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耶利米哀歌簡介

耶利米哀歌簡介

節期詩歌
猶太人將希伯來聖經分成律法書(Torah)、先知書(Nabiim)、聖卷(Kethubhim)三大類。而聖卷又分成(1)詩體書(Poetry):詩篇、箴言、約伯記;(2)五經卷(Megilloth):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3)歷史書(Historical):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歷代志。

在希伯來正典中,耶利米哀歌在節期五卷(Five Megilloth or Rolls)中位居第三卷,這是依照猶太人聖卷(Hagiographa)中三卷詩歌作品的順序。五經卷都是與以色列人的節期有關係;例如以斯帖記和「普珥節」,這是紀念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統治下,從被滅族的危險中脫離出來。路得記與傳道書都與收穫節、住棚節有關,這是慶祝葡萄收成的季節,連續七天的節期。雅歌朗讀於逾越節。耶利米哀歌朗讀於贖罪日。耶利米哀歌與亞筆月九日,亦即七月中旬紀念耶路撒冷於主前586 年被巴比倫攻入,城破、聖殿毀壞,國家淪陷的事件有關,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毀時,照例要讀哀歌。

本書結構
本書共有五首詩歌,每首自成一章。前四首都是離合詩的體裁,也就是以希伯來文的二十二個子音依序為首的詩。其中第三首哀歌更為巧妙,每三行經文均以同一希伯來文子音開始。

本書作者

這一小本詩歌作品最早並沒有書名,但「馬所拉抄本」(Masoretic Text)一開始獨具特色的哀嘆「啊,何竟!」,被希伯來文聖經拿來用做小標題。「七十士譯本」(LXX, Septuagint)稱這卷書為 Threnoi 或「悲歌」,拉丁文聖經則在此之外又附加了小標題:「這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各英譯本採用了哀歌的名稱,並遵照古時的傳統把作者加在書名中,便成了耶利米哀歌。猶太法典的作者和猶太教的拉比,則只稱此卷書為「哀歌」。
雖然哀歌的作者並未具名,但猶太的傳統一致認為耶利米為其作者。七十士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亦都認為耶利米是哀歌之作者。七十士譯本在耶利米哀歌前還有這麼一段話:「這一切均已過去,在以色列被擄且耶路撒冷盡成荒蕪之後,耶利米坐著哀哭,以此哀歌悲悼耶路撒冷,並說…」。拉丁文譯本在此之外又加上一句「…以痛苦的靈哀嘆並悲慟…」。這種一貫的認定可能來自於對歷代志下35:25的誤解,因為該節經文指出,耶利米作哀歌追悼已死的君王約西亞,且其作品「載在哀歌書上」。
主張耶利米是哀歌作者的人士,主要是因為這兩卷書的風格和主題明顯近似,其中包括:強調耶路撒冷這處女被蹂躪、呼求公義的神為其復仇,以及期待神的懲罰臨到因猶大陷落而歡樂的那些國家身上。

寫作時間
從本書中我們可目睹主前587年耶路撒冷淪陷的災難。前四章可能是在猶大人被擄往巴比倫之後不久寫成,而最後的一首悲歌則可能寫成於較晚的年代,但這一點並不確定。就算本卷書的部分寫作年代與其他部分相去甚遠,目前並無有力的理由認定現存的作品成書於主前550年之後。

本書大綱
一、耶利米為耶路撒冷哀悼(1章)
二、上帝對罪的憤怒(2章)
三、痛苦中的希望(3章)
四、上帝的怒氣消退了(4章)
五、耶利米為復國而懇求(5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