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以斯拉記簡介

以斯拉記簡介

背景:
以斯拉這個希伯來名字的意思是「幫助」。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本同屬一卷。後來猶太人把這卷經書一分為二,稱為以斯拉記上、下,最後再將以斯拉記下稱為尼希米記。以斯拉記的結束和尼希米記的開始在時間上相隔了12年,尼希米記所包含的時期是從主前456年末至主前443年後。現代的希伯來文聖經均把這兩本經書分別稱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其它的現代聖經譯本亦然。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都在描述以色列人三次大回歸,重建聖殿和聖城。以斯拉記6:22-7:1間隔約60年,發生了滯留未歸以色列人的故事《以斯帖記》。希伯來文聖經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本是一卷書,加上以斯帖記,構成了一組被擄後的歷史書。
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則是被擄後的先知書。以斯拉記、哈該書、撒迦利亞書都在重建家園時期寫成,故須互相參照研讀。
從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摧毀猶大和耶路撒冷,到波斯皇帝塞魯士下詔讓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主前537年七月,即提斯利月,相當於陽曆九、十月間),剛好屆滿70年,猶太人在聖殿重築祭壇,再次獻上祭牲。

寫作目的:
1. 彰顯上帝的信實。
巴比倫於主前539年10月5日晚上滅亡,當時巴比倫王伯沙撒和群臣正開懷痛飲,向他們的鬼神致敬。並用耶和華聖殿的器皿舉杯共醉!褻瀆上帝的神聖,當晚波斯皇帝塞魯士(居魯士)就攻入巴比倫宮殿應驗了聖經的預言(耶29:10)。
以斯拉記延續歷代志,記載上帝使祂的百姓被擄七十年後歸回本地,並應驗先知耶利米的預言(耶29:10),說明上帝履行祂的諾言,使祂的子民重返祖國,以顯示祂的信實。
2. 悔改帶來歸回。
所有流亡歸來的以色列人都吃了這祭牲;那些住在這地、離棄異教而敬拜上主─以色列上帝的人也吃了這祭牲。他們歡歡喜喜地慶祝除酵節,共七天之久。他們充滿快樂;因為上主使亞述皇帝對他們友善,支持他們重建以色列的上帝的聖殿。(拉6:21-22)
※亞述皇帝指波斯皇帝;他當時也統治以色列的宿敵亞述一度擁有的領土。
3. 信仰復興運動:重建聖殿遵行律法。
本書描述兩次較大的回歸,第一次由所羅巴伯帶領,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第二次由以斯拉帶領,回到耶路撒冷教導百姓明白上帝律法,並謹守遵行。

作者:不詳,猶太傳統上歸給以斯拉為作者。但極可能是以斯拉所屬的文士團體,記載以斯拉對回歸後的奠基上帝律法所進行的信仰復興運動。因為,有諸多對以斯拉的推崇,似乎是後人所作。

寫作時間:約在主前450年。書中記載了主前538至450年間發生的事(缺516-458年間的記載);可能是在巴比倫時開始寫作,完成於耶路撒冷。以斯拉記有若干部分(拉4:8-6:18,及拉7:12-26) 是用亞蘭文寫成,其餘的部分則全以希伯來文寫成。

信仰復興運動的推動者以斯拉:
以斯拉是祭司、文士,也是領袖。他名字的意思是「幫助」,他奉獻一生來服事上帝和祂的子民。一般認為以斯拉撰寫了歷代志上下的大部分、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詩篇119篇,並領導一百二十人的議會訂定了希伯來聖經正典(舊約)。
以斯拉記集中記述上帝藉著先知耶利米宣告的對以色列人回歸故土的應許,其後半部則集中描述以斯拉個人,從中可看到上帝和祂的應許也成了他人生的中心。他得到上帝所賜的智慧,不但通曉聖經,且相信並服從上帝的話語。

以斯拉記內容摘要:
歷代志下結尾處提到波斯王塞魯士讓有志者返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以斯拉記接續描寫百姓的回歸(1:1-3記載跟歷代志下36:22-23極為相似)。

第一隊回國的百姓由所羅巴伯率領,人數超過42360人(2章)。他們返抵耶路撒冷後便開始築祭壇、建聖殿(3章)。可是敵人群起反對,控告他們,又散播謠言、使工程受阻(4章)。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不斷鼓勵百姓(5章)。最後大流士皇帝頒下令不可耽誤工程(6章)。

聖殿重建後五十八年,以斯拉率領第二批百姓回國。他帶著波斯皇帝亞達薛西的詔書來管理該地(7-8章)。他抵達後,發現百姓竟與外邦人通婚(當時通婚必須連帶事奉對方的偶像)。他悲痛不已,流著淚為國家向上帝禱告(9章)。他謙卑認罪,藉由上帝律法(聖經)展開信仰復興運動(10章)。

無論是以斯拉的信仰復興運動或是十六世記的宗教改革運動,甚至教會歷史中的大復興都與聖經運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