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耶穌是醫治的主

耶穌是醫治的主 (2016.4.3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5:1-18

在我們的社會中,其實存在各種邊緣人、弱勢者、苦難者,耶穌的時代也是。約翰福音5:1-18就記載一群邊緣人、弱勢者期待被醫治。

畢士大池(Bethzatha)旁,「在那裏有一個已經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我們來看這一個人的處境:

一、他是一個「病人」(5:5)
「病」(ἀσθένεια),有時翻譯成,因疾病引起的「軟弱」(weakness,馬太福音8:17),或是因為罪引起的「軟弱」(希伯來書4:15)。

二、他是一個「絕望的人」(5:1-7)
畢士大池像一個「日」字,因此有五個走廊,把水池分為兩部分。

第四節說有些古卷,記載一個傳說。這一個軟弱、癱瘓,他唯一的盼望是寄望在一個不一定真實的傳說或聽說。

這個聽說、傳說,真的如此靈驗嗎?我們該對「聽說」存著盼望?還是對耶穌存著盼望?

三、他是一個「自怨自艾的人」(5:7)
在他的四周,躺在畢士大池五個長廊的人,也有情況比他更差的病人。第三節「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失明的、跛腳的、癱瘓的。」

他埋怨別人、他自怨自艾!

四、他生活在「沒有憐憫的社會」(5:3)
「畢士大」原文是「憐憫之家」的意思,諷刺的是,前來過節的人,從羊門要進來獻祭,卻沒有人關心他們。而他們彼此之間,對彼此也缺乏憐憫。

畢士大池的故事,很像現代社會的縮影。

五、耶穌的邀請:「你要得到醫治嗎?」(5: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注意這一節當中,耶穌所說的話和行動:

1.耶穌看見
耶穌看到了,祂動了憐憫之心,祂的心正反映出「畢士大(憐憫之家)」的意義。

2.耶穌知道
上帝是全知的上帝,祂知道人的內心,耶穌「知道他已患病多年」。

3.耶穌主動
「你要得到醫治嗎?」耶穌不是明知故問,而是一個誠懇的邀請。

六、經歷耶穌的醫治(5:8-9a)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這句話是命令式的語氣,有三個動詞:1.起來;2.拿起;3.走。

第九節說:「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看!他義無反顧的聽耶穌的話,以行動來證明他的信及選擇。

七、耶穌與上帝工作(5:9b-18)
耶穌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

從畢士大池醫治的故事,我們來反省二件事:

一、誰會向耶穌基督、向上帝控訴「沒有人幫我」?
我們再次從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看到祂如何使欠缺、軟弱的人得著「生之勇氣」、得著醫治與盼望。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向耶穌控訴說:「沒有人幫我」。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二、誰會心存「律法主義」控訴耶穌、控訴兄姐?

問題討論:
1. 你曾留意身旁需要幫助的人嗎?有過哪些人?
2. 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3. 「律法主義」是否使你無法得釋放?

講道篇
耶穌是醫治的主
聖經:約翰福音5:1-18
聖詩:303.222.507.390
啟應:50
金句:約翰福音5:8
1這事以後,剛好是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上耶路撒冷去。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地方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畢士大,池邊有五個走廊( 「靠近羊門地方有一個池子……池邊有五個走廊」或譯「靠近羊池有一個地方,……這地方周圍有五個走廊」。)。3 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失明的、跛腳的、癱瘓的。(有些古卷加4節「他們在等候池水的漩動;因為他們相信每隔一些時候,主的天使會下來攪動池水,水動之後,最先下池的病人,無論害甚麼病,都會得到醫治。」)
5 在那裏有一個已經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7 那病人回答:「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8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9 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那天剛好是安息日,10 因此猶太人的領袖對那個被治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著褥子是不合法的。」11 他說:「那個治好我的人吩咐我:『拿起你的褥子走吧!』」12 他們問:「那個吩咐你拿起褥子走的是誰?」13 可是那個被治好的人竟不知道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很多,而耶穌又已經避開了。
14 事後,耶穌在聖殿裏找到他,對他說:「你已經完全好了,不可再犯罪,免得招來更大的禍患。」15 那人走開後,告訴猶太人的領袖,說是耶穌治好他的。16 從此,他們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治病。17 耶穌對他們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18 這話更使猶太人的領袖決意要殺害他;因為他不但破壞了安息日的戒律,而且說上帝是他自己的父親,把自己當作跟上帝平等。 

3/28(一)上午11時左右西湖捷運站發生一位四歲女童被一名卅三歲男子持菜刀砍死,聽到這則新聞令人震驚、痛心。隨後,更多的聲音是主張仇恨、以眼還眼,甚至藉以政治操作。近七年來,台灣發生十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政府並無探究背後的原因,也無積極作為,這實在令人擔憂。在對立言論及媒體噬血的報導下,女童母親隔天發表5點聲明,期望「喚回大家對愛的重視」。確實,仇恨的言論、噬血的報導,無法帶來醫治,這位母親期望「喚回大家對愛的重視」,這樣的力量真是令人感動。「這世界有很多不完美,但在不完美當中,依然保持著對善與美的信念,就是人性當中最光輝的一面。」
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各種邊緣人、弱勢者、苦難者,耶穌的時代也是。約翰福音5:1-18就記載一群邊緣人、弱勢者期待被醫治。
畢士大池(Bethzatha)旁,「在那裏有一個已經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我們來看這一個人的處境,以及耶穌醫治如何醫治他:

一、他是一個「病人」(5:5)
我們不知道他年紀多大,只知道他病了三十八年,顯然在耶穌還沒降生之前,他已經得病了。對當時壽命不長的時代裡,三十八年可說是一個人大半輩子,他可能花光他的積蓄,甚至親友也與他疏遠,免得也被拖連。如果他有兒子的話,可能也會像台灣人說的「久病無孝子」。
我們不知道他生什麼的病,第五節用一個字「病」(ἀσθένεια)來形容他,這字在福音書出現只七次。
有時翻譯成,因疾病引起的「軟弱」(weakness,馬太福音8:17),或是因為罪引起的「軟弱」(希伯來書4:15)。約翰福音的作者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人患了什麼疾病或犯了什麼罪,重點是這個人躺著,困難行動。但從第14節,耶穌吩咐此人「不要再犯罪」來看,似乎暗示這人可能因為罪的緣故而害病。
這個人躺在「褥子」(κράββατος, bed, bedroll),他躺在這褥子的上面,這褥子就是他的全部,他的全部就是那麼大,這更可能是他唯一的財產,這褥子也成為他的包袱與捆綁,他睡在上面,也困在上面,而成為他三十八年來天天背負的重擔。
我們與這一個在軟弱、痛苦中三十八年的人一樣,長期生活在軟弱中。近七年來台灣社會發生十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有人形容我們的「社會生病了」,我們的社會好像這位畢士大池這個病人,它病了、它軟弱。而我們是這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沒有辦法獨善其身,所有機制、制度的好壞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有病的、軟弱的社會及人,都需要醫治。

二、他是一個「絕望的人」(5:1-7)
從經文得知,這個人是躺在擔架上,困難行動,而且是天天躺在耶路撒冷在羊門附近畢士大池的旁邊,等待神蹟的出現,畢士大池根據考古的發現,是一個很大的池子,像一個「日」字,因此有五個走廊,把水池分為兩部分,可以供人洗澡、甚至游泳,而走廊上都是有病的人。
第四節說,有些古卷記載一個傳說「他們在等候池水的漩動;因為他們相信每隔一些時候,主的天使會下來攪動池水,水動之後,最先下池的病人,無論害甚麼病,都會得到醫治。」這傳說是真、是假,無從考究,但你可以想像當時混亂的情況,有人取水要清洗祭物,有人在洗澡,有人在游泳,誰分得清楚什麼時候是天使攪動池水。
就算天使真的在攪動池水的時候,眾人就爭先恐後地跳進水池,那麼多年來,有誰真的因先跳下池水而得醫治?沒有人知道!這只是個傳說。最可怕的是:這一個病了三十八年軟弱的人,他唯一的盼望是寄望在一個不一定真實的傳說或聽說。
其實,人很容易對「傳說/聽說」存著盼望:
聽說,只要賺很多錢,破碎的人際關係,就會解決,真的嗎?
聽說,只要把書讀好,未來就可以高枕無憂,真的嗎?
聽說,只要離開破碎的家庭,就可以海闊天空,真的嗎?
聽說,只要找個愛我的人結婚,一切的痛苦就會消失,真的嗎?
許多人賺了錢、讀好書、離開家庭、結了婚,但是人生的困境仍然存在,受傷的心靈並不會因此得到醫治。這個聽說、傳說,真的如此靈驗嗎?我們該對「聽說」存著盼望?還是對耶穌存著盼望?

三、他是一個「自怨自艾的人」(5:7)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他認為他得不到醫治,是因為沒有人要幫助他。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第三節「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失明的、跛腳的、癱瘓的。」我們就會發現在他的四周,躺在畢士大池五個長廊的人,也有情況比他更差的病人。
至少,他能夠與耶穌講話,他就不是一個聾啞的人,而他可以看見池水攪動,所以他也不是瞎子。此外,他行動雖然慢,不比人快,他仍可以動,所以他不是瘸腿或癱瘓。但是,他卻埋怨別人沒有把他放入畢士大池中。耶穌在此並沒有針對他的怨懟回答,而是直接命令他:「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想想,我們是否很容易怨懟、埋怨?

四、他生活在「沒有憐憫的社會」(5:3)
第一節「節期」沒有特別說明是指哪一個節期,但基本上被稱為「節期」通常是指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等三大節期。在過節的時候,各地猶太人會來到耶路撒冷慶祝,但是靠近獻祭入口的羊門附近的畢士大池,卻有一群無奈,絶望,陷於痛苦的人,他們似乎被社會遺忘,好像沒有這些人的存在。
除了沒有得到社會的憐憫,在畢士大池走廊下的困苦人,彼此競爭也失去了憐憫。這些社會邊緣人,本來應該是同病相憐,彼此扶持照顧的,但從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所說的話,他們反倒是彼此爭奪。他說:「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可見在畢士大池也是一個你爭我奪的地方,大家都想要爭奪第一位跳進水池的人,原本大家應該是同病相憐,但是為了自己,也顧不得他人了。因為,聽說只有第一個最先跳下去的人才能得到醫治,因此,爭取第一,把別人比下去,也在這群人當中上演。
「畢士大」原文是「憐憫之家」的意思,諷刺的是,前來過節的人,從羊門要進來獻祭,卻沒有人憐憫他們。而他們彼此競爭,對彼此也缺乏憐憫。畢士大啊!妳名字雖是「憐憫之家」,卻看不到任何憐憫的人。
其實畢士大池的故事,很像現代社會的縮影,大家都很辛苦、可憐,不是瞎眼的,就是瘸腿的,但彼此都是你爭我奪,甚至要踏在別人的身上,爭奪第一才能生存。現代人的處境,在社會、工作、學校中彼此競爭,每天與他人爭得死去活來。畢士大池走廊下的人,軟弱又孤單,爭奪又怨懟,這正是現代人的處境。

五、耶穌的邀請:「你要得到醫治嗎?」(5:6)
這麼多人在畢士大池邊呻吟,這實在是件令人見之心痛的事。福音書中,也記載耶穌憐憫的心,馬太福音14:1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在此,第六節說,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注意這一節當中,耶穌所說的話和行動:
1.耶穌看見
我相信來過節要獻祭的人,進出羊門到畢士大池取水,應該都會看見這一群軟弱、孤單的困苦之人。但是,沒有人伸出援手幫助,至少這個病人說:「沒有人幫我」(5:7)。但是,耶穌看到了,祂動了憐憫之心,祂的心正反映出「畢士大(憐憫之家)」的意義。
2.耶穌知道
上帝是全知的上帝,祂知道人的內心,知道人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這裡說耶穌「知道他已患病多年」。有時我們困難向人啟齒,因為沒有人能夠解決我們罪的問題,也沒有辦法醫治我們。但全知的上帝,唯有祂能夠赦罪、能夠醫治。這一位主,祂今天來到這個人的面前,祂也要來到你的面前。祂在等人回應祂的邀請。
3.耶穌主動
當耶穌看到他之後,祂主動邀請這個人:「你要得到醫治嗎?」耶穌不是明知故問,而是一個誠懇的邀請。在約翰福音中,耶穌經常主動誠懇邀請人進入祂的真理與生命中。例如:
耶穌主動對拿但業說:「當你在無花果樹下,腓力還沒有招呼你,我已經看見你了。」(1:48)
耶穌主動邀請尼哥德慕說:「你們必須重生」(3:7)
耶穌主動邀請撒瑪亞婦人說:「誰喝了我所給的水,誰就永遠不再渴。」(4:14a)
耶穌主動對迦百農來的大臣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4:50a)
現在,耶穌又主動邀請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說:「你要得到醫治嗎?」不是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特別可憐,也不是因為這個病人有信心,更不是這個人做了什麼好事值得被醫治,純粹是耶穌看見、憐憫,耶穌邀請人經歷祂的豐盛與醫治。
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他代表所有需要醫治的人,他困苦軟弱、他沒有信心、沒做什麼好事,甚至他怨懟、沒有盼望。但是,耶穌主動發出邀請「你要得到醫治嗎?」我們的光景是否也是如此,今天耶穌也要透過牧師邀請你「你要得到醫治嗎?」只要你願意,耶穌都會醫治你。

六、經歷耶穌的醫治(5:8-9a)
這個人並沒有回答要不要,他在交代自己的無奈、怨懟,耶穌卻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這句話是命令式的語氣,有三個動詞:1.起來;2.拿起;3.走。意思是說,如果你要得到醫治的話,就義無反顧的以行動來證明你的選擇吧!
“To be ,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抉擇問題,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面對一個生命抉擇的問題:「要」?還是「不要」?
你要不要從軟弱的困境中站起來?
你要不要從挫折與失敗中走出來?
你要不要從絕望的疾病中得醫治?
你要不要從罪惡的捆綁中得釋放?
你要不要從撕裂的關係中得解脫?
約翰福音1:12「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的人,他就賜給他們特權作上帝的兒女。」看到吧,面對耶穌的邀請,回應「我要、我信」,就必享有上帝給我們的特權與身份。
第九節說:「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看!他義無反顧的聽耶穌的話,以行動來證明他的信及選擇。

七、耶穌與上帝工作(5:9b-18)
醫治好是一件好事,卻有人不高興。
約翰透過耶穌醫治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之事件,帶出猶太領袖在約翰福音第一次「猶太人的領袖決意要殺害他」(5:18)因為,他們認為耶穌在安息日做工(醫病),又吩咐病人拿起褥子走,這都是違反猶太人安息日的規條。因此耶穌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表明,安息日不是停止工作,特別是憐憫、慈善不應該停止。基督耶穌降世的使命,是為了要拯救罪人,要擔當世人的罪,要醫治人的身心靈,這項工作將要不斷進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從畢士大池醫治的故事,我們來反省二件事:

一、誰會向耶穌基督、向上帝控訴「沒有人幫我」?
在傳講約翰福音第一章時,我曾說,如果要選一節經文作為第一章的金句的話,1:14a「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是最適當的。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清楚地在表明一個信息:上帝用祂的話活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使接受祂的話的人,生命得到修剪,生命得到更新的力量。
「道成為人」讓我們學習道,一位真正有上帝的話語在生命中的人,不會以自我為中心,獨自享受生活樂趣。而是願意像耶穌一樣,謙卑自己「道成肉身」,積極地走進黑暗、欠缺的地方,為的是要將上帝的話實踐出來,好讓更多人看見生命的亮光。
基督教會兩千年來的歷史就是在見證這個事實,使欠缺、軟弱的人得著「生之勇氣」,使不義的社會,渴望公義的降臨。
「道成為人」正是呼召我們犧牲、奉獻,讓人因著我們蒙福,因著我們認識福音、榮耀上帝。今天,我們再次從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看到祂如何使欠缺、軟弱的人得著「生之勇氣」、得著醫治與盼望。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向耶穌控訴說:「沒有人幫我」。在預備講章時,「沒有人幫我」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裡不斷地浮現。我們來想,當一個福音機構、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今年二月七日除夕夜當天的主日禮拜,我曾邀請大家,今年要「多包一包紅包」為福音的需要奉獻,今年適逢教會設教120週年,我們將募款120萬為海外宣教、偏鄉教會與機構奉獻,因此牧師邀請大家,今年「多包一包紅包」為福音的需要奉獻。我期待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一萬元不多,十元不少,大人、小孩都一起參與。
我還記得這件事,我會儘快與外展部門的同工展開「多包一包紅包」的奉獻,用我們有限的力量來回應欠缺的福音機構,回應「沒有人幫我」的聲音。

二、誰會心存「律法主義」控訴耶穌、控訴兄姐?
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站在「律法主義」的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訴、攻擊。從第一世紀起,律法主義威脅著教會的屬靈生命。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路18:11-12),加拉太書與腓立比書所對抗的「割禮派」,和歌羅西書所針對的「敬拜天使派」,都是不同型式的律法主義。馬丁路德所改革的中世紀天主教,也包含著律法主義的成分。
3月30日(三)一則震驚社會新聞,三十歲的莊靜潔曾榮獲總統教育獎及生命獎章。她十三歲出車禍被診斷罹患「少年型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視力惡化僅剩零點零二,她雖視障仍努力向學,以優異成績考上桃園第一志願武陵高中、清大資工系,她還將自己生命歷程寫成「點亮幸福微光」一書,四處演講。
上周被發現死在平日的靈修處,莊母認為女兒彷彿被神秘的靈修宗教洗腦,不僅被騙二百多萬購買直銷品,又被規定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只吃煮熟的蘋果這樣才能夠斷慾、清淨,結果瘦到不成人樣,生病也被告誡「不准看醫生,只會更嚴重。」
這件事,也喚起我二十年前的記憶。大約在1997年間,教會界曾流行一種廿一日、三十日、四十日的嚴規禁食禱告,當時很多人都在跟。那個時候我認識一位長老因病四處求醫無果,去請教某靈恩派牧師。那位牧師建議他禁食禱告廿一天;他果然照著做!但沒有好,反而身體變得更虛弱,差一點鬧出人命。
大概同時,還開始流行從日本引進的「尿療法」。為了推廣「喝尿」,還有「善心」人士四處演講推廣,並為了鼓勵更多人「喝尿」,還有人建議喝飲之前加上蜂蜜與冰塊,使之更為「美味可口」,並強調說每天早上第一泡尿是最好、功效最大,千萬不可暴殄「天物」。
推廣的人還說尿療法是從聖經得到的靈感:「你要喝自己池中的水(drink you own water),飲自己井裏的活水。」(箴言5:15)又說:「大約在五千年前,印度教的經典中,就以『聖水』的方式記載尿為『生命之水』。」
二十年後的今天,當初提倡的牧師也不再推動這種三、四十日的禁食。提倡尿療法的人也不在了。我心裡很疑惑,如果這些是屬靈原則的話,怎麼跟賣「葡式蛋塔」一樣,流行一陣子就消失的嗎?這種「趕流行」的追求,有律法主義之嫌。
如果說患了癌症不可怕,並不實在,即使堅強的人一聽到患了癌症,原本活躍的心也會鬱卒、消沉。但是,比癌症更可怕的應該是對人的苦難欠缺憐憫之心,對社會邊緣弱勢者欠缺憐憫之心。甚至,用律法強加在人的身上限制人,甚至要以「殺害」來除去不同意見的人,都是中了律法主義的毒素。基督徒都有責任傳遞停止歧視、仇恨的信息,拆毀區隔的牆,我們當如此行,以紀念祂!

問題討論:
1. 你曾留意身旁需要幫助的人嗎?有過哪些人?
2. 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3. 「律法主義」是否使你無法得釋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