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和他的選民
2023.12.31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羅馬書9.1-29
● 因信稱義的福音(1-4章)
● 因信稱義的生命(5-8章)
● 安德斯·尼格倫(Anders Nygren):不在律法之下、罪得赦免、脫離上帝的義憤、勝過死亡權勢得著永生。
● 我們稱義脫離咒詛,大地也脫離咒詛
● 猶太人、外邦人因信稱義,加入上帝國的新團體
● 羅馬書9-11章與使徒行傳28.30-31有著完美的結合
一、保羅的迫切(9.1-3)
● 保羅的老師迦瑪列「拉班」(Rabban)
● 保羅深知律法無法使人承受救贖
● 摩西曾情願自己的名字從生命冊上塗抹(出32.31-32)
二、上帝給以色列的恩典:七個特權(9.4-5)
1.「選民」:原文是「以色列人」
2.「兒女的名分」:收養、領養的概念
「上帝收養我們作他的兒女,使整個的自我得自由」(8.23)
3.「榮耀」(shekinah)
4.「立約」:複數的
5.「法律」:十誡、誡命
6.禮儀:「敬拜上帝的知識」
7.「應許」:複數的
三、上帝的揀選與以色列的救贖歷史(9.6-29)
● 重新定義「以色列人」(9.6)
1.族長時期(9.7-13)
● 上帝揀選的主權:二個例子
(1)不同的母親(9.7-9)
(2)相同的母親:雙胞胎(9.10-13)
● 上帝揀選不在於「人的行為/守律法」(瑪拉基書1.2-3)
2.摩西時期(9.14-18)
● 上帝的權能與屬性
● 上帝對被欺壓、受壓迫者的憐憫
● 「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體恤誰就體恤誰。」(出埃及記33.19)
3.先知時期(9.19-29)
● 上帝的主權和選召
9.25-26,外邦人成為「我的子民」
9.27-29,上帝為以色列人留「餘民」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族群、選民的優越感,被挑戰、重新被定義
二、去感受邊緣人的處境,重新檢視對「餘民」的認識
● 上帝拯救受迫害的「餘民」
● 極權統治者要的是「愚民」
問題討論:
1.為什麼保羅會為同胞(他人)迫切到捨命呢?我們是否也有此迫切呢?
2.保羅重新定義「選民」,不是血統,而是靈性的。在我們的處境下,你會如何定義「新台灣人」?
3.上帝為受壓迫的「餘民」開啟救贖希望,我們如何參與上帝所關心的?
講道篇
上帝和他的選民
2023.12.31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羅馬書9.1-29
保羅書信的特色,前半段是神學教導、後半段是倫理與實踐。牧師團從去年(2023)七月底開始傳講羅馬書,迄今已經過了一半。羅馬書第一至八章主要是神學教導,若直接跳到第十二章的倫理實踐,不會感到違和感。因此有學者認為第九至十一章視為特別插入的篇幅,討論的是以色列的救贖歷史,過去、現在、未來,這也讓讀者看到保羅對於同胞的救贖有著火熱的使命,這樣看來也呼應了上下文。
首先,我們來回顧前八章。羅馬書第一至四章提到,因信稱義是耶穌基督給我們的福音。其中心思想在3:23-26,「23 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24 然而,上帝白白地賜恩典,藉著基督耶穌救贖他們,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25 上帝不惜犧牲耶穌,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上帝這樣做是要顯明自己的公義。」(羅馬書3.23-26)
人人都犯了罪,包括猶太人、羅馬等外邦人,但上帝要藉著基督耶穌救贖他們,使人與上帝重新連結、建立起合宜的關係。
「宗教」英文 “religion”一詞是來自拉丁文,第三世紀時著名的古羅馬基督徒學者拉克坦提烏斯(Lactantius, 240-320)指出 “re-ligare” 意思是「重新聯繫」、「重新連結」的意思。
人與上帝、人與人、人與受造界及自我的「重新連結」,總之,宗教最重要的本質是關係上的和好,與上帝連結跟他有合宜的關係。
羅馬書第五至八章,重點在於「因信稱義的生命」。瑞典信義會的神學家安德斯·尼格倫(Anders Nygren)指出這一段有四項主題:不在律法之下、罪得赦免、脫離上帝的義憤、勝過死亡權勢得著永生。
第五至八章講述因信稱義的生命,提到生命裡的掙扎、脫離律法和罪的律,是基督釋放了我們。我們靠著聖靈,得著平安、自由和榮耀,並且整個受造之物正等候進入上帝兒女的榮耀。
因信稱義不只講到我們的生命,也提到整個大地、受造界。我們受咒詛,大地也受咒詛;我們稱義脫離咒詛,大地也脫離咒詛。因此,「一切被造的都熱切地盼望著上帝的榮耀從他的兒女們顯示出來。」(羅馬書8:19)受造界盼望等候上帝兒女早日脫離咒詛的生命,彰顯出上帝的榮耀臨到地上。當世人跟上帝的關係和好,與受造界的關係和好時,全地就顯出上帝國度的榮耀。
「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先是猶太人,而後外邦人。」(羅馬書1.16)當時許多外邦人正面回應基督的福音,多數猶太人卻拒絕(對照9.30-10.4)。因此,第九章開始保羅首先回顧以色列的救贖歷史,接著論述上帝對「新以色列」之應許。
這之間,耶穌彌賽亞的角色就有著關鍵的連結。猶太人藉著信靠基督,加入上帝國的新團體。羅馬人、外邦人也因信耶穌基督成為義人,加入上帝國的新團體,有分於救恩的應許。
當猶太基督徒與羅馬基督徒彼此和睦時,就會成為宣教的助力,和睦的羅馬教會成為宣教的基地,支持保羅將福音傳到當時已知最遠的地方——西班牙。所以,保羅在羅馬書的最後這樣說:「我就要取道你們那裡,到西班牙去。」(羅馬書15.28)
這樣讓讀者認識到,羅馬書9-11章與使徒行傳28章有著完美的結合。「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住了兩年。凡來訪問的人,他都接待。他大膽地宣揚上帝國的信息,教導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受到什麼阻礙。」(使徒行傳28.30-31)
第九至十一章處理以色列人應許的問題。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有上帝的應許,那麼,因信稱義與他們有何關係呢?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應許落空了嗎?不是!以色列人也可以因信稱義,因為這是上帝給所有人的。這段的經文大抵說明以色列的過去(9.1-29)、現在(9.30-11.24)、未來(11.25-32),以及總結(11.33-36)。
現在我們就來看羅馬書第九章,保羅為猶太同胞的得救憂心忡忡。
一、保羅的迫切(9.1-3)
1 我說的是真實的話;我屬於基督,我不撒謊。我的良心在聖靈的光照下也證實我沒有撒謊:2 我的憂愁多麼沉重,我心裡無限傷痛!3 為了我的同胞,我骨肉之親,縱使我自己被上帝詛咒,跟基督隔絕,我也願意。
保羅出身法利賽派,他的老師迦瑪列有著「拉班」(Rabban)的頭銜,即「我們(眾人)的拉比」,一般「拉比」意思是「我的老師」。迦瑪列更被譽為第一世紀七大拉比之首,有著「律法的榮美」(Beauty of the Law)的美譽。以保羅的出身與未來的出路,他若留在猶太教的群體裡,將來必定享有榮華富貴。但是保羅遇見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生命完全改變,他深知律法無法使人得到救贖,唯有信心才能使人稱義,承受上帝的救贖。
保羅深知律法無法使人承受救贖,他迫切、憂愁沉重。因為這關乎人靈魂的得救。
第三節說「縱使我自己被上帝詛咒,跟基督隔絕,我也願意」。這種愛與舊約中的摩西很相似,摩西曾為同胞求上帝赦免,而情願自己的名字從生命冊上塗抹(出32.31-32)。表達出摩西的愛心已到達願意為他人捨命犧牲的程度。這裡保羅對同胞的愛心也是如此,因而他要事先一再地表示他所說的是出於良心的真話,聖靈可以明鑑證實的。
二、上帝給以色列的恩典:七個特權(9.4-5)
4 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使他們有兒女的名分,分享他的榮耀。上帝與他們立約,賜給他們法律;他們有敬拜上帝的知識,也接受了他的應許。5 他們是族長們的子孫,按照身世說,基督和他們是同一族的。願那統治萬有的上帝永遠得到頌讚,阿們!
第四、五節經文,說到上帝給以色列的七項恩典,或是說七個特權:選民、兒女的名分、榮耀、立約、法律、禮儀、應許。
1.「選民」:原文是「以色列人」。
第四節「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原文是寫「他們是以色列人」。
保羅在此使用立約的名字「以色列」,而非被擄歸回後較為普遍的稱呼「猶太人」。因此,現代中文譯本直接翻譯為「選民」。
2.「兒女的名分」:收養、領養的概念。
舊約中以色列是「上帝之子」,是指全體,不是指個人。但耶穌、保羅則是引入個人與上帝的新關係。「上帝收養我們作他的兒女,使整個的自我得自由」(羅馬書8.23)
耶穌降生的時代,羅馬皇帝屋大維(凱撒奧古斯都)被視為神,人民則被稱呼「上帝的兒女們」(υἱοὶ θεοῦ)。「羅馬大家庭」的最高掌權者——即,擁有最高父權的「羅馬皇帝」。
馬太福音第五章「八福」就像是上帝在公開場合的「收養宣告」,宣告著一群人要成為「上帝的兒女們」,繼承「天父」的旨意。保羅在羅馬書更是直接說「上帝收養我們」,這似乎與人民被稱呼「上帝(皇帝)的兒女們」形成很強烈的抵抗。
3.「榮耀」(shekinah):出埃及在曠野的生活裡,上帝降臨在會幕上,充滿極大的榮光,猶太人稱為「夏凱納榮耀」(shekinah-glory, 永住的榮耀)。耶穌帶領三位門徒登山變貌時,有榮光顯現,彼得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座帳棚,一座給你,一座給摩西,一座給以利亞。」(馬可福音9.5)所看到的就是這種上帝同在的榮光。
4.「立約」:複數的。是指猶太拯救史上的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先知耶利米說的刻在「心版的約」等等。
5.「法律」:十誡、誡命,讓他們得以建立起公義的社會。
6.禮儀:即「敬拜上帝的知識」。祭司制度的建立,獻祭與敬拜上帝的禮儀。
7.「應許」:複數的。指上帝豐富的恩典。族長的傳承。
這是上帝給以色列的恩典、七個特權。
三、上帝的揀選與以色列的救贖歷史(9.6-29)
6 我並不是說上帝的應許已經落空。因為,以色列人不都是上帝的選民;
第六節,保羅重新定義「以色列人」。
誰是真正的以色列?是屬靈的以色列,不是血統的以色列。
真正的選民不是基於血統,而是信靠上帝經歷信仰的考驗、淬鍊。我們來看保羅如何以簡短的經文來詮釋,並向當時的猶太人闡述上帝的揀選與以色列的救贖歷史。保羅將救贖歷史分成三個時期:
1.族長時期(9.7-13)
7 亞伯拉罕的子孫也不都是他的真兒女。上帝曾對亞伯拉罕說:「唯有從以撒生的才算是你的子孫。」8 這就是說,從自然的生育過程所生的並非就是上帝的兒女,唯有從上帝的應許所生的才算是上帝的兒女。9 因為上帝的應許是這樣說的:「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我要回來,莎拉要生一個兒子。」10 不但這樣,麗百加的兩個兒子都是從同一個父親,就是我們的祖先以撒生的。11-12 然而,為了要表示他確實根據自己的旨意揀選了其中的一個兒子,上帝對麗百加說:「那大兒子要服事小兒子。」他說這話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出生,還沒有行善或作惡;可見上帝的揀選是出於自己的旨意,跟他們的行為沒有關係。13 正像聖經所說:「我愛雅各,勝過愛以掃。」
選民是出於上帝揀選的主權。族長時期的拯救歷史,保羅舉二個例子來說明「上帝揀選的主權」。
(1)不同的母親(9.7-9)
亞伯拉罕從婢女夏甲生下以實瑪利,從妻子莎拉生下以撒。雖然都是亞伯拉罕血親的兒子,但是第八節說:「唯有從上帝的應許所生的才算是上帝的兒女」。強調「唯有上帝的應許」、上帝的主權。
(2)相同的母親:雙胞胎(9.10-13)
或許我們會說,莎拉是正室妻子才有正當性啊!但是接著,保羅舉第二個例子,從同的母親麗百加所生下的雙胞胎。保羅指出「根據自己(上帝)的旨意揀選了其中的一個兒子」,而且是揀選小兒子。
第十三節是引用先知瑪拉基的話,上帝揀選不在於「人的行為/守律法」(參考瑪拉基書1.2-3),而在於上帝的揀選的主權。換言之,不在於血統,而在於上帝的主權。瑪拉基書在描述子民的歸回,在於上帝主動的憐憫。
2.摩西時期(9.14-18)
14 那麼,我們可以說上帝不公平嗎?當然不可以。15 因為他對摩西說過:「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體恤誰就體恤誰。」16 可見上帝的揀選不是根據人的意志或努力,而是出於他的憐憫。17 聖經中,上帝對埃及王說:「我立你作王,為要用你來彰顯我的權能,使我的名傳遍天下。」18 這樣說來,上帝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使誰頑固就使誰頑固。
舉了族長時期二個例子之後,保羅接著以摩西時期,來說明「上帝的權能與屬性」。保羅引用出埃及記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體恤誰就體恤誰。」(出埃及記33.19)「憐憫」用來表達上帝對被欺壓、受壓迫者的憐憫,「憐憫」是一種深度的體貼、同情,也表達上帝的救贖計劃。
第十七節,上帝對埃及王說:「我立你作王,為要用你來彰顯我的權能,使我的名傳遍天下。」說明法老也是上帝的揀選,原本是要來彰顯上帝的權能,但是法老的專制、極權、心剛硬,敵對上帝的旨意,上帝揀選摩西帶領受壓迫的以色列人脫離專制極權。這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權能與憐憫受壓迫者的屬性。
3.先知時期(9.19-29)
19 或許你會對我說:「既然這樣,上帝怎麼能責怪人?誰能抗拒他的旨意呢?」20 可是朋友啊,你是誰,竟敢跟上帝頂嘴呢?一個瓦器怎麼能對造它的人說:「為什麼把我造成這樣子呢?」21 陶匠畢竟有權拿泥土來造他所要造的;他可以用同一團泥土製造兩個器皿,一個貴重的,一個普通的。22 上帝所做的也是這樣。他要顯示他的義憤,彰顯他的權能。因此他以耐心寬容他發怒的對象,就是那些本來應該被擊碎的器皿。23 他也要把他豐富的榮耀向我們顯明出來。我們是他憐憫的對象,而且是他所預備來接受他的榮耀的人。
24 因為我們不但是他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呼召出來的。
25 這就是他在何西阿書上所說:
本來不是我子民的,
我要稱他們為「我的子民」;
本來我所不愛的邦國,
我要稱它為「我所愛的」。
26 在哪地方我曾經對他們說:
你們不是我的子民;
也在那地方他們要被稱為:
永生上帝的兒女!
27 關於以色列人,以賽亞曾經呼喊:「雖然以色列人像海沙那麼多,但只有剩餘的少數得救,28 因為主將迅速而徹底地審判全人類。」29 正如以賽亞從前說過:「要是主—萬軍的統帥不為我們留下一些後代,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了。」
以色列救贖歷史的第三階段「先知時期」,說明「上帝的主權和選召」。
在此,保羅藉由先知何西阿的信息看到一個真理,外邦人也可以成為「我的子民」(9.25-26),這也是上帝的主權。瓦器怎麼能對造它的人說:「為什麼把我造成這樣子呢?」上帝可以用同一團泥土製造兩個器皿,一個貴重的,一個普通的。這都是上帝的主權,不是出於血統、種族。上帝揀選以色列人,也可以揀選外邦人成為「我的子民」,上帝普世的呼召。
第廿七節,關於以色列人,雖然選民如海邊的沙那樣多,但是他們背叛上帝,亡國、被擄巴比倫。先知以賽亞、何西阿都指出,若不是上帝為以色列人留下「餘民(Remnants)」,不然以色列人早已經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滅亡了。(參考羅馬書9.27-29)
留下餘民、餘種,是上帝的憐憫與救贖。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族群、選民的優越感,被挑戰、重新被定義
羅馬書說:「照這樣說,猶太人有甚麼地方勝過外邦人呢?割禮又有甚麼價值呢?」(羅馬書3:1)
「至於在血統上作為我們先祖的亞伯拉罕的事,我們該怎麼說呢?......聖經上說:『亞伯拉罕信上帝,因他的信,上帝認他為義人。』」(羅馬書4:1, 3)
迄今,保羅讓讀者知道上帝的義,對猶太人、外邦人都沒有差別。族群、選民的優越感,被挑戰、重新被定義。全面解明選民的意涵,是出於上帝的主權,不是建立在血統純正的優越感,而是以上帝為中心、信靠耶穌的靈性選民、靈性以色列。
我們將這個觀念對映在台灣處境。台灣過去也有著外省族群優越感,到後來對原住民的漢人優越感,對東南亞移工的族群優越感,「外」。甚至,性別的優越感、學問的優越感、社會地位的優越感。這些優越感、本位主義,都阻礙我們與上帝、與人的和睦關係。
去年(2023)我受邀擔任第12屆總統文化獎的評審委員之一,在「人道奉獻獎」上,我看到許多被推薦的個人或團體,他們對社會的貢獻。經過評審的討論,肯定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人道奉獻獎排序第一。南洋台灣姊妹會是2003年成立,是台灣最早成立、更是最有衝勁的新移民草根團體。
二十多年前,仲介越南新娘的商人,廣告寫著「跑掉免費再娶一位!」、「保證處女、絕不加價!」、「18萬全包!」,充斥歧視的語言。甚至,台灣本地人也有意或無意使用充滿歧視的用語。曾有國中老師以粗暴言語辱罵母親為印尼新移民的學生:「妳是野蠻人啊?妳寒假要和媽媽回印尼,妳就滾回去印尼當野蠻人!」
2005年,南洋姊妹會就曾集結成員們的心路歷程,出版了《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一書,書封上剽悍宣示:「我都是老娘了,還叫我新娘!」
總統文化獎評審委員肯定南洋台灣姊妹會陪伴東南亞的新移民,幫助移民認識與適應台灣生活,也教育台灣本地人破除種族優越感,扭轉歧視語言與標籤。他們所做的努力,確實展現人道的奉獻。
在羅馬書裡,保羅清楚表明教會是新的信仰群體,破除族群、文化的優越感。讓我們知道,上帝國新國度的選民,不是建立在血統上,而是以上帝為中心的靈性。作為上帝國度的選民,我們必須清楚知道:
「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以弗所書2.14)
二、去感受邊緣人的處境,重新檢視對「餘民」的認識
先知以賽亞、何西阿都指出,若不是上帝為以色列人留下「餘民」(Remnants),不然以色列人早已經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滅亡了。這讓我們看到上帝是看顧、憐憫餘民的上帝。(參考羅馬書9.27-29)
「餘」,有多餘的意思,就是不是主要的,不是考量的要因。一個常被視為工具的族群或地區,或是被輕視的少數,當然就不是利用者的最終目的。歷史上的集權帝國如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甚至今日的集權中國也是如此。人民被割韭菜剝削,被視為「多餘的人」,但是上帝對受壓迫的底層人民、邊緣人民,總是「憐憫」。
創世記記載雅各與孩子下到埃及,這故事的神學主題是上帝在以色列族長時期面臨饑荒、性命極受威脅時,保存了他們的性命。上帝差遣約瑟往埃及,為了拯救那些在迦南的家人,並為他的家族保存了餘種。但是,極權統治者要的是「愚民」,透過洗腦使人民不懂得爭取權利、尊嚴。
出埃及記記載希伯來人面對種族滅絕的危機時,「餘民」如何找到出路?「難民」(refugee)如何找到活路?聖經讓我們知道,上帝會聽到受壓迫人民的哀號,感受邊緣人的處境,上帝必定施行拯救。
自從初代使徒們相繼離世以後,幾乎沒有人接續傳揚「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裡,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8)的偉大啟示與恩典。外邦基督徒的人數逐漸佔據壓倒性的多數,而「取代論」(Replacement)即基督徒取代猶太人的主張甚囂塵上,迄今廣泛影響了絕大多數基督徒。忘記上帝是拯救與憐憫餘民的上帝,基督徒反倒舉起「反閃主義」(Anti-Semitism)的大旗,迫害猶太人的餘民長達數百年。但後來興起的猶太錫安主義,卻成為壓迫巴勒斯坦的餘民。
求上帝幫助我們重新檢視對「餘民」的認識,體貼上帝的慈悲與憐憫,去感受餘民、邊緣人的處境,參與上帝所關心的。
問題討論:
1.為什麼保羅會為同胞(他人)迫切到捨命呢?我們是否也有此迫切呢?
2.保羅重新定義「選民」,不是血統,而是靈性的。在我們的處境下,你會如何定義「新台灣人」?
3.上帝為受壓迫的「餘民」開啟救贖希望,我們如何參與上帝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