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馬太福音 16:1-28

馬太福音 16:1-28 和合本
求主顯個神蹟( 可 8:11-13 路 12:54-56 )
16:1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請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
16:2 耶穌回答說:「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必要晴。』
16:3 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16:4 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耶穌就離開他們去了。

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 可 8:14-21 )
16:5 門徒渡到那邊去,忘了帶餅。
16:6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
16:7 門徒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帶餅吧。」
16:8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這小信的人,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彼此議論呢?
16:9 你們還不明白嗎?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
16:10 也不記得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嗎?
16:11 我對你們說:『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這話不是指著餅說的,你們怎麼不明白呢?」
16:12 門徒這才曉得他說的不是叫他們防備餅的酵,乃是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

彼得認耶穌為基督( 可 8:27-30 路 9:18-21 )
耶穌是誰?這是福音書裡最重要的信息,也是初代教會最關心的問題。因為耶穌是誰,牽涉到他的權柄,也牽涉到他來到這世界的目的。 
馬太福音16:13-28記載兩件故事,第一段(16:13-20)是我們經常聽到或讀到的故事,關於耶穌基督問他的門徒,人們怎樣在談他的事,然後耶穌基督再進一步地問他的門徒,他們對他的看法。第二段(16:21-28)是馬太福音的作者第一次提到關於耶穌基督預言自己將會受難的記事。
16:13 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有古卷沒有我字)─人子是誰?」
「凱撒利亞‧腓立比」,是位於加利利湖北面約五十公里處,接近敘利亞的邊界,是個很美麗的地方。古時候馬其頓的希臘人曾在此地鑿開巖洞作為敬拜自然之神的地方。大希律的時代,為了表示對羅馬皇帝(音譯凱撒)的親近,在當地的山崖上建造一座很大的凱撒像。後來他的兒子腓立就將這個地區整修為首都,並取名為腓立的凱撒都。這就是凱撒利亞‧腓立比地名的由來,意思就是這個城是腓立為了紀念羅馬皇帝而開闢的。 
我們看到這樣的背景之下,在統治者為了紀念當時人間看為最為偉大的羅馬皇帝之城市附近,耶穌基督問他自己的門徒這個問題:一般人說人子是誰?」 
「人子」原本是指一般人而已,但是馬太福音的作者顯然是有意要表明「人子」有其特殊意義,那就是「人子」代表著上帝所差遣來的拯救者,是彌賽亞之意。我們可以從馬太福音9:6「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這句話,以及12:8「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這兩句話看得出馬太福音的作者是意有所指的要將「人子」和彌賽亞等位來看。另一方面,如果「人子」是代表著卑微的人,那麼接下來所預言受苦的來臨也就顯得更有意義。
馬可福音是將這個問門徒的記事編排在,耶穌基督與門徒相處三年之後的時間。三年應該不是一段短的時間。因此,他要問問這些他自己所揀選出來的門徒,這些他曾差派出去傳上帝國信息的門徒,到底他們是怎樣看他或認識他的。
16:14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裏的一位。」
在外界,一般人在流傳著施洗約翰的各種事蹟,可見施洗約翰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影響很大,直到使徒保羅出去傳福音時,人們還在傳揚著施洗約翰的名字(參考使徒行傳19:1-4)。 
從門徒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是怎樣在傳述耶穌基督的;這些傳言中都離不開先知的角色。
會有先知以利亞的說法,顯然是受到先知瑪垃基預言的影響(瑪垃基書4:5)。這個疑問也曾發生在施洗約翰出來傳揚悔改的信息時,人們對他的詢問,而這些疑問中的「先知中的一位」或是「以利亞」,都是與「基督--彌賽亞」有關。馬太福音特別提到先知「耶利米」,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都沒有提到。也許在馬太福音的作者的經驗裡,先知耶利米是重要的一個先知,作者連同這一次共有三次提到先知耶利米(太2:17、16:14、27:9),也許跟先知耶利米受難—被同胞出賣,拒絕的經驗有關吧。
16:15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
16:16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
比較共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我們會發現馬太福音的作者在描述彼得的回答上是最完整的;馬可福音僅作「你是基督」(馬可福音8:29),路加福音則是「上帝所立的基督」(路加福音9:20),這樣的回答都沒有馬太福音的清楚和完整;馬太福音很明白的表示說:耶穌就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就是彌賽亞,是拯救者(基督之意)。這樣的寫法對猶太人來說是很有特殊意義的;因為猶太人一直在期盼上帝差遣彌賽亞來拯救他們,而現在這位彌賽亞已經來了,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門徒彼得會這樣回答,顯然很不一樣,因為能夠清楚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的恐怕除了彼得外,其他人都不清楚。彼得為甚麼會知道這種事呢?這也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會說彼得所說的,不是他自己在說的,而是上帝親自向他啟示的。
16:17 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16:17-19這段耶穌基督對彼得說的話,只有馬太福音才有。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的教會想要建立以門徒為正統教會的用心,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後來會與彼得和其他門徒們拆開的一個背景吧(參考加拉太書2:11-14)。
16:18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
這一節是聖經中第一次出現「教會」這個名稱,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是後來初代教會的加筆,為的是要提高門徒們在教會傳承上的正統,以「彼得的掌握天國之鑰」為中心思想。但此說法並沒得到多數的學者支持,因為初代教會另有一個很重要的系統是使徒保羅;再者,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並未在其他經文中出現「天國的鑰匙」。我們當然可以想像因為彼得在猶太人基督徒中,以及早期羅馬教會中的地位是備受尊崇,所以會出現這段特有的經文在馬太福音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段經文對天主教會來說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因為天主教會認為他們就是繼承了使徒彼得的傳統,他們甚至認為門徒彼得是羅馬教會的創始者,強調「磐石」就是彼得。因此天主教會認為,教會就是建立在彼得(教宗)的這塊「磐石」上,因此羅馬天主教會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一再強調:若沒有通過羅馬天主教會,沒有得救的機會。這顯然跟使徒保羅的說法差異很大;保羅說:「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哥林多前書3:11) 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改革宗與福音派的教會所做的神學回應是從彼得的信心來理解磐石的意義。「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意思是說「教會是建立在彼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告白之上」。
16: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雖然,「死亡的權勢」努力將人扣留在黑暗與死亡,但彌賽亞的跟隨者將以得勝之姿衝撞陰間門,救出得救的百姓。啟示錄3:7引用以賽亞書22:22,清楚說明握有天國鑰匙的人是復活的基督。 啟示錄3:7 那位神聖而信實、執掌著大衛的鑰匙、開了門就沒有人能關、關了門就沒有人能開的。
16:20 當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

耶穌預言受難和復活( 可 8:31-9:1 路 9:22-27 )
16:21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16:21「從此」,這句話讓我們知道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已經告一段落,開始前往耶路撒冷受釘十字架的旅程。這也是耶穌第一次的受難宣告。
16:22 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16:23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 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16:18耶穌才說彼得是磐石,耶穌賦予他天國的鑰匙,但是這一段16:21-23卻讓我們看到彼得被耶穌斥責。彼得在前面是「磐石」,這裡成為另一種石頭「絆腳石」。「絆腳石」原意也指「陷阱」、「阻擋」。從人的角度來看,十字架是種恥辱,但它在上帝的拯救中是不可或缺的。
16:24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16:2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譯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16:26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16:28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