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俄巴底亞書簡介

俄巴底亞書簡介

俄巴底亞書不僅在十二先知書中,是最短的一卷,也是在全部舊約裏是最短的經卷。不要以為是最短篇,所以就認為極容易註釋,相反的,由於我們對其有限的文獻很難確認其背景與信息的意涵。

一、以東的地理及歷史背景

全書主要是對以東發出信息,因此認識以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信息的意涵。以東之地又名西珥(創32:3,36:20-21, 31;民24:18),位於死海東部和南部,亦即撒烈河谷和阿卡巴灣(the Gulf of Aqabah)之間。沿亞拉巴谷往南,從基尼烈湖直到阿卡巴灣,東面地勢險惡多山,有時高達海拔1070公尺。以東境內有兩條當時的交通要道──亦即王道(King's Highway)和沿亞拉巴谷修築的路。由於以東是控制南北貿易的樞紐,它的國庫因此十分富足,但也因而成為他國攻擊的目標。

聖經描寫以東人是以掃的後裔(創36:1, 9),雖然考古出土物顯示該地有更早的居民。聖經之外最早提及該地區的資料包括埃及的亞瑪納(Amarna)書信,時間最早可溯及主前十四世紀(cf. IBD 1, pp.37-39);另外在蘭塞王二世時(主前十三世紀末),亦曾數度提及西珥之民【POTT, p.231.】。聖經的記錄顯示,以東人和以色列人雖然並非總是關係和睦,但一直是有來往。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以東拒讓以色列人行經以東(民20:14-21;士11:17-18),隨後巴蘭又預言以東被以色列征服(民24:18)。以色列在掃羅執政時曾與以東爭戰(撒上14:47),雖然以東人多方反抗(王上11:14-22),但仍在大衛時被征服(撒下8:13-14;王上11:15-16),並在所羅門時遭到剝削(王上9:26-28)。主前第九世紀約沙法執政時,以東人和摩押人、亞捫人聯合攻擊猶大國(代下20:1-2)。約蘭年間,以東更成功地背叛猶大,脫離她的權下,享有較大的自由約四十年之久(王下8:20-22;代下21:8-10)。

主前第八世紀初,亞瑪謝率領猶大之民再取以東並大肆殺戮(王下14:7;代下25:11-12),一直遠征至西拉。隨後,在猶大亞哈斯王時以東再度入侵,擄掠百姓(代下28:17),擺脫了以色列的控制,自此未再臣服於以色列。

在亞述時期,至少從主前734年開始,以東先後成為亞述與巴比倫的屬國。他們至少曾打算謀反(耶27),但並無跡象顯示他們試圖付諸行動。聖經及經外的資料均未清楚交代耶路撒冷滅亡(主前587年)時的情形。次經《以斯拉續篇上卷》(I Esdras)4:45指責以東人焚燒耶路撒冷聖殿,但此事未經證實(cf.哀4:21-22)。

主前六世紀,以東勢衰。由考古遺跡看出當地明顯有城鎮被棄置、居民外移的情形(cf.《馬喀比書上卷, 1 Macc.》5:65)【POTT, p.243.】。從主前六世紀末至公元前四世紀,阿拉伯在該地區的勢力大增(cf. 尼2:19,4:7,6:1),尤其是拿巴提一帶的亞拉伯人(Nabataeans)。以東人被迫流落他鄉,其中部分定居在猶大的南地,此地後來從相關的名稱「以土買」(Idumaea)為人所知(《馬喀比書上卷》4:29)。

※有關以東歷史、宗教及文化的詳細研究,請參閱POTT, pp.229-258

二、俄巴底亞︰其人其時

俄巴低亞,意思是「耶和華的僕人/敬拜者」,但是我們對他的生平,則一無所知。

先知書中通常都會交代以色列寫作先知的背景,諸如他們預言的時代、他們的家鄉或至少預言發生的地點、他們的父親等資料。但有一位僅僅被稱為先知(哈巴谷);而另有兩位先知的背景,亦無前後文的脈絡可尋。這兩位先知不僅「無父無母」,甚至可能連自己的名字都未被提及。這二位就是「我的使者(瑪拉基)」,可能表示先知奉派擔任使者;「耶和華的僕人/敬拜者(俄巴底亞)」先知也通稱為「僕人」(王上14:18;王下17:23;耶7:25;亞1:6)。然而,在舊約中俄巴底亞是個常見的以色列人名,所以也可能就是這位先知的名字。

此外,我們對這位先知的時代,一無所知。所以若要追溯其寫作日期,必須從該書中尋找蛛絲馬跡。既然預言與以東有關,特別是著重於耶路撒冷遭災時以東人落井下石(10-14節),我們就必須對以東和猶大的歷史作一對觀的研究,以決定預言所指的是何時代。

前述「以東的地理及歷史背景」中,提及幾個時期符合俄巴底亞書所述。如果聖經中排列被擄前寫作先知的順序有其提示,俄巴底亞書所描述的背景會是約沙法、約蘭或亞哈斯等王在位的時代。不過約沙法時的事蹟不符合俄巴底亞書的記載,因為歷代志下20章敘述猶大因上主的干預而打敗以東,而非俄巴底亞書10-14節所述的猶大被打敗。約蘭年間以東人背叛,但卻未提及在俄巴底亞書中十分重要的攻打耶路撒冷城(代下21;cf.俄11)。亞哈斯王時以東來犯,侵佔耶路撒冷之外的若干城邑,但聖經亦未清楚將此事敘述為猶大受苦遭難(代下28:16-18)。

前述阿拉伯人曾在那段時期攻擊擄掠以東人,但不一定要就此以為俄巴底亞書是主前五世紀寫成,因為阿拉伯人最早於主前九世紀即已出現在該地區【POTT, p.290.】最符合俄巴底亞書所述的時代是主前587年耶路撒冷淪亡後不久,當時猶大難民在逃亡途中被捉拿(王下25:4-6)。雖然聖經未明白指出以東與此災禍有關,但以東幸災樂禍的態度的確和其他曾與猶大對立的國家一樣。


三、俄巴底亞書

俄巴底亞書是小先知書中的第四卷,也是舊約中最短的一卷書,只有一章,共二十一節經文。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十分具體且有特定對象,是上主對以東所發的信息。第二部分較為廣泛,是有關以色列和列國的預言。

本卷書另有詞彙和神學的重點,顯示全書內容前後呼應。其中一個貫穿全書的關鍵字眼是「日子」。以東要等候她被上主審判的「那一天/那日」(8節),因為在鄰舍猶大遭難的「日子」,她站在一旁袖手旁觀(11節,12節三次,13節三次,14節)。此外,更廣泛而言,有一「日子」要臨近萬國(15節),無論是審判或是拯救。因此,上述三部分藉「日子」一詞而貫串在一起。另一個前後呼應的特徵是以東和猶大被「剪除」(9,14節和合本)。最後,全篇預言以上主為始並以上主為終(1節二次,21節),且以祂為預言的講述者(1節二次),4、8、18節或實行者(15、21節)。祂的錫安山將成聖(17、21節),而祂子民敵人以東的山則將受審判(8、9、19、21節;參3-4節)。

lex talionis(以眼還眼的報復法則),是貫穿全書的神學思想。15b 節明白地提出這點,其他的例子則如狂傲的(3節)必降卑(2節);觀看他國受掠奪的(11-14節),必將遭人掠奪(5-9節);攻擊倖存者的(14節),將來必無一留存(18節);佔人產業的(13節),產業必遭人侵佔(7、19節)。

四、俄巴底亞書的信息

俄巴底亞書向上主的子民呈現了希望的信息。相應於本書預言的兩部分,這信息也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猶大可以確知上主的公義審判必臨到以東。因為當猶大遭難時,以東先是袖手旁觀後又苦害她(11-14節),所以以東終將遭到同樣的災禍和羞辱(2-10節、15b 節)。這審判不僅因著以東的幸災樂禍,也因著她的狂妄自大。以東自認地位高於鄰國,天險也使他國難以入侵(2-4節),但她忘了以色列的上主是超乎萬有的神。其次,更廣泛而言,萬國均將受審,而猶大則可取回被奪的產業(15a 節、16-21節)。上主的子民在遭逢挫敗時,也許會懼怕被上主離棄,但上主未曾如此。上主會繼續幫助祂的子民,因為祂是在西乃與他們立約的上主。

上主不僅願意幫助祂的子民,同時祂也具有這種能力,因祂是至高無上的君王(1節),而且祂不只是以色列的王;祂更是萬國之王(21節)。上主在歷史中的直接干預也顯明了祂的主權。上主常會運用人作為代理,來施行祂審判或祝福的計畫。雖然這些人不見得承認祂是神,但控制、打發他們實行計畫的卻是祂(參7節)。上主從前如何幫助及替以色列爭戰(例如取得迦南),祂在俄巴底亞的時代也必如何抵擋以色列的仇敵。無論這仇敵是像以東般微不足道,或是強大如巴比倫,她們都是屬上主掌管的國度。以東和巴比倫這兩個國家的子民無一留存;而被這兩國摧毀的耶路撒冷卻有後裔存活迄今。

雖然以東和巴比倫均已不存在,但上主子民的仇敵仍然張狂,甚至有時候勢力龐大。所以我們今日也當和眾先知一樣,宣告上主願意且有大能拯救祂的子民。

五、俄巴底亞書大綱
Ⅰ 序言(1節)
 A 標題(1a 節)
 B 信息與環境(1b- c 節)
Ⅱ 論以東的神諭(2-15節)
 A 第一道神諭︰驕傲在敗壞以先(2-4節)
   i. 以東的降卑(2節)
   ii. 以東的狂傲(3-4節)
 B 第二道神諭︰掠奪與背叛(5-7節)
 C 第三道神諭︰審判之日(8-9節)
 D 以東受罰的因由(10-15節)
   i. 袖手旁觀擄掠(10-11節)
   ii. 不當!(12-14節)
   iii. 按所行報應(15節)
Ⅲ 以色列和萬國(15-21節)
 A 情勢逆轉(15-18節)
 B 國度重歸上主(19-21節)

備註:
POTT 縮寫 D. J. Wiseman (ed.), Peoples of Old Testament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IBD 縮寫  J. D. Douglas et al. (eds.),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3 vols. (IVP, 19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