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9日 星期四

貪心與知足

貪心與知足 (2000/11/10家庭禮拜講道)
提摩太前書6:7~11 聖詩:343、490 

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和腓利門書,被稱為教牧書信。因為使徒保羅在這四封信主要是針對教會生活所寫的指導。 

第7節保羅說,「我們到這世界,沒有帶來甚麼;我們又能從這世界帶走甚麼呢?」,這句話台灣也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許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聽到,和聽進去是有差別的。 

第8節保羅讓我們知道這二者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不知足」,一個「知足」。沒有聽進去心裡面的人,他會是一個不知足的人,拼命想發財。原本想要賺錢不是壞事,但是因為想賺錢的慾望大過於對上帝和對人的愛時,這樣就不對了,甚至這樣的慾望會使人沉淪毀滅。 

現今的社會裡,因為人心的貪婪,造成許多的家庭糾紛。前幾天有一則公公殺死媳婦的消息,原因也是因貪的慾望而起的,那個公公喜歡賭博,兒子和媳婦為了不讓公公繼續賭,因此不給公公錢,結果公公一氣之下殺媳婦九刀。其實這種事情只是過去的大家樂、六合彩的延伸,如果人心還是一味的追求金錢、貪婪,不保我們的家庭不會出狀況。 

特別保羅在v.10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飽嘗痛苦,心靈破碎。」這是對我們極大的提醒。現代教育家也很注意「貪心」這個問題,就有教育家發現小孩子的貪心,愈早發現愈可以教育。教育家對二歲的孩童做個實驗,這個實驗有許多的家庭一起來完成。這個實驗是這樣的:父母將一盤糖果放在桌上,並告訴小孩說:「媽媽現在要出去,你可以拿一顆糖果;如果你等媽媽回來之後,再拿糖果,就可以拿二顆」。另一個實驗也是類似,放一盤糖果在桌上,看小孩一次是拿一把,還是一顆。如我小孩可以養成等媽媽回來在拿糖果,或一次只拿一粒糖果,這樣的小孩將來就比較不會成為貪心者。反之,如果小孩不等媽媽回來在拿糖果,或是一次就拿一把,這樣的小孩將來有可能會貪心。如我有這樣的情況,作家長或老師的人就需要讓小孩從小養成「不貪心」的習慣,甚至養成分享的習慣。 

從小貪養成大貪(細漢善偷瓠,大漢善偷牛),特別大人的貪都是和金錢有關,所以保羅強調「貪財是萬惡的根源」。對於已經貪習慣的人,你很難叫他放手不貪。 

泰國人捉猴子很有一套,他們將椰子挖空,在裡面放花生。然後在將這些裝有花生的椰子放在猴子出沒的地區,猴子看到有吃的就一大群搶著吃,有的猴子右手伸進去一個椰子裡面,左手也伸進去另外一個椰子裡面,害怕自己沒得吃。等到時機成熟,人就從旁邊出來嚇猴子,猴子一緊張就拼命的跑,一時之間,就看到猴子雙手夾在椰子裡面,無法爬樹只好被人捉起來。人就是利用猴子的貪心,來捉猴子。或許你會想猴子怎麼那麼笨,手伸出來就好了,但是猴子就是因為貪心,手裡緊握椰子裡面的花生才會被捉。 

但是我們也不要笑猴子笨,因為人的貪心和猴子一樣,都是「放不下」。明明知道貪心不好,但是卻是放不下。同樣地,權力掌握久的人,也很難放得下。保羅提醒我們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飽嘗痛苦,心靈破碎。換言之,撒但就是利用人的貪婪,使人的心靈破碎。正如泰國人利用猴子的貪心,將牠們捉起來。 

在v.11保羅提醒我們說:「至於你,你是上帝所重用的人,你要遠避這一切。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這也讓我們知道做一位耶穌基督的門徒要謹慎,不可貪心,並且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的生活。

2000年7月21日 星期五

人可以超渡人嗎?

人可以超渡人嗎? (2000/7/21家庭禮拜講道)
路加福音12:4~5  約翰福音14:6 

九二一發生以來,電視上時常可看見灑冥紙與超渡亡魂的畫面,看到這些現象,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人可以超渡人嗎? 

一、現象 
人死之後需要超渡是佛教的看法,他們認為通過和尚的誦經才可以得到超渡,目的是要轉世。 

另外一個常見的現象是牽亡魂,這是道教的看法,認為人死後,魂魄四處遊蕩,需要有道士牽引讓亡魂歸宗,就是歸入墓誌碑或牌位。他們認為若不牽魂,就會成為孤魂野鬼。 

但是在台灣無論是超渡或者是牽魂的觀念,早已經雜混不分了。百姓才不管什麼才是正信的佛教和道教。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請道士牽魂之後,又請和尚做功德超渡。有的乾脆不用如此麻煩,請道士牽魂後,又請道士超渡;甚至有和尚也在牽魂,之後又超渡。這可說是「跨行」的現象,原本道教沒超渡觀念,但是為了利益也做;原本佛教沒有牽魂的作法,但是現在也做。 

除了道士和和尚之外,還出現另外一種職業「法師」,就是兼道士與和尚,專門為死人在做功德。 

看到這些現象之後,我們如何來了解到,人可以超渡人嗎? 

二、人可以超渡人嗎? 
無論是和尚超渡,或者是撈過界的道士在為人超渡也好。他們都無法肯定靈魂要轉成什麼?照原始佛教的看法,死後有六道輪迴,是轉成祭司?轉成貴族?是轉成平民?轉成賤民?轉成畜牲?或餓鬼?這些沒有人知道。(姑且不論印度教的統治哲學-四道輪迴) 

或許有人會說「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這不是原始佛教輪迴的看法。佛教會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看法,是受到基督教傳入印度所產生。基督教傳入印度時,曾經大受賤民的歡迎,因為他們不再受輪迴的觀念所束縛。又加上基督教是從印度的西方傳入,所以造成信基督,就可以入西方極樂的世界之觀念產生。久而久之,這種觀念就被納入佛教的裡面。所以,大藏經裡面,也有印度最早的新約聖經在裡面。 

活人不知道死人將來去哪裡?就談不上超渡。何況和尚或道士死了,也有人來誦經超渡,這樣就告訴我們一個答案:原來幫人超渡的和尚、道士,自己卻無法超渡自己。真是可悲,也是個騙局。 

那麼人可能牽亡魂嗎?舉個例子來說:有六人到墾丁海邊潛水,結果被海流捲走,後來有三人很幸運獲救,但另外三人卻飄到外海失蹤,救難大隊出海尋找兩三天,找到一具遺體。另外二人失蹤的家屬,在失望之餘,怕亡魂找不到路回家,於是也找道士來牽亡魂。他們認為先將魂魄帶回家,遺體再慢慢找。再過二天,其中一人在台東被發現,還活著。那麼道士是牽到哪個魂回家呢?是孤魂野鬼,還是騙人的。 

舉例:五年羅盤風水師,對上30年老經驗的棺木老闆(新港教會)。論沖、剋 

更何況在沒有和尚與道士之前,死人也不需要超渡,不需要牽魂。既然人無法超渡人,也無法牽亡魂,那麼誰可以? 

三、誰可以 
路加福音12:4~5:「朋友們,我告訴你們,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進一步傷害你們的,不用害怕我要指示你們該怕的是誰:你們要怕那位奪走人的生命以後,又有權把他投入地獄的上帝。我告訴你們,應該懼怕的就是他!」 

靈界的事,也唯有靈的主可以決定,牧師、傳道也無法決定。因為信仰是你個人和上帝的關係,牧師、傳道只能通過聖經來教導你、提醒你。 

但是我們不要懷疑或者是懼怕,因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裏去。」(約翰福音14:6) 

如果我們信靠耶穌、遵行耶穌的話,你現在就是活在上帝國裡面了。正如耶穌曾說:「上帝是活人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意思是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雖然在人看來已經死了,但是在上帝看來,他們從來沒有死過。換言之,耶穌已經應許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這樣,基督徒死後不用牽魂,也不用超渡,因為我們的上帝是活人的上帝,亞伯拉罕和我們一樣如今還活著。所以保羅要說,論到已經死的信徒,他們不是死了,而是在主裡睡了,因為有一天他們要復活,有榮光不會朽爛的身體。

2000年7月14日 星期五

無所不知的上帝

無所不知的上帝 (2000/7/14家庭禮拜講道)
箴言15:3;耶利米書11:20~21 

在民間有一種想法「舉頭三尺有神明」,但是我們的上帝不用舉頭祂就無所不在,無所不知。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明察秋毫,就算連我們頭髮幾根祂都細數過,台語說「身上有幾根毛祂都知道」。上帝是全知的上帝,因此我們為善或作惡,祂都鑒察。箴言15:11更進一步告訴我們,「陰間和冥府尚且在上主的鑒察下;人的思想怎能向他隱瞞?」這是我們必須有的體認。 

一個媽媽帶著三個女兒,經過一個果園,看見果樹結實纍纍,於是想偷一些水果帶回家。她吩咐三個女兒分別站在通往果園的三條路上,如果看見有任何人,就隨時發出警告。這個媽媽看見四周都沒有人,於是就拼命地把水果往袋子裏丟。 

突然,小女兒大聲地說:「媽媽!還有一條路沒有人看守。」 

母親驚訝地問道:「這裏不是只有三條路嗎?那裏還有第四條呢?」 

小女兒說:「還有天上那一條路。」 

頓時,這位母親覺悟了,於是把袋子裏的水果全部丟下,牽著三個女兒匆忙地逃回家了。 

這篇短短的喻道故事真是發人深省,我們常常以為沒有別人看見,但上帝卻都在鑑察著。箴言十五章3節就這樣說:「上主的眼睛明察秋毫;行為好壞,他都鑑察。」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10節更說:「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審判。每一個人會按照在世上的行為,或善或惡,本身接受報應。」聖經的話確實是如此地耳提面命,要我們謹慎所作所為。特別身為父母者,或是教會領袖與任職者,更需要成為孩子與會眾的榜樣,作一個上帝的好管家。因為無所不知的上帝,不僅鑒察我們外在的行為,也鑒察我們的內心。 

聖經這樣的提醒不是要讓我們害怕,因為恐嚇使人害怕從來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上帝鑒察我們是好的一面,為了引導我們走在祂的道路上。就像二、三歲的小孩什麼都好奇,什麼東西都想抓,甚至往嘴裡塞。若是沒有大人鑒察那將很危險。 

當先知耶利米遇到亞拿突人要殺害他時,他向上帝祈禱說:「上主—萬軍的統帥啊,你是公正的審判官;你鑒察人的心思意念。我把我的案情交在你手中;求你讓我看見你替我伸冤。亞拿突人要殺害我,他們威脅我,不准我繼續宣揚上主的信息,如果我不聽,他們就殺我。」(耶11:20~21)這裡我們看到,耶利米將他的案情交在上帝的手中,要上帝鑒察他的心思意念。因為,行好的人不怕上帝的鑒察。 

在約翰一書4:18就告訴我們說:「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所以,那有恐懼的就沒有完全的愛,因為恐懼和懲罰是相關連的。」要知道,在基督裡沒有懼怕,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記得,主耶穌就在我們的身旁看著我們,幫助我們、引導我們。因此,當我們遇到試探時,邀請主耶穌與我們同行,我們將發現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可做,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2000年6月9日 星期五

聖靈更新的教會

聖靈更新的教會 (2000/6/11主日講道)
使徒行傳2:46-47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就是「五旬節」,希臘文的Pentekoste是「第五十」的意思,代表逾越節後第五十天所慶祝的節期。 

在舊約時代,這日稱為「七七節」,因為是在逾越節後七個禮拜舉行。在出埃及記34:22記載著:「在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要守七七節」。並且,申命記16:10也說:「你要照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福、手裏拿著甘心祭、獻在耶和華你的 神面前守七七節」。這日也稱為「收割節」(出23:16)或「初熟節」,民數記28:26說:「七七節莊稼初熟、你們獻新素祭給耶和華的日子、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 

在新約第一次提及五旬節時,可以看出當時的信徒仍保有傳統的過節習慣,「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徒2:1),因著這次眾人聚集的機會,也為教會史開創了嶄新的一頁。因為,當五旬節時,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使他們有能力對著聚集的眾人,大力傳講基督的福音。因此,許多神學家都認為這是教會時代的開始。 

對於「聖靈」,許多人的體會、看法都不一樣。奧古斯丁認為三位一體中,聖靈是父與子的結合,聖靈就是「愛」。約翰福音14:16-17提到耶穌與腓力的對話,耶穌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或作訓慰師下同〕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保惠師」(parakletos)意思是「安慰者、調解者、幫助者」,是真理的聖靈。 

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威克里夫學院院長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在他的著作《基督教神學手冊》中,從希伯來文的ruach(或ruwach)一字,提出對聖靈的了解。這字至少被翻譯為三個詞:「風、氣息、靈」。 

(一)聖靈如風
從風的意象傳達出神的能力(賽40:7)與救贖的目的(出14:21)。又如西風帶來雨水(何6:3),更新大地;神也能更新人們靈裡的需要。 

(二)聖靈如氣息
此概念與創造和生命有關,神造亞當時,將氣吹入他的裡面,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 

(三)聖靈如澆灌
「澆灌」(charism)指「神的靈充滿一個人」,這人便有能力完成原來做不到的事。如智慧的恩賜、領導的才能、預言或先知的信息。 

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描述了五旬節當天,門徒被聖靈充滿的情形:「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徒2:2-3)。這裡所指的聖靈pneuma,也如希伯來文的ruwach,有「靈、風、氣息」的意思。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很難想像路加所形容的畫面,但更重要的,路加要強調聖靈在門徒中顯出的能力,以及如何帶來教會的更新。 

一、聖靈帶來傳福音的勇氣
當聖靈降臨在門徒中,路加用了很特別的字來形容彼得和其他十一個門徒的表現。「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也當側耳聽我的話」(徒2:14)。路加用「站起、高聲說」來突顯門徒從人群中站出來說話,而且,「提高聲音」為了讓所有人都聽到。 

我們必須把時空往前推一些,先看看門徒之前的表現,才知道聖靈降臨後,門徒是多麼勇敢地見證基督的復活,這是多麼珍貴的表現。 

在耶穌被捕後,馬可福音記載:「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可14:50)。當耶穌在大祭司的院子接受公會審問時,彼得還曾經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係(太16:69-75)。耶穌復活後,「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20:19a)。後來,幾個門徒(包括彼得)甚至還回到了原來的工作中,「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約21:3a)。 

就在耶穌升天前曾吩附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耶穌這番話在五旬節當天得著印證,門徒從逃避、否認、害怕、退縮的困境中走出來。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得著能力,勇敢地見證耶穌的復活、並已在神的面前被高舉,神已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聖靈使門徒得著更新,使他們不再害怕、逃避,勇敢面對世界的挑戰,擔負起傳福音的使命。 

二、聖靈帶來反省的能力 
那時,彼得勇敢的站在眾人面前,他誠懇地、嚴肅地講了一篇道理,最後他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彼得直接指出,耶穌的死,眾人都有責任,都是害死耶穌的共犯。這麼嚴厲的指責,不但沒有引起眾人的反感,反而使眾人有深深反省的機會。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徒2:37)。聖靈的工作,使人聽了真道的話,感覺「扎心」,意即如針刺穿,引申有良心受苛責的意思。箴言說:「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箴9:8)。 

大多數的人都不願受到批評,一旦遭受批評時,就會用盡全力保護自己,掩飾自己的過失。當彼得在講道後指出眾人的罪過時,這群人可能導致心理學上所謂的「挫折(frustration)」。若按心理學的看法,遇到挫折後的反應有: 

(一) 攻擊(aggression)--常由憤怒的情緒而表現攻擊的行為,有直接攻擊對方的,也有將情緒發洩在不相干的人身上的,這叫「代罪羔羊(scapegoat)」。 

(二) 冷漠(apathy)--對事情冷淡,漠不關心,絕望與無助。 

(三) 幻想(fantasy)--藉白日夢方式,暫時脫離現實的痛苦。 

(四) 退化(regression)--哭鬧、矇頭睡覺、裝病,像個孩子一樣。因為他想尋求安全感。 

聽到彼得的指責,眾人並沒有這些挫折後的反應,甚至,不為自己的罪辯解,或將自己的罪合理化--反正當時大家都喊著把耶穌釘十字架,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做錯而已,把罪分擔到所有人的身上,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對於彼得的指責,眾人並沒有反抗!聖靈使眾人得著更新,聖靈帶來眾人反省的能力,我們聽見眾人這樣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眾人不但明白自己的罪,更願意以積極的行動來彌補所犯的罪過。 

三、聖靈帶來教會的復興
「教會的復興」與「信徒間的互動」有相對重要的關係,其中,「合一」是相當重要的。亞歷山太的主教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於第五世紀初,寫了《論聖靈的角色》一文,強調聖靈在教會中帶來合一的角色。所以,當初代教會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是有一些前題的。「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 

(一) 同心合意 
「同心合意」在希臘文中是由「相同」和「心思」二字複合而成(Archibald T. Robertson,《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卷四:使徒行傳》,1996,頁33-34),不同的人,卻有相同的心思,或許可以用詩人的話來形容這種境界。
「〔大衛上行之詩。〕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133:1)。 

(二) 彼此關懷 
經文中「在家中擘餅」這句,清楚指出家庭生活的美善。而且,這裡所指的更可能是眾門徒所組成的大家庭,他們一起用飯,一起敬拜上帝。「在家中」按原文可譯作「逐家」,即「從這家到那家」的意思,表示信徒家庭之間彼此的關懷。 

(三) 誠實接待 
門徒以「誠實的心」相互對待,一同敬拜上帝。在希臘文中「誠實的心」是指「毫無石塊的土地」,表示信徒間是單純、誠實、沒有阻礙,彼此接納。 

這一、兩年有一本廣受討論的書《直奔標竿-成為目標導向的教會》,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是美國南加州馬鞍峰教會的牧師,這教會在十五年內成長了一萬七千人。

書中有一個例子: 安文(Win Arn)是一個教會顧問,他調查了將近一千個教會,向他們問一個問題:「教會為何存在?」89%的會友回答:「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照顧我的家庭及個人的需要。」只有11%的會友回答:「教會存在的目的是要為基督贏得世界。」 

用同樣的問題來問教會的牧師:「教會為何存在?」結果正好相反。90%的牧師說教會存在的目的是要為基督贏得世界,10%說是要照顧會友的需要。 

可見,牧者與信徒對教會的看法與期待有時相去甚遠!所以,我要再問,我們是否能在教會所訂定的目標上「同心合意」,有「相同心思」?而且,在兄弟姊妹間「彼此關懷」、「誠實接待」? 

清早的防禦

清早的防禦 (2000/6/9家庭禮拜講道)
詩篇五1~8 

向上帝祈禱是基督徒的權利,是上帝讓祂的子民或追求上帝的人能夠和祂交通的方法,同時也是得到力量的泉源。 

耶穌在世傳道的時候,曾經對門徒說:「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太26:41)耶穌清楚知道信徒非常的軟弱,又有許多的試探在牽絆,除非警醒祈禱,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否則我們心靈固然有向上提昇的意願,但是肉體卻是軟弱,常常犯罪、怠惰。 

基督徒,每天都在打一場屬靈的仗。我們誰也不能大意地開始一天的生活,而是要像耶穌所提醒的「我們當警醒禱告」。「如果你不尋求耶和華,撒但就會來找你。」我們可不要等到撒但向我們進攻了,才想到需要靈性上的防禦,才考慮用甚麼戰略來抵擋撒但擄獲我們的靈魂。 

有一個野生動物學家說:「在非洲,羚羊每天早晨醒來就知道,牠應該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否則肯定被吃掉。獅子每天黎明睡醒,牠也明白牠跑的速度至少必須超過那最慢的羚羊,不然就得餓死。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不管是獅子還是羚羊,你總得快跑。」 

彼得前書5:8說:「你們的仇敵—魔鬼正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搜索可吞吃的人」。換言之,我們如同羊,都暴露在獅子的攻擊下。若是,我們的街頭出現一隻獅子,大家一定四處躲避;但是撒但的計謀、誘惑也如同咆哮的獅子,我們卻忽略牠。真正的獅子會傷害我們肉體,而撒但卻會傷害我們的靈魂。但是我們往往卻忽視屬靈的爭戰。 

就像羚羊一早就需要快跑,若是羚羊怠惰,不警醒,牠就會成為獅子的點心。我們的世界也是一個爭戰的世界。而我們的祈禱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爭戰中得勝。最好一天的開始,就以祈禱來開始。求上帝讓我們這一天充滿平安,力量。 

清晨的祈禱非常的重要。從詩篇第五篇,我們可以看到一大清早,大衛就來到上帝的面前,求上帝的保護和幫助。清晨安靜祈禱已成為大衛日常的習慣。這一篇詩篇裡,也表達出我們的周圍有許多仇敵,這些仇敵所帶來的試探,無非是要我們離開上帝為我們安排的正路。因此,在進入新的一天之前,讓我們切記需要儆醒,並迫切懇求主的幫助。 

清早儆醒預備是防禦撒但攻擊的最好方法。而耶穌本身也常在清晨祈禱,馬可福音1:35記載說:「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耶穌就起來,離開屋子,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在那裡禱告。」耶穌如此行,正是我們的好榜樣。因此,不妨培養清晨安靜的時刻,十五分鐘的靈修,讓你一天的爭戰更有力量。有人一早都有看報紙的習慣,且一看至少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我想撥出十五分鐘應該不是問題。 

養成清早的防禦,你將勝過撒但一切的試探,且你的生活將得到得勝再得勝。

2000年3月10日 星期五

愛與信心

愛與信心 (2000/3/10家庭禮拜講道)
上帝的愛/婦人的信心 
馬太福音15:21~28; 羅馬書8:38~39 

本段經文具有極豐富之含意。它描述耶穌在巴勒斯坦及猶太區域以外,惟一的一次事蹟,實在是有無比的趣味。這段經文最有意義的就是豫告福音將要傳遍全地,它向我們表明一切障礙的結束。 

這是耶穌故意隱退的時間。結局將至,耶穌希望在它來到以前,可以有一段安靜準備的時間。雖然有個目的在祂的心裏,但祂主要的並不是為自己作準備,而是盼望他能有一點時間教導並準備祂的門徒,迎接十字架的日子。有許多事祂必定要告訴他們,也必須迫使他們瞭解。 

在巴勒斯坦已經沒有一處地方,可以讓祂有私下安靜的時間,無論祂到甚麼地方,群眾都會找到祂。因此祂向北行經過加利利,來到腓尼基人居住的推羅西頓地方。在這個地方,祂至少可以有一段時間不會受到法利賽人與文士惡意的仇恨,與眾人危險的擁護,因為沒有一個猶太人願意跟著祂到外邦人的地區。 

這段經文向我們表明耶穌在末期的混亂尚未來到以先,要找一段安靜的時間。這並不是一幅耶穌逃避的圖畫,而是耶穌沉著地準備祂自己與門徒,應付前頭的最後決戰的一幅圖畫。 

可是即使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耶穌還是免不了遇見人迫切需要的呼求。有一位婦人的女兒被鬼附身,她一定聽見過耶穌能夠施行奇事,她就跟著祂和祂的門徒,迫切地發出求助的呼聲。起初耶穌似乎對她並不注意,門徒倒有些不耐煩與討厭。因此門徒說:「請叫她走開!她跟著我們,一路喊叫呢!」。 

接著耶穌回答門徒說:「我只奉差遣到以色列人當中尋找迷失的羊。」這句話是了解這段經文的關鍵,若是當成直述句,就是耶穌拒絕婦人的請求;若是當成反問口語,則呈現出耶穌反問門徒「難道我只是奉差遣到以色列中嗎?」當成直述句或反問句,所得到的意思完全不同,這也是許多人不甚了解這段經文的原因之一。在此,我們要知道,是門徒問耶穌,所以耶穌的回答必然是針對門徒而說的。所以,這句話是耶穌反問門徒的。目的是要門徒不要將上帝的救恩侷限在以色列人的中間,因為上帝愛所有的世人。 

為何耶穌要拐彎陌角的說呢?因為這位婦人是一個外邦人,不但外邦人,還是屬於迦南族的人。迦南族的人與猶太人有世仇。當時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寫道:「在腓尼基人之中,推羅人對我們最有惡感」。想一想,耶穌若要有任何工作的果效,祂必須處理得有智慧。因此,他用反問的語氣來讓門徒想一下,上帝愛世人不僅要在以色列人當中找迷失的羊,也要在外邦人中間施行拯救的工作。 

當婦人聽到耶穌反問門徒的話之後,覺得耶穌要幫助她。於是跪在耶穌的腳前,說:「主啊!請幫助我!」耶穌除了讓門徒認識上帝對世人的恩典之外,耶穌也要喚醒這婦人心中真實的信心。 

因此,耶穌轉過身來對她說:「拿孩子的食物給小狗吃是不對的。」這是一句猶太人的俚語,耶穌說這話肯定會引起門徒的注意。為何耶穌對婦人說話,又要引起門徒的注意呢?其原因就是要讓門徒見識到,外邦婦女的信心大過於猶太人的傳統封閉思想。 

猶太人傳統上自視甚高,認為他們是上帝唯一的選民,而外邦人是『外邦的狗』,『異教的狗』,在街上吃腐敗不潔淨的動物。猶太人認為他們是聖潔的,外邦人是不潔淨的。但是,俚語所用的狗字是(kunaria),並不是街上的狗,是家庭中所寵愛的小狗,跟在街道上徘徊、在糞堆裏打轉的最低級的狗大有區別。這個婦人馬上聽得出來耶穌話語的意思,說:「是的,主啊,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呢!」這不屈不撓的信心,使耶穌的眼中閃耀著喜樂的光彩,祂給她祝福並將她所切望的醫治賜給她。 

我們必須要留意幾件與這位婦人有關的事: 

一、她有愛 

這婦人將兒女的痛苦,當作是自己的痛苦,這是母愛極大的展現。她心中有對孩子的愛,也反映出上帝對祂子民的愛。這愛促使她打破種族的藩籬與被歧視的可能性,促使她去接近耶穌;愛使她依然不斷地懇求;愛使她聽見耶穌言外之意。這位婦人心中的動力就是愛,再也沒有比愛更堅強,更與上帝接近。 

說到基督徒與上帝的愛時,保羅如此說:「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管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8:38~39)總之,有愛就看得到上帝的恩典。 

二、她有信心 

婦人一開始稱耶穌為「大衛的子孫」,表示她對耶穌具有彌賽亞身分的認識。不僅如此,婦女的信心大過於猶太人的傳統封閉思想。耶穌的門徒仍活在猶太傳統封閉的思想中,有著選民的高傲心態,就是這種心態否決一個急需幫助的婦女,所以他們要趕這位婦女走開。但是,將婦人與門徒的表現相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婦人更認識耶穌的心意,她是以信心來親近耶穌;而門徒卻以猶太傳統封閉的思想否定外邦人有得救的機會。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思考二件事: 

一、有什麼可以隔絕人與上帝之間的愛呢? 

絕對沒有。就像保羅所講的,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管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起來。這樣的認識非常重要。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困苦,無論我們受到任何的傷害,我們的天父永遠愛我們。 

耶穌教導我們的主禱文一開始時就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而不是「我們在天上的神」。其實就是要讓我們將上帝當成父親或母親一樣,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體驗到上帝的愛。 

二、我們是否以傳統來束縛人的存在與尊嚴 

門徒以猶太傳統來束縛婦女的請求,而耶穌引導門徒看到上帝的心意,並使得婦女得到解放,這是何等的智慧啊。 

看到門徒的作法,或許我們也該思考一下,我們是否以傳統來束縛人的存在與尊嚴。特別在台灣,女人所受到的束縛更大。從前家庭吃飯,男人要先吃,吃完才輪到孩子與女人吃。甚至,女人要另外一桌。又如綁小腳的習慣…。這些都是傳統的束縛,都需要打破的。 

我們要知道聖經裡的兩性關係就是「成為幫助」,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而是互為幫助。其實在台灣我們還有許多的傳統束縛著我們,例如台灣女人結婚後通常要離開自己的父母,與丈夫結合;若是拿創世記2:24來看,應該是男人離開自己的父母,跟他的妻子結合。 

希望我們遇到傳統觀念時,不要忘了,記得思考一下,我們是否以傳統來束縛人的存在與尊嚴的意義。

2000年3月9日 星期四

頭心手查經法

頭心手查經法
黃春生牧師

基督徒的靈性成長是三合一的,也就是讀經、祈禱、行動。三項缺一都會落入偏執。靈修神學家慕安得烈如此說:「若沒有從上帝的話語得到神聖屬天的靈糧,無論我們的禱告時間是何等熱切,仍不完全。聖經確確實實是基督徒的禱告本,是我們有效祈禱的指引與基礎。忽略上帝的話語,就是忽略上帝的大能。」(Andrew Murray, The Prayer Life, Chicago: Moddy Press.)而「行動」則包括甦醒、悔改、立約、宣教

論到讀經,一般有「讀經」、「查經」、「靈修」、「研經」。
「讀經」可以在短時間或一個月、一年內讀完整本聖經,大量讀經的時候不必深入查考或研究。
「查經」則是逐卷逐章深入經文的查考,我推薦個人發明的「頭心手查經法」。
「靈修」若是為了深化個人靈修靜默,我則推薦採用「禱讀聖經(Lectio Divina)」。
「研經」則是更細微的學術研究、原典釋義,通常會建議進入神學院就讀。

為了要幫助弟兄姊妹能夠簡單應用一種查經法,於是在1998年的時候,我將自己讀經的方法簡要歸納成三段式查經的方法,並取名為「頭心手查經法」。在還沒有介紹這個方法之前,我要先來談一談查經的基本認識。

◆查經的基本認識
許多人查經或讀聖經常常依據自己的喜好或心情來靈修,甚至沒有一定的查經進度,而是隨意的翻閱聖經,這樣的讀經是談不上查考聖經。也有人採「主題式」的查經,但這種方法容易忽略了作者在編輯上的用意,以及前後文的背景。因此查經最好採用逐卷逐章的閱讀。查經的基本認識就是:

  1. 選定一卷聖經,逐章逐節有一定進度的查考。
  2. 認識該卷聖經的背景,是了解該段經文的入門。特別注意經卷成書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等。
  3. 需要記筆記。查經時不妨採用「頭心手查經法」的步驟,查經者可按照三大步驟查考難解經文的涵意,找出經文的中心信息,並記下心得與反省等。我已經習慣在個人查經的部落格作筆記,同時也可以分享給弟兄姊妹。
  4. 最好有固定的查經時間。時間的分配與長短,可依據自己的生活作息來安排。甚至可以組織查經小組一起查考聖經,這也可吸收其他人的見解與反省,來加深讀經的深度。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如果可以透過網路的分享,也能夠號召喜愛讀經的網友,按照共同進度,一同閱讀與討論。
  5. 準備一本沒有任何記號的聖經,因為這樣才不會影響我們重新閱讀的心境。讀過之後,可在聖經上面記下眉批,寫下心得與要點,因此有許多人在讀經一輪後,就買一本新的聖經。最好是選用最新翻譯的聖經,愈新的聖經譯本,在用語上會愈口語化,有助於我們了解經文的意義。目前,我是採取「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為主,和合本與其他譯本為輔。因為,同時參考二本以上不同譯本的聖經,更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經文的遣詞用語。
  6. 利用工具書。工具書包括聖經後的附錄、地圖等,以及聖經字典、辭典、註釋書等;每卷書卷都有豐富的工具書,這些可向牧長請教。
  7.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保持謙卑受教的心,讓上帝的話和上帝的靈不斷改變我們的生命,並跟隨基督。如同丹麥哲學家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d, 1813-1855)所說:「我們要了解基督,不能從『觀念』來了解,而是從『跟從』主耶穌來了解。」
◆頭心手查經法
頭心手查經法,是種漸進式的查經方法,從經文的了解到啟發,從心靈的啟發到實踐,一步步的向真理來更新。適合個人靈修或小組查經使用,其方法非常簡便,就是「頭、心、手」三步驟。

一、頭:所知
(一)「頭」的步驟:
先研讀經文,接著發現所讀經文有何字義、背景與上下文的問題,對經文有一概括性的認識。遇到難懂的經文時,可以參考相關的聖經註釋書,或向牧師請教。這一部份可藉由下列二項步驟來進行。
1. 觀察(Observation):到底在說些什麼?
(1)到底經文中強調的內容是什麼?
(2)不斷重複提到的部份:主題、鑰節(key verses)、鑰字(key word)、鑰詞(key term)
(3)相互有關聯的事
(4)彼此相似或是相反的事
2. 解釋(Interpretation):這是什麼意思?
(二)「頭」的目的:
1. 透過經文認識三一上帝的屬性與旨意。
2. 透過經文認識三一上帝的作為與計畫。
3. 認識上帝對我、家庭、教會的提醒。

二、心:所是
(一)「心」的步驟:
上帝要對我的心說些什麼?經文的中心主題與我有何相聯(Correlation)?在此,讀者可以藉由下列七項問題與經文對話,並發掘經文對自己有何意義。
(1)有我要學習的榜樣嗎?
(2)有我要避免的罪惡嗎?
(3)有我要抓住的應許嗎?
(4)有我要禱告的事嗎?
(5)有我要服從的命令嗎?
(6)有我要具備的條件嗎?
(7)有我要面對的挑戰嗎?
(二)「心」的目的:
1. 教導我們學像基督的品格。
2. 教導我們活出愛上帝與愛人的心。
3. 上帝的話要告訴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三、手:所做
(一)「手」的步驟:
將心所領受的「關聯」著手加以「應用」(Application),因此可以鼓勵查經者提出生活上的反省與實踐,並且可以互相認罪與代禱。在應用時應注意下列三項:
(1)應用要具體和實際。
(2)應用要有實現的可能性。
(3)應用要採取漸進式的方法。
(二)「手」的目的:
1. 通過反省、立志、委身於信仰的實踐。
2. 通過反省,檢視我們的實踐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3. 著手實踐時,應不斷謙卑尋求聖靈帶領,並能榮耀上帝。

◆查經小組聚會程序參考
查經主理者最好在聚會前,就預先查考一遍,對於參考問題也要嘗試地回答。在聚會中,儘量鼓勵成員參與討論、分享、代禱。至於小組的組成與運作,主理者的功能,發言的次數等,查經小組可以自行約定,甚至立下公約。為要掌握時間進行流暢,主理者可以參考下列聚會程序的流程,整個聚會時間儘量控制在二個鐘頭內。
靜默
預備心
聖詩
聖詩、短歌,或破兵、暖身活動
祈禱
由主理者(小組長)
讀經:由小組長與組員以啟應的方式朗讀。
按「頭」的步驟進行。 
●觀察(Observation) 
解釋(Interpretation)
發現上帝要對我的心說些什麼?
按「心」的步驟進行。
相聯(Correlation)
將心所領受的「關聯」著手加以「應用」。
按「手」的步驟進行。
應用(Application)
接著為生活的反省與決志互相代禱。 
報告
預告下次聚會
結束祈禱
或以主禱文作結束祈禱。

2000年1月28日 星期五

愛慕上主的話

愛慕上主的話 (2000/1/28家庭禮拜講道)
詩篇1:1~6 

1不聽從惡人的計謀,不跟隨罪人的腳步,不與侮慢上帝之徒同夥,這樣的人才算真正有福。2他只愛慕上主的法律,日夜默誦不倦。3他像移植溪水邊的果樹,按季節結果子,葉子也不凋零。他所做的事樣樣順利!4邪惡的人不是這樣:他們像糠秕被風吹散。5邪惡的人要被上帝定罪;罪人要從義人的團體中被淘汰。6上主關懷義人所走的路;邪惡的人卻走向滅亡! 

經文中講到「福」,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的八福(太五3~12)。耶穌採用舊約中一部分的教導方式,我們稱它為『智慧文學』,它包括箴言、傳道書、約伯記、一些詩篇,以及先知書中的一些經文。『智慧』的意思,是指上帝對生命真諦的教訓。『智慧』在希伯來文用陰性名詞,被認為是上帝的女兒(參箴九章)。有智慧的學者盼望將這屬天的智慧傳給『兒子』,這是他喜歡對學生作的稱呼,我們可在箴言二至七章開首幾節中可見一斑。 

大衛在耶路撒冷作王時,把耶布斯的城堡定為首都。他的兒子所羅門鞏固了他的工作,他建造聖殿、王宮,並為皇室成員建造宮殿,也建造許多公眾活動場所。他為要治理非常廣大的王國,需要許多受過訓練與教育的青年人,擔任行政事務。所以,他在耶路撒冷聖殿以外,為這些青年人最少設立了一所學校,他這樣做是為了告訴這些青年人,在上帝眼中,智慧與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事實上,真正的宗教,其本質就是上帝的智慧。 

最初把詩篇輯成的編者,將這篇重要的詩歌,放在所收集的一百五十篇之首。他如此作,正如馬太福音的作者將八福放在耶穌的教訓之首。他好像說:『你們應當按這篇詩的觀點,閱讀以下的各篇。』好讓青年學生在生活中與上帝相交時,能以敬畏、謙卑的態度順服上帝。因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正如彌迦書六章八節所說: 

上主已經指示我們甚麼是善。他要求我們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 

又如詩篇廿五篇十二節所說: 

凡敬畏上主的人上主會指示他該走的路。 

這樣,那些青年的學生,將來要擔負國政的新生代,他們到聖殿敬拜,唱他們在學校裏所學到的詩篇。這些青年學生更認識到,上帝子民的道德信念不可隨波逐流接受賄賂,而要走上帝的路,只愛慕上主的法律,日夜默誦不倦。 

不僅如此,這些有理想性的青年也批判所羅門及其承繼者的治國理念,是從惡如流的。因為掌政者仿效鄰國以強硬和殘酷的方式治國。當鄰國與既得利益的腐敗官僚嘲笑『摩西律法』對貧窮困頓者的施予與憐恤時,這些未來的青年公僕心中已有答案,這就是持守忠於上帝啟示的道,因為他所要實行的,既不是摩西,也不是所羅門的教訓,乃是上帝的教訓。 

當這些青年人順服上帝所吩咐的一切時,他們發現自己原來是上帝的一位能幹的工人。是上帝培植好的樹,等待結果實(參約15:16)。他們會有如此高的理想與道德情操,主要的原因就是「愛慕上主的話」,將上帝的話當成人生的地圖、指標。這樣的信仰態度正是每位基督徒所必須具備的。 

布傑醫生享譽甚隆,因為他發現了一種以他名字命名的疾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那就是布傑淋巴腺瘤。他又因證明含豐富纖維的食物對人體的益處,而備受讚揚,眾人因此給他一個有趣的綽號,叫做「纖維人」。 

不過,有些事是許多人不知道的,就是布傑醫生不單是一位醫學界先驅,他更是一位敬畏上帝的忠僕。他每天用許多時間禱告和默想上帝的話語。他說:「我深信許多基督徒與教會,因未把禱告和默想聖經放在優先地位,以致變得軟弱不堪。……讀經必須對一小段深入思考,好像牛把草含在嘴裏反覆細嚼一般。小讀多思考,勝過多讀少思考。」 

布傑醫生不但留給後代治療疾病的方法;他更留下個人聖潔和與主親密交往的好榜樣。他的祕訣是養成終生習慣,每天撥出特定時間,向上帝禱告和對上帝的話語作出反應。 

我們很少人能享有他的醫學成就,但依從詩篇第一篇的處方,我們可以達到他所享有的同樣屬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