大醫院,醫院說這是嬰兒猝死症,三天是關鍵期,但好的機會不大。於是,我們就抱你回家,一個抱腳、一個抱頭,一直傷心的哭。當時,我向上帝祈禱說:『上帝啊!祢如果醫治這孩子,這孩子就奉獻給祢,為祢所用。』這件事請我都忘記了,一個禮拜前作夢時,才夢到當時的事。我心裡想你工作穩定,上帝應該不會在這時候要你去讀神學院。所以,我也就沒有講出來。今天,既然聽到你要去讀神學院,我想上帝的時間到了,你要就要去。」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關於上帝醫治我的事,我也很震撼。我的爸爸告訴我,為了帶我與妹妹去主日學,他都在主日學教室的後面陪我們上課,幾年過後,他向牧師說:「我要受洗」,牧師一開始拒絕,因為認為爸爸對真理不明白,但爸爸告訴牧師說:「主日學老師上課,我都有認真在聽,我知道聖經在說什麼。」於是經過牧師問道理後,我的爸爸也受洗了。 

耶穌說:「如果是,你們縱使不信我,也應當相信我的工作。」(約翰福音10:38a)我們生命最好的見證,就是見證上帝在我們生命上的「工作」。聖經上說:「我們原是上帝的工作」,這表示我們仍是進行中的工作,並不是成品。無論如何,上帝都會以祂的方式來做。 

先知以賽亞說:「上主啊,你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像泥土,你像陶匠;我們都是你親手造的。」(以賽亞書64:8)上帝是陶匠,我們是泥土。泥土在柔軟、柔順與可塑時是最好用的,但如果你堅硬、乖戾且偏行己路,上帝就只好擊碎我們堅硬的老我(參考以賽亞書30:14)。 

「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2:20) 

二、耶穌基督的羊群懂得:聽、認得、跟隨 

我們連續幾講中都提到大牧者耶穌與羊群的關係,在約翰福音第十章將告一段落。作者約翰最後以,聖殿所羅門廊下的猶太人,以及約旦河曠野的猶太人,這二組人做對照。聖殿裡的猶太人,並沒有因為接近聖殿而更顯得信仰更好;反倒,在曠野尋求悔改的猶太人,他們的謙卑使得他們得以見到主。正如馬太福音5:8所說的:「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 

耶穌稱這群在曠野的羊群為「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認得牠們;牠們跟隨我。」(約翰福音10:27)這群羊有三個特色,聽、認得、跟隨。 

主耶穌稱我們為「我的羊」,我們是否「聽、認得、跟隨」我們的大牧者耶穌基督呢?在蘇國賢教授的研究中,指出台灣有5.3%的人自稱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如果進一步問是否受洗則為4.7%。而這4.7%的人中,在「基督徒信仰實踐與門徒生活」上,有29%幾乎沒有讀經生活、13%幾乎沒有祈禱。各位兄姐,沒有讀經、沒有祈禱,怎麼能夠稱為「主的羊」呢?願我們一起努力,成為積極「聽、認得、跟隨」耶穌基督的羊群。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2016年7-9月讀經進度表

2016年7-9月讀經進度表
(濟南教會2016每日新眼光讀經進度表)
2016全教會讀經
新眼光讀經網
2016年起,全教會的讀經進度將採取「每日新眼光讀經」,你可以在下列地方使用「每日新眼光讀經」的靈修資料,來查考上帝的話語,並親近上帝。
1.網路新眼光讀經:http://www.pct.org.tw/neweyes_daily.aspx 
2.智慧型手機下載APP「新眼光讀經」。
3.索取「新眼光讀經」每季手冊。
※新眼光讀經2016年7-9月手冊,禮拜後請到招待處索取。

2016揪團讀經
1.由5-10人共組一團,並由一人擔任團長。
※揪團報名:請向吟洋牧師報名。
2.團長負責建立「群組」,促進每日讀經。
3.牧師再建立「團長群組」,分享相關訊息。
4.群組傳遞訊息,以讀經分享、教會通知為主。
※讀完「按讚」或「分享心得」,不要傳購物、笑話或不相干的訊息。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耶穌是好的牧者

耶穌是好的牧者 (2016.6.12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10:1-21

前言:耶穌是誰?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8:3)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馬可福音8:36)
法國的物理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說:「在每個人心裏面有一個有神形狀的空隙,只有上帝能透過祂兒子耶穌基督填滿這空隙。」
約翰寫本書時說:「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約翰福音20:31)

一、羊聽牧者的聲音(10:1-6)
1.舊約中上帝的牧者形象
舊約聖經常把上帝形容作一位牧人,把祂的子民當作羊群。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
「因為他是我們的上帝,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詩95:7)。
上帝的受膏者彌賽亞,也被形容為牧人:「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賽40:10)。
百姓的首長也被形容為上帝子民的牧人。以西結也指責那些不顧羊群,只求自己利益的假領袖:「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麼?」(參以西結書34:2)。
2.新約中上帝的牧者形象
他也是我們靈魂的牧人(彼前2:25)。他更是群羊的大牧人(來13:20)。
3.初代教會中的牧者形象
保羅勸以弗所的長老「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自己謹慎」(徒20:28)。
英文的「牧師」(Pastor, 弗4:11)一詞就是源自拉丁文「牧人」一詞。
4.「門」作為生命方向的指標
耶穌基督以「門」來作為一個生命的方向指標,從他的門進入的,「必然安全,並且可以進進出出,也會找到草場。」(10:9)
第10節「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

二、使人得生命的門(10:7-10)
1.「門」的屬靈意涵是什麼?
2.耶穌基督成為生命的「門」
馬太福音7:13-14,耶穌說:「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那通向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好走的,朝著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難走,找到的人很少。」
「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希伯來書10:20)。
3.要先進「門」才有可能走這條又新又活的路
「得的更豐盛」希獵文的意思是,「每一件事都得到最富足的地步。

三、好牧人的作為(10:11-15)
1.挺身保護,不是出於勉強
「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5:8)
2.珍惜羊群,甚至犧牲自己
3.認識天父,羊群認識耶穌

四、合一與愛的抉擇(10:16-21)
耶穌來的目的:「兩下要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
(一)羊群的合一
耶穌羊群的「合一」有二項特徵:
1. 因耶穌的話而有共同的價值
2. 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
(二)基督愛的抉擇(10:17-18)
1.基督的抉擇
2.聽眾的抉擇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信息:

一、聆聽大牧者的聲音,將使我們生命得著飽足,並認得回家的路

二、聽主耶穌的話,才不會成為瞎子領瞎子的人

問題討論:
1.耶穌自我啟示「我是好牧者」,這項啟示如何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他,如何幫助我們與他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2.牧者、雇工,有何不同?

3.如何證明我們是屬於耶穌基督的羊?

講道稿

耶穌是好的牧者
約翰福音10:1-21
聖詩:202.119.322.391
啟應:8

前言:耶穌是誰? 
所有宗教、哲學思想不外乎在尋找真理,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對孔子而言,「道」是支撐他生命的重要支柱,然而對今天許多人來說吃飯、擁有更多的錢是他生命的支柱或目標。
對此,聖經這樣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8:3)耶穌說:「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馬可福音8:36)
耶穌來到世上不是作「教主」,而是「救主」,兩者有極大不同。
例如,有人溺水了,游泳教練站在岸上,教他蛙式怎麼游、腿要怎麼踢、呼氣怎麼吐,還是伸手拉他ㄧ把呢?今天很多人強調『教育』的重要,但教育不能真正改變人,沒有拯救的能力。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下,教他們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某天一個醉漢喝醉酒掉到坑裡去,無計可施下只好大喊救命、救命,首先來了一個人,聽完他的遭遇後很同情,便告訴他,「人走路身要正、眼要正,要正意、正心、正視。好,再見。」醉漢想想:正意、正心、正視,很有道理啊,但他仍然在坑裡,只得又喊救命、救命。接著,又來了另一個人,聽完他的遭遇後,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會走上這條路、你會喝酒、你會出生,這都是命中注定,拜拜。」醉漢想想:也有道理,世上一切不都終有注定?但他仍然在坑裡,只得大喊救命、救命。最後耶穌帶來了,好心的撒瑪利亞人,把他救起來,還帶他去醫治。各位,你們明白這些比喻的含意嗎?
耶穌是誰?也是科學、哲學想要探討的。
法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貝利士、巴斯卡(Blaise Pascal),在談及人需要耶穌時,說:「在每個人心裏面有一個有神形狀的空隙,只有上帝能透過祂兒子耶穌基督填滿這空隙。」
耶穌是誰?更是約翰福音重要的主題。
我們曾在第六章讀過他說這樣的話: 
6:35「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6:48「我就是生命的食糧。」 
6:51「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那賜生命的食糧;吃了這食糧的人永遠不死。我所要賜給人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了使世人得到生命而獻出的。」 
在8:12,耶穌基督又對大家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會得著生命的光,絕不會在黑暗裡走。」 
在這第十章,他這樣說: 
10:7「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 
10:9「我是門;那從我進來的,必然安全,並且可以進進出出,也會找到草場。」 
10:11「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 
10:14-15「我是好牧人。正如父親認得我,我認得父親。同樣,我認得我的羊;牠們也認得我。我願意為牠們捨命。」 
11:25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 
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 
在十五章,耶穌基督也以猶太人非常熟悉的葡萄樹來做比喻,如同他在這第十章的牧羊人與羊群之間的關係一樣。 
15:1「我是真葡萄樹;我父親是園丁。」 
15:5「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那常跟我連結,而我也常跟他連結的,必定結很多果實;因為一脫離了我,你們就什麼也不能做。」 
從以上經文裡,我們看到耶穌基督是如此清楚地一再以「我是」在表達他與我們之間生命的關係,是不能分離的,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正如,約翰寫本書時說:「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約翰福音20:31)

一、羊聽牧者的聲音(10:1-6)
1耶穌又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那不從門進羊圈,卻從別處爬進去的,是賊,是強盜。2那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替他開門;他的羊認得他的聲音。他按名字呼喚自己的羊,領牠們出來。4他一把自己的羊都領出來,就走在牠們前頭;他的羊跟著他,因為牠們認得他的聲音。5牠們並不跟隨陌生人,反而要逃開,因為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6耶穌對他們說了這個比喻,但是他們不明白他所說的是甚麼意思。
牧羊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羊群都得有牧人看守,而牧人是全天候工作著,沒有下班的時候。那裡牧草極少,羊有時未免迷失,加以四周沒有圍牆護衛;牧人更得嚴密注意。狹窄的高原兩旁都是峭壁,底下是崎嶇的沙漠,因此羊常常離群走失。此外,牧人還得時常防備野狼的侵襲和偷羊賊。
當時,在曠野裡常可聽見土狼嗥聲,飽經風霜的牧人不眠不休,倚著杖子,眼睛注視遠方,每一隻羊都在他的心上,四散的羊都在他眷顧之中,這時你就明白為甚麼在以色列歷史,牧人佔如此特殊的地位;為甚麼以這個名號稱呼他們的王,而把牧人當作上帝保佑的象徵;為甚麼基督把牧人當作自我犧牲的典型。不住的警戒,無所畏懼的勇氣,眷顧群羊的耐心,這都是牧人的必備條件。
1.舊約中上帝的牧者形象
舊約聖經常把上帝形容作一位牧人,把祂的子民當作羊群。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
「你曾藉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詩77:20)。
「這樣,你的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詩79:13)。
「領約瑟如領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阿,求你留心聽」(詩80:1)。
「因為他是我們的上帝,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詩95:7)。
「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詩100:3)。
上帝的受膏者彌賽亞,也被形容為牧人:「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賽40:10)。
百姓的首長也被形容為上帝子民的牧人。
「耶和華說,那些殘害趕散我草場之羊的牧人,有禍了」(參閱耶23:1-4)。以西結也指責那些不顧羊群,只求自己利益的假領袖:「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麼?」(結34:2)。
2.新約中上帝的牧者形象
主耶穌是好牧人,他冒生命的危險遍尋拯救那隻迷失的羊(太18:12;路15:4)。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可6:34)。他的門徒是他的羊群(路12:32)。牧人受到擊打,羊就分散了(可14:27;太26:31)。他也是我們靈魂的牧人(彼前2:25)。他更是群羊的大牧人(來13:20)。
3.初代教會中的牧者形象
正和舊約的意象一樣,教會裡的牧師、長老就像牧人,信徒就像羊。牧師的職責就是牧養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2-3)。
不僅牧師,保羅勸以弗所的長老「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自己謹慎」(徒20:28)。耶穌對彼得的最後命令就是牧養主的小羊和羊(約21:15-19)。英文的牧師(Pastor弗4:11)一詞就是源自拉丁文「牧人」一詞。
從牧人這個名詞,讓我們認識上帝不停的眷顧和祂耐心的愛;這也提醒我們必須肩負起對同胞的責任,尤其是我們在教會裡負擔長老職分的人,更應當認清責任。
聖經中的「教會領袖」一直都是指著「維護真理的人」而不是「管理組織的人」,治理教會指的就是讓教會保持單純不要變複雜。
耶穌基督說好的牧羊人不只是知道從「門」入羊圈裡,而且是牧羊人與羊群彼此之間都認識;「他的羊認得他的聲音。他按名字呼喚自己的羊,領他們出來。」 
我認為一位牧師要緊的不是讓羊來聽他的聲音,而是要讓羊來聽大牧者耶穌基督的聲音。要緊的不是將人領到自己的面前,而是要將羊領到耶穌基督的面前。
舉例:有一回參加一位牧師的盡程退休感恩禮拜

4.「門」作為生命方向的指標
耶穌基督以「門」來作為一個生命的方向指標,從他的門進入的,「必然安全,並且可以進進出出,也會找到草場。」(10:9)這已經清楚的說出,耶穌基督他就是我們生命的方向。在14:6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說:「他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新路,一條通過幔子,就是通過他的身體的活路。」(希伯來書10:20) 
第10節「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耶穌基督說他來,是使羊群得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如果他是我們的牧者,我們是他的羊群,那麼,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會得著豐豐富富的生命。非常清楚地,耶穌基督並沒有說會讓我們得著豐豐富富的金銀財寶、高官爵位、長命百歲。他甚至提醒我們說:「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的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產。」(路加12:15)
在耶穌的教導中,一再警告我們不要受到金錢的迷惑而忘了上帝,並且明白地告訴我們,必須在上帝和金錢之間作個抉擇,因為我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金錢的奴隸。」(路加福音16:13)他也沒有告訴我們,信他的人可以永不生病,延年百歲,但是,他告訴我們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活著信我的人一定永遠不死。」(約翰福音11:25-26)他也沒有向我們保證說,信他的人不會遇到苦難,相反的,他是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是你們要勇敢,我已經克服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二、使人得生命的門(10:7-10)
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8在我以前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不聽從他們。9我是門;那從我進來的,必然安全,並且可以進進出出,也會找到草場。10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
「門」除了表明了一個正確的方向,耶穌透過「門」這個字也幫助我們了解「強盜」與真正好牧羊人之間的區別。

1.「門」的屬靈意涵是什麼?
以前曾上過一堂宗教學的課,聽到一個關於道教符咒學的一堂課。符令紙貼門不貼窗,因為這是「靈界」的定律。我對這方面沒有研究,但是拿出埃及記中描述第十災的故事來看或許有某些關聯,上帝要以色列人將羔羊血塗抹在「門框」,而非「窗戶」。今天,透過耶穌的自我啟示「我就是羊的門」來看,唯有透過耶穌,人才能夠進入「生命的門」。

2.耶穌基督成為生命的「門」
在馬太福音7:13-14,耶穌基督曾說:「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那通向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好走的,朝著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難走,找到的人很少。」
為何通向生命的門是窄的?因為只有「耶穌」,世間沒有別條路可以通往永生。世間可以有很多的「教主」,各領域的教主、教父,但是「救主」只有一位。
耶穌一開始就說:「我就是羊的門。」在這個比喻當中,耶穌提到兩種羊圈。許多村鎮都有他們公用的羊圈,晚上所有的羊回來時就在那裡過夜。此種羊圈有一個堅固的門護守著,只有看門的人才有鑰匙。耶穌在本章2-3節所說的門,就是指這種門說的。
但在溫暖的季節,羊群晚上不回到村子過夜,他們就把羊安置在山丘旁邊的羊圈。這種羊圈以簡單的護牆圍著,羊必須從一個洞口進出,根本就沒有門。在這種情形下,牧人在晚上就睡在洞口,羊除非踩在牧人身上,否則無法進出。這時,牧人就含有門的意思。
耶穌說:「我就是羊的門。」他就是指後一種羊圈說的。人必須藉著他,也惟獨藉著他,才能接近上帝。
保羅說:「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得以進到父面前。」(以弗所書2:18)。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希伯來書10:20)。
3.要先進「門」才有可能走這條又新又活的路
在《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這本小說中,本仁約翰(John Bunyan, 1628-1688)描寫:基督徒獨自一人往山上走,山路崎嶇險峭,他只得手足並用,攀越而行。幾經辛苦,才到了山腰。在那裏,有一個主為走累了的客旅預備歇息的亭子。基督徒一看,就進去坐下,又從懷中取出那卷通行證來讀,因為太疲乏了,他竟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連把手中的通行證跌落在地上也不知道。天快黑的時候,有人在說:「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箴6:6)。基督徒被這話猛然驚醒,急忙起身,向山頂跑去。
當他到達山頂後,只見兩個人慌慌張張地迎面跑來,他們一個叫膽怯,一個叫不信。基督徒攔住他們,關心地問:「你們急急忙忙往哪裏去?」
膽怯面有難色地說:「我們本來打算往天城去,但一路上艱難險阻太多,而且,越往前走,碰到得危險越多。我受不了,要回家去。」不信也接著說:「你不知道,在離這不遠的前面,有兩隻獅子趴在那裏,樣子十分兇猛,讓人看了感到恐怖萬分。我們沒有勇氣走上前去,所以決定回家。」
後來,基督徒決定自己去看看,果然看到那一條窄路的二旁各栓一隻獅子,他心裏一驚,正打算往回跑時,卻被那宮的守門人儆醒看見了。他就大聲鼓勵基督徒說:「不要害怕,你沒看見牠們頸上有鐵鍊嗎?牠們臥在這裏的目的,是要試驗信徒的信心。你從中間過來吧,決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的。」
這段描述很有意思,我們往往看到攔阻、危險,像要吞吃人的吼獅,卻沒有看到上帝拴住牠們。只要我們不偏不倚的從中間走過,必然不會受傷害。
今天,主耶穌來到我們當中,他是指引方向的「門」,走進去這條生命的道路,也不用怕吞吃人的吼獅,因為牠們被拴住,只要我們不偏左、不偏右,靠著信心走過,必定會經歷生命的豐盛。
耶穌說他來的目的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得的更豐盛」希獵文的意思是,「每一件事都得到最富足的地步。」假定一個人跟隨耶穌,認識耶穌,並明白耶穌的教訓,那麼他的人生必然是最富足的。

三、好牧人的作為(10:11-15)
11「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12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一看見豺狼來,就撇下羊逃跑;豺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13雇工跑掉了,因為他不過是一個雇工,並不關心羊群。14我是好牧人。正如父親認得我,我認得父親。同樣,我認得我的羊;牠們也認得我。我願意為牠們捨命。15我是好牧人。正如父親認得我,我認得父親。同樣,我認得我的羊;牠們也認得我。我願意為牠們捨命。
1.挺身保護,不是出於勉強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基督一再重複的說他是好牧人,願意、甘願、自願為羊犧牲、捨命。 
他是甘願為羊群奉獻出他的生命,是自願犧牲的,不是出於勉強。這讓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為真正好牧羊人留下了這個重要的定義和典範。這個典範也強化了「豐豐富富的生命」的意義,因為真正的生命內涵,是犧牲奉獻出來的,是甘願為別人而獻出來的。10:11「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使徒保羅在羅馬書5:8說:「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 
2.珍惜羊群,甚至犧牲自己
耶穌是誰?—生命的救贖者
大家都知道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耶穌為什麼要死?聖經說:罪的工價乃是死,但他沒有罪又為什麼要死?經上說:原來是為代替我們的罪,這就顯出了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犯罪了理當要受刑罰,今天很多宗教談助人行善,說要得「福報」。但行善能不能抵消我們的罪呢?假使我從今天6月12日開始,立志作個好人,並且果真能堅持到底,那我12日以前犯的罪呢?可以就這樣算了嗎?」世上所有宗教,都沒有談到「完全解決」罪的問題,唯有上帝賜下祂的兒子成為我們的救主。
3.認識天父,羊群認識耶穌
不會跟錯人、聽錯人
使徒行傳3:1-10記載一則最早期教會發生的故事;就是使徒彼得和約翰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美門口地方,看到一位在求乞的乞丐。他們看見他向他們求乞,使徒彼得對那位乞丐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耶穌的名命令你,起來走!」(3:6)說完後,彼得伸手拉這位乞丐,扶他起來,他開始有力氣,並好起來。 
看!使徒彼得和約翰所給這位乞丐的,並不是他原先向他們想乞求得到的金錢,但是,他從這兩位使徒身上得到的是生命的再造,經驗到的是生命的更新改變! 

四、合一與愛的抉擇(10:16-21)
16我還有其他的羊不在這羊圈裏,我也必須把牠們領來;牠們會聽我的聲音。牠們兩下要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17「父親愛我;因為我願意犧牲我的生命,為要再得到生命。18沒有人能奪走我的生命,是我自願犧牲的;我有權犧牲,也有權再得回。這是我父親命令我做的。」19猶太人又為了這些話引起紛爭。20他們當中有好些人說:「他是鬼附的!他發瘋了!何必聽他?」21另有些人說:「鬼附的人不能說出這樣的話!鬼能開盲人的眼睛嗎?」

排他性是人類無法進步的主因,反倒彼此幫補、互相合作,才有進步的可能。耶穌來的目的:「兩下要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
(一)羊群的合一
耶穌羊群的「合一」有二項特徵:
1. 因耶穌的話而有共同的價值
「合一」不是「化一」,穿同樣的制服,踏整齊的步伐,只是外表的「化一」;而「合一」是指有共通的內在思想與核心價值,如何有共通的思想與核心價值?耶穌在10:16說:「牠們會聽我的聲音」,是的,我們的合一是因為我們共同聽耶穌的聲音,順從祂的教導。

2. 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
合一的事實並不是指所有的羊被迫圍入羊圈;而是指所有的羊都聽從一個牧者,只跟隨他,不是指教會組織的合一;而是指共同忠於耶穌基督的合一。合成一群並非意味著只有一個教會,一種敬拜方式,一種牧養型態,一種教會行政系統。真正的意思是指所有不同的教會由於共同忠於耶穌基督而合一。有共同的核心價值,就是根據耶穌基督的話語。

(二)基督愛的抉擇(10:17-21)
最後10:17-21,作者要我們也做出「抉擇」。一個是「基督的抉擇」、另一個是「聽眾的抉擇」。
1.基督的抉擇(10:17-18):順服天父上帝命令,回應上帝的愛。
2.聽眾的抉擇(10:19-21):在第19節,眾人對耶穌揭露自我的身份,似乎再次引起紛爭,這也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有意的敘述,當我們面對耶穌所揭露的身份,我們是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相信、接納,還是拒絕?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信息:

一、聆聽大牧者的聲音,將使我們生命得著飽足,並認得回家的路
耶穌基督在此向我們啟示他的身份:「我就是羊的門」(10:7)、「我是好牧人」(10:11)。牧羊是古代以色列百姓的生活文化,聖經及耶穌也喜歡藉由牧羊來類比上帝與百姓的關係。
綿羊性情溫順,合群性強。一群羊中,牧羊人只要訓練出一隻領頭羊,其餘羊隻就會尾隨牠。成為領頭羊要很清楚聆聽牧羊人的聲音。因此,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7)
以前在希伯來大學進修時,我總是喜歡從學校後山眺望猶大曠野的牧羊人與群羊。羊有一個特性,就是肚子飢餓時,是沒有方向感的,就是要通過牧者的聲音,但是牧者的聲音聽過一下,牠也就忽略掉了,因此主人必須不斷的以手吹哨,或是發出聲音。
因此,一大早上百隻飢餓的羊群從羊圈走出來,牠們的牧者早已經在門圈外等待,羊會聽到自己牧羊人的聲音、口哨聲,就會跟過去,都不會跟錯牧羊人。牧羊人走在最前頭,羊群小隊就跟在其後。
等到羊群吃飽之後,太陽也要下山了。回家的時候,羊群是走在牧羊人的前面。這景象很特別,羊飢餓時,牠沒有方向感,需要牧羊人帶牠們到青草地、溪水旁;但是,一旦羊吃飽喝足之後,牠們就認得回家的路。
耶穌說他是好牧者,就是向我們表明,他帶我們領受生命的糧食,好叫我們心靈得以飽食,並得以認識回永恆「天家」的路。作為主的羊,我們必須隨時留意耶穌的話語、聖經的教導,因為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7)

二、聽主耶穌的話,才不會成為瞎子領瞎子的人
資深的牧者會使用領頭羊來分攤牧養的工作,領頭羊要很清楚聆聽牧者的聲音,群羊也會甘心樂意的跟隨著牠。
領頭羊的產生
領頭羊的產生是羊群內部優勝劣汰、自我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領頭羊必須資深清楚辨別牧者的聲音,牠也一定是羊群中資深且體格健壯、跑得最快、感官敏銳的,因此領頭羊往往具有天然的崇高威望,具備領袖、紀律、信譽與聲望等特質。由於牠必須身先士卒,路上有陷阱,牠會第一個掉下去,前面有岔路,牠會憑經驗選擇,牠的工作往往是充滿危險的,但也因此深獲主人的讚許。

領頭羊的工作
領頭羊的工作是「帶動」羊群往前走。牠的工作就是只管向前,後面或一旁的羊隻是否脫隊,不是領頭羊該管的。領頭羊跑多快,群羊就得跑多快。而牧羊犬的工作則是「驅動」羊群往前走,牠不僅要管跑得快的羊,也要管跑得慢的羊,甚至,不能讓一隻羊脫隊。
領頭羊的工作著重在「執行面」:該往哪裡去,該怎麼走,該如何找到草原與水源,牠僅聽主人的聲音,牠不用和其他羊隻討論,牠也不用管羊群在奔跑、前進的過程狀況。所以,領頭羊僅執行牧者的「方向」。

2014.5.13一則新聞:新疆有44隻羊跳下懸崖死亡。
牧羊人阿達克在離村莊約17公里遠的草場放牧,領頭羊從百米高的山崖上看到呼圖壁河幹渠裡有水,帶著羊群準備下去喝水途中,突然刮起一陣風,領頭羊墜至山崖下,其他羊隻也跟著跳下山崖。
牧羊人們趕到呼圖壁河幹渠的沙石灘上時發現,沙石灘上躺著一大片羊,大多已經死去,還有的羊發出「咩咩」的慘叫聲。清點發現,44隻羊當場死亡,15隻羊受重傷。
據了解,領頭羊帶羊群墜崖事件,11年來在這一帶已發生3起。2003發生了一起,有38隻羊傷亡;2009年的領頭羊帶羊群墜崖事件,47隻羊傷亡。

「領頭羊只要做了什麼,羊群一定會跟著走。新疆目前放牧的綿羊有這樣的特點。」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買買提伊明•巴拉提說,一般情況下,一個有200-400隻羊的羊群,牧羊人只要訓練出一隻領頭羊即可。當羊群出、入圈、過橋、過河或通過狹窄處時,只要有領頭羊先行,其餘羊隻就會尾隨。
對於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作為以色列人的領頭羊,耶穌曾這樣說:「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馬太福音15:14)
各位,牧師、長老、執事是教會羊圈的領頭羊,羊群該往哪裡去,該怎麼走,該如何找到草原與水源,領頭羊僅聽主人的聲音,牠不用和其他羊隻討論,牠也不用管羊群在奔跑、前進的過程狀況。所以,領頭羊僅聽牧者的聲音,執行牧者的「方向」。
要避免成為「瞎子領瞎子」就必須專注聆聽大牧者耶穌基督的聲音,我曾說過我們濟南教會要成為「讀聖經」的教會,因為這是基督徒信仰最基本的要求。

行政中心的改建目前進行第三次招標,因為要兼顧古蹟修繕,加上基地範圍狹小工程難度較高。第一次有二家領標,無人來投標;第二次有一家來領標,也是無人來投標;第三次有一家領標,這家三次都來領,希望這次真的能夠來投標。我期待,開工時,我們也要展開「手抄聖經運動」,在二年半的工程中,抄完整本聖經,在完工獻堂時,也能夠奉獻手抄聖經,要向後代子孫說,我們濟南教會是一間執著於「讀聖經」的教會。更要回應耶穌所說的:「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