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9日 星期五

聖靈更新的教會

聖靈更新的教會 (2000/6/11主日講道)
使徒行傳2:46-47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就是「五旬節」,希臘文的Pentekoste是「第五十」的意思,代表逾越節後第五十天所慶祝的節期。 

在舊約時代,這日稱為「七七節」,因為是在逾越節後七個禮拜舉行。在出埃及記34:22記載著:「在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要守七七節」。並且,申命記16:10也說:「你要照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福、手裏拿著甘心祭、獻在耶和華你的 神面前守七七節」。這日也稱為「收割節」(出23:16)或「初熟節」,民數記28:26說:「七七節莊稼初熟、你們獻新素祭給耶和華的日子、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作」。 

在新約第一次提及五旬節時,可以看出當時的信徒仍保有傳統的過節習慣,「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徒2:1),因著這次眾人聚集的機會,也為教會史開創了嶄新的一頁。因為,當五旬節時,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使他們有能力對著聚集的眾人,大力傳講基督的福音。因此,許多神學家都認為這是教會時代的開始。 

對於「聖靈」,許多人的體會、看法都不一樣。奧古斯丁認為三位一體中,聖靈是父與子的結合,聖靈就是「愛」。約翰福音14:16-17提到耶穌與腓力的對話,耶穌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或作訓慰師下同〕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保惠師」(parakletos)意思是「安慰者、調解者、幫助者」,是真理的聖靈。 

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威克里夫學院院長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在他的著作《基督教神學手冊》中,從希伯來文的ruach(或ruwach)一字,提出對聖靈的了解。這字至少被翻譯為三個詞:「風、氣息、靈」。 

(一)聖靈如風
從風的意象傳達出神的能力(賽40:7)與救贖的目的(出14:21)。又如西風帶來雨水(何6:3),更新大地;神也能更新人們靈裡的需要。 

(二)聖靈如氣息
此概念與創造和生命有關,神造亞當時,將氣吹入他的裡面,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 

(三)聖靈如澆灌
「澆灌」(charism)指「神的靈充滿一個人」,這人便有能力完成原來做不到的事。如智慧的恩賜、領導的才能、預言或先知的信息。 

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描述了五旬節當天,門徒被聖靈充滿的情形:「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徒2:2-3)。這裡所指的聖靈pneuma,也如希伯來文的ruwach,有「靈、風、氣息」的意思。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很難想像路加所形容的畫面,但更重要的,路加要強調聖靈在門徒中顯出的能力,以及如何帶來教會的更新。 

一、聖靈帶來傳福音的勇氣
當聖靈降臨在門徒中,路加用了很特別的字來形容彼得和其他十一個門徒的表現。「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也當側耳聽我的話」(徒2:14)。路加用「站起、高聲說」來突顯門徒從人群中站出來說話,而且,「提高聲音」為了讓所有人都聽到。 

我們必須把時空往前推一些,先看看門徒之前的表現,才知道聖靈降臨後,門徒是多麼勇敢地見證基督的復活,這是多麼珍貴的表現。 

在耶穌被捕後,馬可福音記載:「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可14:50)。當耶穌在大祭司的院子接受公會審問時,彼得還曾經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係(太16:69-75)。耶穌復活後,「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20:19a)。後來,幾個門徒(包括彼得)甚至還回到了原來的工作中,「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約21:3a)。 

就在耶穌升天前曾吩附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耶穌這番話在五旬節當天得著印證,門徒從逃避、否認、害怕、退縮的困境中走出來。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得著能力,勇敢地見證耶穌的復活、並已在神的面前被高舉,神已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聖靈使門徒得著更新,使他們不再害怕、逃避,勇敢面對世界的挑戰,擔負起傳福音的使命。 

二、聖靈帶來反省的能力 
那時,彼得勇敢的站在眾人面前,他誠懇地、嚴肅地講了一篇道理,最後他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彼得直接指出,耶穌的死,眾人都有責任,都是害死耶穌的共犯。這麼嚴厲的指責,不但沒有引起眾人的反感,反而使眾人有深深反省的機會。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徒2:37)。聖靈的工作,使人聽了真道的話,感覺「扎心」,意即如針刺穿,引申有良心受苛責的意思。箴言說:「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箴9:8)。 

大多數的人都不願受到批評,一旦遭受批評時,就會用盡全力保護自己,掩飾自己的過失。當彼得在講道後指出眾人的罪過時,這群人可能導致心理學上所謂的「挫折(frustration)」。若按心理學的看法,遇到挫折後的反應有: 

(一) 攻擊(aggression)--常由憤怒的情緒而表現攻擊的行為,有直接攻擊對方的,也有將情緒發洩在不相干的人身上的,這叫「代罪羔羊(scapegoat)」。 

(二) 冷漠(apathy)--對事情冷淡,漠不關心,絕望與無助。 

(三) 幻想(fantasy)--藉白日夢方式,暫時脫離現實的痛苦。 

(四) 退化(regression)--哭鬧、矇頭睡覺、裝病,像個孩子一樣。因為他想尋求安全感。 

聽到彼得的指責,眾人並沒有這些挫折後的反應,甚至,不為自己的罪辯解,或將自己的罪合理化--反正當時大家都喊著把耶穌釘十字架,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做錯而已,把罪分擔到所有人的身上,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對於彼得的指責,眾人並沒有反抗!聖靈使眾人得著更新,聖靈帶來眾人反省的能力,我們聽見眾人這樣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眾人不但明白自己的罪,更願意以積極的行動來彌補所犯的罪過。 

三、聖靈帶來教會的復興
「教會的復興」與「信徒間的互動」有相對重要的關係,其中,「合一」是相當重要的。亞歷山太的主教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於第五世紀初,寫了《論聖靈的角色》一文,強調聖靈在教會中帶來合一的角色。所以,當初代教會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是有一些前題的。「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 

(一) 同心合意 
「同心合意」在希臘文中是由「相同」和「心思」二字複合而成(Archibald T. Robertson,《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卷四:使徒行傳》,1996,頁33-34),不同的人,卻有相同的心思,或許可以用詩人的話來形容這種境界。
「〔大衛上行之詩。〕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133:1)。 

(二) 彼此關懷 
經文中「在家中擘餅」這句,清楚指出家庭生活的美善。而且,這裡所指的更可能是眾門徒所組成的大家庭,他們一起用飯,一起敬拜上帝。「在家中」按原文可譯作「逐家」,即「從這家到那家」的意思,表示信徒家庭之間彼此的關懷。 

(三) 誠實接待 
門徒以「誠實的心」相互對待,一同敬拜上帝。在希臘文中「誠實的心」是指「毫無石塊的土地」,表示信徒間是單純、誠實、沒有阻礙,彼此接納。 

這一、兩年有一本廣受討論的書《直奔標竿-成為目標導向的教會》,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是美國南加州馬鞍峰教會的牧師,這教會在十五年內成長了一萬七千人。

書中有一個例子: 安文(Win Arn)是一個教會顧問,他調查了將近一千個教會,向他們問一個問題:「教會為何存在?」89%的會友回答:「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照顧我的家庭及個人的需要。」只有11%的會友回答:「教會存在的目的是要為基督贏得世界。」 

用同樣的問題來問教會的牧師:「教會為何存在?」結果正好相反。90%的牧師說教會存在的目的是要為基督贏得世界,10%說是要照顧會友的需要。 

可見,牧者與信徒對教會的看法與期待有時相去甚遠!所以,我要再問,我們是否能在教會所訂定的目標上「同心合意」,有「相同心思」?而且,在兄弟姊妹間「彼此關懷」、「誠實接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