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耶穌是醫治的主

耶穌是醫治的主 (2016.4.3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5:1-18

在我們的社會中,其實存在各種邊緣人、弱勢者、苦難者,耶穌的時代也是。約翰福音5:1-18就記載一群邊緣人、弱勢者期待被醫治。

畢士大池(Bethzatha)旁,「在那裏有一個已經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我們來看這一個人的處境:

一、他是一個「病人」(5:5)
「病」(ἀσθένεια),有時翻譯成,因疾病引起的「軟弱」(weakness,馬太福音8:17),或是因為罪引起的「軟弱」(希伯來書4:15)。

二、他是一個「絕望的人」(5:1-7)
畢士大池像一個「日」字,因此有五個走廊,把水池分為兩部分。

第四節說有些古卷,記載一個傳說。這一個軟弱、癱瘓,他唯一的盼望是寄望在一個不一定真實的傳說或聽說。

這個聽說、傳說,真的如此靈驗嗎?我們該對「聽說」存著盼望?還是對耶穌存著盼望?

三、他是一個「自怨自艾的人」(5:7)
在他的四周,躺在畢士大池五個長廊的人,也有情況比他更差的病人。第三節「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失明的、跛腳的、癱瘓的。」

他埋怨別人、他自怨自艾!

四、他生活在「沒有憐憫的社會」(5:3)
「畢士大」原文是「憐憫之家」的意思,諷刺的是,前來過節的人,從羊門要進來獻祭,卻沒有人關心他們。而他們彼此之間,對彼此也缺乏憐憫。

畢士大池的故事,很像現代社會的縮影。

五、耶穌的邀請:「你要得到醫治嗎?」(5: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注意這一節當中,耶穌所說的話和行動:

1.耶穌看見
耶穌看到了,祂動了憐憫之心,祂的心正反映出「畢士大(憐憫之家)」的意義。

2.耶穌知道
上帝是全知的上帝,祂知道人的內心,耶穌「知道他已患病多年」。

3.耶穌主動
「你要得到醫治嗎?」耶穌不是明知故問,而是一個誠懇的邀請。

六、經歷耶穌的醫治(5:8-9a)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這句話是命令式的語氣,有三個動詞:1.起來;2.拿起;3.走。

第九節說:「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看!他義無反顧的聽耶穌的話,以行動來證明他的信及選擇。

七、耶穌與上帝工作(5:9b-18)
耶穌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

從畢士大池醫治的故事,我們來反省二件事:

一、誰會向耶穌基督、向上帝控訴「沒有人幫我」?
我們再次從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看到祂如何使欠缺、軟弱的人得著「生之勇氣」、得著醫治與盼望。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向耶穌控訴說:「沒有人幫我」。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二、誰會心存「律法主義」控訴耶穌、控訴兄姐?

問題討論:
1. 你曾留意身旁需要幫助的人嗎?有過哪些人?
2. 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3. 「律法主義」是否使你無法得釋放?

講道篇
耶穌是醫治的主
聖經:約翰福音5:1-18
聖詩:303.222.507.390
啟應:50
金句:約翰福音5:8
1這事以後,剛好是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上耶路撒冷去。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地方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畢士大,池邊有五個走廊( 「靠近羊門地方有一個池子……池邊有五個走廊」或譯「靠近羊池有一個地方,……這地方周圍有五個走廊」。)。3 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失明的、跛腳的、癱瘓的。(有些古卷加4節「他們在等候池水的漩動;因為他們相信每隔一些時候,主的天使會下來攪動池水,水動之後,最先下池的病人,無論害甚麼病,都會得到醫治。」)
5 在那裏有一個已經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7 那病人回答:「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8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9 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那天剛好是安息日,10 因此猶太人的領袖對那個被治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著褥子是不合法的。」11 他說:「那個治好我的人吩咐我:『拿起你的褥子走吧!』」12 他們問:「那個吩咐你拿起褥子走的是誰?」13 可是那個被治好的人竟不知道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很多,而耶穌又已經避開了。
14 事後,耶穌在聖殿裏找到他,對他說:「你已經完全好了,不可再犯罪,免得招來更大的禍患。」15 那人走開後,告訴猶太人的領袖,說是耶穌治好他的。16 從此,他們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治病。17 耶穌對他們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18 這話更使猶太人的領袖決意要殺害他;因為他不但破壞了安息日的戒律,而且說上帝是他自己的父親,把自己當作跟上帝平等。 

3/28(一)上午11時左右西湖捷運站發生一位四歲女童被一名卅三歲男子持菜刀砍死,聽到這則新聞令人震驚、痛心。隨後,更多的聲音是主張仇恨、以眼還眼,甚至藉以政治操作。近七年來,台灣發生十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政府並無探究背後的原因,也無積極作為,這實在令人擔憂。在對立言論及媒體噬血的報導下,女童母親隔天發表5點聲明,期望「喚回大家對愛的重視」。確實,仇恨的言論、噬血的報導,無法帶來醫治,這位母親期望「喚回大家對愛的重視」,這樣的力量真是令人感動。「這世界有很多不完美,但在不完美當中,依然保持著對善與美的信念,就是人性當中最光輝的一面。」
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各種邊緣人、弱勢者、苦難者,耶穌的時代也是。約翰福音5:1-18就記載一群邊緣人、弱勢者期待被醫治。
畢士大池(Bethzatha)旁,「在那裏有一個已經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我們來看這一個人的處境,以及耶穌醫治如何醫治他:

一、他是一個「病人」(5:5)
我們不知道他年紀多大,只知道他病了三十八年,顯然在耶穌還沒降生之前,他已經得病了。對當時壽命不長的時代裡,三十八年可說是一個人大半輩子,他可能花光他的積蓄,甚至親友也與他疏遠,免得也被拖連。如果他有兒子的話,可能也會像台灣人說的「久病無孝子」。
我們不知道他生什麼的病,第五節用一個字「病」(ἀσθένεια)來形容他,這字在福音書出現只七次。
有時翻譯成,因疾病引起的「軟弱」(weakness,馬太福音8:17),或是因為罪引起的「軟弱」(希伯來書4:15)。約翰福音的作者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人患了什麼疾病或犯了什麼罪,重點是這個人躺著,困難行動。但從第14節,耶穌吩咐此人「不要再犯罪」來看,似乎暗示這人可能因為罪的緣故而害病。
這個人躺在「褥子」(κράββατος, bed, bedroll),他躺在這褥子的上面,這褥子就是他的全部,他的全部就是那麼大,這更可能是他唯一的財產,這褥子也成為他的包袱與捆綁,他睡在上面,也困在上面,而成為他三十八年來天天背負的重擔。
我們與這一個在軟弱、痛苦中三十八年的人一樣,長期生活在軟弱中。近七年來台灣社會發生十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有人形容我們的「社會生病了」,我們的社會好像這位畢士大池這個病人,它病了、它軟弱。而我們是這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沒有辦法獨善其身,所有機制、制度的好壞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有病的、軟弱的社會及人,都需要醫治。

二、他是一個「絕望的人」(5:1-7)
從經文得知,這個人是躺在擔架上,困難行動,而且是天天躺在耶路撒冷在羊門附近畢士大池的旁邊,等待神蹟的出現,畢士大池根據考古的發現,是一個很大的池子,像一個「日」字,因此有五個走廊,把水池分為兩部分,可以供人洗澡、甚至游泳,而走廊上都是有病的人。
第四節說,有些古卷記載一個傳說「他們在等候池水的漩動;因為他們相信每隔一些時候,主的天使會下來攪動池水,水動之後,最先下池的病人,無論害甚麼病,都會得到醫治。」這傳說是真、是假,無從考究,但你可以想像當時混亂的情況,有人取水要清洗祭物,有人在洗澡,有人在游泳,誰分得清楚什麼時候是天使攪動池水。
就算天使真的在攪動池水的時候,眾人就爭先恐後地跳進水池,那麼多年來,有誰真的因先跳下池水而得醫治?沒有人知道!這只是個傳說。最可怕的是:這一個病了三十八年軟弱的人,他唯一的盼望是寄望在一個不一定真實的傳說或聽說。
其實,人很容易對「傳說/聽說」存著盼望:
聽說,只要賺很多錢,破碎的人際關係,就會解決,真的嗎?
聽說,只要把書讀好,未來就可以高枕無憂,真的嗎?
聽說,只要離開破碎的家庭,就可以海闊天空,真的嗎?
聽說,只要找個愛我的人結婚,一切的痛苦就會消失,真的嗎?
許多人賺了錢、讀好書、離開家庭、結了婚,但是人生的困境仍然存在,受傷的心靈並不會因此得到醫治。這個聽說、傳說,真的如此靈驗嗎?我們該對「聽說」存著盼望?還是對耶穌存著盼望?

三、他是一個「自怨自艾的人」(5:7)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他認為他得不到醫治,是因為沒有人要幫助他。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第三節「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失明的、跛腳的、癱瘓的。」我們就會發現在他的四周,躺在畢士大池五個長廊的人,也有情況比他更差的病人。
至少,他能夠與耶穌講話,他就不是一個聾啞的人,而他可以看見池水攪動,所以他也不是瞎子。此外,他行動雖然慢,不比人快,他仍可以動,所以他不是瘸腿或癱瘓。但是,他卻埋怨別人沒有把他放入畢士大池中。耶穌在此並沒有針對他的怨懟回答,而是直接命令他:「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想想,我們是否很容易怨懟、埋怨?

四、他生活在「沒有憐憫的社會」(5:3)
第一節「節期」沒有特別說明是指哪一個節期,但基本上被稱為「節期」通常是指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等三大節期。在過節的時候,各地猶太人會來到耶路撒冷慶祝,但是靠近獻祭入口的羊門附近的畢士大池,卻有一群無奈,絶望,陷於痛苦的人,他們似乎被社會遺忘,好像沒有這些人的存在。
除了沒有得到社會的憐憫,在畢士大池走廊下的困苦人,彼此競爭也失去了憐憫。這些社會邊緣人,本來應該是同病相憐,彼此扶持照顧的,但從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所說的話,他們反倒是彼此爭奪。他說:「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可見在畢士大池也是一個你爭我奪的地方,大家都想要爭奪第一位跳進水池的人,原本大家應該是同病相憐,但是為了自己,也顧不得他人了。因為,聽說只有第一個最先跳下去的人才能得到醫治,因此,爭取第一,把別人比下去,也在這群人當中上演。
「畢士大」原文是「憐憫之家」的意思,諷刺的是,前來過節的人,從羊門要進來獻祭,卻沒有人憐憫他們。而他們彼此競爭,對彼此也缺乏憐憫。畢士大啊!妳名字雖是「憐憫之家」,卻看不到任何憐憫的人。
其實畢士大池的故事,很像現代社會的縮影,大家都很辛苦、可憐,不是瞎眼的,就是瘸腿的,但彼此都是你爭我奪,甚至要踏在別人的身上,爭奪第一才能生存。現代人的處境,在社會、工作、學校中彼此競爭,每天與他人爭得死去活來。畢士大池走廊下的人,軟弱又孤單,爭奪又怨懟,這正是現代人的處境。

五、耶穌的邀請:「你要得到醫治嗎?」(5:6)
這麼多人在畢士大池邊呻吟,這實在是件令人見之心痛的事。福音書中,也記載耶穌憐憫的心,馬太福音14:1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在此,第六節說,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注意這一節當中,耶穌所說的話和行動:
1.耶穌看見
我相信來過節要獻祭的人,進出羊門到畢士大池取水,應該都會看見這一群軟弱、孤單的困苦之人。但是,沒有人伸出援手幫助,至少這個病人說:「沒有人幫我」(5:7)。但是,耶穌看到了,祂動了憐憫之心,祂的心正反映出「畢士大(憐憫之家)」的意義。
2.耶穌知道
上帝是全知的上帝,祂知道人的內心,知道人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這裡說耶穌「知道他已患病多年」。有時我們困難向人啟齒,因為沒有人能夠解決我們罪的問題,也沒有辦法醫治我們。但全知的上帝,唯有祂能夠赦罪、能夠醫治。這一位主,祂今天來到這個人的面前,祂也要來到你的面前。祂在等人回應祂的邀請。
3.耶穌主動
當耶穌看到他之後,祂主動邀請這個人:「你要得到醫治嗎?」耶穌不是明知故問,而是一個誠懇的邀請。在約翰福音中,耶穌經常主動誠懇邀請人進入祂的真理與生命中。例如:
耶穌主動對拿但業說:「當你在無花果樹下,腓力還沒有招呼你,我已經看見你了。」(1:48)
耶穌主動邀請尼哥德慕說:「你們必須重生」(3:7)
耶穌主動邀請撒瑪亞婦人說:「誰喝了我所給的水,誰就永遠不再渴。」(4:14a)
耶穌主動對迦百農來的大臣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4:50a)
現在,耶穌又主動邀請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說:「你要得到醫治嗎?」不是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特別可憐,也不是因為這個病人有信心,更不是這個人做了什麼好事值得被醫治,純粹是耶穌看見、憐憫,耶穌邀請人經歷祂的豐盛與醫治。
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他代表所有需要醫治的人,他困苦軟弱、他沒有信心、沒做什麼好事,甚至他怨懟、沒有盼望。但是,耶穌主動發出邀請「你要得到醫治嗎?」我們的光景是否也是如此,今天耶穌也要透過牧師邀請你「你要得到醫治嗎?」只要你願意,耶穌都會醫治你。

六、經歷耶穌的醫治(5:8-9a)
這個人並沒有回答要不要,他在交代自己的無奈、怨懟,耶穌卻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5:8)這句話是命令式的語氣,有三個動詞:1.起來;2.拿起;3.走。意思是說,如果你要得到醫治的話,就義無反顧的以行動來證明你的選擇吧!
“To be ,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抉擇問題,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面對一個生命抉擇的問題:「要」?還是「不要」?
你要不要從軟弱的困境中站起來?
你要不要從挫折與失敗中走出來?
你要不要從絕望的疾病中得醫治?
你要不要從罪惡的捆綁中得釋放?
你要不要從撕裂的關係中得解脫?
約翰福音1:12「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的人,他就賜給他們特權作上帝的兒女。」看到吧,面對耶穌的邀請,回應「我要、我信」,就必享有上帝給我們的特權與身份。
第九節說:「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看!他義無反顧的聽耶穌的話,以行動來證明他的信及選擇。

七、耶穌與上帝工作(5:9b-18)
醫治好是一件好事,卻有人不高興。
約翰透過耶穌醫治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之事件,帶出猶太領袖在約翰福音第一次「猶太人的領袖決意要殺害他」(5:18)因為,他們認為耶穌在安息日做工(醫病),又吩咐病人拿起褥子走,這都是違反猶太人安息日的規條。因此耶穌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表明,安息日不是停止工作,特別是憐憫、慈善不應該停止。基督耶穌降世的使命,是為了要拯救罪人,要擔當世人的罪,要醫治人的身心靈,這項工作將要不斷進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從畢士大池醫治的故事,我們來反省二件事:

一、誰會向耶穌基督、向上帝控訴「沒有人幫我」?
在傳講約翰福音第一章時,我曾說,如果要選一節經文作為第一章的金句的話,1:14a「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是最適當的。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清楚地在表明一個信息:上帝用祂的話活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使接受祂的話的人,生命得到修剪,生命得到更新的力量。
「道成為人」讓我們學習道,一位真正有上帝的話語在生命中的人,不會以自我為中心,獨自享受生活樂趣。而是願意像耶穌一樣,謙卑自己「道成肉身」,積極地走進黑暗、欠缺的地方,為的是要將上帝的話實踐出來,好讓更多人看見生命的亮光。
基督教會兩千年來的歷史就是在見證這個事實,使欠缺、軟弱的人得著「生之勇氣」,使不義的社會,渴望公義的降臨。
「道成為人」正是呼召我們犧牲、奉獻,讓人因著我們蒙福,因著我們認識福音、榮耀上帝。今天,我們再次從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看到祂如何使欠缺、軟弱的人得著「生之勇氣」、得著醫治與盼望。
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向耶穌控訴說:「沒有人幫我」。在預備講章時,「沒有人幫我」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裡不斷地浮現。我們來想,當一個福音機構、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今年二月七日除夕夜當天的主日禮拜,我曾邀請大家,今年要「多包一包紅包」為福音的需要奉獻,今年適逢教會設教120週年,我們將募款120萬為海外宣教、偏鄉教會與機構奉獻,因此牧師邀請大家,今年「多包一包紅包」為福音的需要奉獻。我期待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一萬元不多,十元不少,大人、小孩都一起參與。
我還記得這件事,我會儘快與外展部門的同工展開「多包一包紅包」的奉獻,用我們有限的力量來回應欠缺的福音機構,回應「沒有人幫我」的聲音。

二、誰會心存「律法主義」控訴耶穌、控訴兄姐?
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站在「律法主義」的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訴、攻擊。從第一世紀起,律法主義威脅著教會的屬靈生命。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路18:11-12),加拉太書與腓立比書所對抗的「割禮派」,和歌羅西書所針對的「敬拜天使派」,都是不同型式的律法主義。馬丁路德所改革的中世紀天主教,也包含著律法主義的成分。
3月30日(三)一則震驚社會新聞,三十歲的莊靜潔曾榮獲總統教育獎及生命獎章。她十三歲出車禍被診斷罹患「少年型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視力惡化僅剩零點零二,她雖視障仍努力向學,以優異成績考上桃園第一志願武陵高中、清大資工系,她還將自己生命歷程寫成「點亮幸福微光」一書,四處演講。
上周被發現死在平日的靈修處,莊母認為女兒彷彿被神秘的靈修宗教洗腦,不僅被騙二百多萬購買直銷品,又被規定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只吃煮熟的蘋果這樣才能夠斷慾、清淨,結果瘦到不成人樣,生病也被告誡「不准看醫生,只會更嚴重。」
這件事,也喚起我二十年前的記憶。大約在1997年間,教會界曾流行一種廿一日、三十日、四十日的嚴規禁食禱告,當時很多人都在跟。那個時候我認識一位長老因病四處求醫無果,去請教某靈恩派牧師。那位牧師建議他禁食禱告廿一天;他果然照著做!但沒有好,反而身體變得更虛弱,差一點鬧出人命。
大概同時,還開始流行從日本引進的「尿療法」。為了推廣「喝尿」,還有「善心」人士四處演講推廣,並為了鼓勵更多人「喝尿」,還有人建議喝飲之前加上蜂蜜與冰塊,使之更為「美味可口」,並強調說每天早上第一泡尿是最好、功效最大,千萬不可暴殄「天物」。
推廣的人還說尿療法是從聖經得到的靈感:「你要喝自己池中的水(drink you own water),飲自己井裏的活水。」(箴言5:15)又說:「大約在五千年前,印度教的經典中,就以『聖水』的方式記載尿為『生命之水』。」
二十年後的今天,當初提倡的牧師也不再推動這種三、四十日的禁食。提倡尿療法的人也不在了。我心裡很疑惑,如果這些是屬靈原則的話,怎麼跟賣「葡式蛋塔」一樣,流行一陣子就消失的嗎?這種「趕流行」的追求,有律法主義之嫌。
如果說患了癌症不可怕,並不實在,即使堅強的人一聽到患了癌症,原本活躍的心也會鬱卒、消沉。但是,比癌症更可怕的應該是對人的苦難欠缺憐憫之心,對社會邊緣弱勢者欠缺憐憫之心。甚至,用律法強加在人的身上限制人,甚至要以「殺害」來除去不同意見的人,都是中了律法主義的毒素。基督徒都有責任傳遞停止歧視、仇恨的信息,拆毀區隔的牆,我們當如此行,以紀念祂!

問題討論:
1. 你曾留意身旁需要幫助的人嗎?有過哪些人?
2. 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回應?教會該如何回應? 
3. 「律法主義」是否使你無法得釋放?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信了耶穌的話

信了耶穌的話 (2016.3.27復活節,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4:43-54

約翰福音記載了七個神蹟,而前三本共觀福音卻記載了二十九個神蹟。約翰福音的作者則是偏重耶穌基督的「道」(話語),透過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語,使人的生命找到永生的出路。

一、面對被拒絕(4:43-45)
耶穌接納撒馬利亞的那位婦女,甚至住在撒馬利亞。
「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8)

馬太福音13:55-56有更為詳細的描述:「這個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們不都住在我們這裏嗎?他這一切本領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二、信了耶穌的話(4:46-50)
1.謙卑
「官員」在希臘文那人被稱為βασιλικὸς (basilikos),這字可解為「一個小皇帝」。和合本則是譯為「大臣」。
他親自從迦百農這個大城鎮走了32公里路,來到非常鄉下的迦拿,為的就是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
2.忍耐、代求
「你的信心是建立在看見神蹟嗎?還是建立在信靠耶穌?」
3.信心
「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應付、打發的話。
「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翰福音20:29)
約翰‧加爾文:「聖靈不單賞賜人信心,也逐漸增加人的信心,直到最後引領人進入天國。因此,聖靈是信心的根源和起因。」(《基督教要義》,3卷2章33節, pp.569-70.)

三、分享與見證(4:51-54)
看見兒子果然活了,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信什麼?信耶穌真的是上帝的兒子。

通過這段經文,我們要來反省我們的信仰態度:

一、信心的對象是誰?是神蹟,還是耶穌?
這問題,一看就知道要選「耶穌」。但真的是如此嗎?
錯誤的信心,是撒但的偽裝的祝福。

慕迪 (D. L. Moody) 說過:「以前我常求上帝給我信心,有一天我讀到聖經羅馬書10:17說:『可見信心是從所聽的道來的,所聽的道是藉著基督的話來的。』於是我開始讀聖經,而我的信心也從此不間斷地加增。」
二、PUSH(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 祈禱,直到成就

以賽亞書 62:6-7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

約翰‧加爾文:「信心的主要行動,也是我們每日領受上帝祝福的方式。」「信徒禱告不是告訴上帝祂所不知道的事,或者敦促祂履行職責,或者當祂延誤的時候催祂,而是提醒自己尋找祂,默想祂的應許、放下擔憂以操練信心,祂在自由中已經預先知道了我們的禱告,然而,我們所求的是通過禱告能夠獲得。」《基督教要義》(3卷20章)

問題討論:
1.我對主耶穌的認識有多深,是否知道祂是生命的主,是否將生命完全交託祂?
2.我是否相信祈禱的力量?是否相信代求的功效?是否經常為人代禱?
3.我是否與人分享所信靠的耶穌,領全家信主?(4:53b)

講道稿

信了耶穌的話
約翰福音4:43-54
43 耶穌在那裏住了兩天,然後到加利利去。44 他自己說過:「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重的。」45 耶穌一到加利利,當地的人都歡迎他;因為他們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看見了他在節期中所做的一切事。
46 耶穌又回到加利利的迦拿,就是從前他變水為酒的地方。那地方有一個官員,他的兒子在迦百農害病。47 他一聽到耶穌從猶太來到加利利,就去見他,求他去迦百農治好他那病危的兒子。48 耶穌對他說:「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49 那官員回答:「先生,求你在我兒子沒有死以前同我一起去。」50 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那人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
51 在途中,他的僕人迎著他來,對他說:「你的兒子活了!」52 他問他們,兒子是甚麼時候好起來的。他們回答:「昨天下午一點鐘的時候,熱退了。」53 那父親想起,就是在那個時間,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會活的」。因此他和他全家都信了。54 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約翰福音記載了七個神蹟,而前三本共觀福音卻記載了二十九個神蹟。約翰福音七個神蹟包括:變水為酒(二章)、醫好大臣的兒子(四章)、治好癱子(五章)、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在海面行走(六章)、治好瞎子(九章)、使拉撒路復活(十一章)。
第54節說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在約翰福音作者的編寫裡只有提到七個神蹟,對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醫病、趕鬼等事,並不像前三本福音的作者那樣熱衷,前三本福音書則是記載二十九個神蹟。
約翰福音的作者則是偏重耶穌基督的「道」(話語),透過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語,使人的生命找到永生的出路。基督的道是真理的光,而我們每一位尋道者都是「跟隨光的人」(今年復活節讚美主題)。此時,我們就一起來聆聽今天的道。

一、面對被拒絕(4:43-45)
「耶穌在那裏住了兩天」,根據上下文,耶穌是住在撒馬利亞,一個猶太人所鄙視、不屑的地方,但耶穌沒有像一般猶太人的偏見,而是以行動接納撒馬利亞的那位婦女,甚至住在撒馬利亞。
保羅在說到耶穌基督帶給人類一項要緊的新價值時,這樣說:「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8)看吧!被輕視的弱勢者、邊緣人,如撒馬利亞人、外邦人、奴隸、不同性別的,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都成為一體,都是平等的。
但耶穌自己卻遭到家鄉的人所看輕,第44節說:「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重的。」這件事,在馬太福音13:55-56有更為詳細的描述:「這個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們不都住在我們這裏嗎?他這一切本領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約翰加爾文對這段經文的註解:「耶穌故鄉的群眾對所發生的事情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因為在他們的記憶裡面耶穌沒讀過書,他從小到大都在父親約瑟的身旁當木工而已;突然之間變成如此優秀的拉比,又充滿從上帝來的智慧。而耶穌所行的神蹟裡,讓人感受到上帝奇妙的作為;但是,他們忘恩負義的態度讓自己遮蓋在黑雲的裡面。...拒絕先知,就是拒絕上帝。」
面對這樣的拒絕,耶穌對於自己的價值、使命,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耶穌既沒有因為別人的反對、拒絕而沮喪,也沒有竭力挽回反對者的看法。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傳福音時,遇到別人的反對、拒絕,我們可能會沮喪,但從耶穌的身上,我們學到不用因被拒絕、反對而沮喪難過。

二、信了耶穌的話(4:46-50)
這位大臣的兒子之所以能夠得著醫治,跟做父親的大臣有絕對的關係,根據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他有幾樣特點,可成為我們的學習:
1.謙卑
這位來找耶穌的「官員」,在希臘文那人被稱為βασιλικὸς (basilikos),這字可解為「一個小皇帝」。和合本則是譯為「大臣」,可見這人官位不小,在希律朝廷中是一級的官員。
當一個人的權勢越高時,就越容易傲慢自持,但是,這位大臣卻很不一樣。他親自從迦百農這個大城鎮走了32公里路,來到非常鄉下的迦拿,為的就是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其實,他大可以派僕人去請耶穌到迦百農,但他卻親自來了,可見他對耶穌的敬重。也許,他只希望耶穌能在他兒子未死之前,去醫治他兒子。或許,還有一絲存活的機會。
2.忍耐、代求
當這位大臣向主耶穌求告之後,主耶穌並每有立即答應,乃是先對眾人說:「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耶穌這句話,對這位大臣而言是一個考驗。然而,大臣並不灰心,也不放棄,因著他的忍耐、懇求,兒子終於得到了醫治。
第48節「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意思是:人的信心往往停留在「看見」,非得用肉眼親自看見,否則總是不信。這句話是挑戰眾人,也是挑戰這位大臣,「你的信心是建立在看見神蹟嗎?還是建立在信靠耶穌?」
3.信心
大臣對主耶穌說:「先生,求你在我兒子沒有死以前同我一起去。」大臣相信只有耶穌能醫治、拯救,雖然他聽過耶穌但他未曾看過耶穌行神蹟。不是憑著眼見,這就是他的信。他只聽耶穌講一句話:「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4:50)就相信了,就順服地回去了。但這大臣的信心超越了「肉眼的看見」,他對主耶穌的話語絲毫不懷疑,這就是他對主耶穌的信心。
此外,當主耶穌醫治大臣的兒子時,並沒答應大臣請求到他的家中,因為耶穌基督有自己的時間與旨意,人沒有辦法勉強耶穌。
耶穌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應付、打發的話,大部分人的反應可能會很生氣,想說:「我沒有用權柄來施壓,而且都親自跑了一趟,還走了三十幾公里路來哀求你,你竟然只用一句話就想應付我?」或者,會軟硬兼施纏著耶穌一定要跟他回去。但這位大臣並沒有這樣做,第50節這樣說「那人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哇!這信心真大啊!他完全信靠耶穌的話。
耶穌復活後曾經對他的門徒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翰福音20:29)同樣的,大臣的信心不是靠著「眼見」,而是「信了耶穌的話」。
論到信心,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這樣提醒我們:「信心是聖靈主要的工。...唯有藉著信心,聖靈才能帶領我們進入福音的光明中。」換言之,在聖靈作工之下,使人有信心接受救恩,也藉著信心使人明白真理。又說:「聖靈不單賞賜人信心,也逐漸增加人的信心,直到最後引領人進入天國。因此,聖靈是信心的根源和起因。」(《基督教要義》,3卷2章33節, pp.569-70.)感謝讚美上帝,他讓我們每位上帝的兒女都能夠領受聖靈,在聖靈的帶領下,增加我們對上帝、對耶穌的信心。

三、分享與見證(4:51-54)
第51-54節說:「在途中,他的僕人迎著他來,對他說:「你的兒子活了!」他問他們,兒子是甚麼時候好起來的。他們回答:「昨天下午一點鐘的時候,熱退了。」那父親想起,就是在那個時間,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會活的」。因此他和他全家都信了。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得知,當主耶穌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的時候,那大臣的兒子病就好了。顯然,主耶穌的話語,擁有超越時空的權柄。大臣兒子會活,當然是耶穌的醫治,但這位父親充滿信心的懇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更進一步的,他帶領全家都信了耶穌。

通過這段經文,我們要來反省我們的信仰態度:

一、信心的對象是誰?是神蹟,還是耶穌?
第45節說「耶穌一到加利利,當地的人都歡迎他」。這歡迎看似是很友善,但這樣的接待不是以彌賽亞的身分被接待,而是以一個行神蹟者的身分被接待,這樣的接待就像第48節所說的,是因為「看見神蹟奇事」。
「信心的對象是誰?是神蹟,還是耶穌?」這問題,一看就知道要選「耶穌」。但真的是如此嗎?
今年(2016)3月13日,一名南非錫安教會自稱是「先知」恩迪韋(Alec Ndiwane),到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獵遊,但他突然進入恍惚狀態又口吐方言,之後就打開車門走向正在用餐、吃著高角羚的獅子。當時他「以為」上帝想透過他對動物顯示神威,不料惡獅見到獵物自行送上門,把他撲倒並咬傷他臀部。這一咬,他醒了,也不再說方言,趕快逃回車上,送醫治療。
說到誤用的信心,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在七O年代初期,有一對夫妻(Larry and Lucky Parker),他們與四個孩子住在位於洛杉磯與拉斯維加斯中間人口約有二萬人的小鎮Barstow。
這對父母 聽到一些基督徒說,只要他們有信心,他們患糖尿病的兒子就會得醫治,所以他們在不讓兒子注射胰島素,這是發生在1973.8.22。結果,他們的兒子病情告急,去世了。他的父母竟不辦葬禮,反而舉辦復活大會。他們以為只要單純地、毫無懷疑地、努力地相信,配合「積極的宣告」,信心的力量就會使他們的兒子從死裡復活。這對父母後來被控告誤殺和虐待兒童。為什麼?因為他們對「信心」擁有錯誤的認識。

信心不是一種感覺或情緒,例如「我今天感覺上帝很美妙」,這是感覺不是信心。信心也不是渴望某種神秘力量,更不是滿足你所渴望的慾望。錯誤的信心,是撒但的偽裝的祝福。
對耶穌真正的信心,是經過考驗的。對耶穌真正的信心,經得起聖經的檢視的。對於信心,十九世紀北美著名佈道家慕迪(D. L. Moody)說得好,他說:「以前我常求上帝給我信心,有一天我讀到聖經《羅馬書》10:17說:『可見信心是從所聽的道來的,所聽的道是藉著基督的話來的。』於是我開始讀聖經,而我的信心也從此不間斷地加增。」
確實,奠基在聖經——上帝話語的信心,才能使信心有根有基。

二、PUSH(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 祈禱,直到成就
懇求主耶穌就是祈禱,當時大臣求告主耶穌的行動,若換為今天的情境,就是祈禱。為了他人的需要,代替他人求告主耶穌,就是代禱。從今天這段經文的故事中,我們發現為人「代禱」的信心,主必垂聽。
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被推翻。後來,波斯王居魯士頒布詔書,讓敬畏上帝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復興耶和華的崇拜。(以斯拉記1:2-4)公元前537年,第一批猶太人返回故鄉。在那之前,先知以賽亞呼籲百姓要守望、不斷的祈禱,直等到上帝重建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以賽亞書62:6-7)持續不斷的代禱,晝夜必不靜默的代禱,果然使耶路撒冷得以重建。
約翰‧加爾文曾說過:「為他人代禱、代求,是我們對他人表達『愛』最有力、最實際之方法。」透過代禱、透過PUSH,推人一把,透過「祈禱,直到成就。」

問題討論:
1.我對主耶穌的認識有多深,是否知道祂是生命的主,是否將生命完全交託祂?
2.我是否相信祈禱的力量?是否相信代求的功效?是否經常為人代禱?
3.我是否與人分享所信靠的耶穌,領全家信主?(4:53b)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2016.3.20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3:22-36

Giovanni Bellini – The Baptism of Christ
從最核心的聖殿開始,耶穌一直被人拒絕。直到在「曠野」,許多人才去跟隨耶穌。為何在曠野?

一、洗禮與潔淨禮(3:22-26)
1.耶穌門徒施洗禮
「哀嫩」意思是「水泉」。約翰在約旦河水源充沛的地段為百姓施洗禮。
「施洗」,始終都代表一個意思「你要悔改,歸向上帝」。

2.潔淨禮的爭辯
猶太信仰每天必須進行的洗禮稱為「潔淨禮」。
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悔改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馬太福音3:2)
施洗約翰見證耶穌的洗禮是「用聖靈施洗的」(1:33)。

3.大家都找他去了!
約翰的門徒抱怨、嫉妒耶穌門徒的工作。

二、認識自己的身份與使命
1.我不是基督(3:27-28)
「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瞧,基督在這裏!瞧,基督在那裏!』不要相信他。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出現,他們要行大的神蹟奇事來迷惑人;可能的話,甚至迷惑上帝所揀選的子民。」(太24:23-24)

2.是奉差遣作祂的前驅(3:27-28)
我們不是基督、不是救世主;但是,我們是負有使命,奉差遣在祂前面作「開路先鋒」、在祂後面「跟隨基督」、在祂身邊「與基督同行」。無論我們的位置、使命為何,總之,我們都是奉差遣的。

3.娶新娘的是新郎(3:29)
婚禮的重點在於新人,我們的重點永遠都是耶穌。
耶穌教導門徒說:「當你們做完上帝吩咐你們做的一切事,要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路17:10)
使徒保羅:「我們所宣揚的不是自己,我們只宣揚『耶穌基督是主』;為了耶穌的緣故,我們作了你們的僕人。」(林後4:5)

4.得到完全的喜樂(3:29)
當渴慕接受約翰洗禮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到耶穌那裡施洗的時候,約翰應該十分的失望和沮喪。但他說他「得到完全的喜樂」

5.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

三、超越萬有的耶穌(3:31-36)
1.耶穌超越萬有
我們如果清楚耶穌在萬有之上,又怎麼會跟耶穌爭風吃醋呢?又怎麼會愚蠢到想去竊奪上帝的榮耀呢?或又看其他的僕人不順眼呢?
2.屬地或屬天
基督徒的身分—是屬乎地,也屬乎天。
3.得救乃出於信
3:36作者再向我們呼召,要我們決志,信與不信將決定人的未來。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人生以完成使命、榮耀上帝而喜樂
我是否清楚從上帝所領受的使命?是否盡了該盡的本份?
施洗約翰也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不是基督,只是奉差遣的,這是施洗約翰一直都很清楚的,也一直在告訴門徒,告訴別人的。他不是那位主角,只是新郎的朋友,與新郎一同歡喜快樂。

二、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
施洗約翰既做見證,肯定耶穌是基督,自己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但為什麼不放下一切,直接來跟從耶穌呢?為什麼還要替人施洗,引起門徒與門徒之間的緊張呢?

問題討論
1.在教會參與事奉,你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否知道哪些事是上帝呼召你去作的,哪些不是?
2.在服事時,你是否有競爭心理?是否可望自己的成功、被讚美,而不是以事奉基督為焦點?
3.如果約翰還有一個「我」的軟弱,那麼你是否看見自己有哪些軟弱?

講道篇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約翰福音3:22-36
22 這事以後,耶穌和門徒到猶太地區去。他在那裏和他們住了一些時候,並施洗禮。23 約翰也在距離撒冷不遠的哀嫩施洗;因為那地方水多,人家都去受洗。24 (那時約翰還沒有被囚禁。)25 約翰的幾個門徒跟一個猶太人為了潔淨禮爭辯。26 他們去見約翰,對他說:「老師,你看,從前跟你在約旦河對岸、你為他作見證的那一位,現在也在施洗,大家都找他去了!」27 約翰說:「除非上帝有所賞賜,沒有人能得到甚麼。28 我曾經說過,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這話你們可以為我作證。29 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在旁邊聽著,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歡喜快樂。同樣,我已經得到了完全的喜樂。30 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 
31 那從上面來的是超越萬有;那從地上來的是屬於地,他所說的也是地上的事。那從天上來的是超越萬有。32 他為所看見所聽到的作證,可是沒有人接受他的見證。33 那接受他見證的,證明了上帝是信實的。34 上帝所差遣的那一位傳講上帝的話,因為上帝無限量地把聖靈賜給他。35 父親愛兒子,已經把萬有交在他手中。36 信兒子的,有永恆的生命;不信兒子的,不會有真生命,而且上帝的懲罰永不離開他。

今日是受難週的開始,在禮拜三晚上7:30有受難週燭光祈禱會、禮拜五晚上7:30有受難日紀念禮拜。在受難週期間,也請大家避免外出旅遊,或參加任何喜慶宴樂,這段期間也歡迎兄姐使用受難週靈修靜默資料來靈修,讓我們以肅穆的態度記念耶穌基督的受難。接著,下主日上午10:00一同來參加復活節讚美禮拜暨聖禮典。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是施洗約翰最後的見證。回顧約翰福音第二章,耶穌原先在聖殿裡做潔淨的工作(2:14-21),但被人拒絕;之後,祂在耶路撒冷過節,行了很多神蹟,也與尼哥德慕進行關於「重生」的對話(2:23-3:21);然後,祂到了猶太地區,居住,施洗(3:22)。但很感傷的,從最核心的聖殿開始,耶穌一直被人拒絕。直到在「曠野」,許多人才去跟隨耶穌。
為何在曠野?曠野夜晚寒冷、白日酷熱,為什麼會有人特別跑到曠野?這是猶太人一項靈修操練的傳統,這樣的傳統跟出埃及的經驗很有關係。為何上帝會選在西奈曠野操練以色列人呢?因為這樣的環境能使人體會到人的有限,認識到生命不是靠物質,而是信靠上帝的帶領。過去他們在埃及是倚靠主人的安排過日子,如今獨自為自己與民族安排卻不會。曠野與過去在埃及富裕的物質環境,二者相互比較,現在物質生活幾乎完全欠缺,而且所欠缺的是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和水,因此,他們時常有一種生命的不安全感。在沒有食物、水源,酷熱的曠野中,上帝要塑造出以色列人何種的心靈。
在教會歷史演變中,有一群「離俗」的基督徒跑到曠野、沙漠裡面操練默想,後來被稱為沙漠教父(the Desert Fathers)。同樣地,不是以色列人、沙漠教父才會遇到「生命中的曠野」,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中多會遇到不同的困境、苦難與打擊,當我們在認識這段經文時,同時也是在塑造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走出「生命中的曠野」。

一、洗禮與潔淨禮(3:22-26)
1.耶穌門徒施洗禮
耶穌和門徒到猶太地區施洗,施洗約翰則在哀嫩施洗。「哀嫩」意思是「水泉」,換言之,約翰是在約旦河水源充沛的地段為百姓施洗禮。
3:22乍看似乎是耶穌為人施洗禮,但根據4:2,是門徒為人施洗禮。
2.潔淨禮的爭辯
從經文看來,來到曠野有二種人,一種悔改尋求洗禮的,一種是為了定罪質問權柄的。
第25節,約翰的門徒和猶太人在辯論潔淨禮;辯論的結果,反而牽扯到耶穌,因為「大家都找他去了!」約翰門徒的意思是指,猶太當局要來「取締」,也應該先去「取締」耶穌,因為現在有更多人接受耶穌門徒的洗禮。取締的問題大概跟前面1:25的祭司和利未人質問約翰:「既然你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有關;也像2:18中的猶太人問耶穌:「你憑甚麼潔淨聖殿?」一樣。
約翰與耶穌的洗禮有何不同?為何大家都跑到耶穌門徒那裡去?
在猶太信仰下,每天必須進行的洗禮稱為「潔淨禮」,但這種洗禮是自己來。但約翰的洗禮卻不同,他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悔改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馬太福音3:2)
共觀福音都有記載耶穌受洗,既然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那麼為何聖潔無瑕疵的,完全沒有罪的耶穌,要接受悔改的洗禮呢?根據馬太福音3:14的記載,約翰對耶穌說:「我應當受你的洗禮,你反而來找我!」
耶穌的洗禮是什麼洗禮?根據約翰福音1:29,施洗約翰親自見證耶穌「看哪,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又根據1:33的記載,施洗約翰見證耶穌是「用聖靈施洗的」。換言之,耶穌的洗禮是除罪的洗禮,是領受聖靈恩典的洗禮。
3.大家都找他去了!
約翰的門徒有的跟隨耶穌,有的沒有跟隨耶穌。看起來,沒有跟隨耶穌的人,景況就變得不好;因此,他們跟施洗約翰抱怨:「老師,你看,從前跟你在約旦河對岸、你為他作見證的那一位,現在也在施洗,大家都找他去了!」(3:26)這就讓我們想到:我們基督徒是不是認識上帝?我們作上帝僕人的是不是在服事上帝?如果我們不是真的在服事上帝,上帝也不在我們裡面的話,這就不過是一份叫我們驕傲、叫我們看到別人比我們優秀,就會嫉妒的工作。

二、認識自己的身份與使命
1.我不是基督(3:27-28)
3:27,約翰說:「除非上帝有所賞賜,沒有人能得到甚麼。」在約翰福音19:11耶穌曾對彼拉多說過類似的話:「只因上帝給你這權,你才有權辦我。」很清楚的表達,上帝是掌管權柄者,或給或奪去都是祂的權柄;但人不是全然被動的——我們在上帝的主權下,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採取一些主動的行動,來討上帝喜悅或惹祂憎惡。
約翰回答的很好:「除非上帝有所賞賜,沒有人能得到甚麼。」我們教會能得到多少人?人有多少財富、壽命、時間?誰能當選、誰不能當選?若不是從上帝賞賜,人就不能得甚麼。
末後的日子,敵基督會說「我是基督」,「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瞧,基督在這裏!瞧,基督在那裏!』不要相信他。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出現,他們要行大的神蹟奇事來迷惑人;可能的話,甚至迷惑上帝所揀選的子民。」(太24:23-24)但基督的跟隨者會很清楚的說:「我不是基督。」
2.是奉差遣作祂的前驅(3:27-28)
施洗約翰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基督之外,他更請楚表明自己是「前驅」。一位服事者、一位基督徒必須很清楚,我們不是基督、不是救世主;但是,我們是負有使命,奉差遣在祂前面作「開路先鋒」、在祂後面「跟隨基督」、在祂身邊「與基督同行」。無論我們的位置、使命為何,總之,我們都是奉差遣的。
3.娶新娘的是新郎(3:29)
接著施洗約翰勇新郎、新娘做比喻繼續來說明。會以新郎、新娘為比喻,其實是很「猶太式」的,猶太拉比就很喜歡使用,因為可以表明選民與上帝之間「立約」的關係。
舊約有「以色列是上帝的新婦」的比喻。
以色列啊!我要娶你為妻;我要對你仁義公平,以慈悲不變的愛待你,使你永遠歸屬於我。我要以信實娶你歸我,你就認識我是上主。」(何2:19-20)
「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上帝。」(賽54:5)
到了新約時代,特別是以弗所書、哥林多後書、啟示錄都提及「教會是基督的新婦」。
「作丈夫的,你們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命一樣。」(弗5:25)
「因為你們好像貞潔的童女,我只把你們許配給一個丈夫,就是基督。」(林後11:2b)
「我們要歡呼快樂,頌讚他的偉大!因為羔羊的婚期到了;他的新娘準備好了。」(啟19:7)
「我又看見聖城,就是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裏,從天上降下來,像打扮好了的新娘來迎接她的丈夫。」(啟21:2)
新約聖經用新郎與新婦,來表達基督與教會的親密關係。當然,施洗約翰不是在講基督和教會的關係,但他在表達同一個內涵,就是「我和耶穌」的關係。
「娶新婦的就是新郎」,娶新婦的當然是新郎,但我們所有的錯誤都是在這裡:當一個神職人員,或任何一個基督徒奪取了上帝的榮耀和身分時,就是忘記了自己的身分,把自己當成新郎了。我們的工作,不是要喧賓奪主,自己牽別人的手;而是要把別人的手放到耶穌的手裡。
約翰說:「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在旁邊聽著,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歡喜快樂。同樣,我已經得到了完全的喜樂。」(3:29)今天的婚禮裡,我們多數是看新娘,很少看新郎。萬一有人喊著:「這伴娘嬌豔美麗,勝過新娘子百倍。」新娘可就氣死了。因為,伴娘就是要把新娘陪襯出來,如今伴娘卻搶了新娘子的鋒頭,就大大的不對了。可是在約翰福音裡,我們不斷地看到人發生這樣的錯誤——對錯焦,看走眼。所以,施洗約翰說:「新郎的朋友站在旁邊聽著,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歡喜快樂。」
同樣的,婚禮中的重點不在於音樂、點心、美麗花朵的佈置等。婚禮的重點在於新人,我們的重點永遠都是耶穌基督身上。同樣的,我們不是耶穌基督。
耶穌也明白教導門徒說:「當你們做完上帝吩咐你們做的一切事,要說:『我們原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盡了本份而已。』」(路17:10)我們要把耶穌看作主,我們不過是無用的僕人。
使徒保羅把這樣的觀念說得透徹:「我們所宣揚的不是自己,我們只宣揚『耶穌基督是主』;為了耶穌的緣故,我們作了你們的僕人。」(林後4:5)我們傳耶穌基督是主,我們就樂意作別人的僕人。記住,我們不是傳自己是主,更不是叫別人作我們的僕人。
創世記約瑟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約瑟因為認定上帝是主,上帝在一切事上掌權,所以饒恕他的哥哥。約瑟說:「上帝為了保存大家的性命,親自差我先到這裏來。...為要保存你們和你們的後代,上帝差我先到這裏來,用這方法解救你們。這樣看來,差我來的是上帝,不是你們。」(創45:5, 7-8)
約瑟的哥哥們把約瑟賣掉,但他知道後面有上帝的手,所以他不報復哥哥們。約瑟對他的兄長說:「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為的是要保存許多人的性命。」(創50:19-20)
4.得到完全的喜樂(3:29)
當渴慕接受約翰洗禮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到耶穌那裡施洗的時候,約翰應該十分的失望和沮喪。但他說他「得到完全的喜樂」。
甚麼時候,我們的喜樂會滿足?人的滿足都是出於「自我中心」。倒是,約翰給我們心靈上的學習,我們的喜樂要以上帝為中心。
以上帝為樂,使徒保羅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監獄裡寫的,卻有最多的喜樂。甚至有人要加增他捆鎖的苦楚時候,他還是喜樂。他在書信一開始就這樣說「每次為你們大家禱告都懷著喜樂的心。」(腓1:4)在書信結尾4:4保羅又說:「你們要因為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保羅喜樂,不是因他得到了甚麼;而是看到教會得到了主。這就是愛,就是幸福。
5.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3:30)
我真心的盼望這十字架的道理在我們的身上、在上帝僕人的身上、在上帝兒女的身上都有。常常我們是自己興旺,就高興了。施洗約翰說:「祂興旺,我就高興。」甚至,「祂興旺,我衰微,就更高興了。」走上帝的路,理當如此。

三、超越萬有的耶穌(3:31-36)
前面講的是施洗約翰的身份,3:31-36講的是耶穌的身份。
1.耶穌超越萬有
「萬有」是甚麼?聖經上,用「萬有」來指涉「上帝所造的一切」。「萬有照你的安排,至今存在,因為萬物是你的僕役。」(詩119:91)。而耶穌在所有上帝的僕人、眾先知之上(來1:1-2),超越天使(來1:4-11),超越萬有(羅9:5;弗1:21-22;西1:15,19)。我們如果清楚耶穌在萬有之上,又怎麼會跟耶穌爭風吃醋呢?又怎麼會愚蠢到想去竊奪上帝的榮耀呢?或又看其他的僕人不順眼呢?這些都是內在的罪在發作。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要有上帝的愛在我們裡面。「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約壹4:7)
2.屬地或屬天
「從地上來的」是指約翰。但是,約翰福音1:6說「有一個人,是從上帝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到底約翰是屬地還是屬天從上帝那裡來的?我們要把這兩處的經文放在一起,才能明白我們所有基督徒的身分—是既屬地又屬天;因著我們重生得救了,我們領受了上頭來的使命,我們也就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我們要常常記住我們原本是一無價值,但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
3.得救乃出於信
3:33-34在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是受上帝差派來傳講上帝的話,而且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而是上帝無限量地把聖靈賜給他,使他的話語充滿能力,通過他的話語開啟屬天的奧秘,透過他的話語使人得醫治、罪得赦免。最後,在3:36,作者再向我們呼召,要我們決志,信與不信將決定人的未來。上帝給人有自由意志去選擇生命。記住,生命本身就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你必須抉擇。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人生以完成使命、榮耀上帝而喜樂
當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一大群人跟到耶穌基督那邊去的時候,就心有不平來到施洗約翰面前投訴。但是施洗約翰卻表示:「我曾經說過,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這話你們可以為我作證。」(3:28)
顯然,施洗約翰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當他的使命完成後,就漸漸淡出,完全不逾矩、不越權、不搶奪耶穌基督的光彩。這是上帝所使用的僕人,或事奉上帝的人,應該效法的榜樣。
這一點對服事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提醒,服事者就像一個齒輪,我在我的服事上、位置上盡忠持守達成使命。也像肢體,不同的肢體、器官完成它的使命,不搶奪「基督是教會的頭」的光彩。如此,我們的服事就會被上帝所悅納。
施洗約翰清楚知道耶穌是誰:耶穌的權柄是從天上賜的。施洗約翰也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他不是基督,只是奉差遣的,這是施洗約翰一直都很清楚的,也一直在告訴門徒,告訴別人的。他不是那位主角,只是新郎的朋友,與新郎一同歡喜快樂。
如果我們的事奉裡面,也出現與我們性質相似,工作類似的同工,我們是敵人,還是朋友呢?我們是「同工」,還是「同攻」呢?作為基督的僕人,應該不是彼此消磨,而是一起合作。有人說得好,我們是在同一個球隊裡,隊友如果得分,我們應該一同歡喜快樂,而不是他得分,我們就嫉妒。
我們事奉的目標,就是他必興旺,我必衰微。雖然我們現在不能肉眼看到耶穌基督,但是我們所有的事奉,都要顯出基督的榮耀,並與基督一起喜樂。想想,我是否為耶穌基督作見證?是否將人帶到耶穌基督的面前?或將人帶到自己的身邊,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eg.某退休牧師在退休感恩禮拜的講話:我牧會失敗...)

二、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
讀這段經文時,我都有一個疑問?就是,施洗約翰既然為耶穌做見證,肯定耶穌是基督,還告訴自己的門徒說:「看哪,上帝的羔羊」,又叫門徒跟隨耶穌,而他自己也表示他是奉差遣在耶穌前面的先鋒。但是,為什麼使洗約翰不放下一切,直接來跟從耶穌呢?為什麼還要替人施洗,引起門徒與門徒之間的緊張呢?這是我無法明白的。
我想來想去,領悟到一件事:施洗約翰仍然有他的生命軟弱、放不下的地方。有時候,人很會說,卻做不到。「他必興旺,我必衰微」,這當中還是有一個『我』在啊!直到,約翰後來遭遇苦難,被下在監裡,打破『我』的生命,進入深層『靈』的生命,最終勇敢地以殉道來見證上帝不妥協的真理。
我們與約翰都是同性情的人,都有人的軟弱,都有需要打破『我』的生命。約翰最後打破『我』的生命,為真理作見證甚至殉道,他雖然有軟弱,但至終他得勝了,是我們學習的典範。耶穌基督的生命同樣也是一個為真理作見證的生命,祂剛強勇敢,毫無畏懼,終將死亡擊敗,帶出復活的生命,使信祂的人有承受永生的應許。基督徒既是承受永生應許的人,同樣也應當倚靠聖靈打破『我』的生命,堅強勇敢地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為真理、為耶穌基督做見證。

問題討論
1.在教會參與事奉,你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否知道哪些事是上帝呼召你去作的,哪些不是?
2.在服事時,你是否有競爭心理?是否可望自己的成功、被讚美,而不是以事奉基督為焦點?
3.如果約翰還有一個「我」的軟弱,那麼你是否看見自己有哪些軟弱?

2016年4-6月讀經進度表

2016年4-6月讀經進度表
(濟南教會2016每日新眼光讀經進度表)
2016全教會讀經
新眼光讀經網
2016年起,全教會的讀經進度將採取「每日新眼光讀經」,你可以在下列地方使用「每日新眼光讀經」的靈修資料,來查考上帝的話語,並親近上帝。
1.網路新眼光讀經:http://www.pct.org.tw/neweyes_daily.aspx 
2.智慧型手機下載APP「新眼光讀經」。
3.索取「新眼光讀經」每季手冊。
※新眼光讀經2016年4-6月手冊,禮拜後請到招待處索取。

2016揪團讀經
1.由5-10人共組一團,並由一人擔任團長。
※揪團報名:請向吟洋牧師報名。
2.團長負責建立「群組」,促進每日讀經。
3.牧師再建立「團長群組」,分享相關訊息。
4.群組傳遞訊息,以讀經分享、教會通知為主。
※讀完「按讚」或「分享心得」,不要傳購物、笑話或不相干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