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27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17:22-27
● 「我信」“Credo”源自“cor”「心」,即需要「有心」去實踐
● 約翰加爾文說:「我把我的心作為祭物獻給主。」(Cor meum velut mactatum Domino in sacrificium offero)
一、「我信」(Credo)
● 《使徒信經》的第一個字不是用“ego credem”,而是用“Credo”這個動詞作發語詞
● 使徒保羅的宣教態度是“Credo”,「有心」去回應呼召。
● 把“Credo”視為生命的使命、呼召與價值的實踐。
● 耶穌小時候所說:「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路加福音2:49)
「我只知道,在各城市聖靈都指示我,有監獄和災難等著我。但是,我並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為的是要完成我的使命,成就主耶穌交給我的工作,就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使徒行傳20:23-24)
二、信的對象「上帝」
● 雅典人的特性:「原來雅典人和所有旅居在那裏的外國人都喜歡把時間全花在談論新聞、打聽消息上面。」(使徒行傳17:21)
● 「伊壁鳩魯派」:宇宙萬物皆為原子受到「偶然」之力所組成。
● 「斯多亞派」:主張「道」(理性、神靈)充塞及掌管整個宇宙。
● 「亞略∙巴古」意思是「戰神的山」,在當時最有學問的人會被邀請在此演說、辯論、對話。
◎ 使徒保羅的講題:「獻給不認識的神」,講道內容三大重點:
1.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天地的主
● 「他從一人造出萬族,使他們散居在整個地面上,而且為他們預先定下了年限和居住的疆界。」(使徒行傳17:26)
2.我們都是上帝的子女(使徒行傳17:29)
● 保羅用古代雅典著名的詩人的話說:「我們也是他的兒女」。
3.上帝希望人離棄罪惡(使徒行傳17:30)
● 「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馬可福音1:15)
三、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
●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宰。」
1. 「父」關係中的上帝
● 信經中聖父、聖子、聖神(聖靈),即「三一上帝」愛的關係。
2. 上帝的本質是「全能」
● 耶穌多次提到上帝「凡事都能」(馬可福音9:23,10:27)
● 耶穌的祈禱:「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馬可福音14:36)
● 聖經中,更經常用「全能」(Almighty)或「全能者」來形容上帝:
● 「亞伯蘭九十九歲的時候,上主向他顯現,說:「我是全能的上帝。你要服從我,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創17:1)
● 「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主─全能的上帝說:『我是阿爾法,就是開始,是亞米茄,就是終結。』 」(啟示錄1:8)
◎人間苦罪與許多「失控」事實的存在,是否上帝不夠「全能」?
(1)上帝之所以「全能」,正因為祂「能」自我限制
● 「自我中心」,就成為專制、獨裁。
● 上帝稱亞伯拉罕為「朋友」,耶穌稱門徒為「朋友」
● 「我不再把你們當作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把你們當作朋友,因為我已經把從我父親那裏所聽到的一切都告訴了你們。」(約翰福音15:15)
(2)罪惡來自「自我中心」,藉著信上帝使人醒悟
● 罪惡是來自「自我中心」,不以「上帝為中心」。
● 約瑟告訴他的兄弟「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創世記50:19)
(3)雖有苦難、死亡,但全能的上帝才是生命的掌權者
● 只有生命的掌權者能帶來救贖與整全
● 「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殺滅靈魂的,不用害怕;要懼怕的是上帝,只有他能把人的肉體和靈魂都投進地獄。」(馬太福音 10:28)
3. 上帝的工作是「創造」
(1)透過可見的受造界,人得以認識不可見的父上帝
● 「上帝那看不見的特性,就是他永恆的大能和神性,其實從創世以來都看得見,是由他所造的萬物來辨認出來的。所以人沒有甚麼藉口。」(羅馬書1:20)。
● 萬物述說上帝的榮耀
(2)世界和我們之得以繼續存在,全在於上帝
● 耶穌基督「他用他大能的話托住萬有」(希伯來書1:3)
● 「我們的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上帝)」(使徒行傳17:28)
四、如何展現我們對上帝的信?
知、情、意、行:認識、經歷、抉擇、委身
1. 知(理性):認識
2. 情(感性):經歷
3. 意(意志):抉擇
4. 行(行動):委身
● 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甚麼都沒有打著;既然你這麼說,我就撒網吧!」(路加福音5:5)
● 摩西及以色列人所告白的:「上主啊!在諸神中有像你的嗎?誰像你神聖威嚴?誰像你行神蹟奇事?」(出埃及記15:11)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上帝的「全能」展現在哪裡?
2.聖經裡稱上帝為「父」,這種特殊的關係稱謂,對我們有何意義?
3.如何展現我們對上帝的信?
使徒信經2-我信上帝
2021.6.27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7:22-27
22保羅站立在亞略.巴古議會上,說:「雅典的居民們!我知道你們在各方面都表現出濃厚的宗教熱情。23我在城裏到處走動,觀看你們崇拜的場所,竟發現有一座祭壇,上面刻著『獻給不認識的神』。我現在要告訴你們的就是這位你們不認識、卻在敬拜著的神。24這位創造天、地,和其中萬物的上帝乃是天地的主。他不住人所建造的殿宇,25也不需要人的任何供奉;因為他自己把生命、氣息,和萬物賜給人類。26他從一人造出萬族,使他們散居在整個地面上,而且為他們預先定下了年限和居住的疆界。27他這樣做是要他們尋求上帝,或者能夠在摸索中找到他。其實,上帝與我們每一個人相距不遠。
前幾天台北市果菜市場的疫情一直無法有效控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三級警戒延長至七月十二日,這段期間教會仍暫停實體禮拜,持續線上禮拜與聚會。這一個多月來,我參加或主持好幾場線上會議、線上查經與聚會,發現大家的出席率都很高,省掉交通時間、發言秩序也很順暢,平常不會使用網路視訊的人,也越來越熟練。
雖然遇見疫情、困難,往往會促使我們改變。信仰也是如此,信經或信仰告白的形成背景,也是如此,在迫害、苦難與挑戰下,教會產生信仰告白來回應處境下的挑戰。
上主日,我們先對《使徒信經》的形成以及教會在困境挑戰下所形成的「信仰告白」做了簡要的介紹,並提到「我信」拉丁文“Credo”在語言上與“cor”有關聯,而“cor”是「心」的意思,若只有掛在嘴上宣讀而無行動,則是「無心」。因此宣讀的人不是將信經或信仰告白掛在嘴巴上,而是需要「有心」、「捧著心」去實踐,正向約翰加爾文所說:「我把我的心作為祭物獻給主。」(Cor meum velut mactatum Domino in sacrificium offero)。
今天我們要透過使徒行傳第十七章第廿二至廿七節來探討《使徒信經》的第一段「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宰。」
一、「我信」(Credo)
首先我們先來看《使徒信經》的第一個字“Credo”「我信」,表示以下將要提到的內容全都繫於「信」。值得注意的是,「我信」的拉丁文原文不是“ego credem”,也就是不是強調「我」,而是以“Credo”這個動詞作發語詞,強調的是「信」。意思是「信之存在不取決於我,我的存在卻須倚靠此信。」換言之,先有對上帝的信,人的存在才有意義。
使徒行傳記載使徒保羅蒙召之後的幾年,他受到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主任牧師巴拿巴邀請加入傳福音的團隊,我們看到保羅的態度是“Credo”,「有心/捧著心」去回應呼召。更在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差派下,往普天下傳福音(使徒行傳13:1-3),保羅前三次的宣教旅程都是從敘利亞安提阿教會出發的。
我們可以看到使徒保羅的宣教旅程,都是出於“Credo”,真正「有心/捧著心」的行動。保羅把“Credo”「我信」視為生命的使命、呼召與價值的實踐。有使命,就會不斷關注、專注,時時想起,把使命當時一生的職志。就像耶穌小時候曾經對父母所說的一句話:「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路加福音2:49)
甚至遇見挫折、苦難與死亡威脅,也不會改變對上帝的“Credo”,使徒保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的最後,要去耶路撒冷,有先知、有弟兄姊妹都勸他不要去,保羅卻這樣說:「我只知道,在各城市聖靈都指示我,有監獄和災難等著我。但是,我並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為的是要完成我的使命,成就主耶穌交給我的工作,就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使徒行傳20:23-24)“Credo”就是這樣的態度,無論遇到多大的苦難與迫害,甚至生命遇到威脅仍然持守「我信」。
二、信的對象「上帝」
使徒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的最後,來到當時羅馬帝國思想最發達的都市—雅典。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第廿一節就這樣描述雅典人的特性:「原來雅典人和所有旅居在那裏的外國人都喜歡把時間全花在談論新聞、打聽消息上面。」另外一方面,在第十六節描寫雅典「滿城都是偶像」,這句話起碼告訴我們雅典是一個宗教文化很興旺的地方,這也說明宗教信仰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主要部分,只是他們的宗教是在拜偶像。也因此令保羅的心裡非常難過。即使我們今天到希臘觀光,仍然會看到當時的人所留下來敬拜偶像的遺跡。
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希臘文化是主流文化,有許多的希臘大思想家都出身雅典,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使徒保羅受過很嚴謹的法利賽派訓練,在猶太人看來是非常有學問的。但在希臘思想的殿堂裡,使徒保羅被雅典的人藐視為「走江湖的」、「好像在傳講外國的鬼神」,就不足為奇。
雖然,雅典的人自認為很聰明、有智慧,但是,人的眼光與想法卻常常和上帝的標準相差極遠。也因此保羅要尋找機會與人辯論耶穌基督復活的事。和保羅辯論的哲學家,主要是屬於伊壁鳩魯派和斯多亞派。
「伊壁鳩魯派」:當時流行的哲學之一,認為宇宙萬物皆為原子受到「偶然」之力所組成,不相信「復活」。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樂和滿足,遠離痛苦。此學派認為信仰就是一種迷信,恐懼的產物。
「斯多亞派」:由哲諾(Zeno, 主前340~265年)所創,因為他在斯多亞講學所以取此名。主張「道」(等於「理性」、「神靈」)充塞宇宙之內,掌管整個宇宙。人生的目的乃順從「理性」,使自己完全不為情感因素所左右。
面對當時雅典二種主流思潮,保羅只傳耶穌的復活與福音。無論是追求感性或理性,這些知識都無法告訴我們一條永生的道路。因為一切的知識都會過去,每一個人都會死。
似乎雅典的哲學家對保羅所講的非常有興趣,於是找他站在亞略‧巴古的議會上。「亞略∙巴古」的希臘原文意思是「戰神的山」,在當時最有學問的人會被邀請在此演說、辯論、對話。可見,使徒保羅的學識受到肯定。
使徒保羅的講論應該很長,使徒行傳的記載只是摘要。首先,保羅肯定雅典人有「濃厚的宗教熱情」,他提到雅典人甚麼都拜,就怕有不認識的神沒有拜到,於是就設有「獻給不認識的神」的祭壇。這類的祭壇在雅典很多,約在這之前六百年,雅典曾經發生一場可怖的瘟疫,沒有辦法遏止。有一個革哩底(克里特島,Crete Island)的詩人,名叫伊皮麥尼德(Epimenides)的,提出一個辦法。從亞略∙巴古放出一群黑羊和白羊,讓羊隻到處的走。當染上瘟疫病死的羊死在何處,他們便在那個地方獻祭給最近的神;如果在那附近沒有已識之神的廟宇,便把它獻給「不認識的神」。
保羅並不否認雅典人對宗教的渴慕,因為每一個偶像都在證明人心靈的渴望,渴望尋見上帝。但是,偶像並不能使人找到上帝。
使徒保羅以「不認識的神」為主題講道,他的講道可分成三大重點:
1.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天地的主
真正的神—上帝根本就不需要人為祂造居住的地方。因為整個宇宙就是上帝的居所,也是上帝掌理的。通常,人看自己所造的廟宇以為很雄偉,但是在上帝的眼中那實在太渺小了。
第廿六節,保羅說:「他從一人造出萬族,使他們散居在整個地面上,而且為他們預先定下了年限和居住的疆界。」保羅論證,人出生在哪裡居住的疆界、時間的長短,都不是人所能決定,而在於上帝的旨意。
2.我們都是上帝的子女(使徒行傳17:29)
第廿九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瞭解,雖然上帝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內,但是上帝並非離人很遠。上帝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同在,如同父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親密。也因此,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愛世人」。
保羅用古代雅典著名的詩人的話說:「我們也是他的兒女」,雅典人既然認為人是神所生的,就不應該用金、銀、石來雕刻偶像,貶損祂的尊嚴。因此,人應該拜那真神,而不是拜他們手中所雕刻的偶像。
3.上帝希望人離棄罪惡(使徒行傳17:30)
保羅宣告人的責任在於「悔改」。這句話也是福音起頭的主要信息,在馬可福音第一章十五節耶穌出來傳道時,他就這樣說:「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
保羅向雅典人說出這樣的話,也在表明自己的「我信」,目的就在於邀請雅典人,來認識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上帝會因為耶穌基督的慈愛赦免他們的罪,使他們看見生命的意義與希望。
三、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
使徒保羅將他所認識的上帝介紹給雅典人,而我們又該如何介紹上帝呢?《使徒信經》作為基督教信仰核心教義,它第一句話「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宰。」在告白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
1. 「父」關係中的上帝
《使徒信經》首先稱這位上帝為「父」。信經中聖父、聖子、聖神(聖靈)的結構顯示,上帝是三一上帝(Trinity),是聖父、聖子、聖神合一在一起愛的團契。三一上帝是愛裡團契合一的原型,是基督徒學習彼此相愛、合一的團契關係。當我們告白「我信上帝、我信耶穌基督、我信聖神(聖靈)」時,就是要「用心」學習三一上帝合一團契的關係,並將這種關係套用落實在教會生活與世上生活的當中。
2. 上帝的本質是「全能」
信經描述上帝是「父」也告白上帝是「全能」,表示父上帝統治萬有,沒有任何事物在祂的統治之外。
耶穌多次提到上帝「凡事都能」(馬可福音9:23,10:27),在被釘十架前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中更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馬可福音14:36)。
聖經中,更經常用「全能」(Almighty)或「全能者」來形容我們的上帝,例如:
「亞伯蘭九十九歲的時候,上主向他顯現,說:「我是全能的上帝。你要服從我,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創世記17:1)
「上主的日子快到了;全能者要降災難了。那日子是多麼可怕呀!」(約珥書1:15)
「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主─全能的上帝說:『我是阿爾法,就是開始,是亞米茄,就是終結。』 」(啟示錄1:8)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既然上帝是「全能」,為何上帝還讓不公義、邪惡存在呢?人間苦罪與許多「失控」事實的存在,是否是因為上帝不夠「全能」?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探求上帝「全能」本質時,會遇到的難題。我想,在探求上帝「全能」本質時,我們至少需要了解三個命題:
(1)上帝之所以「全能」,正因為祂「能」自我限制
在上帝的定律裡,權柄是為了「服事」。耶穌告訴門徒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
上帝也限縮自己的「全能/權柄」,取了僕人的本質成為人的樣式,聖經如此說:「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卻沒有濫用」或譯「卻沒有牢牢地抓住」或「卻沒有用力爭取」。)跟上帝同等的特權。」(腓立比書2:5-6)
上帝不是地上那些「自我為中心」的專制獨裁者。我們的上帝,之所以「全能」,正因為祂「能」自我限制。屬靈的定律是,權柄是為了「服事」,上帝的「全能」是為了救贖、為了服事。上帝自我限制,祂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來到我們當中,與人對話,與人做朋友。雅各書裡記載:「聖經上說:『亞伯拉罕信上帝,因他的信,上帝認他為義人。』這話實現了;他稱為上帝的朋友。」(雅各書2:23)
耶穌對門徒說:「我不再把你們當作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把你們當作朋友,因為我已經把從我父親那裏所聽到的一切都告訴了你們。」(約翰福音15:15)
我們信仰這位全能的上帝,祂不是專制獨裁,而是順服祂自己所定的屬靈的定律,權柄是為了「服事」,上帝的「全能」是為了救贖、為了服事。
(2)罪惡來自「自我中心」,藉著信上帝使人醒悟
在創世記裡的信息,我們知道罪惡是來自「自我為中心」,不以「上帝為中心」。從創世記一開始,在伊甸園裡面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目的就是要像上帝一樣,即想取代上帝。巴別塔的事件裡,人蓋通天高塔的目的,就是要榮耀自己,傳揚自己的名。甚至接下來罪的擴散,原因也是人想取代上帝,或是將上帝放在一邊,不遵守上帝的命令。
直到最後一章,約瑟告訴他的兄弟「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創世記50:19)這一節是創世記很重要的一句話,是人類經過長久的歷史所得到重要的反省。約瑟擁有權勢、地位、財富與名聲,但約瑟卻沒有因為擁有權勢、地位等,而自我中心作祟,也不會驕傲自高、暈頭轉向,這是很不簡單的。藉著對上帝的信,使人醒悟,屏棄「自我中心」。
(3)雖有苦難、死亡,但全能的上帝才是生命的掌權者
在探求上帝「全能」本質時,會遇到質問:「既然上帝是全能的,為何這世間還有苦難、死亡?」
耶穌告訴門徒說:「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殺滅靈魂的,不用害怕;要懼怕的是上帝,只有他能把人的肉體和靈魂都投進地獄。」(馬太福音 10:28)這句話清楚表達「全能的上帝才是生命的掌權者」,當苦難與死亡威脅我們時,我們必須知道苦難與死亡「不是全能的」,只有賜給人靈魂生命的上帝才是全能的。也只有全能、無限的生命源頭的上帝,才能救贖所有的生靈,也只有生命的掌權者能帶來救贖與整全。
3. 上帝的工作是「創造」
全能的父上帝被稱為「天地的創造者」。由於聖父上帝的創造行動,世界和人開始存在。這至少表示兩件事:
(1)透過可見的受造界,人得以認識不可見的父上帝
上帝是無形無狀,我們無法看見,在創世記裡,我們是透過上帝所造的世界知道「上帝的痕跡」或稱「上帝之手所造」。
使徒保羅說:「上帝那看不見的特性,就是他永恆的大能和神性,其實從創世以來都看得見,是由他所造的萬物來辨認出來的。所以人沒有甚麼藉口。」(羅馬書1:20)。
在詩篇裡,詩人讚美上帝的創造,說:「萬物述說上帝的榮耀」。萬物不是上帝,而是上帝走過、畫過的痕跡。因此,基督徒不會拿受造物來代替上帝,更不會敬拜受造物。
(2)世界和我們之得以繼續存在,全在於上帝
希伯來書說到耶穌基督,「他用他大能的話托住萬有」(希伯來書1:3)而使徒行傳記載保羅的講道:「我們的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上帝)」(使徒行傳17:28)
一方面,萬物被造讓人明白上帝的大能。另一方面,不可見的上帝透過受造界讓我們認識祂,這是恩典。因此藉由天地的創造,父上帝將自己的全能與榮耀向我們顯示。
四、如何展現我們對上帝的信?
當我們清楚「我信」的實質意義,明白全能的聖父上帝的本質之後,接著我們就要問自己,我們要如何展現出對上帝的信?
回到最前面所講的“Credo”,「有心/捧著心」去回應「我信」,以耶穌新的誡命所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所指的就是「知、情、意、行」這四個層面的行動。
1. 知(理性):認識
運用上帝給我們全部的理性去查考、去研究,甚至去挑戰、去質問聖經。這位全能的上帝,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他謙卑自己成為人,成為我們的朋友。他讓我們透過理性深入聖經來認識祂。沒有理性、沒有批判,我們是無法更加的認識全能的上帝。
2. 情(感性):經歷
運用上帝給我們全部的感性去倚靠祂,向祂訴苦甚至把一且的負面情緒倒給上帝。你可以向上帝埋怨、發洩不滿的情緒,上帝不會因為你不滿上帝的情緒而審判你,相反的上帝會傾聽你的苦楚,以信實公義來引領。
3. 意(意志):抉擇
「盡意」指的是「意志」,上帝給人選擇的自由意志。上帝不強迫你,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耶穌說一個天國比喻:浪子回頭(慈愛的父親)。父親讓小兒子自己選擇分家產離家出走,但這位慈愛的父親仍引頸企盼小兒子回來。父親沒有因為小兒子分家產的不馴而生氣或審判,相反的這位仁慈的父親是盼望小兒子醒悟、悔改、歸來。
4. 行(行動):委身
「盡力」即是「委身的行動」。「委身」是即使不明白緣由,依然順服上帝的話而行。如同摩西站在紅海邊,照著上帝的命令,「舉手向海伸杖 」(出埃及記14:16 ) ,水就分開,以色列人下海中走乾地。
路加福音記載彼得「委身」的一個故事,即使他不明白,他依然聽從耶穌的吩咐。故事這樣說:
有一次,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人群擁上來,要聽他宣講上帝的話。他看見兩條船停在湖邊,打魚的人離開船,正在岸上洗網。耶穌上了西門的那一條船,吩咐西門把船稍微划開。耶穌坐下來,從船上教導群眾。講完後,他對西門說:「把船划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甚麼都沒有打著;既然你這麼說,我就撒網吧!」(路加福音5:1-5)
人生遇見苦難、逼迫、困境時,往往促使我們要做出抉擇的行動。使徒信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當我們告白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宰。」要記住,是要用“Credo”「有心/捧著心」去回應「我信」,以耶穌新的誡命所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去實踐對上帝的信。
幾天前許多人都在談論立陶宛。立陶宛土地是臺灣的1.8倍,全國人口約280萬,卻有27.8萬人確診新冠肺炎,四千多人死亡,自己國家疫情嚴峻,仍要捐給臺灣二萬劑疫苗。我們聽到的人都至為感動!
立陶宛的人口雖然少,但我們從他們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他們在苦難中仍然實踐對上帝的“Credo”,在苦難之下仍然堅持信靠上帝。這要從立陶宛的國家信仰象徵「十字架山」(Kryžiųkalnas)說起。
⭕ 圖片載自:十字架山官網 https://www.kryziukalnas.lt
⭕ 十字架山介紹 https://youtu.be/ucL-hVEx73Y
十字架山的由來,源於1831年立陶宛人遭受俄羅斯沙皇國鎮壓,造成數萬人死傷,無法找到遺體的家屬們,便在曾是軍事基地的小丘上,放置十字架紀念他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再度宣布獨立,他們也在十字架山插上十字架紀念陣亡的戰士及罹難的人民,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在苦難中仰望上帝的聖所。
1944年,立陶宛被無神論共產黨蘇聯(СССР)占領,立陶宛人雖然無力抵抗,但他們仍持續地來到十字架山,留下一支支的十字架,以表明他們身為立陶宛人的身份,並表示不願意在共產黨的脅迫下背棄對上帝的信仰,立陶宛人以這種和平與非暴力的方式,默默抵抗蘇聯共產黨的政權。
無神論的蘇聯政權曾多次嘗試清除這座十字架山,甚至圍起封鎖線禁止人民進入,但每次剷除十字架山後沒多久,十字架又一支支被悄悄地立起來,前仆後繼者眾,故十字架山仍頑強地矗立著,直至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一百多年來,立陶宛人在十字架山展現出對上帝的“Credo”,雖在受強權壓迫下,仍不放棄信仰。
在十字架山的每一個十字架,雖是無言無語的,卻是立陶宛人對上帝“Credo”的行動,見證了立陶宛人對上帝信仰的虔誠,也見證了立陶宛人在苦難、生死中的堅毅及團結。立陶宛人看到臺灣的處境,與當年他們對抗蘇聯共產黨的威脅很類似,因此他們獻上他們所有的二萬劑疫苗給臺灣,我想也是希望臺灣不要覺得孤單,要為民主、自由、人權竭力對抗中國共產黨極權的威脅而努力。
在看到立陶宛人在苦難中、被外族壓迫時,仍然以“Credo”「有心/捧著心」堅持信靠上帝。願上帝也幫助我們,特別在面對共產極權的脅迫與遭受瘟疫攻擊的當下,帶領我們臺灣走向上帝國的未來。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上帝的「全能」展現在哪裡?
2.聖經裡稱上帝為「父」,這種特殊的關係稱謂,對我們有何意義?
3.如何展現我們對上帝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