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9:1-50 和合本
9:1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 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耶穌改變形像( 太 17:1-13 路 9:28-36 )
9:2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
「高山」是指哪座山?目前在以色列有一座被稱為「他泊山」(Mount Tabor),西元第四世紀的教父耶柔米(St.Jerome)曾經認定那是耶穌基督變像的地方。在那兒建有一座大教堂,教堂大門的兩側各有小教堂,一是紀念摩西,另一為紀念以利亞。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地點不在「他泊山」,而是在「黑門山」。黑門山是一座海拔高達2759公尺的山,西頓人稱之為「西連」;亞摩利人叫它示尼珥(申命記3:8-9)。阿拉伯人稱之為「老人山」,可能是跟山頂終年積雪有關。山上多水泉,因此,古時也是一個地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地。羅馬人則將之看成是「聖山」。但是耶穌基督到底在哪一座山變了形象,確切的地點我們已經無法查證。
9:3 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經文記載「耶穌的形像變了」,而且是潔白光亮到「世上沒有人能夠把布漂得那麼潔白」。這種描述使我們想起摩西從西乃山拿著兩塊法版下來時,「臉上發光,因為他跟上主說過話;但他自己不知道。亞倫跟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臉上的光輝,不敢靠近他。」這也跟啟示錄的作者在描述那位來臨的人子,其「臉像正午的陽光」一樣。我們瞭解聖經的紀錄者常用「光亮」、「潔白」的字眼來表達聖潔與超越的神性。
9:4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高山」是指哪座山?目前在以色列有一座被稱為「他泊山」(Mount Tabor),西元第四世紀的教父耶柔米(St.Jerome)曾經認定那是耶穌基督變像的地方。在那兒建有一座大教堂,教堂大門的兩側各有小教堂,一是紀念摩西,另一為紀念以利亞。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地點不在「他泊山」,而是在「黑門山」。黑門山是一座海拔高達2759公尺的山,西頓人稱之為「西連」;亞摩利人叫它示尼珥(申命記3:8-9)。阿拉伯人稱之為「老人山」,可能是跟山頂終年積雪有關。山上多水泉,因此,古時也是一個地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地。羅馬人則將之看成是「聖山」。但是耶穌基督到底在哪一座山變了形象,確切的地點我們已經無法查證。
9:3 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經文記載「耶穌的形像變了」,而且是潔白光亮到「世上沒有人能夠把布漂得那麼潔白」。這種描述使我們想起摩西從西乃山拿著兩塊法版下來時,「臉上發光,因為他跟上主說過話;但他自己不知道。亞倫跟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臉上的光輝,不敢靠近他。」這也跟啟示錄的作者在描述那位來臨的人子,其「臉像正午的陽光」一樣。我們瞭解聖經的紀錄者常用「光亮」、「潔白」的字眼來表達聖潔與超越的神性。
9:4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9:5 彼得對耶穌說:「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彼得在門徒中總是比較有發表意見的一位;就像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一樣,也是他代表著門徒們回答耶穌基督。現在其他二位都沒說話的時候,他說要在山上搭造三座帳棚給耶穌基督他們三位。「帳棚」,這是以色列人古時遊牧生活時代的居住之所。在他們的習俗中就有著「住棚節」的規定。時間是在猶太曆七月十五日起,連續七天的時間。這七天也就是他們收割的時間,緊跟著就是他們感恩獻祭的各種活動。在尼希米的時代,住棚節是他們宗教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節日,因為在尼希米時代,他們剛從被擄之地回鄉,因此住棚節也帶有感恩獻祭的內涵。主前586年在被巴比倫擄去當奴隸的日子,他們是感恩不出來,也不能舉行這種宗教活動。在摩西的時代,他曾設立特別之「會幕」,做為以色列人民「對上主有所求問」的地方,同時也是摩西跟上主「面對面說話」的地方(出埃及記33:7)。因此,彼得很可能受到這個歷史的事件影響,既然有摩西和以利亞的出現,造三座棚幕或許可以享受與上帝「面對面說話」的恩典吧。
摩西是律法的代表人物,而以利亞是先知的代表人物。猶太人習慣稱呼希伯來聖經為「摩西和先知的話」,有時也稱呼「摩西和以利亞」。在這段記載中,凸顯一件事情,那就是無論是摩西或是先知的神諭都是指向耶穌,且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才得以完全。同時,從雲彩裡有聲音傳出來,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乃在表明要明白舊約的真理乃需聽從耶穌基督,人得以明白上帝救贖的信息。
耶穌的學生看見榮耀、美好的景象,就對耶穌基督說「這裡真好」。確實,人總是喜歡看到美好、成功的時刻。但是耶穌基督卻告訴他們要準備的是受難和被人棄絕。同樣,如果教會沈浸在有權勢、有錢、有能力的一方,雖然令人感覺「這裡真好」;但別忘了,這不是基督教的信仰告白,我們的信仰告白是:耶穌基督是位受難者,是位死在十字架上的被棄絕者。他因為人的罪而受苦難,因為人的軟弱而被棄絕。
9:6 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
彼得在門徒中總是比較有發表意見的一位;就像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一樣,也是他代表著門徒們回答耶穌基督。現在其他二位都沒說話的時候,他說要在山上搭造三座帳棚給耶穌基督他們三位。「帳棚」,這是以色列人古時遊牧生活時代的居住之所。在他們的習俗中就有著「住棚節」的規定。時間是在猶太曆七月十五日起,連續七天的時間。這七天也就是他們收割的時間,緊跟著就是他們感恩獻祭的各種活動。在尼希米的時代,住棚節是他們宗教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節日,因為在尼希米時代,他們剛從被擄之地回鄉,因此住棚節也帶有感恩獻祭的內涵。主前586年在被巴比倫擄去當奴隸的日子,他們是感恩不出來,也不能舉行這種宗教活動。在摩西的時代,他曾設立特別之「會幕」,做為以色列人民「對上主有所求問」的地方,同時也是摩西跟上主「面對面說話」的地方(出埃及記33:7)。因此,彼得很可能受到這個歷史的事件影響,既然有摩西和以利亞的出現,造三座棚幕或許可以享受與上帝「面對面說話」的恩典吧。
摩西是律法的代表人物,而以利亞是先知的代表人物。猶太人習慣稱呼希伯來聖經為「摩西和先知的話」,有時也稱呼「摩西和以利亞」。在這段記載中,凸顯一件事情,那就是無論是摩西或是先知的神諭都是指向耶穌,且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才得以完全。同時,從雲彩裡有聲音傳出來,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乃在表明要明白舊約的真理乃需聽從耶穌基督,人得以明白上帝救贖的信息。
耶穌的學生看見榮耀、美好的景象,就對耶穌基督說「這裡真好」。確實,人總是喜歡看到美好、成功的時刻。但是耶穌基督卻告訴他們要準備的是受難和被人棄絕。同樣,如果教會沈浸在有權勢、有錢、有能力的一方,雖然令人感覺「這裡真好」;但別忘了,這不是基督教的信仰告白,我們的信仰告白是:耶穌基督是位受難者,是位死在十字架上的被棄絕者。他因為人的罪而受苦難,因為人的軟弱而被棄絕。
9:6 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
9:7 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9:8 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裏。
9:9 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9:10 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
9:11 他們就問耶穌說:「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
9:12 耶穌說:「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
9:13 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
門徒們不瞭解從死裡復活的意義。不明白為甚麼做為一位以色列民族的彌賽亞是會死去,然後才再復活?如果彌賽亞會死,又將如何拯救人免於死難?這是困擾他們的地方。但耶穌的死卻應驗以賽亞書53章「受苦的僕人」的預言。
治好被污鬼附身的孩子( 太 17:14-21 路 9:37-43 )
9:14 耶穌到了門徒那裏,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
9:15 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他的安。
9:16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
9:17 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裏來,他被啞巴鬼附著。
9:18 無論在哪裏,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
9:19 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
9:20 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地抽瘋,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
9:21 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
9:22 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你若能做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9:23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9:24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有古卷:立時流淚地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9:25 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裏頭出來,再不要進去!」
9:26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
9:27 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
9:28 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地問他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他去呢?」
9:29 耶穌說:「非用禱告(有古卷加: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或譯:不能趕他出來)。」
耶穌第二次預言受難和復活( 太 17:22-23 路 9:43-45 )
9:30 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9:31 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
9:32 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
誰最偉大( 太 18:1-5 路 9:46-48 )
9:33 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9:34 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9:35 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9:36 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9:37 「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門徒蒙召跟隨耶穌,他們同領一個異象,等候神國的降臨。門徒對神國的認識可能與其他猶太人一樣,是政治性的國度,他們對主的認識跟我們一樣,也是漸進式的,由懵懵懂懂地視耶穌為拉比、先知、革命家,漸漸認識、經歷主的偉大、信實、可靠。馬可福音8:29,彼得稱耶穌是基督,似乎是門徒認識主的巔峰,然而門徒的表現仍每況愈下。
耶穌很早就開始對門徒施以震撼教育,譬如登山寶訓的愛仇敵;譬如先求神的國、神的義的主禱文;譬如潔淨與污穢的道理等等,顯然與傳統有很大的出入,門徒未必完全明白耶穌的教導,不過主允許門徒漸進地認識祂。
馬可福音八章末了,耶穌第一次預言受難與復活,並啟示受苦的十字架道路,門徒多半是不懂,彼得還挺身勸阻耶穌,正如在變相山上,彼得認為留在山上享受主榮耀的同在,好的無比,不需下山受苦。馬可福音第九章,耶穌第二次預言受難與復活,門徒仍是不懂,又不敢問老師,竟然在爭作領袖,如果他們曉得作領袖是要緊隨耶穌受苦,大概沒有人羨慕作老大、為首領。馬可福音第十章,耶穌第三次預言受難與復活,門徒似懂非懂,與耶穌最親近的雅各、約翰,還爭著坐在寶座的左、右邊。耶穌接著教導門徒,苦難是命定的,必定要承受;至於左、右邊的職分,神也早就預定了。10:41其餘十個門徒就「惱怒」雅各、約翰,門徒究竟「惱怒」什麼?很可能是惱怒雅各、約翰暗中部署人馬、私相授受權位,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門徒全然無法理解耶穌降世的使命,耶穌於是密集地曉諭他們,捨命、服事人的僕人才是真正屬靈的領袖,也是祂降世為人的使命。
在四福音中,馬可的描述手法向來簡單俐落,單刀直入。斯托德(John Stott)說,四福音中,馬可是最忠實暴露門徒弱點的作者。耶穌正在教導受苦、捨己,門徒卻動作頻頻,大喇喇地、毫不避嫌地爭風吃醋,搶領導權。
從另一個角度說,馬可福音也最直接揭露門徒團隊在主面前的安全感與信賴感,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直言不諱、自然、誠實,他們在耶穌面前不需壓抑內心明顯的慾望,不需掩飾情緒,他們赤裸裸地展現人性的全貌,包括名份、地位的權利慾,對男人而言,可能是自我實現的最優先部分。在摩擦、衝突中,耶穌適時的機會教育因應而出,切中要點,且蘊含正面、中肯的福音信息,在修正軟弱的人性之餘,也得以流傳後代,讓今天的教會得到一面明鏡,繼續自我修正。
這種瞭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若打開教會二千年來的歷史來看,我們會發現教會最為墮落的時期,也就是教會組織上最有階級分別與掌握權勢的時候。在一般人看來是最有權力,最有地位的時候,也是教會最不堪入目、醜事連連的時候。這就是人的軟弱!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並沒有說我們不應該有團體組織的必要,即使在他的門徒中也有工作上的分配(參考約翰福音12:6)。但是,很清楚的這種組織並不是在分別個人職位的高低,或權力的大小,而是在講究工作的分擔。跟今天有些教會將之變成階級的高低是完全不一樣的。有階級高低之分就不是聖經的教訓,有權位大小之別更不是我們的信仰告白。這一點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應該要注意的。
今天在教會及機構裡,我們也應該有這種認識,我們是分擔不同的工作,不應該將職位的不同看成是一種階級上的區分。在教會裡,我們有長老、執事,但是長老或執事,都不能成為一間教會的階級,而是教會在一些工作上的分擔者。若是將長老或執事看成是一種階級,那就是扭曲了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教訓。
不敵擋我們就是幫助我們( 路 9:49-50 )
9:38 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
9:39 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
9:40 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9:41 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
罪的誘惑( 太 18:6-9 路 17:1-2 )
9:42 「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
9:43 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9:44 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裏去。
9:45 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9:46 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丟在地獄裏。
9:47 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隻眼進入 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裏。
9:48 在那裏,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9:49 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有古卷加:凡祭物必用鹽醃。)
9:50 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講道大綱
祢(你)在乎甚麼?
馬可福音 9:30-37
在第8章31節記載說「耶穌開始教導門徒」我們可以感受到耶穌展開一項特別的教導,不是一般生活上的智慧或道德價值,或是解釋摩西法律,也不是有些人所關注如何得到「永恆生命」的問題。上述這些問題他不會在隱密的情況來說,他會公開來教導一般民眾使他們也能夠清楚明白。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他是只對所揀選出來的十二位門徒說。
二、你們在爭論些甚麼?(9:33-34)
門徒對耶穌基督詢問的問題沒有回答,正好表明了他們的心虛。爭奪大小,這在人類的社會中是常有的事。但是在一個以上帝國為宣教信息中心的團契裡,這種爭論大小的態度或行為,就是一種敗壞的記號。也因為這樣,耶穌基督特別要詢問,並且以此做為教材來施教。
三、耶穌修正軟弱人性(9:35-37)
把首位的人「貶」到為眾人的僕人的看法,不要說在當時的社會聽來加倍新鮮,即使在今天的民主社會裡,雖然認為民意代表是人民的「公僕」,其實這些民意代表們真正的態度並不如此。二千年前,耶穌基督不但如此揭示,還作為上帝國子民的必修功課。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信息:
一、通過上帝的話不斷自我修正。
馬可福音揭露門徒團隊在主面前的安全感與信賴感,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直言不諱、自然、誠實,他們在耶穌面前不需壓抑內心明顯的慾望,不需掩飾情緒,他們赤裸裸地展現人性的全貌,包括名份、地位的權利慾。在摩擦、衝突中,耶穌適時的機會教育因應而出,切中要點,且蘊含正面、中肯的福音信息,在修正軟弱的人性之餘,也得以流傳後代,讓今天的基督徒得到殷鑑,繼續自我修正。
二、謙卑為上帝做的事就是大事。
接待一個小孩子不可能得到甚麼回報,也不會有甚麼利益可言。但是耶穌基督卻說即使是為了他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就是為上帝而做的事。為上帝做的事就是大事。這種將一般人看成微不足道的事,耶穌基督將之提昇了,提昇到上帝國的層次來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