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傳道書 12:1-14上帝有最後的審判

上帝有最後的審判 (2017.7.2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 12:1-14

傳道者提醒我們每一位,要趁年輕時記住創造主,不要等到老,不要等到死,這樣就來不及了,這樣的生命就成了空虛毫無意義。

一、要趁年輕記住創造主(12:1)
「年輕人」、「我兒」(12:12,和合本),是當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大衛王說:「我在世上不過是客旅」(詩篇119:19)
「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得前書1:17,和合本
傳道者勸勉我們「趁著你年輕時,要記住你的創造主。」基督徒所思考的是在人生的尾站,怎樣向上帝交帳?

二、不要等到年老(12:2-5a)
「雨後的雲彩尚未消逝時」指「持續不斷的悲哀」。
第五節是一幅老人圖,四肢無力,不再能攀登小山,甚至漫步街頭都得考慮,因為他可能被絆倒而斷了腿或股骨。
第五節和合本「杏樹開花」現在中文譯本譯為「頭髮斑白」
希伯來文「杏樹」與「睡不著」音很近。
第五節和合本「蚱蜢」。希伯來文「蚱蜢」的讀音與希伯來文「做愛」的讀音相近。
老化不是疾病,是正常現象。自嬰兒呱呱墜地,即已開始老化。

三、不要等到死亡(12:5b-8)
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人類在日常公共生活之中,許多事情都可以互相代替,惟有死是各人死各人的。」
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犯罪的歷史,羅馬書3:23說:「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
整個人類歷史,可說是一部死亡的歷史,參閱創世記第五章亞當的家譜,在每個人的名字最後都反覆一句話「就死了」(和合本)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四、激勵人心的話(12:9-11)
第九節「繼續」(和合本譯為「仍將」)在提醒後人要學習他「繼續」的精神,不斷地研究、考驗它的真實性。換言之,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不應停留在此時此刻,而是應該「繼續」、「與時俱進」。
長老教會有個很重要的信仰精神——「與時俱進」,也就是「繼續」不斷的與時代對話,這與約翰加爾文(John Clavin)所提出上帝的「俯就」(accommodation)有關。
羅馬書12:16無論對甚麼人,要同心彼此關懷。不要心驕氣傲,倒要俯就卑微;也不要自以為聰明。
傳道者在他的時代處境下記載這些語錄,有三個過程:(1)經過研究(九節)(2)是經過考驗的(九節)(3)是忠實地記錄(十節)
傳道者語錄的用意是:像帶刺的「牧棍」(十一節),可以鞭策及幫助人的生命。

五、要敬畏上帝(12:12-14)
傳道者總結一句:「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

傳道書最後一章,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信息:

一、人生的尾站,我們怎樣向上帝交帳?
當一個人要終結在世上的日子時,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是:怎樣向上帝交帳?馬太福音 25:13-30記載耶穌說過一個關於如何向上帝交帳的天國比喻。
人生的尾站,我們怎樣向上帝交帳?記住聖經所說的話:「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4:13)

二、謹守上帝的話語,過著敬畏上帝的生活
十五世紀流行一齣道德劇(Morality Play)《每個人》(Everyman)
在生命的尾站時,「美麗」、「力量」...都不會隨著你進入永恆,你唯一可以帶走的是你的「良善」。

問題討論:
1.在人生的尾站,你會如何向上帝交帳?
2.耶穌關注受迫底層的人民,我們如何向他們彰顯基督的關懷與愛?
3.傳道者說:「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你可以如何回應?

講道篇

上帝有最後的審判
傳道書 12:1-14

《傳道書》十三講的信息,在今天要告一段落,下主日開始牧師要傳講新約《以弗所書》歡迎兄姐預先讀過。在715日起,連續四個禮拜六上午十時在禮拜堂,聖經研究班也要一起研讀《以弗所書》,歡迎兄姐參加。
讀完《傳道書》,我們對於生與死,及對生命的意義,應該有更深一層的省思。但不是聽過一次《傳道書》完整的講道,以後就不用再讀,相反地,最好要不斷的重讀,正如猶太人在每年七天的住棚節裡,都會一起研讀、一起討論《傳道書》,因為在我們生命的每個階段,讀聖經都會有新的領悟,與不同的人一起研讀、討論,別人的觀點也會豐富我們的理解。
傳道書的作者讓我們知道,我們要將眼光從太陽底下轉向太陽之上,以喜樂去經營在世上的日子,但要記得我們擁有的生命只是暫借的。傳道書最後一章,可說總結本書所有要緊的主題:生命的空虛、生與死、敬畏上帝才有喜樂的人生,謹守上帝的命令人才有智慧。因此,傳道者提醒我們每一位,要趁年輕時記住創造主,不要等到老,不要等到死,這樣就來不及了,這樣的生命就成了空虛毫無意義。

一、要趁年輕記住創造主(12:1)
1趁著你年輕時,要記住你的創造主。趁著衰老的年日未到,你還沒有說「活著毫無意思」。
「傳道者」意思是「召集者」或「集會的發言人」,作者取此名字意思大概是他好像召集一群聽眾聆聽他所要傳講的信息。傳道者是誰?他比較像是皇家的教師,專門向皇族後代傳講所羅門王的人生智慧。從第一節我們知道聆聽教誨的是「年輕人」,在第十二節則稱為「我兒」(和合本),這是當時老師稱呼「學生」的常用稱謂。
傳道者有著傳承生命價值的使命,他提醒年輕的世代:要記住你的創造主。第二節,再重複叮嚀「要記住他」。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當一個人結束在世上的日子時,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是:要如何面對上帝?要如何向上帝交帳?對信上帝的人來說,我們來世間是一項暫時的任務。
聖經一再地用客旅來形容人生在世的短暫,這世間不是我們永恆的家鄉,也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我們只是個過客,暫時往訪罷了。聖經用外地人、客旅、外國人、陌生人、訪客、旅客等字眼,來形容人生在世的短暫,大衛王說:「我在世上不過是客旅」(詩篇119:19)彼得也說:「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得前書1:17,和合本
當人蹉跎生命,你遺忘上帝,上帝也會遺忘你,在傳道者看來忘記上帝的結果就是「活著毫無意思」。因為生命要歸向哪裡?
我曾研究過佛教的經典,其中有一本《地獄經》是釋迦摩尼講述眾生在地獄中所受的刑罰,根據《地獄經》的說法,地獄共有一百三十四界。佛教東傳中國為便利信眾,把它簡化為十八層地獄。之後,又加上道教以十位帝王官僚掌管陰間,從此十殿閻羅王、十八層地獄之說就流傳在民間。
在《地獄經》的說法裡,十八層地獄中的第一層地獄,以人間的三千七百五十年為一日;以三十日為一月;以十二月為一年。而那些犯了罪被送到這裡來的人,刑期是一萬年。如果換成人間的歲月,光「第一層地獄」整整要一百三十五億年,那是多麼遙不可及的年限啊!就連地球的壽命也不過才五十億年。要輪迴到下一世,地球恐怕已經不再了。而更可怕還在後面,從十八層地獄的第二層地獄開始,每一層地獄所受的痛苦都比前一層地獄多出二十倍,同時刑期也再乘上兩倍。
聖經告訴我們最後有審判,但不是十八層地獄那一種的審判。傳道者指出一條路,勸勉我們「趁著你年輕時,要記住你的創造主。」基督徒所思考的是在人生的尾站,怎樣向上帝交帳?

二、不要等到年老(12:2-5a)
2而太陽、月亮、星辰還沒有失去光輝,雨後的雲彩尚未消逝時,你要記住他。3時候將到,你的手臂要發抖,強健的腿無力。你的牙齒只剩幾顆,難以咀嚼。你的眼睛昏花,視線模糊不清。4你的耳朵聾了,聽不見街上的吵鬧;推磨或歌唱的聲音你聽不到。但麻雀初唱,你就醒來。5a你怕上高處,走路也有危險。你的頭髮斑白,精力衰敗,性慾斷絕,再也不能挽回了。
第二至五節上,是描述一個人漸漸老化的現象,時代改變,歲月不論如何轉逝,人的老化現象並沒有因為醫學科技的改變、進步而避免這種自然老化的生理現象,自古迄今都是一樣。
第二節「雨後的雲彩尚未消逝時」,意思是大雨過後烏雲卻未消失,指「持續不斷的悲哀」。傳道者提醒我們在生命即將結束前,在太陽、月亮、星辰還沒有失去光輝,我們要記住上帝,不要等到已經年老,甚至來不及認識上帝的時候。
第三至四節是一幅老人圖,這樣描述年老的現象:「3時候將到,你的手臂要發抖,強健的腿無力。你的牙齒只剩幾顆,難以咀嚼。你的眼睛昏花,視線模糊不清。4你的耳朵聾了,聽不見街上的吵鬧;推磨或歌唱的聲音你聽不到。但麻雀初唱,你就醒來。
第五節指出年老時四肢無力,不再能攀登小山,甚至漫步街頭都得考慮,因為他可能被絆倒而斷了腿或股骨。
第五節和合本「杏樹開花」現在中文譯本譯為「頭髮斑白」,當杏樹花盛開時,它蓋滿了蒼白的花朵。正如一個一頭蓬亂白髮的老人。希伯來文「杏樹」與「睡不著」音很近,所以也可以說年老「睡不著」。甚至,開著電視坐一下,就打瞌睡,電視一關就醒來了。晚上吃飽飯就「哈欠」,九點、十點就去睡,清晨三、四點就醒來,有時候半夜被吵醒就「睡不著」。
第五節和合本「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台語漢字:草蜢做重擔,慾心攏無去),現在中文譯本譯為「精力衰敗,性慾斷絕」。希伯來文「蚱蜢」的讀音與希伯來文「做愛」的讀音相近。這句話是形容「老人」已喪失一切精力,做愛對他來說都是一種重擔。
老化不是疾病,是正常現象。自嬰兒呱呱墜地,即已開始老化。傳道書作者在這一段讓我們知道,我們要有年老的意識,也就是要懂得提早思考年老的問題。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世界高齡與健康報告》(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指出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歐盟老年醫學會前理事長、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高齡與健康報告》作者之一米契爾(Jean-Pierre Michel)指出,目前全球最新的老化觀念已從單純的疾病預防及治療,演進到內在的心靈健康與身體外在功能的良好發揮,有能力安排自己老化的過程,與外界環境有更多的互動。
我常講「少年老的,要照顧真正老的」,剛退休的人可以繼續貢獻自己來照顧年老者或他人,就像我們當中有許多退休的兄姐,擔任博物館、醫院、學校的義工,參與團契的聚會,甚至將來可以參與教會的老人照顧事工,讓自己擁有更活躍的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特別在傳道者的提醒下,老化不可避免,但要「記住你的創造主」,追求與上帝的關係,追求心靈的健康必須提早開始。 

三、不要等到死亡(12:5b-8)
5b我們都向著最後的歸宿地去;那時候,街上將有哀號的聲音。6那時,銀鍊子折斷了,金燈臺破碎了,井裏的吊繩斷了,水罐在井旁砸爛了。7我們的身體將歸還塵土;我們的氣息將歸回賜生命的上帝。8空虛,空虛,傳道者說,一切都是空虛。
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人是被拋擲到這世界「去生存」,而且是向著「死亡」存在。海德格告訴人要拉近與死亡的距離,去感受到死亡的存在,我們才能認識自身的存在。對他而言,能夠思考「死亡」問題的人,才是真正存在過。傳道者在第五節下,說:「我們都向著最後的歸宿地去」,海德格也認為「死」是每個人到時候必定遭遇,「死」無法由別人來代替。所以,海德格說:「人類在日常公共生活之中,許多事情都可以互相代替,惟有死是各人死各人的。」
第五節下至第八節,所描述的就是對「死亡」的描述。「銀鍊子折斷了,金燈臺破碎了,井裏的吊繩斷了,水罐在井旁砸爛了」,都是用「無法挽回」的損壞來形容死亡。
「死」是主觀事件,不能由別人代替;「死」是超越經驗的,不可理解的;「死」是最強悍的仇敵,受造的人無人能戰勝它。歷史上沒有一個受造的人沒有罪,也沒有一個人能脫離死的律。罪做王轄制了人類幾千年,死也做王轄制了人類幾千年。我們可說,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犯罪的歷史,羅馬書3:23說:「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整個人類歷史也可說是一部死亡的歷史,參閱創世記第五章亞當的家譜,在每個人的名字最後都反覆一句話「就死了」(和合本)
無論是意外、疾病或是老化,當死亡臨到時,沒有上帝的紀念,這樣的生命是何等的空虛啊!但感謝主,他說:「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而且我們的名字都被上帝紀念,都記載在生命冊上(參考啟示錄3:520:15)

四、激勵人心的話(12:9-11)
9然而,傳道者是明智的;他繼續把自己所知道的教導人民。他研究格言,考驗它的真實性。10傳道者尋求激勵人心的話,忠實地把真誠的話寫下來。11明智人的話有督責的功效,好像牧羊人手中那帶著刺的牧杖,而他編纂的格言堅定不移,有如釘得牢固的釘子,都是人類的大牧者上帝所賜的。
第九至十一節,是整本《傳道書》第一個結論。特別第九節說傳道者「繼續」(和合本譯為「仍將」,台語漢字本譯為「猶原」)把自己所知道的教導人民,這也在提醒後人要學習他「繼續」的精神,不斷地研究、考驗它的真實性。換言之,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不應停留在過去,甚至不應該停留在此時,而是應該「繼續」、「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進展有更加新的認識。
長老教會有個很重要的信仰精神——「與時俱進」,也就是「繼續」不斷的與時代對話,這與約翰加爾文(John Clavin)所提出上帝的「俯就」(accommodation)有關,羅馬書12:16無論對甚麼人,要同心彼此關懷。不要心驕氣傲,倒要俯就卑微;也不要自以為聰明。」台語漢字本翻譯「相款待著同一樣的心;心志莫得好高(hō.n-ko),著促就(chhek-chiú)卑微的;莫得掠家己做有智識。」即上帝會在每個時代中,以貼近人的方式讓人認識祂。當十六世紀天主教抗拒天文學發展時,加爾文卻肯定科學是上帝在新時代用來啟示人的新方法;他主張教會要關心真理、正義與社會底層弱勢,影響了後來清教徒開創美國獨立革命及民主傳統。
傳道者在第九至十一節說明,他在他的時代處境下記載這些箴言、語錄,有三個過程:(1)經過研究(九節)(2)是經過考驗的(九節)(3)是忠實地記錄(十節)。用意是,希望透過這些語錄像帶刺的「牧棍」(十一節),可以鞭策及幫助人的生命。

五、要敬畏上帝(12:12-14)
12年輕人哪,還有一件事你應該留意。著作是沒有窮盡的;讀書過多會使你身體疲乏。13一切的話都說完了,總結一句: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14我們所做的一切,或善或惡,連那最隱秘的事,上帝都要審判。
在第十二至十四節是第二個結論。傳道者說:「還有一件事你應該留意。著作是沒有窮盡的;讀書過多會使你身體疲乏。」他不是叫我們不要讀書,而是警告我們,縱使我們所讀或寫的書的數量無窮盡,但這些書或知識不一定能幫助我們了解人生或認識上帝。最後,傳道者總結一句:「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
有個猶太作家說:「住棚節,原本是猶太人的歡樂節期,但是會堂的長老卻選擇朗誦傳道書,連同其憂鬱之疊句『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也許為使人神智清明,恢復平衡。」也在提醒我們,不要在歡樂中迷失了自我,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或善或惡,連那最隱秘的事,上帝都要審判。」

傳道書最後一章,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信息:

一、人生的尾站,我們怎樣向上帝交帳?
傳道者提醒我們:要記住你的創造主。作者一再叮嚀要「記住他」(12:1-2)。原因是生命來自上帝的創造,當一個人要終結在世上的日子時,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是:怎樣向上帝交帳?
這問題也是耶穌所關注的,馬太福音 25:13-30就記載耶穌說過一個關於如何向上帝交帳的天國比喻:
13耶穌說:「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並不知道那日子、那時間會在甚麼時候來臨。」14「天國又好比以下的故事:有一個人要出外旅行,他叫僕人來,把產業交給他們。15他按照他們各人的才幹,一個給了五千塊金幣,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然後動身走了。16那領五千塊金幣的,立刻出去做生意,另外賺了五千。17同樣,那領兩千塊金幣的,另外也賺了兩千。18可是那領一千塊金幣的,出去,在地上挖了一個洞,把主人的錢埋起來。19「過了許久,那幾個僕人的主人回來,跟他們結帳。20那領五千塊金幣的進來,帶來了另外的五千,說:『主人,你給我五千塊金幣,你看,我另外賺了五千。』21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跟你的主人同享喜樂吧!』22那領兩千塊金幣的進來,說:『主人,你給我兩千塊金幣,你看,我另外賺了兩千。』23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跟你的主人同享喜樂吧!』24這時候,那領一千塊金幣的僕人也進來,說:『主人,我知道你是個嚴厲的人;你在沒有栽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穫。25我心裏害怕,所以把你的錢埋在地下。請看,你的錢就在這裏。』26他的主人說:『你這又壞又懶的僕人!既然你知道我在沒有栽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聚,27你就該把我的錢存入銀行,等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一起收回。28你們把他的錢拿過來,給那個有一萬塊金幣的。29因為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富有餘;而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30至於這個無用的僕人,把他趕到外面的黑暗裏去;在那裏,他要哀哭,咬牙切齒。』」
無論是傳道書或是耶穌所講這個比喻,都讓我們知道人的生命只是暫借的,靈魂不是私有的,都是屬於上帝的,有一天我們都要向上帝交帳。傳道者最後告訴我們交帳的問題,不要等到老了、死了,而是在我們還年輕、健壯的時候就應該預備心,善用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想到最後有一天要怎樣向上帝交帳?
有一位年輕人,他很早就想到要如何善用所學幫助人。克里斯.天波(Chris Temple)在賓州大學主修全球發展,人口與貧窮的問題常是所聽、所讀、所寫的主題,已足以侃侃而談,但其實很有距離。2010年,他邀集了讀經濟的札克.英格拉胥(Zach Ingrasci),和兩位懂攝影及寫作的朋友,一起到中美洲最窮的瓜地馬拉一處村落去親自體驗,以當時聯合國所訂定的每人一天一美元的貧窮定義度過五十六天。那不是什麼「生活體驗營」,他們拍了一部叫《一塊錢過活》(Living on One Dollar)的紀錄片;後來四人一起成立了一個基金會。
剛開始,他們吃米飯及豆子,但即使預算全花下去,難吃不說,還吃不飽,於是他們去請教村民。鄰居羅莎教他們去買當地盛產而較便宜的玉米,再加上一些豬油──那是他們在豬肉攤唯一買得起的東西,才終於有「像樣」的主食:玉米餅。
他們很清楚,光是玉米餅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營養,但也很快地發現,那是只有他們才會考慮的問題,在當地村落,許多人就只有玉米餅吃,再加上一點鹽,於是許多孩童不到五歲就開始出現慢性營養不良的症狀。營養不良同時影響生長及智力的發展,雖然也許也不用考慮那麼多,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幾乎等於零。這一切意味著無法翻身的世襲貧窮。
我媽媽十幾年前與大安教會去馬拉威(Malawi)宣教幾次,她告訴我當地人每天吃二根乾玉米。他們的吃法不像台灣拿新鮮的玉米水煮,他們是將整根乾玉米搗碎、磨粉、和油,烤成玉米餅。我們很難想像全球有十二億人口是過這樣的生活。
聯合國有一個貧窮體驗營,教人以一塊美金過一天,親身體驗貧窮的滋味。在澳洲,一位傑出的運動員就曾經親身體驗過了。這位年輕運動員無意中發現一家世界知名的運動鞋大廠在印尼設廠時,給當地雇員的報酬很低,一天只有一塊美金(合台幣三十多元),他為了體驗生命的意義,就自告奮勇去此公司的印尼廠工作,該公司無法拒絕他,只好讓他做,他整整做了半年,體重一直往下降,到後來瘦成一副皮包骨,只剩下四十幾公斤,當然也不能夠再參加任何運動比賽了,他的體驗,後來被拍成一部紀錄片,十分發人深省。「一雙在美國售價150美金的Nike球鞋,是由印尼一天工資相 當美金 5.8 角的女作業員做出來的!」世界上許多第三世界、第四世界都是這樣子的,貧窮、飢餓,形影不離地伴隨左右。
知名的運動鞋大廠涉嫌剝削勞工的報告,吸引美國聲譽卓著的「60 分鐘」節目,及 以體育專業頻道著稱的 ESPN 進行報導,也在全球掀起抵制Nike運動;後來演變成針對諸多國際性大品牌剝削第三世界勞工的「反血汗工廠」運動,2004雅典奧運發起「奧運公平貿易年」,2012倫敦奧運也再次強調「公平貿易」。 
對我們來說,關心受壓迫、受剝削的人,就像耶穌道成肉身關心受造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善用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就像天國主人對領五千、二千的僕人所說的:「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各位,上帝給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專業、恩賜、能力,你必須善用它,盡上帝所託付你的。你要思考,在人生的尾站,我們怎樣向上帝交帳?記住聖經所說的話:「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4:13)

二、謹守上帝的話語,過著敬畏上帝的生活
傳道者在本書的總結上,勸勉人要敬畏上帝。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或善或惡,連那最隱秘的事,上帝都要審判。(傳道書12:14)
十五世紀流行一齣道德劇(Morality Play)《每個人》(Everyman),這個劇本源自荷蘭神父彼得.多蘭德斯(Peter Dorlandus)1495年所作的《每個人(Eleckerlijk)》,後來經過不同地區、語言的改編,在當時的歐洲、英國各地都有演出,非常受到歡迎。
戲劇的開始,由「上帝」獨白,責備世人眈於逸樂,沈溺罪惡,既不敬愛上帝,也忘記了祂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祂於是派遣「死亡」立即召喚「每個人」前來算帳。
對於「死亡」的突如其來,「每個人」驚懼萬分,他懇求展期,不惜行賄。「死亡」拒絕,但允許他找夥伴一同就死。「每個人」首先找到「朋友」、「親戚」、「財富」,但他們都一律推託。「每個人」又找到「善行」,他說他有病在身,不良於行,於是推薦他的妹妹「知識」暫代。在「知識」的陪伴下,他找到了「告解」,「告解」賜給他一個叫做「懺悔」(penance)的寶貝,告訴他這個寶貝雖然會使他痛苦,但一定能使他獲得上帝的憐憫和寬恕。
「每個人」於是自我鞭笞(scourge),使「善行」霍然而瘉。「知識」也送給他一件稱為「苦難」的外袍,它能夠使著外袍的人獲得上帝的歡心。接著「每個人」又呼喚「美麗」、「力量」、「審慎」、「感官」等等好友來參加他的旅程(pilgrimage),他們應聲而至,都說無論天涯海角,他們都樂意陪伴。
「知識」又提醒「每個人」要去神父那裡,領取耶穌的聖體和臨終聖恩。「每個人」領受之後,信心更加添,於是欣然就道。但是到了墳墓之時,除了「善行」之外,其餘人等都捨他而去,「每個人」感傷中進入墳墓後,天使出現,宣稱「每個人」的總帳結算非常清楚,即將進入天堂,享受永福。最後「博士」出現,總結全劇意義,力言「美麗」、「力量」等等俱有時而盡,惟有「善行」可以使人得救。
全劇呈現的重點不再是善與惡的力量對人的靈魂的爭取,而是人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認識到什麼才能拯救他的靈魂。唯有敬畏上帝,告解、懺悔,人才得以蒙上帝垂憐,在生命的尾站時,「美麗」、「力量」...都不會隨著你進入永恆,你唯一可以帶走的是你的「良善」。
傳道者在第十三節總結說:「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話語),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因為那正是培養我們靈魂良善的法則。

問題討論:
1.在人生的尾站,你會如何向上帝交帳?
2.耶穌關注受迫底層的人民,我們如何向他們彰顯基督的關懷與愛?
3.傳道者說:「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命令,因為這是人人應盡的義務。」你可以如何回應?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傳道書 11:1-10智慧人知上帝審判

智慧人知上帝審判 (2017.6.18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 11:1-10

傳道者透過一連串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箴言,幫助讀者如何讓原本空虛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

一、信心的跳躍(11:1-6)
1.以信心面對冒險(11:1-2)
「糧食撒在水面」(和合本)在當時的處境是一句商業俚語。
和合本「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
當你收成豐富的時候,不要收回自己的手,而是要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助人、去給予人。因為當我們遇見困境時,就會得著回饋與幫助。

2.以信心面對風險(11:3)

3.以信心付諸行動(11:4)
同樣不能等待一切都完備的時候,才出去撒福音的種子。

4.以信心認識奧秘(11:5)

5.以信心等候上帝(11:6)
千萬不要負債!只有彼此相愛是你們該負的債。那愛別人的,就是成全了法律。(羅馬書13:8)

二、喜樂的人生(11:7-10)
1.以喜樂經營生命(11:7-8)
約伯記12:22他使奧祕從黑暗中顯明出來;他使死蔭幽暗發出光明。
約伯記18:5邪惡人的光必然被熄滅;他的火燄不再燃燒。
約翰福音1:9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全人類。
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裡記載二種人,一位是來就瞎眼的人,另外是一群法利賽人。耶穌說:「我到這世上來的目的是要審判,使失明的,能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約翰福音9:39)

2.以喜樂榮耀上帝(11:9)
約翰福音12:47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耶穌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馬太福音13:29)

3.以喜樂利益身心(11:10)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生命的思考:

一、我們一生在太陽底下,都在學習過信心的生活
信心的源頭是耶穌
學習因信而生(live by faith)

二、信仰提升價值的層次,使人在喜樂中實踐自己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心理學和人生》(Psychology and Life):「生活中失去了喜樂導致精神官能症」(426)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五個層次,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
信仰是哪個層次?

問題討論:
1.從經文中,你認為「信心」是什麼?哪些事需要憑著「信心」去做?
2.從經文中,你認為「喜樂」能帶給我們什麼祝福?
3.為何信仰不能停留在「生理」需求的層次?參考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動機理論。

講道篇

智慧人知上帝審判 (2017.6.18主日講道稿)
傳道書 11:1-10

上主日我們看到傳道書第十章的主題「愚蠢人的諸多結局」,今天我們要來看另一個對比,就是智慧人知道上帝將來的審判,如何過著信心與喜樂的生活。第十一章是一連串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箴言,作者藉由商業或農業的經營來說明信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道者透過這些箴言,幫助讀者的我們讓原本空虛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甚至提升信仰的層次。
今天下午2:00在教會有一場演講「愛在公東~黃清泰長老與盧俊義牧師生命的對話」。台東公東高工的「公東教堂」,日前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評選為「世界30棟重要現代建築」。這棟建築物是瑞士籍錫質平神父(Hilber Jakob),邀請瑞士建築師達興登(Justurs Dahinden)建造,傳遞出基督信仰「安貧節儉」的精神。黃清泰校長也是延續錫質平神父的精神在辦校,雖然他已經卸任校長多年,但他看到台灣技職教育的失落非常憂心,希望透過上帝給他的餘生,盡所能來做,來榮耀上帝。同樣地,傳道者在最後這幾章的信息裡,也在提醒我們在空虛下,如何盡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至六節傳道者提醒我們該如何以信心來面對太陽底下的空虛及困境。

一、信心的跳躍(11:1-6)
1把你的錢投在對外貿易上,總會有贏利的一天。2要在不同的地方,或好些地方投資,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世上會遭遇甚麼惡運。3樹無論朝哪方向倒,就倒在那裏。雲的水氣飽和,雨就降下。4如果你要等待風調雨順,你就永遠撒不了種,永遠不能收割。5你不能了解新生命怎樣在孕婦腹中成長;你也無法明白創造萬物的上帝怎樣工作。6你早上晚上都要撒種;因為你不曉得所撒的種是不是都能生長,也不曉得早上撒的是不是比晚上撒的好。
1.以信心面對冒險(11:1-2)
第一至二節台語漢字本「著將你的米糧撒佇水面,因為過多多日就欲得著。份額著分做七抑八,因為你呣知將來有甚麼災禍到地上。」與和合本的翻譯「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都是從希伯來文直譯過來。如果我們按照經文字面去讀,很容易理解錯誤,以為作者要我們直接將糧食撒在水面,但這又不是在餵魚。
「糧食撒在水面」(和合本)在當時的處境是一句國際貿易俚語,「糧食」是指貨物,「水面」是指海洋,意思是說商船在國際貿易獲利之前,都需長時間航行,有時難免延誤船期或沉船的意外,因此,撒得多、分散多一點船,不僅可以降低風險,總有獲利的一天。現代中文譯本則將這一節經文翻譯得很明白:「錢投在對外貿易」。總之,第一節開始就呼籲我們投入「信心的冒險」。
所羅門王的商船帶回金、銀、象牙、猿猴、孔雀(列王紀上10:22),但三年才出航一次。同樣,傳道者呼籲我們將生命視為從上帝的手中而來,縱使有海上風暴、危險,仍能在信心中倚靠上帝。若進一步來體會這段經文,我們可以說,信心的生活包含面對冒險,撒或投出去,並且存著前瞻、盼望的態度耐心等候,因為「總會有贏利的一天」。
第二節,也是談到信心的冒險,正如商人對事業所付出的心力,且按照財力儘量投資。且投資不要放在一起,而要分成七、八份,來分散風險。這和我們的俗語很接近:「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意思是如果籃子破了,或是不慎倒在地上,整籃的雞蛋都會破掉,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按和合本的翻譯來看「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要將獲利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意思是說當你收成豐富的時候,不要收回自己的手,而是要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助人、去給予人,而且超過七個。七是完全的意思,分給個八人,是指分享越多越好,因為在你有能力分享時,就要盡力去分享。因為,沒有人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有一天發生變化時,曾經受你幫助的人,反過來會幫助你。總之,傳道者提醒我們,在太陽底下人可能隨時面臨無法預測的苦難;就如生意人可能遇到事業的困境。我們都需要善用現有的豐富,慷慨的分享與幫助,因為當我們遇見困境時,就會得著回饋與幫助。今天我們幫助別人,改天別人扶持我們。
2.以信心面對風險(11:3)
第三節「樹無論朝哪方向倒,就倒在那裏。雲的水氣飽和,雨就降下」,這句話類似我們的俗語「天有不測風雲」。縱使今日我們的氣象預測都很準,但哪裡會發生土石流、災難,誰也無法完全掌握或改變,所以必須防範未然、未雨綢繆。
3.以信心付諸行動(11:4)
第四節「如果你要等待風調雨順,你就永遠撒不了種,永遠不能收割。」傳道者提醒我們,農夫不可能耗費時日等待最有利的情況才來播種。同樣地,我們也不能等待一切都沒有阻力或困難才去做。福音的撒種也是如此,不能等待一切都完備的時候,才出去撒福音的種子。教會也不能等待人才造就好才出去傳福音,更不能等待有好的環境、空間才來計畫,而是要勇敢踏出去做。就像我們不能等待二年的改建期之後,才來做,即使有困難、有不方便,我們仍然要像傳道者在此所說:「你就永遠撒不了種,永遠不能收割。」保守不是信心的方法,信心的方法是勇敢將計畫付之行動。永遠不撒種、不行動,就永遠不能收割。但有撒種,就會收割。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記載耶穌所說一則撒種的比喻,「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馬太福音13:3-8)在這四種環境下,「好土」只佔了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種子都浪費掉了。但是若不行動、不撒種,我們就永遠無法有收成的機會,要記住,「流淚撒種的,必要歡呼收割!」(詩篇126:5)
4.以信心認識奧秘(11:5)
第五節傳道者提醒我們,人類的起源和胎兒的孕育都是奧祕,面對生命的奧秘,人的知識是何等的有限。既然如此,人是多麼的無知和有限,那人還能做甚麼?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信心去認識上帝創造的奧妙。
5.以信心等候上帝(11:6)
在第六節傳道者做結論說:「你早上晚上都要撒種;因為你不曉得所撒的種是不是都能生長,也不曉得早上撒的是不是比晚上撒的好。」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對何種努力會帶來成功或導致失敗都沒有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你會做的、盡力於此時的責任,並以信心等候上帝的帶領。
總之,我們得時或不得時,不要找藉口拖延,總要盡心愛上帝、愛人如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為沒有人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縱使無法事先明白上帝的計劃,卻仍以信心積極去實踐「愛」的信仰價值,正如使徒保羅提醒我們的:「千萬不要負債!只有彼此相愛是你們該負的債。那愛別人的,就是成全了法律。(羅馬書13:8)

二、喜樂的人生(11:7-10)
7光令人愛慕,能夠享受陽光是多麼愉快!8要為每一年的壽命感恩。無論你活在世上多久,要記得,死是更長久的。將發生的事都是空虛的。9年輕人哪,快活地過你青春的時光吧!趁年輕時歡樂吧!隨心所欲做你喜歡做的事吧!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10不要讓任何事使你煩惱,使你痛苦;因為青春不能長駐,是空虛的。
面對空虛的處境,我們除了要有信心的生活(參考11:1-6),也需要以喜樂的心去面對太陽底下的空虛(參考11:7-10)
1.以喜樂經營生命(11:7-8)
聖經中常以「光」來代表生活的美善,也以「光」來表達生命中的喜樂、盼望,相對的「黑暗」往往代表憂傷、不幸、死亡。約伯記12:22說「他使奧祕從黑暗中顯明出來;他使死蔭幽暗發出光明。」約伯記18:5邪惡人的光必然被熄滅;他的火燄不再燃燒。
在約翰福音1:9則以「真光」來介紹耶穌基督:「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全人類。」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裡記載二種人,一位是來就瞎眼的人,另外是一群法利賽人。耶穌使這位生來就瞎眼的人得醫治看見光,使他得到重生的喜樂;但一群法利賽人卻是指責耶穌破壞律法規定在安息日醫治人。最後,耶穌說:「我到這世上來的目的是要審判,使失明的,能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約翰福音9:39)
無論是太陽的光,還是可以照亮心靈的真光,對我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光」象徵喜樂、活潑的狀態,就像有些醫師會開給病人「陽光處方簽」,要病人到溫暖的陽光下度假,藉此來調解身心。就像精神科醫師要求憂鬱症病人,要常接觸陽光,包括接觸個性「陽光」的人,因為積極、光明的個性往往能夠激勵人心。
人生充滿虛空,生活並不容易產生喜樂、幸福。所以,第八節說,人要為活著的每一年來感恩。因此,要趁著有日光,趕緊享受生命的喜悅。更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刻。幸福的感覺,是需要去經營的。
2.以喜樂榮耀上帝(11:9)
第九節,快樂涵蓋內在的生命及外在的行為。「隨心所欲」台語漢字翻譯為「照你的心所愛的」,「心」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生命狀態,思想、感情、意志、品格的狀態。「隨心所欲」給人很大的彈性、自由,但是傳道者提醒說「但是要記得,上帝要按照你的行為審判你」。
上帝給人有隨心所欲的自由,但別忘了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審判者,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上帝的審判。耶穌在約翰福音12:47說:「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在馬太福音13章,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中,耶穌的門徒問說:「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耶穌回答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馬太福音13:29)
3.以喜樂利益身心(11: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第十節和合本的翻譯可以清楚看到「心」、「身(肉體)」的問題,往往人的身心狀態常會妨礙人的喜樂、幸福。傳道者乃是勸我們要盡力除掉心靈的愁煩,也要攻克己身的壞習慣,好使我們的身心充滿喜樂。記住!「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今天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生命的思考:
一、我們一生在太陽底下,都在學習過信心的生活
我們每天都在用「信心」。你很少早上出門以前會站到車子底下看看有沒有人放個炸彈,再去打開引擎。別人給你一杯飲料,你不會先去想沒有人會對你下毒。簡單說起來,我們每天的生活裏,都是憑著「信心」。 但是,嚴謹來說「信心的生活」與日常生活(daily life)中的「信心」是不一樣的。若要區分,我們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常理稱為「信任」,而將信仰上所講的稱為「信心」。
1. 信心的源頭是耶穌
與馬偕牧師同時代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曾說:「『信心』好像人在寄信一樣。很多人遲遲不敢把信寄出去,因為生怕寄出去遺失了。但是呢,卻又一天到晚在那裡好奇(wonder),在那裡埋怨、在那裡懷疑說:『為什麼沒有回信?』」他在說明「信心」與「交託」是分不開的。傳道者在11:1-6所分享的,就是希望在太陽底下、空虛的生活中,我們要以「信心」來交託給上帝。
「信心」是信仰的根基,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後基督徒從新認識「因信稱義」的救恩真理。可是你要知道嗎?「因信稱義」這個真理的恢復,幾乎是用馬丁·路德、加爾文、慈運理(Ulrich Zwingli)改革家們的命把這個真理給恢復過來。因為當時的教會(天主教),將救恩當成商品販售,人犯罪或是為死人贖罪,只要買贖罪券,神職人員就可以宣告那人的罪得以赦免。當時的教會收錢,名義上是為了整修聖彼得大教堂,但更多的收入是到了各地主教、教宗的庫房。
2003年上映的電影《路德傳》(Luther)考據的將當時的情況描繪出來。五百多年前,賣贖罪券的經理他們販售贖罪券的熱忱,遠超過今天任何的銷售員,他們當眾把手上抹了一點油,就拿火把點燃。那個手的焦味,痛得那個人就忍受、忍受,就當眾這樣表演。旁邊人都嚇死了。然後他就說:「你們不買贖罪券,將來就是要這樣在煉獄裏面、在火爐裏面,就是要這樣被燒。」所以,百姓就搶著買,為自己也為死去的家人買,好脫離煉獄裡的火刑。
五百年前改教家強調唯獨聖經,大家都可以讀到母語的聖經來認識真理。通過聖經,使人認識「因信稱義」的真理,使人認識「信心的源頭是耶穌」,讓信徒知道人之所以能夠得救、被上帝稱做義(justified),乃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為我們的生命付上贖罪的代價,使我們的罪得到赦免,成為上帝的兒女。
傳道者告訴我們在空虛的生活裡,信心很重要:以信心面對冒險、以信心面對風險、以信心付諸行動、以信心認識奧秘、以信心等候上帝。但是傳道者尚不知「信心的源頭是耶穌」,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生命永生的奧秘,是因為耶穌基督來的啟示。
2.學習因信而生(live by faith)
「因信稱義」是第一階段,「因信而生」是第二階段,也就是過著「成聖生活」(Sanctification)。羅馬書1:17,加拉太書3:11,希伯來書10:38,三次提到基督徒的生活是因著信心而活著(live by faith)。「稱義」受洗只需一次,而「成聖」
面對試煉、苦難、試探與挑戰,往往帶給我們痛苦、空虛。因此,成聖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不斷的仰望救贖主。我看到今天在我們當中,有一個我以前在重新教會的會友,今天她帶著她的哥哥、大嫂來到我們當中做禮拜。記得幾年前,她的姊姊腦幹出血中風昏倒在家,送到亞東醫院急救時已經重度昏迷,雖經過緊急手術,昏迷指數只剩下三,主治醫師也束手無策,要家屬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姊姊的生命隨時有可能會結束。她心想姊姊小時候與她都在教會出入,姊姊婚後就沒有去教會,她在姐夫及家人的同意下,請我去加護病房為姊姊祈禱、施洗。說也奇妙,受洗後,進去加護病房探視的親人說,姊姊的氣色似乎比之前還要好。之後,每天都有進步,轉到普通病房時,主治醫師還說,是神蹟、是你們的上帝救了她。說真的,我們在世上遭遇許多的試煉、苦難、試探,對我們來說都是信心的挑戰。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就做我們所能做的,之後的一切都交託給上帝。

二、信仰提升價值的層次,使人在喜樂中實踐自己
人類歷史乃是一部尋求生命意義的記錄。每一個人的歷史記錄也是這樣。當開始追尋的時候,人往往是充滿著希望和理想,但年輕時代所具有的美麗遠景,每當在最後獲得時,往往證實它的虛空!所遺留下來的,只是心靈的痛苦,猜忌,和幻滅。英國文壇巨子拜倫勳爵(Lord Byron,1788-1824)在三十歲時寫道:「我的日子像深秋枯乾的黃葉,生命之花與果盡都已成為過去了。」曾有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青年告訴我說:「我認為金錢可以買到幸福,我需要金錢使我過著更舒適愉快的生活。」後來她離開教會,去追求金錢,很可惜的她當促酒的「公關小姐」,雖然小費及收入很高,但喝酒使她身體搞壞了,還好幾年後她有更多的反省,離開那樣的環境,回到主的面前。
面對空虛的處境,我們除了要有信心的生活(參考11:1-6),也需要以喜樂的心去面對太陽底下的空虛(參考11:7-10)。生命少了喜樂,就不再有陽光的笑容和幸福的生命,箴言17:22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想不到三千多年前聖經的記載,竟和現代心理學的發現完全吻合。Floyd L. Ruch, Philip G. Zimbardo合著的《心理學和人生》(Psychology and Life, Brief 8th Edition 臺灣有翻印本)有一段話說:「生活中失去了喜樂導致精神官能症」(426),這句話簡單地告訴我們,精神狀態與喜樂息息相關。
上帝要我們喜樂、幸福,享受上帝所賜福的一切。快樂的追求因人而異,世俗的快樂不外乎:名、位、權、勢、財、色、物質享受等;精神上的快樂則有:知識、審美、理想的達成、情感的滿足、哲理的體認、自我實現等,這些都是一般人認為喜樂、幸福感的來源。但是它的優先順序、重要程度如何衡量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43年提出人類動機的理論,「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使用了「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五個層次,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按馬斯洛的看法,最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層面,這種看法與基督信仰所著重的順序不一樣,聖經說:聖經說:「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食物雖然重要,但生命中還有更高的價值等著我們去追求。
我們追求「信仰」是哪個層次?時下有些教會、傳道人很強調對「成功、豐富、豐收」的追求,看到某人「成功」才算是好見證。但是,我認為這類的成功神學將信仰的層次降低了,上帝成為有求必應的神,這與台灣民間信仰所求的很像。有時候,我們的祈禱也反映出我們的信仰層次,似乎停留在「生理」層次。但是,基督信仰並不是把「生理」層次當成人活著的基礎。耶穌教導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甚至,「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更不是主禱文的第一句祈禱。主禱文第一句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提醒我們信心及仰望的對象。各位,要提升我們的祈禱與信仰的層次,注意!「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和合本)

問題討論:
1.從經文中,你認為「信心」是什麼?哪些事需要憑著「信心」去做?
2.從經文中,你認為「喜樂」能帶給我們什麼祝福?
3.為何信仰不能停留在「生理」需求的層次?參考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動機理論。